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宋代时期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杯酒释兵权,结束了五代的纷扰局面,统一了中国。但宋初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文物摧落,艺事日旷,故书法并未予以重视。直至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方始留意。宋太宗为示天下以文治,开始倡导书法,并于淳化年间“遣使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帖,命侍书王著刻禁中,厘为十卷”,此即著名的《淳化阁帖》。惜王著未能精审,所选璠珉杂糅,真伪参半。然此仍不损其名。其后潘师旦摹刻的《绛帖》、希白和尚摹刻的《潭帖》、蔡京摹刻的《大观帖》(从《阁帖》中翻出)等继之而起,自此帖学开始盛行,而书道反萎靡不振。直至北宋庆历以至熙宁、元丰之间,始有苏轼、米芾等书家弃帖而师唐,并由唐溯晋,成就斐然,书风为之一振。

宋代书法最突出的成就是表现在行书的创新方面,“宋人书尚意”是这一时代的艺术特色。所谓“意”者,意在学晋人之理,意在格调之新奇,意在从书法中流露出作者的文艺修养,从而表现出作者强烈的艺术个性。但宋人并不摒弃唐人的法度,“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这便是宋代的时代特色。正如冯班《钝吟书要》中所说的:“宋人作书,多取新意,然意须从本领中来。”这种在理法中抒发个性的创作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正由于宋代书家注重内在的文艺修养,又能在唐人法度的基础上力求新意,故宋代善书者除著名的“宋四家”之外,历历可观者亦为数不少。兹分述如下: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人。

他的书法,初学周越,得益于二王、虞世南和颜真卿,在“宋四家”中他是一个比较守旧的书家。但其书法却深得仁宗皇帝的喜爱。他擅长行草及小楷,且自矜其能,不肯轻易送人。所书尺牍,虽片纸只字,世人皆藏以为宝。早年所书刚劲而有气势,至晚年时始归平淡婉媚。观其书如饮醇酒一般,回味无穷。用笔上一丝不苟,特别是发笔处,极有深意。结字无弩张之习,极含蓄简静、淳淡婉美,尤以姿媚见长。米芾评其书曰:“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确实是点到了妙处,也点出了蔡襄的不足之处。正由于其作书时具体而微,反不能有一种沉雄恣肆的气魄,且楷书的结体上也未能跳出唐人窠臼。不过他的行草书还是写得极有韵致,传世墨迹有《自书诗札》《自书诗卷》《端明秋署帖》《扈从帖》(图13)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因封荆公,故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时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王安石博览饱学,出手自然不凡。相传其书初学杨凝式,又能上溯二王,故所作有晋宋间人风度,得无法之法。其逸笔余兴,意不在书,而萧散简远之致,已流溢于字里行间。他的行书(图14),写得清劲峭拔,运笔如飞,如插两翼,有斜风疾雨之势,自然有一种书卷之气,扑面而来。赵宧光《寒山帚谈》曾谓:“王介甫书一似大忙中作,不知此公有如许忙。”的确,从他的作品来看,书写速度确是很快的,但细玩其点画,却态度自在。故疾则有之,忙则不可。初学者于此最要留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文坛上的一个怪杰,其文、其诗、其词、其书、其画、其胸襟学识、其旷达人品都是第一流的。他才气横溢,博通经史,识见高超,足以俯视千古。惜宦海浮沉,屡遭朝廷贬斥。当他二十岁时试礼部,欧阳修惊其文才,尝谓:“吾当避此人,让出一头地。”曾被誉为“本朝奎星”。

图13 蔡襄 扈从帖

图14 王安石 行书尺牍

苏东坡的书法是很有特色的,他早年学王,中岁师颜,晚则取法李北海,于晋唐诸家,靡不悉心体察,于超逸中下实际功夫。加之天资敏悟,卓有识鉴,襟度洒落,一寓于书,自然有一种不可磨灭光景。其行书用笔丰腴,笔力雄健。结体欹侧而富有姿态,体势洞达,笔意豪放,气脉贯注。由于他喜用单钩执笔,有人批评他“多偃笔”,故其字“敦重而肉稍肥”。事实上他的字虽偏肥,但卧而能起,故肥而有骨。发笔时微露锋芒,看上去奕奕有神,显得肥而不浊;收笔时乃全用中锋,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显得墨精暗坠,劲气内敛。

苏东坡在书法创作中很重学养的作用,他认为“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又极重真性流露,尝自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认为自己的字如绵裹铁,虽腴而实劲。正因为他的书法从学问、意境中来,故自有一种“韵”味,一种潇洒不群之概洋溢于书法之中,这种气息是后人难以仿佛的。娄坚《学古绪言》评其书谓:“肉丰而骨劲,态浓而意淡。藏巧于拙,特为秀伟。”很是中肯。著名的《黄州寒食诗帖》(图15)墨迹,奔轶豪放,挟大海风涛之气,有咄咄逼人之势。其他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祭黄几道文》《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李太白仙诗卷》《桤木诗》《答谢民师论文帖》《天际乌云帖》《次辨才韵诗帖》《次韵三舍人省上诗卷》《跋陈师仲录父诗帖》《归去来辞卷》《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册》《颍州祈雨诗》等等,以及一些书札、尺牍等墨迹,丛帖有《群玉堂苏帖》《西楼苏帖》等。

图15 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黄山谷幼极敏悟,读书数过,辄能成诵。在他二十二岁时,举进士第,并深得苏轼的赏识,以为超逸绝尘,由是声名渐著。后遭蔡卞所忌,贬徙永州,卒年六十一岁。其诗文皆佳,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齐名,世称“苏门四学士”。黄山谷十六岁时开始学书,初以周越为师,后见苏舜钦书,乃得古人笔意。草书学张旭、怀素,行书学杨凝式,乃窥笔法之妙。后又从《瘗鹤铭》《石门铭》中得到启示,遂能自创新意,极纵横舒展之致,给人一种气势开张的艺术感受。

黄山谷擅长行、草。所作行草用笔沉着痛快,矫变纵横,势若飞动,超逸绝尘,富有新意。尽管他的字写得舒展开张,呈一种辐射式的结构,但并不疏松,体势欹斜,但并不倾倒。其妙处在于对重心的自由驭驾。

黄山谷晚年徙戎州时,入峡于棘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遂悟笔法,故黄山谷用笔富有韵律之美。李瑞清评其字曰:“鲁直书无一笔不自空中荡漾,而又沉着痛快。可以上悟汉晋,下开元明。”正因为黄山谷追求“笔中有物”的笔意,故其书以“韵”相胜。

黄山谷流传下来的行书作品有:《松风阁》《华严疏》《伏波神祠卷》《王长者墓志稿》《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册》《致公蕴知县宣德执事尺牍》《苦笋赋帖》《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图16)、《寒山子庞居士诗》《书遗甥雅州张大同卷》《书山预帖》《致斋君尺牍》《发愿文》《黄庭坚诗稿》等墨迹。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初名黻,号鹿门居士,又称海岳外史、襄阳漫士,襄阳(今湖北)人。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又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其子米友仁也善书画,故父子二人世称“二米”。

米芾是一个绝顶聪明且又富有学力的人。他的父亲是一个武官,母亲与宣仁皇后为旧知。相传米芾从小就开始抵壁写大字。早年时精于临摹,于前人之书,无所不学,几与真迹无异。加上他母亲的关系,得以出入内府,博观历代名迹,孜孜摹学。同时他又能读书以参名理,尚友以广见闻。《宋史·文苑传》:“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兼精于鉴别古器字画,因此他的胸襟与识见并高,腕势与心灵日进。

图16 黄庭坚 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米芾行草学二王,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他曾自负地说:“善书者只能一体,我独四体兼备。”事实上他最突出的成就还是在行草及小楷,对他书风影响最深的是颜真卿、李邕、钟繇、王羲之。对晋人法书,尤为笃好,并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宝晋斋”。虽博学众家,功力非凡,然中岁时,还未能自立家数。在他的作品中有的字像王羲之,有的字如李北海,只有他神,没有我神,故有“集字”之讥。钱穆父批评他的字刻画太甚,当以势为主,方大悟。至晚年时,始脱尽本家习气,由博返约,自创新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崇宁三年(1104),他五十三岁时,徽宗诏立书画院,为书画学博士。

米芾的行书可用“沉着痛快”四个字来概括。其行从真楷中来,故落笔不苟。而点画所至,极有深意,即使是一点微如粟米,亦极精到,圆融饱满,墨精暗坠。米芾的行书善用露锋的发笔或露锋的收笔,因此,他的行书显得很有精神,有一种雄健清新的气息。他作书很重视一个“势”字,自谓:

凡书之道,无论点画波拂,皆当尽其势。政如狮子搏象搏兔,皆用全力。故昔之名书家,随笔所到,无苟作者。

故其行书酣畅痛快,如风樯阵马,似追风逐电,势极迅疾。黄庭坚评其书曰:“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米芾善用“刷笔”,中含枯润,笔力充沛,气势凌厉,有天马行空之气概。米芾将“沉着”与“痛快”这一对矛盾处理得如此和谐,这是不容易的。其绝迹飞空的奇迈之势正是从脚踏实地的治学功夫中来的。若初学者徒见古人笔笔挥斥凌厉之势,而不揣其平实稳重的功力,猥以急切之心求之,则反为“痛快”所误,这一点是初学者必须注意的。

米芾作书极力反对矫揉造作。他曾自言:“学书贵弄翰,把笔轻自然心手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他认为写字须“无刻意做作乃佳”,故他的行书如烟云舒卷,姿态跌宕,“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如人意”,极其天真自然。

图17 米芾 苕溪诗卷

米芾偏于阳刚的书风,亦受到了一些人的贬评。因其行书笔势劲疾,故有人批评他有猛厉奇伟之气,终堕一偏之失;因露锋过多,故有人批评他的字锋芒太露,无蕴藉之态,而“终愧大雅”。这种批评立场和观点,如循其根源的话,是和古代提倡“温柔敦和”的中和之美与“君子藏器”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时代的一种审美观念。事实上,米芾行书以他特有的一种美,受到了后人的推崇,其书画作品、创作方法、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米芾传世行书作品有:《苕溪诗卷》(图17)、《蜀素帖卷》《虹县诗》《多景楼诗》《研山铭》《魏泰诗真迹》《书离骚经》《龙井方圆庵记》《跋东坡木石图》《致景文隰公尺牍》《致葛君德忱尺牍》《乐兄帖》《跋欧阳修集古录》《法书三种》《群玉堂米帖》等。

薛绍彭生卒年不详(元祐宣和间),字道祖,号翠微居士,长安人。

薛绍彭的行书在宋代也很负盛誉,与米芾齐名。其书学晋唐,得二王笔意,结构内,锋藏不露,收笔极圆,势从内出,表现出一种雍容自如、蕴藉淳正的风格。王世贞谓其书:“结法内,锋藏不露,而古意时溢毫素间,不作险浮急态。”但也有人批评他的行书规矩法度太森严,缺少一种灵妙奇逸的变化,品在米芾之下。他流传下来的墨迹不多,有《杂书卷》(图18)、《诗帖》《上清帖》《薛绍彭尺牍》等。

图18 薛绍彭 杂书卷

吴说生卒年不详(南宋时),字傅朋,号练塘。居钱塘之紫溪,故人称“吴紫溪”。

吴说擅长楷、行、草及榜书,其小楷有“宋时第一”之誉。书风圆美流丽,尤以韵相胜。又创“游丝书”,笔意萦回,连绵不绝,如春蚕吐丝。宋高宗《翰墨志》评曰:“绍兴以来,杂书游丝书,惟钱塘吴说。”流传墨迹有:《尺牍册》(图19)、《杂书册》等。

吴琚,生卒年不详,字居父,号云壑,开封人。

吴琚行书专学米芾,大字极工。相传今镇江北固山有“天下第一江山”六大字为吴琚所书。其书酷似米芾,但写得更峻峭,姿态更宕逸,特别是钩法,很有特色。传世墨迹有:《吴琚诗帖》《碎锦帖》(又称《五段卷》)(图20)、《寿父帖》《七言绝句轴》《致观使开府相公尺牍》等。

朱熹(1130—1200),字仲晦、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行书笔势迅疾,无意于求工,但点画波拂之间,无一不合书家规矩。事实上,他在书法上是下过功夫的,得益于钟、王,取法于鲁公稿行。又因其人品高逸,学问渊博,故落笔散藻,自然可观。其道义精华之气,浑浑灏灏,自理窟中流出,故意致苍郁,沉深古雅。相传他的大字也写得很沉着,如在长乐方安里三宝岩有“读书”二字;在云谷有“容膝”和“天光云影”数字;在白鹿洞有“光风霁月”四字等。传世墨迹有:《城南唱和诗卷》(图21)、《二月十一日帖》《七月六日帖》《大字书易系辞》等。

图19 吴说 行书尺牍

图20 吴琚 碎锦帖

宋代还有一些善于行书的书家,如陆游、张即之、魏了翁、范成大、姜夔等人,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7KDzjZq3qCMOhGwsiEA6t95fj54JwU/foclhX3weNg7r097SDyDzyerNRVtpZ3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