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学”:从日本传入中国的一个现代概念

中国之有“文学”,可追溯到上古。《论语》中即有“文学”一词。《荀子·王制》有“积文学、正身行”之说。《世说新语》第四篇即是《文学篇》,依《论语》所述四种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排列。另一方面,西汉武帝时置官亦以文学为名,曰“贤良文学”;魏武帝则置有“太子文学”。

即使是以严格意义上的“文学”论,早在三国时代也已有之。《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始文帝为五官将,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学……

这里所指的文学,当然是指文章之学和文艺之学。因此,“文学”之出于中国古代是毫无疑义的了。在当时,日本还处于极原始的,既无文字又无文明的早期阶段,连作历史记载的本国典籍也还未有,而不得不依靠中国史籍聊窥初貌呢!

但读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七)》,却发现伟大如鲁迅,竟指“文学”一词是由日本输入的。这不禁使我大为吃惊,并对这段论述时时萦心,未可须臾释怀了。《且介亭杂文》的这段文字是这样的:

用那么艰难的文字写出来的古语摘要,我们先前也叫“文”,现在新派一点的叫“文学”,这不是从“文学子游子夏”上割下来的,是从日本输入。他们的对于英文Literature的译名。会写写这样的“文”的,现在是写白话也可以了,就叫作“文学家”,或者叫“作家”。

无疑,我们在此中遇到了两个不同的“文学”。

作为名词,中国早已有之;但作为一个现代科学的概念,依鲁迅的看法则它是从日本被引进的。鲁迅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 1934 年《申报》的《自由谈》上,以后又被收入文集,这表明他后来并未修改这一观点。那么,作为世界通用的一个概念,英语的Literature与日语的“文学”之间,究竟存在一种什么关系?而这种关系又为什么先于中国,而后才被引进中国的呢?

日本最初刊行的英日辞书是在文久二年(1862),出版者是江户幕府的洋书调所,当时以崛达之助为中心编成了一部《英和对译袖珍辞书》。其中对英文Literature只译作“识字”,并无“文”的意味。但对文学这一词的运用,却见于以下各条:

Grammar 文学、文典

Humanist 文学者

Humanities 文学诗学及希腊罗马语学

Literary 文学的、文学法则的

此中所提到的“文学”,已经颇接近于现在的文学通用义。《英和对译袖珍辞书》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它是开启民智,成为明治维新在文化上的先导。但事实上,它并不是最早的——早在庆应三年(1867),美国人琼姆斯·赫勃恩(James Curtis Hepburn,1815—1911)已编出一部《和英语林集成》,其上有这样两个词条:

Bun-dō ブンダウ 文道 n.Literature,Learning

Bun-gaku ブンガク 文学 Learning to read,pursuing literary studies,especially the Chinese classics.

赫勃恩编《和英语林集成》时,有日本人助手在帮助他。此书共出了好几版,每版皆有修订。到第三版时,对“文学”一词已有较固定的说明:

Bungaku ブンガク 文学 Literature,Literary studies,especially the Clainese classics.

在这个译语中,已有“特指中国古典的学习”的说明,表明这是日本社会的习惯看法——一个美国人,大约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

文久二年(1862)日本首次向西欧派出留学生,其中有西周。他是赴荷兰的拉丁大学学习诸科学概论课程的。回国后,他一直以地道的洋学专家身份在幕府的洋务开成所工作。明治二年(1869)他应新政府召,移居东京浅草,并随即开办英语学塾,开讲以欧洲科学概说为中心的新内容,名曰“百学连环”。在当时,Literature即指“文学”这一点,大部分人是弄不清楚的。西周在讲课时,第一次明确地把文学即Literature作为“普通学”中的第三项即“文章学”来对待。作为它的伸延,即有了“文章科”。它与我们今天的“文学”作为学科的概念已经非常接近了。

明治元年(1868),明治政府把原幕府设置的洋学教育机关开成所改为开成学校。明治八年(1875)文部省有《开成学校课程表》,在英语学中已分出各类课程,其中有“修辞”Rhetoric、“文学”Literature、“论理”Logic、“心理”Mental Philosophy等分类,使原有的译语被进一步固定下来。在这时,“文学”Literature被作为固定的官方译语才真正明了。这样,从“文学”一词由于译书而自西方引进,到它被赋予学习中国古典的东洋式含义,再到日本留学生被选派荷兰吸收西方文明,并进而确定“文学”一词的概念定义与范围,再到文部省颁布开成学校课程把“文学”一词作为行政术语正式推行,其时间大约是从 1862 年到 1875 年这十余年间,这样“文学”才构成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学科概念。

而中国的情况却要晚得多。中国学者最初使用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文学”一词,是在光绪三十年(1904),亦即明治三十七年。当时京师大学堂的教授林传甲著述《中国文学史》,而它的出版更是要迟至宣统二年(明治四十三年,1910)。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据说是参考日本学者笹川临风《中国文学史》而编著的。而在日本,比笹川临风更早的古城贞吉著《中国文学史》则于明治三十年(1897)出版,它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中国文学通史。而同一年,由藤田、田冈、笹川、大町、白川五位学者编成的《中国文学大纲》十五卷也已出版。见出日本在“中国文学史”方面的研究至少比中国早了约有二十九年之久。

中国使用“文学”一词并赋予其现代概念,并构成一个有名的“文学革命”运动的时间,是在民国六年(1917)。胡适在《新青年》1 月号上发表了有名的《文学改良刍议》。2 月号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鲁迅则于次年 7 月发表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这时,“文学”作为一个现代词语才真正开始普及,并与古代的“文学”一词相脱离。这样看来,如果从“文学”一词被确认并被应用的立场看,则中国比日本至少迟三十余年。而如果从“文学史”正式作为学科的研究立场上看,则中国比日本迟了大约有十三年。

当然,时间上的迟不等于“文学”一词一定是日本传入中国——传入是个渠道和方法问题而不仅仅是时间问题。在“传入”这一点上,我们也能找到证明——前述林传甲参考日本学者著书而写成第一本《中国文学史》即是一例。而在近代史资料中,我们也还能找到更具体的范例。为戊戌变法而向光绪奉呈《日本政变考》的康有为,即在文中有这样一段介绍:

(日本)有东京大学校,分法学、理学、文学三部。文学分为二科:(一)哲学·政治学·理财学科。(二)和汉文学科。

这可以说是在戊戌变法(1898)时初次向中国介绍日本“文学”概念的珍贵记录。而在其后,梁启超列举中国之“三百年前皆无”的新学科中,则更已将哲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史学等与文学分开列项(见梁氏《格致学沿革考略序》),当时是 1902 年。他可说是继康有为之后最早使用“文学”一词并加以精确化的重要学者。 vd16HKJ8tghhE1o+tGd2dUhwnoGqzRqA8dfQYPUGxGosXl6gspfFnVWW+/GxDzv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