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环境

截至目前,我们只谈到了机体本身的性质,现在有必要讨论一下机体所处的情境或环境了,至少也得展开简单的探讨。我们必须立即承认,如果不与环境、他人发生联系,人类动机几乎无法变成行为。任何动机理论都必须重视这一事实,也就是说,它不仅应该考虑机体本身,还应该囊括环境因素,包括文化的决定作用。

承认了这一点之后,我们也应该继续告诫理论家,不要过分注重外部、文化、环境或情境,毕竟我们研究的核心对象是机体或性格结构。情境理论很容易陷入这样的极端倾向,将机体视为情境的附属物,认为机体与障碍物、这个机体试图获得的某个对象相差无几。要知道,在一定程度上,个人创造了他的障碍物和目标物,这些东西必须部分地由情境中的机体所规定的方式来界定。据我所知,没有哪种办法可以在不描述某一领域的特定机体时,为这个领域做出普遍性的定义或描述。必须指出,如果一个孩子试图达成某种对他有价值的目标,却被某个东西阻挡了,那么,不光这个目标的价值是由他所决定的,这个障碍成其为障碍也来自这个孩子的判断。在心理学中没有一种东西叫作“障碍”,只有某个具体的人想要达成某种目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能称为“障碍”。

我的印象是,在动机理论不完善的基础上,极端或排他性的情境理论发展得最好。例如,任何纯粹的行为理论都需要情境理论作为支撑。除了基于目标、需求的动机理论之外,基于现有驱力的动机理论同样需要强有力的情境理论。然而,强调恒定的基本需求的理论可以证明,这些需求是相对长久的,并且独立于机体所处的特殊情境。因为,需求不但能组织自己的活动前景,还能组织甚至创造外界现实,其方式十分有效,具有可行性和极大的可变性。换句话说,要理解物理环境如何转化为心理环境,唯一令人满意的方法就是,理解心理环境的组织原则就是出于特定环境的机体当前的目标。

因此,合理的动机理论必须考虑情境,但绝不能成为纯粹的情境理论。除非我们为了理解外部世界,明确放弃探索机体稳定的性质。为了避免无谓的争执,我要强调,我们现在谈的是动机理论,而不是行为理论。行为由几类因素决定,动机是其中一种,环境则构成了另一种。动机研究并不是取消或否定对情境因素的研究,而是对后者的补充。在更大的结构中,二者互相补充,各司其职。 fIG3yFxtOO+ER2SVdA2Ihf11AL6eSEmf4zmCFxHQs3nk98RUhpaWPMBqkeuJ3+T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