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历史见证人,人民大学与外交学院的关系

外交学院和人民大学这两个地方我都工作过,所以我知道外交学院和人大中间是有血缘关系,是不能割断的,我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人。

1949年,中央决定成立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3月,人民大学本科创办八个系,叫八大系,外交系就是其中之一。而这个外交系就是外交学院的前身,外交学院就是由人大外交系发展而来的。确切地讲,二者是学术合作关系,也是历史根源关系。

我是外交系最初的干部和教员之一,刚成立的外交系有四个干部:系主任、行政秘书、教务秘书和秘书干事。不久,教务秘书入朝作战,由我代替,我们四人一起筹办这个系。

外交系是八大系中一个特殊的系,其他七个系在别的高校也有,但是当时在其他学校并没有看到与外交系类似的系。它的特殊性还在于,它是人民大学和外交部共同筹办的一个系,其他学校都没有这样的情况。当时毛主席、周总理主张,外交部需要培养外交人才,部队和基层的干部也需要学习。于是就选中中国人民大学,它是咱们党办的第一所大学,又以文科为主,十分合适。

后来人大外交系又独立出来成立了外交学院,外贸系、俄语系都是由这个分出来的。培养外交系的学生这个想法是外交部决定的,不是学校决定的。这个系的学生也不是人大招生招来的,而是外交部从全国、从部队里调来的。我记得第一批学生有很多长征干部,有老革命家,有上过战场的,还有一批地方学员。人大负责考察文化水平,外交部负责考察其他。学员毕业以后工作都是由外交部分配的。外交系实际上是外交部和人大共同开办的一个交叉的系:人大负责根据外交部的要求设计培养计划来教学,例如教外语,教外交专业知识,按照自己的师资力量,给外交系配备最好的教师。同时,外交部也参与教学,有些领导同志会来讲授国际问题,有些司长来讲地区的问题。这样一个特殊的交叉的系,在当时是很少有的。

我有幸参加过外交部建部初期的一些活动,听过一些外交方面的报告。50年代初,有一次周总理在外交部小礼堂与全体干部见面,陪同的还有政务院郭沫若副总理。我坐前面第二排,近距离地面对两位仰慕已久的名人。当时他们风度翩翩、神采奕奕。特别是总理,面孔白里透红,两道浓眉下两目炯炯有神,顿时磁石般地把全场目光都吸引过去了。他面带笑容,首先恭恭敬敬地连称郭副总理,并把潇潇洒洒诗人气质的郭沫若介绍给大家,接着就纵论国际形势。他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两大阵营的形成讲起,深刻阐述了中国革命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总理讲到干部问题,说道:“我这个人一贯主张级别压得低一些,工作要求严一些好。一个干部职务待遇要低于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个人的能力、贡献,这样晚上睡觉会睡得安稳、安心。同时我又主张对干部各方面要求严一些。”这段话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当时,人大以其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力量来配备外交系的干部教师。人大配备教学资源的时候有两个重点:一个是重视四大理论课建设;另一个就是为外交系配备的教师都是最强的,无论是教经济学的,还是教哲学的。外交部和人大就是以共产主义协作的关系来创办这个系。成仿吾下定决心,凡是有关培养外交干部的事,一切都优先,就连在外交系开展的讲座都是最好的,它是人民大学的重点系,同时外交部也投入很大力量。从1950年到1955年,外交形势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个外交系已经远远不够了,所以中央决定独立成立外交学院。

1953年10月,中央开会协议这件事,1954年下达中央文件,准备成立外交学院。在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外交学院。所以说人大外交系是外交学院的前身,两个学校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955年外交学院正式成立,外交部、人民大学、教育部三方的领导都到场。

用咱们通俗的话讲,人大外交系是人大的养女,不是亲生的,为什么是养女?它还是外交部的,不同于其他的系。但是人大的养女胜似亲生,人大把最好的都给了养女。这个养女要出嫁了,独立门户去了,“娘家人”还是非常大度的。吴老和成老是人大的两位主要领导,给外交学院准备了最好的嫁妆。具体来说,就是允许外交学院把主要专业课和外语课(国际关系、国际法、英语、法语等)的大部分主要教员都带走,所以刚成立的外交学院的教师曾经都是人大的。办一个学校,还需要基础课。于是人大把理论课、基础课、俄语课、地理课、哲学课、经济学课等半个学校的基础知识课的教员也送来了,这陪嫁多丰盛啊,这不就是养女胜似亲女吗?娘家人这么重视,外交部也发扬风格,将一些主要外交业务课及英法语课骨干教师留在“娘家”——人大。

外交学院成立之后,跟人大一直互相协作。比如我到人大讲课,人大的老师也来外交学院讲学,所以这两个独立的学校,是具有亲密的亲情关系的。很多原属外交系的人大教师,也一直在外交学院教学直到退休。

1960年,国际形势有变化,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陈毅给中央写报告说,只有一个外交学院,别的单位也都没有关于外事口的培养机构,关于国际问题的研究已经远远不够了,还需要扩大培养规模,加强两个措施:第一个措施是找几个综合的重点大学——人大、北大和复旦,成立国政系;第二个措施是建立一些研究国际问题的研究机构。

于是1960年人大成立国政系。但是后来产生了误区。有人认为人大国政系的历史应当从1950年外交系算起,这是一个误判,因为历史真相是:人大外交系是1950年成立的,1955年外交系独立出来成立了外交学院。而人大国政系是1960年建立的,二者相差十年之久。

可是那十年还是不容易解释,很多了解历史的老人慢慢走了,历史档案也没人查了。但是我们这些当事人很清楚,1950年成立的外交系,1955年独立出去了,1955年到1960年还有五年。

人民大学和外交部共同创办了外交系,就是这个特殊的系连接人大和外交学院血肉的感情,见证历史的传承。现在两个学校都是独立单位,但它们有同一个根。

就我本人来讲,外交学院是我大半生的学术研究各方面工作的一个舞台,但是这个舞台最初的起点还是人民大学,让我第一次登上舞台的是人民大学,是人大培养了我。这两个学校都是我的母校。

宋涛、张腾霄都曾是我的老师。我们复校的时候,张腾霄给了我很多经验,让我们给中央写信的时候写上所有的要求,最后中央都批准了,复校一路绿灯。宋涛同志也对外交学院复校进行了大力协助,为我们介绍了有成就的世界经济学教师。人大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人大学习苏联经验,更学习苏联经验如何与中国经验相结合,在人大,我们上课就讲中国国情。外交学院在教学和科研上也继承了这个优秀传统。 FJMd1Aff2JHGFGJcTGitRGK8bxUGCQgDdibG6Lgcntft7DBpZBvOeiMpgYVdrd2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