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美国制造了一个金融神话,金融似乎比实体经济重要,也比军火工业重要,单靠玩金融游戏就能称霸世界、优化全世界的资源配置、实现效率和公平。但很少有人知道,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空手套白狼”,其实才是金融的本质。我老引用一部电影的名字——《金钱太保》来解释,你别看美国的大投行来势汹汹好像很有钱,其实它们的钱都是客户的钱,它们扮演的角色,无非是说客或媒婆。
春秋战国时期,各方谋士纷纷投奔有权势的大贵族、大财主,更有门路的找到诸侯,说“我知道你想达到的目标,也知道你空有粮草、兵力不知如何调用,现在我这儿有个好主意愿意献给你”。如果谋士能说服大王,那大王手里的资源就归他调遣,谋士也就可以出将入相,身居高位。今天的金融家,比较了不起的比如索罗斯,他也想干这种事,那他就是说客。当然,他得先有点战绩或者学问,不然大王没理由信他。还有一种人,本事没那么大,他们干吗呢?就是给人牵线搭桥当媒婆。有的媒婆很聪明,找的人家门当户对;有的就坑蒙拐骗,指着从里面收佣金。现在金融市场上一大批所谓帮人理财的人,干的其实就是媒婆的买卖。
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有本书叫《金融的逻辑》,里面讲金融的本质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易”。可惜的是,他没有说明未来的资产交易如何定价,也没说不同游戏规则下的交易结果是否稳定和合理。
更基本的问题是,逻辑的本质是一种符号语言,但不是科学,因为科学需要经验验证和理论自洽。中国的读者,如果有学术批判能力,就不难从陈志武的金融逻辑出发,发现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本质是空想资本主义,金融衍生品更是金融战的工具,而非共同富裕的市场。
举个例子,美国五角大楼全年的军事预算是7000亿美元,养活了庞大的海军和空军的战略部队。其中很大部分是人员开支,我相信剩下的装备要全部买下来,大概3000亿美元就够。中国现在手里有的是钱,单美国国债就有上万亿美元,中国现在用1万亿美元买美国的军火装备,美国肯卖吗?另外,美国在全世界还有很多军事基地,在太平洋、大西洋还有印度洋上有那么多岛,现在养不起了,美国肯卖吗?还有美国当年从俄国手里买来的阿拉斯加,从法国手里买来的路易斯安那,现在中国也有钱买,美国肯卖吗?除非美元游戏破产,要不然,美国必是不肯的。至于现在油价大跌,很多西方资本控制的石油公司和矿产公司经营不下去,中国想借机收购,西方让吗?现在的美国,你要是敢买它控制的战略资源,它唯一的回答就是发动战争,哪里有“跨越空间”的自由交易!
然后说金融交易“跨越时间”,请问跨越时间的交易如何定价呢?新古典金融学发明了一套线性定价的游戏规则,好像从现在的基本面,诸如利润率、市场占有率、增长率可以外推到未来。当然,定个价线性外推,算是能够算的,但算出来的结果和实际对不上啊。因为现实世界中人们的决策和反应一定是非线性的,而且一定不是单方面的决策,一定是看好和看衰、看涨和看跌两边的博弈。
传说波音公司濒临破产,美国花5000亿美元也未必救得下来,因为它的债务缺口至少有6000亿美元。更糟的是,如果失掉市场,新设计出来的波音飞机也卖不出去,那就只能等死。所以,所谓的高科技、高风险就有高利润,不过是经济学家编出来的神话。高科技确实高风险,但未必就有高利润。除非仗打赢获得霸权,那可以垄断定价得到一时的高利润,因为一旦有竞争者研发出新产品打破垄断,他就不得不把高利润投到下一轮研发上,现有的高利润就不可能维持。
真正能够在金融市场上赚钱的是决战较量的输赢,就是深化改革的《意见》 12 中讲的要集中资源定向流动,往争夺制高点、决战的战场上去运作。打赢了什么都有,打输了没有任何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因为财富实际上取决于竞争后的位势,处于优势地位可以控制定价权,那就有利润。如果打平,那就只能勉强维持微薄利润。所谓的“跨时间交易”,无非是对未来的赌博,是招揽赌徒的一张画饼、一个神话,赌徒想猜的就是未来博弈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赌博和打仗一样,都是在为结果不确定的未来拼命。那些神化市场的人正是掩盖了这个事实——市场即战场。当然,金融战场要比现实战场有更多制约,是不流血的战场,是一个game。
“game”这个单词在英文里除了“游戏”,有时候也有“狩猎”的意思。西方人关于“game”最重要的一个发明就是奥运会。在真实的战场上,扔标枪或摔跤是为了夺取性命,而在运动场上,竞赛以后大家还可以做朋友再玩下一轮,这样就把真实战场上生死存亡的竞争变成了有制约的竞争,大大降低了西方国家之间战争的激烈程度。在中国,这种竞争的形式呈现为科举考试。试想要是没有科举制度,中国历史上多少英雄豪杰、多少谋士,如果个个都想称帝当王,那中国得打多少内战?科举考试开出条路让大家赋诗作词,胜出者可以光耀门楣、升官发财,引得聪明人蜂拥而至。哪怕概率只有千万分之一,但还是留有希望,不至于去造反闹革命。
人是社会动物,有合作的一面,也有竞争的一面,要减少流血冲突,对竞争有所制约,就要发明各种制度和游戏规则。奥运会、科举考试和赌博都是同样的道理,金融也一样。比起科举,金融更像战场,但金融战场上也是有“半个主考官”的。至于这“半个主考官”,“一战”前是英国,“二战”后一直是美国,现在新冠疫情来了,谁是考官还没有定论。原来美联储自以为可以判胜负,但大家现在都不再信服。下一轮金融游戏,到底会是一个主考官,半个主考官,还是像奥运会一样是一组裁判,取决于这一轮贸易战、金融战和生物战的结果。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抢利润,利润是什么?不过是记账时候的数字。大家仗不打了,官也不争了,说到底玩的只不过是第三种游戏——赌白条!还玩得津津有味,一门心思做金融,全不顾赚到手的美元只是一堆白条!以为美元可以保值的人,去算算20世纪70年代的美元黄金比价,现在大概贬值到只有原来的2%不到,如果美联储继续这么印钞票,将来美元还得贬。现在大家抢着去股票市场上市,买的股份同样也是白条。你得证明,白条背后的业绩——不是现在的业绩,而是未来的业绩——是可以相信的,那样白条才能值钱。当年打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就给农民打了白条。农民为了捍卫自己得到的土地,高高兴兴把家里的粮食、被子、门板都捐出来,用小车推了送去,支援解放军打赢国民党的现代化军队。据说这白条到七八十年代才还完。
所以,金融的实质绝不是什么可以靠产权体系建立的跨时空的交易,而是一个有信用约束的竞争的战场。战场里没有任何资产可以绝对保值增值,所谓资本的游戏玩的就是有限时空白条下注的金钱游戏。白条是否值钱,取决于手上攥着谁的白条,它在未来中长期的竞争当中能否获胜。你购买美国、欧洲,还是中国的资产,实质是在赌它们的国运。和平时期,许多人以为黄金可以保值。战争时期,许多国家会用法律把黄金收归国有,国民党曾在内战中就强迫用金圆券兑换黄金。城堡、豪宅,也因为失去现金流而大幅贬值,甚至成为负资产。所以,能够保值的是技术产业和劳工的竞争力。所谓资产只是竞争胜利者用来结算和定价的代码。虚拟世界离开物质世界只是权势的符号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