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齐国霸业是怎样完成的?

公元前685年,齐国爆发惊天内乱。

齐襄公在执政12年后,被堂兄弟公孙无知联合大将谋杀,公孙无知仅仅执政1年,又被刺客杀死,因此公元前685年的齐国,面临国家无主的危险。最有资格继位的是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齐襄公死的时候,公子纠躲在西南的鲁国,公子小白藏在东南的莒国,都不在齐国境内,现在的问题是,谁先回到齐国谁就可以继任国君。

估计是公子小白的人品不错,在朝中积累了不少人脉,国君宝座刚空出来,高、国两大家族就通知小白:“快点回来,我们已经决定了,你来做齐国国君。”

隔壁的公子纠也着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错过要遗憾一辈子的,但是朝中大臣不支持他,这可怎么办呢?公子纠的办法是杀人,只要公子小白死在路上,国君选举就从二选一变成一选一,谁都不能说什么。

于是,公子纠让管仲带兵,守在莒国回齐的路上,一旦发现公子小白就弄死他。很不巧,管仲的弓箭没什么准头,一箭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小白情急之下躺在车上装死。

毕竟是暗中杀人,管仲也没好意思露脸,感觉差不多就回去了。结果公子小白望着管仲离去的背影,片刻之后翻身而起,带着鲍叔牙向齐国狂奔,顺利继承国君宝座。

而公子纠听说弟弟死了,便放下心来,磨磨叽叽用了6天才回到齐国,正准备向齐国人民挥手致意,大家告诉他:“别折腾了,公子小白已经继位啦。”

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办事啊。

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怨恨鲁国支持公子纠,便发兵击败鲁国,并给鲁国国君写了一封信:

“公子纠可是我的兄弟,实在不忍心诛杀,不如你帮我杀了吧。另外,管仲是乱臣贼子,你得给我送过来。”鲁国根本不敢违抗齐国命令,只能一边杀人一边送人,只求齐国宽宏大量,不要再来为难鲁国。

正在此时,鲍叔牙对齐桓公说:“你要是只想治理齐国,我和高傒足够了;如果你想成就齐国霸业,非管仲不可。”齐桓公沉吟片刻说,那就听你的吧。于是,管仲非但没有死,还被齐桓公拜为相国。

随着优秀君主和强悍相国一一到位,齐国霸业正式拉开序幕。

当时的齐国是个烂摊子。

齐襄公和公孙无知多年来肆意妄为,动不动就发起权力斗争,搞得大臣们惶恐不安,生怕站错队伍脑袋搬家。而齐国又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奴隶制已经崩溃,但官员任用方式没有调整,社会结构得不到整顿,尤其是齐国的经济落后,在大争之世很难说有什么竞争力。

怎么办?

管仲告诉齐桓公:“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就是说,一定要先发展经济,经济发展起来以后,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具体操作方法也简单:“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人民想要什么,政府就给什么。人民不喜欢什么,政府就要想办法禁止。总之,齐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齐桓公和管仲的奋斗目标。

于是,管仲甩出“三板斧”。

第一是整顿官场。

管仲向齐桓公推荐了“五杰”,用隰朋管理官员任用,宁戚管理财政,王子成父管理军队,宾须无执掌司法,东郭牙管谏诤。有这五个人管理各个系统,基本能把齐国的内政理顺,不会再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而他们又对相国管仲负责,管仲对齐桓公负责。

从此,齐国政令通达。

除了高层人事调整,管仲还给中下层官员定下规矩,每年的固定时间,官员必须亲自来朝廷汇报工作,并且写下书面总结报告,管仲根据官员的政绩,决定齐国官员的升降。不管出身如何,只看工作能力。

能力强的升迁上不封顶,能力不行的一级一级降职。朝廷高官做不了就去做县长,县长做不了就去做乡长,乡长做不了就去做村长,要是村长也不能胜任,那就趁早退休吧。

管仲整顿官场,就是要调动官员的积极性,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第二是发展鱼盐产业。

齐国在东海之滨,不论捕鱼还是煮盐,都有很便利的地理条件,而鱼和盐又是天下各国离不开的必需品。尤其是盐,不管吃什么都要用到,长期吃不到盐是要出问题的。

于是,管仲在整顿齐国的农业之后,大力发展鱼盐产业,然后利用地理优势和先进工艺,在天下的鱼盐市场中占有庞大份额。

谁要想吃鱼和盐,都得向齐国买。只要齐国不卖,市场就要出现商品短缺,紧接着便是生活质量下降和人民闹事。换句话说,起码在鱼和盐两个领域,齐国成为春秋世界的“世界工厂”。

谁敢和齐国龇牙咧嘴,就是跟钱过不去。

有这样的人吗?

没有。

所以齐国把商品卖到天下各国,换回财富和其他货物,不仅富裕了齐国人民,还促进了商品的再生产,一个完整闭环就出来了。这个经济闭环让齐国的国力蒸蒸日上,逐渐成为天下首屈一指的强国。

第三是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

齐国为了发展经济,对商业的态度很宽松。有一种说法是关卡只查货物,不收任何赋税,另一种说法是收2%的商业税。不管怎么说,在齐国做生意是能赚钱的。

但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管仲不允许私人进入,而是用国家经营的方式垄断市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收入全部归国家所有,私人没有实力对政府指手画脚。

按照这个思路,管仲把家家户户都要吃的盐、制造兵器需要用的铁,全部收归国有。这两个领域不仅是经济的上游,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快消品,可想而知齐国政府赚了多少钱。

后来的王朝遇到财政危机,都要把盐铁收归国有,达到充实国库的目的。可以说,政府干预经济是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

这项经验的创始人就是管仲。

管仲的“三板斧”甩出来没几年,就出现国库充盈、人民富足的局面,而且政府没有太大的人事纠纷,执行力极其强大。从这个层面来说,虽然齐国不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但是最有活力的国家。

历史上的改革都要得罪很多人,而且往往推行不下去,为什么管仲在齐国就能搞得风生水起?

其实还是他说过的话:人民想要什么,政府给什么就是了。

齐桓公和管仲执政的齐国,除了满足齐国人民的向往,还让天下各国对齐国抱有期待。

为什么这么说呢?齐国不是人民币,地理位置又在东海之滨,怎么可能做到人见人爱?

其实都是有原因的。

自从周平王东迁洛阳,周王室的威信一落千丈,再也不能维护诸侯国平等生存的秩序。什么分封子弟、诸侯朝贡、追随周天子征讨刺头等,好像是上个世纪的老古董了,谁要是按照这套方式生存,要被人嘲笑为傻子。至于周天子,更是没人搭理的傀儡。

既然天下各国的秩序崩溃了,那么各诸侯国就像脱缰的野马,肯定是怎么舒服怎么来了。这个世界上最舒服的事,莫过于为自己争利。而对于各诸侯国来说,最大的利益就是扩张领土、掠夺财富、青史留名。

于是,没有周天子维护秩序的春秋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乱世,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每年都要打仗。

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有点新鲜感。没有周天子的束缚,诸侯可以放心打仗、一些贵族也扩张权力、农民可以到别国抢劫,他们都有各自的野心。

可是几百年过去,所有人都苦不堪言。

诸侯国君变得没有安全感,生怕哪天国家就被灭了,不然就害怕被权臣拉下马,没有哪个国君能睡好觉。贵族由于权力扩张,逐渐陷入和国君的零和博弈,不是用百年时间积累实力杀掉国君,就是被国君和其他贵族联合杀掉。农民更不用说,日子惨得要死。

乱世狂欢过去,所有人都希望重建秩序。只有甩出一套各界都认同的理论,各诸侯国才能坐在一起商量,重新建立维护天下太平的秩序,填补周王朝崩溃留下的权力真空。

这种事情太难了,极其考验诸侯国君和执政大臣的能力,而且由谁来牵头,也是大麻烦。

正好,这些条件齐国都满足。

齐桓公和管仲的能力就不用说了,他们早已在齐国经历重重考验,从上到下没有不认可的。而放眼天下来说,有能力牵头的大国只有4个——齐、楚、秦、晋。

秦国的位置太偏僻,民生凋敝不说,还远离主流文化圈,让秦国牵头,秦国心有余而力不足。

晋国的实力很强,又是周朝嫡系,可惜国内乱成一团,贵族大臣只知道争权夺利,晋文公崛起前的晋国权力非常分散。

天下本没有楚国,楚国能位列诸侯,基本是靠几百年扩张领土挤进来的。楚国可能是扩张习惯了,春秋时期依然贼心不死,动不动就吞并周边小国,拣软柿子捏。楚国的问题在于,常年不讲道理地吞并小国,表面上显得很强大,实际上大家都对楚国有了戒心,生怕楚国专门欺负老弱病残。得到利益失去道义,说的就是楚国。

天下大国中间,有资格、有实力重建秩序的,只有东方大海之滨的齐国。

齐国,就这样站在历史进程的舞台中央。

齐桓公和管仲抛出的理论是“尊王攘夷”。

要理解这个理论,重点在“王”和“夷”二字。

“王”的字面意思是周天子,意思是齐国以实力为基础,号召天下各国维护周天子的地位,该进贡就进贡,该尊重就尊重。由于生产力的限制,谁都没有统一天下的实力,甚至不能占领太多别国领土,那不如倒退回几百年前,找一个大家都认可的代表出来,凝聚天下各国的人心。

于是就引出“王”字的深层含义:历代周天子建立的天下秩序。

齐国要做的就是,通过维护周天子的地位,维护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天下秩序,最终达到天下太平。

天下太平的目的是什么?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啊。

而周天子曾经赐给齐国一项权力,即齐国可以代表周天子征讨搞破坏的国家。齐国只有尊王,才能给天下各国追随的理由,然后以道德和实力为武器,带领天下各国打击不服从的国家。这些不服从的国家就是“夷”。

我们说起“夷”都会想起异族,其实在齐桓公和管仲的理论中,“夷”字一方面是说威胁中原国家的异族,另一方面是说不服从天下秩序的刺头。

比如北方的戎狄,动不动就想骑马进入中原抢劫,当然是不安定因素。齐桓公就要和其他国家组成联军,一起把戎狄驱逐出中原,开拓中原国家的生存空间。

比如南方的楚国,虽然实力强大但不讲道义,还想把边境线推进到黄河以北,这还得了?不给楚国点颜色看看还没完了。于是,齐桓公带着联军南下击楚,硬生生把楚国遏制在黄河以南。

只有北击戎狄,南遏强楚,维护好天下秩序,让各国都能和平共处,“攘夷”才算完成。

这就是“尊王攘夷”的意义。

我们开启上帝视角,可以知道“尊王攘夷”是好方法,并且取得极大成功,可春秋时期的人不知道啊,他们凭什么信齐国呢?

答案是——诚信。

“诚信”二字被人说烂了,我们听着有些假大空,那是因为我们平时体会不到,甚至没有体验诚信的机会。人只有在紧急时刻,才能体会到“诚信”二字的威力,进而体会到坚守诚信的人和国家,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

齐桓公继位5年的时候,发兵击败鲁国,鲁国实在没办法只能割地求和,双方说定,到一个地方举行签约仪式。

那天万里无云、礼炮齐鸣、锣鼓喧天、人山人海,齐桓公喜气洋洋地签下名字,鲁国君主愁眉苦脸,正准备落笔,白光一闪,鲁国人曹沫手持匕首冲过来。

曹沫用匕首抵住齐桓公的脖子:“把鲁国土地还回去。”匹夫一怒,血溅五步,齐桓公没办法,只能答应曹沫,刚才的签字不算数,并且把占领的鲁国土地还回去。

曹沫退下,齐桓公后悔了。堂堂大国君主被敌国威胁,成何体统?再说了,威胁一下就把土地还回去,以后还怎么做人?

所以齐桓公准备继续签约,然后弄死曹沫。

此时管仲说话了:“你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这是给天下各国看的,出来混要讲诚信。”齐桓公想想也对,便放过曹沫,退回土地,烧掉合同……打了一仗什么都没有得到。

但是天下各国都看在眼里,不禁感叹:“说到做到,而且不以实力称雄,真是好大哥啊,以后我们都跟你混。”太史公是这样写的:“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这才是人心所向。

后来卫国被北狄侵略,齐桓公带着各国联军驱逐狄人,并且筑楚丘城,重建卫国,让这个被灭的国家可以存续。天下各国又看到不一样的意义:“大哥有能力保护我们,还不收钱,比楚国强太多了。”

这样的大哥,谁不喜欢?

于是,不管是经商国家还是种地国家,沿海国家还是内陆国家,都愿意和齐国交朋友,导致齐国的朋友遍天下。

他们站在“尊王攘夷”的大纛之下,一边维护周天子的天下秩序,一边发兵攻打威胁天下秩序的刺头,重新建立起太平世界。

管仲做相国41年,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匡扶天下,齐国大旗所指,天下景从。

齐国,霸业已成。

回顾齐国成就霸业的历程,我们就会知道,国家霸业不只是争取来的。历史进程走到某个时间点,旧秩序崩溃,新秩序尚未建立时,需要一个国家出来做霸主,维护和平。齐国当时正好是齐桓公和管仲执政,有足够的能力和眼界,接过历史交代的任务。

这两个时间点无缝对接,才成就齐国霸业。

只能说,历史选择了齐国。

在国内建设阶段,齐国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等到国内整顿完成走向天下的时候,齐国的标配变成“勿谓言之不预也”。也可以说,齐国没有辜负历史。

但是赶上历史的进程是机遇,想要不辜负这份机遇,还是要努力奋斗啊。 e7tOBopnwRsbjAg5ERe3z6I2OnRCgW0v0WE/QXnHX6p/qRp1NcULmQnQzLAwssd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