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行书的发展历史与历代名家的艺术特色

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文字不断地演变、革新,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着由繁趋简的演变,殷商的甲骨文、两周的金文、战国的大篆、秦代的小篆、汉朝的隶书等相继产生。汉隶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不但为楷书、行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开了草书(章草)的先声。

楷书即“真书”,又谓之“正书”,古时称“楷隶”,又谓之“今隶”,大约产生于汉末魏初(约三世纪初期)。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长沙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来看(图1),当时“雏形的楷书”已初具规模,但尚未成熟,真正较为成熟的楷书还是出现在魏初时期。古人在书写隶书的过程中,发现隶书中的波捺只具有装饰作用,并无实用意义,为了使点画书写起来更为便捷,于是逐渐地扬弃了这种波捺,而采用回锋收笔的方法,这样就形成了楷书。但早期的楷书,字形微扁,时带波捺,厚重古朴,还保存着很浓重的隶意(图2)。

图1 马王堆帛书

图2 钟繇 荐季直表

行书又称为“行狎书”,正规的行书应该说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楷书稍加连贯,点画略带呼应,就是行书。张怀瓘《书断》中云:

按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元刘有定在《衍极》中亦谓:“行书,正之小变也。”因此,从楷书发展到行书是很自然的趋势。

行书究竟产生于何时?近现代许多学者看法不一。我认为,行书产生于楷书的同时或略早于楷书(宽泛意义上的行书)。试看近年来在西安出土的“桓帝永寿二年(156)瓮”上所写的行草(图3),可能是出于当时工匠之手,浑厚质朴,颇有流动感,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行书,由于刚从楷隶脱胎而来,体势上都保留了浓厚的隶意,而真正的行书至东晋时才成熟起来。

图3 桓帝永寿二年瓮

一般地讲,楷书端严工整,虽容易辨读,但拘于守正,书写速度比较缓慢;草书纵横恣肆,意涉奔放,又难于卒读;而行书却介乎于二者之间,具有通俗、简便、流动、写意的特点。张怀瓘《书议》中说:

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又藏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越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从书法艺术角度上来说,由于行书在书写时没有一定的规范写法,既可以写得工整一些,又可以写得放逸一些。行兼楷意而近乎规矩者谓之“行楷”;行中夹草而流于疏放者谓之“行草”。在用笔上它又可以灵活地借用楷、草、隶、篆的笔法,一般地说,以楷法入行者方笔居多,以篆法入行者圆笔居多,故其用笔,时中时侧、时藏时露、方圆并用,极综错灵异之妙。在体势上,其布局变化,出没不穷,阴阳向背,纵横起伏,分行布白,参差错落,开合伸缩,虚实掩映,过接引带,宾主烘托,跌宕欹侧,迷离扑朔。回抱勾托,如霞舒云卷;激越顿挫,似行云流水。故行书无定形而体势多变,无定法而姿态迥异,可临事制宜而随机应变,可纵意驰情而神采飞扬,为意法相生、理趣相谐之最理想的书体。

由于行书有以上两方面的特点,所以它一出现便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至今犹盛行不衰。孙过庭《书谱》所谓:“趋时适变,行书为要。”历代许多书家是以行书见长的。一千多年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造就了许多著名的书家和书法理论家,为我们学习行书提供了丰富而可贵的资料。为了便于初学者了解这些书家的艺术特色,并从中获得养料,以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下面我们就对历代一些著名的书家以及历代每一重要时期的时代书风作一简明的介绍。 5nrXeboQfm7aJn/kLaSEK9ZJjPcPdWhCWaHOhX8NHwa9yhBWj6X/3VPb6i0qqi3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