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田文瑟的存在看江户文人圈中的小说热

谈到江户时代对中国小说的吸收,想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人物——田文瑟,又名田中大观。

在文学圈子中,他叫田文瑟。但他的本名则叫田中大观。之所以会有田文瑟这样一个名字,而把“田中”之姓的“中”字去掉,我想大约是因为“田文瑟”更像一个中国名字。江户时代文士仰慕中国文化,动辄以中国为准绳,姓名尽量中国化,当然也很可理解。不但田中大观如此,还有晁世美、秦松峡、陶冕等等,看上去都像中国姓名。但其实,晁世美本名朝枝世美,字德济;秦松峡本名松室熙载,字虞臣,号松峡;陶冕本名陶山冕,字尚善,号南涛。他们都把姓氏易为单字,显然都有学习中国风的意识。

田文瑟即田中大观的父亲为数学家田中由真,六十岁时才有了他。他是次子,本名瓒,字文瑟,号大观。十岁失怙,曾随父亲的门人川岛由易学习天文、数学,曾著有《尚书天文解》《天经或问解》三卷、《天学指要》二卷,并有《经籍天文解》三卷。但他的主要才能却是在小说、戏曲方面。元文二年(1737)友人宇野明霞为他撰的墓志铭,曾有一简略的概述。

操吴音,颇解俗语。博览近世小说,其译小说当世莫比。日本未有词曲,而君始作词,皆国儒所未及也。

琴台则更以此敷衍成另一段文字,见《先哲丛谈续编》卷六:

大观清敏多才,博综众技,尤精音韵学。每操吴音,亦解俗语为象胥言。傍览近时小说传奇,傍译院本杂剧邦人难解了者,先是诸儒之所未尝有之也。我土当时未有传词曲者,大观与宇明霞相谋,博搜元明诸家之词曲别集,始悟其所作为,是亦先儒所未尝有也。

据此,我们大略可以看出田中大观(田文瑟)的主要贡献:一是解小说,二是建词曲之学。但他传世的文学方面的著作却极少,大都只是零篇断楮,不成形态。卧病五年间,曾由家人录下随感数卷,今传有《大观随笔抄》三卷一册,以汉文记录,蒹葭堂旧藏,今在内阁文库,这是否即是当时的笔录,尚未可知。

田文瑟对《三国志》《水浒传》等皆有评价。比如他认为《三国》不如《水浒》,又以为当时江户学人善古诗文却不解中国俗语等等,都是治江户俗文学史者的珍贵史料。但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努力解说中国小说并形成了一个文人圈,这是饶有深意的。比如年稍长于田文瑟的陶南涛陶冕,即曾从田文瑟学读《水浒传》。陶南涛有《百廿回本水浒传语释二种》,其自序云:

又就田文瑟讲求《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瑟其为人颖敏高迈,才识绝伦,亦能操华音。最审象胥家之言……盖余之于《水浒》,讲之于今业已三十祀,至白首纷如,尚未尝释手。

同书宝历七年刊本并有芥川丹丘序,则作如下记载:

南海陶君去岁宦游山阴,今夏罢归京师。袖书一帙,访余茅庐。谓余曰:冕少年与吾子师友田文瑟先生,相与切劘崎阳之学。学就研精《水浒》《西游》诸稗官,平日说话不假邦语,相得欢甚。既而文瑟卧病,不幸夙逝。

这“陶君”即是指陶南涛,无论是陶南涛还是芥川丹丘,都不否认曾师事田文瑟的事实。师事的内容是学习读中国《水浒传》小说。不但是南涛和丹丘,还有几位“同学”也不可不载。仍见同书的南涛自序:

余友尝有峡秦虞臣、玖珂晁德济者,夙服华学,深通声音。且好读野史小说,其平生之柬帖应酬辄于是,坐谈谐谑辄于是;非敢炫奇戾僻者,要之习惯薰陶也。时冕弱冠只事二子,乃亦诱掖冕从事于斯。

峡秦虞臣即是秦松峡,是京都松尾神社的庙祝。玖珂晁德济则是晁世美,是岩国藩的藩臣。二人比田文瑟、陶冕的年齿皆长,从学中国唐音和读中国小说角度说,两位皆属前辈。他们显然应该是陶冕的师长,但既曰“兄事二子”,又不知是否当属同辈,而与田文瑟是什么关系也未可猜测了。

这样,以田文瑟、陶冕、芥川丹丘、秦松峡、晁世美等为中心,足可形成一个热心中国小说特别是《水浒传》的小圈子。田文瑟教陶冕阅读《水浒传》,其结果是陶氏讲此达三十年之久。这当然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但有趣的是,作为田文瑟首创的词曲之学,却未能有一个很清晰的传人脉络。我想这是因为词曲太难学,文人气太重,与语学关系渐远,而已成为专门的文章之学。不像小说,一学语言二讲故事,易于学习。即如秦松峡、晁世美,虽是学中文的老手,但乐趣也在野史小说,而不在于正规的诗赋。其间差别,自可明了。

陶冕讲《水浒传》迄三十年,但他从田文瑟学则绝不至于这么长,因为田文瑟是英年早逝,自己也没活够三十岁。芥川丹丘的序中提到“既而文瑟卧病,不幸夙逝”,其中即包含了一篇大故事。田文瑟享年仅二十六。他是患膝风而病夭的。由是,一方面我们更惊讶于一个二十六岁的青年何以具有如此才能,对汉学与小说词曲皆有如此开拓性的大贡献。另一方面我们又十分讶然,感叹于像田文瑟这样的人物,倘天假数年,留下一些有高质量的研究,或许于日本江户文学史更有光彩。当然,正因为是年仅二十六而殁,我们也知道了他的非凡,陶南涛陶冕以年长而甘心师从,其实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在江户时代,像田文瑟这样身怀绝技又不幸早夭的文士,一定不少。芥川丹丘有《丹丘诗话》,陶南涛有《百廿回本水浒传语释二种》,门人有著作如此,早夭的老师是不能不有所遗憾的。

陶南涛以后,属这一圈子的文人亦复不少。陶南涛本人除《水浒语释二种》之外,翻译著作也有很多。比如《肉蒲团》译本四册(宝历七年九月)、《春灯闹》译本五册(宝历八年三月),均见于《享保以后大阪出版书籍目录》录载。此外他还善岐黄,有《伤寒论后条辨抄译》。他在晚年隐居京摄,以讲解中国小说为业。从学诸生中有一位大阪的紫陌道人名曰中村僧邻,即专门对唐话小说感兴趣。中村僧邻并非儒者,但对此道学之既勤,造诣极深,就其学者亦复不少。天明三年(1783)十月廿九日紫陌道人四十五岁即逝,当时由筱崎三岛撰文立《紫陌道人碑》于难波元町瑞龙寺。其文有如下一段:

道人者,非有经史百家之学,而尝受象胥业于陶南涛所,益精闻著稗史,其属释科顐紬绎数百千言,随笔成,不啻若自其口出,学士顾乃多就之者。

紫陌道人中村僧邻只是陶冕学帐中一人而已。他已能自立门户,承传学业,又影响下一代“学士”。这样想来,以田文瑟为源头的中国俗语学即“唐话”和中国小说热,在当时的京都、大阪一带有极兴旺的势头。京陂一带作为一个唐话学与俗文学的中心,其质量之高,恐不在传统中心长崎、福冈之下。而这种由边缘移向中心地的趋势,正表明中国古典小说已渐渐成为江户文学的中心内容之一,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XhPZkrC5WnpWE9O/x6dzcPIqO0AcI16w1k09prGBNFXaw0fSBCr/0lXQVSM97NE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