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思想溯源
——从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到学院派书法创作

学院派书法创作展览的隆重推出,引起许多对这一创作模式感兴趣的观众读者的提问。其中一个最集中的疑问,是这一创作构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特别是它的来源到底是在哪里。学院派书法的构想,当然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并且既然已经有“学院书法教学模式”,目前的学院派书法创作活动,又与学院(具体而言则是中国美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则要探究它的来源,当然更可以说是渊源有自,按图索骥也有踪迹可寻。但除了在一些长篇论文中有专节涉及之外,作为专题研究,还缺乏相应的成果。故而现在来做一下这样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化这一创作模式的思路,对于各界更准确地理解学院派的艺术指向与价值取向,以及它拥有的根基——思想基础与人才积累、人文背景与历史要求,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学院派书法创作走向书法舞台,特别是在学院派创作三原则——主题、形式、技巧被清晰地提出来之后,我们禁不住会想到:这些原则究竟是个人一厢情愿地推衍出来的,还是拥有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的?或更明确地说,它的构思完成,与古典书法的衔接点在哪里?与我们已有的将近三十多年的学院教育体制、科班意识的衔接点在哪里?我们在此提出几组对应关系:

(1)学问修养的强调与“主题”之间的承传关系;

(2)艺术创作意识与“形式”之间的承传关系;

(3)专业规范标准与“技巧”之间的承传关系;

(4)科班人才培养方式与“训练”之间的承传关系;

(5)教育规范与创作形态之间的承传关系。 nrPMJXo4tvn4yvpLcl0O6pydgy/p5rIUejUL/9zZx2YrIPbSGpYOCcBtDw2vwk2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