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同窗深情 历历在目

当时人大已经搬到了西郊,学校有一定的规模,但是没有现在这么气派堂皇。当时学校有一栋教学楼,对面是图书馆,宿舍是一排二层楼的房子,分别叫南一楼、南二楼、南三楼,我们住的是南一楼。男女生住在一栋楼里,男生住一层,女生住一层,宿舍相互之间分得很清楚,大家彼此之间都很融洽。伙食也非常好,一个月交15块钱的伙食费,每天有肉、有鱼、有青菜,搭配得很好,而且每个星期加一次菜。那个时候虽然我们国家形势不是很好,但是大学生的伙食经费是有保证的,特别是农村去的学生,他们享受的补助就更多一点,基本对家庭没有负担。

当时我家里每个月给我20块钱,我交15块钱伙食费,还有5块钱零用,也差不多够用,所以日子过得还是比较好。对我这个南方人来说,唯一不习惯的就是吃粗粮,但是我们同学之间互相调剂,北方的同学可以吃粗粮,他们把细粮票换给我,我把粗粮票换给他们,互相帮助,这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同学之间关系都非常好,那时每个人每个月粮食有30斤定量,有些食量比较大的男同学,一天三顿饭大概能吃一斤半左右,30斤定量哪里够吃?女同学就会把自己的定量匀给他们,保证他们基本上能够吃得饱。那时候虽然物质条件不是那么充裕,但同学之间互帮互学,风气非常好。在我们系里面,有几个学生是高干子弟,他们住在北京,条件相对好一点,平时骑单车到学校来,当时单车非常稀有,他们的单车就成为我们同学之间经常借用的交通工具,大家有谁上街去玩都会找他们借。他们穿得也很普通,跟我们一样,不把自己当成高干家庭子弟。

我们课余的生活也很丰富,去八达岭、香山、颐和园,三五成群地结队去玩,有条件的同学就做东,星期天改善改善生活、照照相,至今我们还留有一些当年学生时代的照片。最近我们组织了一个群,是1965年入学时我们班的,叫作“65南一楼”。大家在网上交流,非常感慨当年青春的生活。

在学习方面,应该说能够进入人大新闻系学习,大家的基本功都非常好,之后在学术上,或者其他方面有成就的同学还不少。我们新闻系比较让人佩服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们班的杨毅,他是广东人,在学校的时候非常刻苦,经常看书,毕业以后考上了社会科学院研究生,之后留在社会科学院做研究员。后来他写了一套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本,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这套书还做了高校的文科教程;之后他又陆陆续续写了很多书,成为一个著名的现代文学史专家。

第二个是陈锡添,《东方风来满眼春》的作者。大概在2017年,我去深圳的时候,还见过他。为什么他能够有这样的成就?这得益于学校的教育,他读书比我们多一点,因为我们搞了四年“文化大革命”,而他则基本上念完了课程。所以他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也不是偶然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他身上就体现出来了。

所以我觉得在学校这段日子对我们来说意义是很大的,我们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动乱,但是学校给我们留下的正面的能量、正面的教育,特别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在我们以后人生的旅途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这届人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经历了动乱,后来大家分派,闹得很不愉快,也曾经有见了面都不说话,甚至是很敌视的时期。经过反思,过去那些有激进言行的人,他们也认识到错误了。所以现在我们在群里面,都觉得这么大的年纪还纠缠过去的事情干什么,大家互相之间也能冰释前嫌,非常友好地交往。 FJMd1Aff2JHGFGJcTGitRGK8bxUGCQgDdibG6Lgcntft7DBpZBvOeiMpgYVdrd2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