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动机和动物资料

学院派的心理学家在动机领域主要依靠动物实验。众所周知,小白鼠不是人——非常不幸,直到此刻我还得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小白鼠不是人,不应将动物实验的结果直接用作人性研究的基本材料。 动物资料当然很有用,但必须用得谨慎而恰当。

我认为,动机理论必须以人类为中心,而不是动物。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本能的概念。可以将其定义为一个动机单位,在这个单位中,驱力、动机行为、目标和目标效果都显然由遗传所决定。随着物种的阶梯上升,本能就趋向于逐步消失。例如,根据我们的定义,可以很公正地说,白鼠有饥饿本能、性本能和母性本能。到了猴子,性本能肯定消失了,饥饿本能则已显著减弱,只有母性本能还确凿存在。在人类身上,根据我们的定义,这三种本能都消失了,在它们原有的位置上只留下了遗传反射、遗传驱力、自发学习、动机行为中的文化学习、目标选择中的文化学习等(见本书第六章)。因此,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人类的性生活,就会发现纯粹的驱力是由遗传决定的。然而,对象和行为的选择却来自生活的过程,可能是被动获得,也可能是主动学习所得。

随着物种阶梯上升,口味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而饥饿则越来越不重要。例如,对于食物的选择,不同白鼠之间的差异非常小,猴子之间的差异大一些,而人类的差异则是最大的(Maslow,1935)。

最后,随着物种阶梯上升,本能逐渐消失,我们对文化的依赖就越来越强,将之视为一种适应工具。那么,如果我们不得不使用动物资料,就必须认清这些事实。例如,作为动机实验的对象,猴子比白鼠优越,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我们人类更接近猴子而不是白鼠。哈洛(Harlow)和其他许多灵长类动物研究者已经充分证实了这一点(Harlow,1953;Howells & Vine,1940)。 rVpgJsUma8TsOoDpq9gfx/y92c7dqR1cFEe/wyn3gSAvCjDzQapg00tUflzG6im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