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不断深化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始终坚持“教育第一”,把教育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遵循。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深化过程,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不仅提升了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认识水平,而且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历史性意义。这一思想转化为党和国家的理念和政策,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指导作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是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整个社会革命和全人类解放的高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教育方面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阶级性本质、教育的人民立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根本目的、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等基本观点,内在延续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理论精髓,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指向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实现“人的最后解放”;同时也强调教育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重要条件。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学说,是为人类谋幸福、实现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最终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整个世界历史也是为“人作为人”做准备的历史,离开这个目标,所有发展都会失去价值和意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事业的发展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本质特性,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教育工作的人民性。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这一论断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一条重要的宝贵经验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以改革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初心和使命,明确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了人民的需求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改革的“人民”属性,把“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遵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的立党初心,充分体现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坚持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教育发展成果,着眼于通过教育从根本上改善民生,通过教育公平改善社会公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发展教育事业的初心是为了人民,目标是造福人民,体现出深刻的为民情怀,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延续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民性。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指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习近平的讲话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多样的教育需要。这一核心要义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明确了教育工作的新使命。

二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阶级立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双重属性。教育的阶级立场,就是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共产党人的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也就是说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解放,必须首先建立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人就是要使教育摆脱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影响。马克思的阶级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内在一致的。马克思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教育的内容、目的和方法等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最终是由特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意味着任何教育无论看起来多么具有“普遍性”,都必然代表着特定阶级通常即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坚定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阶级立场,并鲜明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 “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中华民族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悠久历史,并形成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科学的教育理念,对提高民族素质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世界教育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不但是有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而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是我国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外教育发展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并不等于关起门来排斥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体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做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三是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党性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的,其性质决定于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一定社会的教育必然体现一定阶级的意志,不同社会性质的教育向受教育者传播不同的思想观念,从而培养和造就不同类型的人。《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 因此,在恩格斯的战斗生涯中,他特别强调理论斗争和理论教育的意义,强调共产党一分钟也不能忽略教育工人阶级明确地意识到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并反复告诫工人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要表现出更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如果放弃在政治领域中同我们的敌人作斗争,那就是放弃了一种最有力的行动手段,特别是组织和宣传的手段”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最终落实和教育事业得以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党的建设对于保证教育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以高等教育为例,习近平总书记既高屋建瓴又细致周到地围绕如何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做了一系列指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者,是国家各项事业的掌舵者,在实现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道路上,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才能坚持教育的人民性,保证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开展全面从严管党治党,高度重视党在教育事业中的领导能力建设,重视保持各类学校的各级党组织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对高校党委进行全面巡视,就是对高校党的工作进行的一次全面政治体检,通过不断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有力推动了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和我们党采取的相应举措旨在保障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最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创举。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责任意识,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教育规律,把握从严治党的规律,着力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也就保障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提出与实践,增强了我们党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增强了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这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

四是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马克思在著作中多次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认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就是说,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要从早期教育开始,而不是等到受教育者的人格和身体都成熟之后。什么是教育?马克思说:“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 智育 。第二, 体育 ……第三, 技术培训 ……” 这三种教育都应该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促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依据与遵循。

全面整体的改革观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全面整体的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中国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坚持通过全面整体的改革促进教育发展,以统筹联系的思路谋划教育布局,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和谐有序的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特别强调:“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必须通过全面整体的教育改革才能真正解决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调适教育政策,使教育发展符合当今世界潮流的新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 。他还在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青少年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教育、对外开放教育、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他强调,教育改革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人民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全局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清晰阐释教育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并通过统筹协调安排,促进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使教育系统运行更加优化。他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提倡在全面整体改革中突出重点,发挥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在实践中,我国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在社会主义大方向中实现立德树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不断提升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基础教育为基础,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高等教育为标识,努力增强教育发展整体能力;以职业教育等为重要补充,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五是坚持加快教育现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 事物 的集合体,而是 过程 的集合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人类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不断发展的思想也同样适用于教育。教育要实现永续发展,就必须不断革新,不断深化教育事业改革和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发展的理论,因此鲜明的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方位,从历史发展、国际发展和国内发展等层面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新媒体时代的迅速到来,使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换代,教育的与时俱进特质日益成为影响教育事业的根本性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递进效应和共享模式越来越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全球性的知识积累极大地促进了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论述了教育在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作用,这是对马克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并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大变革。党始终要求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同时要求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

在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辉煌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成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保证广大劳动人民的受教育权,培养新中国建设急需的人才。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谋划和确定了我国教育大政方针和发展蓝图。1950年,毛泽东同志在《人民教育》创刊号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同志以极富战略性的眼光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同志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开创性地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三个面向”战略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提高教师待遇。邓小平同志着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论述教育问题;在讨论教育问题时,从来不是孤立地就教育论教育,而是将对教育的论述与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论述融为一体,对教育问题作出全局性、战略性的思考和谋划,把教育与国家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从而准确地为教育定位,提出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丰富的时代内容,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江泽民同志强调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胡锦涛同志在新世纪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个必须”:一是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二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四是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五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条件下创立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催生和孕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也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提供了更强的实践广度、现实深度和历史厚度。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领域,也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气象,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我国教育进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正是在上述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形成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九个坚持”是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理论认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视野中,教育不仅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实基础,不仅是扩大生产资源的手段,而且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应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应突出教育的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我们必须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全方位转变教育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体系制度等,实现传统教育的超越,着力解决制约教育前行的突出问题,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成果

中国共产党是一贯重视理论指导而又勇于理论创新的政党。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正在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正是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才取得了从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并开启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性转变。唯有理论创新,才能增强理论自信。教育“九个坚持”从根本上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构成了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明确党是领导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教育领域必须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明确社会主义教育的首要问题,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崇德的传统,突出了教育的主责主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全过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必须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调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全面部署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路线和规划,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加突显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体现中国特色,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国的教育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办,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总要求,体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其核心要义是落实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让14亿多中国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多样的教育需要。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解放和激发内在活力,增强教育发展动力,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

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更加明确教育的战略地位。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我们要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把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落实教育大计,以教师为本,体现兴国必先强师的理念,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突显教师队伍的基础性作用。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大幅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做好学生发展的引路人,促进社会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九个坚持”的重要论述,坚持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是对教育发展政治保证的新论断;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层次,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这是对教育根本任务的新认识;提出“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必须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这是对教育战略地位、时代使命的新定位;强调“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对教育价值追求的新阐释;基于对中外教育发展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这是对教育发展道路的新要求;聚焦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是对教育发展动力的新部署;等等。这些新思想新论断新表达,从根本上廓清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 bgat3g9EaLXS0+Zz0CaUpXNRiToe2ZlW1grAsLgjiUc8CQE9Uz2YFf8dEOaNMPI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