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经济学家们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认识到货币理论和信贷市场对经济活动的作用,但大多不以定量的方法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因此,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金融理论主要局限于分析货币和信贷的功能,将其定位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这时的金融理论基本上是抽象的和直觉性的,主要是对金融实践的总结和金融政策的解释。

20世纪50年代金融学研究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开始由传统的货币和银行问题扩展至金融市场,研究方法开始转向以规范的数理和计量模型为主。研究方法的转变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主要金融学术期刊、美国金融学会会刊——《金融杂志》( Journal of Finance )的学术论文类型变化中可以窥见一斑。翻阅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金融杂志》,很难找出几篇有数学符号的文章,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运用简单数学模型的学术论文已经十分常见。20世纪50年代是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的分水岭,标志事件是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于1952年提出的现代证券组合理论,该理论揭示风险也是最优证券组合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之后,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erton Miller)于1958年发表了苹果派理论或资本结构无关论(简称MM理论)。由于在各自领域的开拓性贡献,莫迪利安尼、米勒和马科维茨分别在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

早期的经济学家们除了分析和研究信贷市场外,对股票和期货等金融市场也有关注,不过他们大都对金融市场研究缺乏兴趣,这与当时的证券市场投机氛围有关。经济学家们不认为股票市场是正规的市场,而将其视为赌场的同义词,股票价格只不过是投资者的资本利得预期和反向资本利得预期作用的结果。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其1936年发表的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中就将股票市场比作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流行的选美比赛(beauty contest),其含义就是股票没有真实价值可言,因此,经济学家不屑为股票定价问题伤神。

尽管如此,也不是没有人来模拟股票价格。最早采用现代方法对股票价格行为进行理论研究的是法国数学博士路易·巴舍利耶(Louis Bachelier)。他于190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投机的数学理论》(Mathematical Theory of Speculation)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无意中被芝加哥一大学教授发现,并将其翻译成英文出版。该译著对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后来研究股票价格行为和有效市场理论产生很大影响。1938年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出版了《投资估值理论》( The Theory o f Investment Value )一书,正式对传统经济学家关于金融市场的思维提出挑战。他的红利折现模型至今依然是西方投资学和公司财务学教材中不可或缺的股票定价模型。

现代金融理论研究的黄金时期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马科维茨的证券组合理论遭遇到超出计算能力而丧失其实际操作性的困境。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约翰·林特纳(John Lintner)和简·莫辛(Jan Mossin)在独立研究的基础上相继于1964年和1965年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并首次提出了数理逻辑严谨但浅显易懂的资产定价模型(S-L-M CAPM)。夏普也因此获得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976年,斯蒂芬·罗斯(Stephen Ross)从与CAPM的风险-收益权衡完全不同的全新角度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无须资产收益分布、投资者偏好、市场摩擦等资产定价模型所做的关键假设,而是利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简单道理就可以确定风险资产的价格。20世纪70年代初期,费雪·布莱克(Fisher Black)、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choles)和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发表的期权定价模型(B-S-M options pricing model)也是利用类似的套利定价原理。如果要举一例有关超前金融实践并引导金融实践的经济理论,人们会首先想到B-S-M期权定价模型。毫不夸张地说,期权定价理论创造和繁荣了当今占金融产品交易量中最大份额以及金融风险管理必要工具之一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判定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金融研究的黄金时期还因为尤金·法玛(Eugene Fama)在1965年正式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催生和推动了金融计量分析方法。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中四分之三以上与有效市场理论有关。有效市场理论对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可见一斑。

西方金融学研究涵盖三大主要领域:资产定价,公司财务,以及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和金融监管。

资产定价重点研究金融市场中的资产(包括金融衍生品)价格的形成过程和机制。它是证券投资、金融风险管理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市场微观结构是相对新的学科。市场微观结构主要关心的问题是金融市场参与者如何收集和处理信息,以及信息如何通过交易而反映在资产价格中。因此,市场微观结构与资产定价密切相关。

公司财务有时被译成公司理财、公司金融。公司财务研究资金筹集、资本预算、资本结构、税收、红利政策、公司并购和公司治理等问题。由此可见,公司财务的研究范围与目前国内的财务管理的范围不同。目前国内的财务管理隶属于会计学的领地,偏重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而公司财务是西方金融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和金融监管的研究包括市场利率及利率机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中介问题,以及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

一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金融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的界定存在一定争议。相对早期的金融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金融问题,特别是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两大领域。而上述的西方金融所覆盖的研究领域则被称为微观金融,这与当时我国的传统经济体制和不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有关。最近20多年来,中国的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在资源分配与风险管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采用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并重的思路相对更为客观和更能反映现实的金融状况。

抛开金融学研究范围的界定不说,从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论来看,西方金融学和货币经济学的研究早已实现理论系统化、数学化和计量化。概括地说,现代金融学研究的主流方法有两种:一是以数学语言和数理逻辑的方式演绎金融思想;二是运用统计计量方法研究确认重要经济金融变量之间的关联。当然,追求数学化和计量化本身不是目的,研究方法科学与否要看其是不是为金融研究的目的服务。一项金融研究之所以被称为研究,一般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承续性。一项研究必须建立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西方金融或经济学的研究之所以能够发展到当今的水平,承续性是其中的关键。

第二,创新性。任何一项研究必须在相关领域有某种程度的创新。创新与承续是相互关联的,承续性是创新性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的研究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第三,成果的通用性和可比性。金融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成果应该广泛地使用于所有金融市场。当然,不同的经济体由于其自身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的环境有异,金融市场有其特殊性,但这也不能成为抹杀金融研究成果通用性和可比性的理由。

身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当代金融学人肩负着推动和繁荣新时期中国金融学研究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有比较才有进步,有意识就有行动。“金融学文献通论”系列丛书就是本着推动中国金融学研究而迈出的新的一步。“金融学文献通论”丛书按宏观和微观两大领域系统介绍和评述了自20世纪上半期以来西方金融学、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方面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原创论文。

全套丛书分三卷。第一卷介绍和评述现代金融和货币经济领域中最权威的原创论文,其中含宏观金融、微观金融论文各21篇。第二卷综述货币银行、国际金融和金融政策等宏观金融研究领域各核心理论研究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当今所处阶段,并把脉未来研究发展方向。第三卷综述现代资产定价、公司财务、金融衍生工具和行为金融等微观金融领域各主要理论的起源、发展以及现阶段的热点问题。

本套丛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经济学或金融学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或辅助教材。对金融学、经济学研究有兴趣的学界人士,从事金融和投资实际工作及金融监管工作的精英也将会从阅读本套丛书中受益颇多。

迄今为止,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及西方金融研究已浩如烟海,各种研究方法层出不穷。系统介绍和综述这些领域的原创研究本身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基础工程。在本套丛书再版问世之际,感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的部分老师、研究生在本书撰写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崔惠玲编辑为本书修订再版付出的辛劳。最后,本书由于内容的复杂性和作者知识的局限性,难免存在遗漏、观点片面甚至错误之处,希望读者不吝赐教!

陈雨露 汪昌云 1iHy6wDMvOvTLTC3eRZ/cr3jIUaw3eOtCd8gFLn+RWM5Pt/WEvhr1OuYm1S5NRy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