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东晋时期

司马睿(元帝)时,晋室东迁,易都建业(今南京),苟安于江南,割据之势既成,南北分裂之局已始,历史上称为东晋。这一时期是我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

江南之地物华人杰,一些世族门阀之士,封建士大夫之流为了逃避现实的阶级斗争,隐迹山林,谈玄论道,且雅好翰墨,殚精以赴,寄托情操,书翰往来,相互争胜。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谓:“晋人书虽非名法之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笔散藻,自然可观。”另一方面,由于书至魏晋之际,众体悉备,诸法纯熟,且去古未远,师承有资,故晋人书法以理为尚,以韵相胜,正如马宗霍《书林藻鉴》所谓:“晋人书以韵胜,以度高。夫韵与度,皆须求工于笔墨之外也。韵从气发,度从骨见,必内有气骨以为之干,然后韵敛而度凝。”正由于晋人书法注重气骨,既能上接汉魏古质渊懿之风,又能增损古法,自得新裁之意,故其时书法丰神疏逸,姿致萧散,特别表现在行书方面,自有一种出尘之观,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书林藻鉴》所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对晋代的书风可谓推崇备至。东晋诸家之中,最负盛名的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二人。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因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他在书法上最突出的成就在于他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在汉魏以来质朴书风的基础上创新出一种妍美流便的行书,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行书无不赞美备至。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其行书的几个特点:

(一)具中和之美

王羲之的行书不肥不瘦,动中寓静,方圆并用,刚柔相济,疏密得宜,奇正相错,骨肉相称,文质相符,他能恰到好处地将各种对立着的因素和谐地统一起来,从而表现出一种“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艺术境界。正如张怀瓘《书断》所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以中和为美的哲学思想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唐太宗《王羲之传论》中评其书曰:“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可谓推崇备至。

(二)合自然之美

王羲之的行书能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和谐地统一起来,他强调于法度和规律中获得创作中的自由。张怀瓘《书断》赞曰:“真行妍美,粉黛无施,则逸少第一。”又在《书议》中盛称:“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资自然,风神盖代。”其实,这种平和简静、遒丽天成的书风是很能符合古代一些书家口味的,要达到这种“法贵天真”的自然境界,除了需要圆熟的笔墨技巧和深厚的功力外,还需要作者具有超逸的天赋和萧散的个性。王羲之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风气又促成他养成一种虚旷的襟怀,再加上他受庄周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在他的行书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自然的天机。正如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所说的:“右军笔法如孟子道性善,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这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王国”的境界。

(三)有变化之美

王羲之的行书神奇变化,出没不穷。试观他的行书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图4),全篇三百二十四字,一气贯注。其中有二十个“之”字、八个“一”字,皆能随势而变各具面目。又如《淳化阁帖》中“得”字、“慰”字、“足”字最多,亦不相似。最令人惊奇的是他的签名“羲之”二字,亦昭然绝异。而这些变化,因势生发,出之自然,合乎情理,实际上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晋书·本传》谓其书:“备精诸体。自成一家之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助。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魏、晋书法之高,无不各有法外巧妙,因其意不在书,随意挥洒,不主故常,无心求变而灵妙不测,非常人所能窥其端倪。

(四)富刚柔之美

王羲之的行书字形妍美,体势雄强,于苍劲中见姿媚,从而表现出一种飘逸潇洒、精劲遒健的自然风度。且能静中寓动,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势。刘熙载《书概》评其书谓:“力屈万夫,韵高千古。”因此,他的行书于遒丽中别具一种韵味。

图4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开宗立派,几乎笼罩了其后一千余年的整个书坛。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其真迹竟无只字片纸传世,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摹本和拓本了。这对我们今天研究王羲之的笔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他流传下来的行书作品除《兰亭序》(有唐冯承素摹本、褚遂良临本、虞世南临本等)外,还有一些唐人双钩摹本,如《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图5)、《孔侍中帖》《奉橘帖》《频有哀祸帖》《二谢帖》《何如帖》《平安帖》等,唐人双钩摹本,便是被世人盛赞为“下真迹一等”的“硬黄响拓”本。其摹工之精,令人叹以为神,虽非真笔,亦千金不易。其刻本有《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兴福寺半截碑》及《淳化阁帖》的某些行书作品。

图5 王羲之 丧乱帖

图6 王献之 廿九日帖

图7 王献之 鸭头丸帖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书法与父齐名,故世称父子二人为“二王”。王献之擅长行草,幼学父书。后又取法张芝,并上溯秦篆,用笔以外拓为主,气势开张,自创一格。明安世凤《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画劲利,态致萧疏,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故其行书以逸气相胜。传世作品有《廿九日帖》(图6)、《地黄汤帖》《中秋帖》《授衣帖》《东山帖》《鸭头丸帖》(图7)、《送梨帖》等。 XDRiRKDnLpDSXl4Toc2Obbl+zQ4kpsEMiYDCkmJTw/XPNNU+iUSmPEzA3N0B1L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