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于王羲之尺牍摹本的流传与分布

在日本的书法剧迹,特别是宋前剧迹,如王献之《地黄汤帖》、颜真卿《告身帖》等存于中村不折书道博物馆者,都是我十分感兴趣的。我以为中国书法剧迹流散海外太多。像陆机《平复帖》失而复得及与张伯驹先生的关系,又像《李柏尺牍文书》与敦煌古文书、与 20 世纪初敦煌探险活动的关系,都曲折离奇,足可成为小说的珍贵素材。

于是又想到了关于王羲之的诸问题。王羲之传世除《兰亭序》之外,尚有刻帖数种——如《十七帖》《万岁通天帖》等。但《兰亭序》素有争议,众说纷纭,而它与两晋书风也的确有不少距离。刻帖则“下真迹一等”,经过刻工改造翻摹与制作,终嫌与原迹不能神采相合。而一批王羲之尺牍摹本,虽出于唐宋人摹,但因为依据的是原帖,又加之勾摹水平绝高,是当时内廷御用高手所为,其价值应该在刻帖之上。特别是在《兰亭序》聚讼千载的对比下,摹本尺牍诸帖似乎更能使人一睹大王风采,并当然为学者诸公所乐于引据了。

但这些作品分散各地,似亦有作一调查的必要。除去各种刻帖的录载,仅就摹本而言,所藏即已分别在中国和日本、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为此,我特地细心作了一些记录,将传世指为王羲之的尺牍硬黄拓本依所藏作一列表,以明所属:

综观上举二十帖,从收藏地来说,大约是四大类。一是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二是日本,三是中国大陆的辽宁、天津两博物馆,四是欧美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大英图书馆等。在日本的部分,则分为个人收藏、御物等不同。

但从帖的自身水准来说,则又有几等不同区别。其中大致可分为:(1)唐摹原本,有各种鉴藏印作为保证。(2)临本或后世再摹本。相比之下,自然以原摹本为上等。

原摹本部分,计有七帖。兹分述如下:

①《姨母帖》,《万岁通天帖》所收,上有“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知曾入清内府。

②《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日本国宝。上有日本平安时代天皇“延历敕定”玺。

③《孔侍中帖》,日本国宝,亦有“延历敕定”玺,今藏前田氏尊经阁文库。

④《寒切帖》,上有宋高宗时“绍兴”连珠印,并“内殿秘书之印”印。

⑤《远宦帖》,上有宋徽宗瘦金书署题“晋王羲之《远宦帖》”并“宣和”“大观”直到明项元汴、安仪周等鉴家印极多。

⑥《奉橘帖》《不审帖》《平安帖》,上有“宣和”“绍兴”直到明项墨林、清“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等印。

⑦《初月帖》,上有“嘉庆御览之宝”等印。

临写本部分,亦有如下数帖:

①《行穰帖》,上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圆形双龙玺”,及“宣和”“政和”连珠印,知曾入两宋内府,又为清大内收藏。

②《游目帖》,上有“乾隆御览之宝”“古稀天子”“皇六子和硕恭亲王”等印二十余,据说原帖已烧失。

③《旃罽帖》,残缺。上有法文圆印一枚,并有巴黎国立图书馆的编号,其编号如下:Pelliot Chinois Touen-houang 4642。此帖有《十七帖》刻本。

④《瞻近·龙保帖》,残缺过半,但有《十七帖》刻本以资对照。

⑤《快雪时晴帖》,上有“石渠宝笈”“三希堂”“养心殿鉴赏宝”等印十余枚,并有“绍兴”印,知曾入南宋内府。

⑥《瞻近帖》《汉时帖》,上有赵孟頫跋文两行:“右唐人所摹帖,不完,因为补之。子昂。”旁钤“赵氏子昂”朱文印。行间亦有“赵氏子昂”印。此外,有“安仪周印”“仪周鉴赏”“子子孙孙永保”“南海吴荣光藏书画”等印。

其中③④即《旃罽帖》《瞻近·龙保帖》之所以无鉴印,是因为它们未入历代宫廷内府,是 20 世纪初在敦煌石窟“藏经洞”中被发现的。久埋沙漠深处,当然与历代藏家、宫廷秘府无缘了。但据行家判断,则它们应该是唐末人改摹《十七帖》的残简断篇,由此可见出唐人对“晋法”、对王羲之笔法的理解立场与偏侧来。联想到敦煌出土的《李柏尺牍文书》,时人每以之与《姨母帖》相比。而在敦煌,既有《李柏尺牍文书》这样的时在西晋的早期墨迹,也有时至晚唐,但却是二王系统的临本如《旃罽帖》《瞻近·龙保帖》残纸,已故西川宁博士每对西域墨迹印证大王书法表示浓厚的兴趣并写出博士论文,可见这西域古文书真是个有待开掘的丰富宝藏,可以从各个方面立体地揭示它的价值所在。

总共二十余件王羲之尺牍摹本,其中现存大陆的只有三件:辽宁两件、天津一件。而现存台北的则有五件,当然都是流传有序的内府精品。散落各国的则以日本为主——倘若没有敦煌大发掘,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巴黎博物馆也不会有这样出色的墨迹收藏,探险家斯坦因、伯希和,还有大谷探险队,几乎都在敦煌撞到好运。但如抛开敦煌,则中国古文物流失海外的,最多还是在日本。日本现存的摹本竟有九件,无论与大陆或台湾相比,都是极为可观的数字。我想,从王羲之尺牍摹本的分布收藏中,大致也可以看出一些较深入的社会内容——摹本的分布与收藏纯属简单现象,一旦追踪这简单现象背后的由来与因果,则就不那么简单了。

研究《兰亭序》真伪,唯一的书法依据就是这批摹本,因为它们是面对真迹摹拓下来的。但摹本也有真伪杂糅的现象,于是再需对照各家集帖刻本,以刻本对照摹本,再参以各代临本,以及王羲之当时的其他书迹如王献之、王珣的书迹。至于碑版,恐怕其对照价值又在其次了。 BYvs4Dmt8MqcBPt2/dXmNWCFLHyH1iKtOiQm3OI35O8B+AQlqdrwVaiEtbmZzyF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