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如果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考察,教师就是整个系统的“枢纽”,是系统建立之“本”、系统发展的动力之“源”

(一)传播知识,促进个人发展

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使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提出,知识可以理解为个人和社会解读经验的方法,即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知识并不是天生就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之中的,需要由特定的人将其传播与保存。

已有的史料表明,在人们学会使用文字记录之前,人类已经知道如何将知识、技术技能和宗教信仰、戒律等传授给儿童,教给儿童他们认为必需的知识 。在教师这一职业出现之前的“非职业化阶段”,父母或兄长承担着传播知识的重任,在一定程度上是最早的“教师”,他们将劳动知识与技能、生产和生活经验传递给青年人,促进年轻人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使人类的教育从生产生活中分离出来,进入一个独立的阶段 。夏商周时期出现的“庠”“序”“校”说明我国古代已有专门的教育场所,随着历史进步,教师开始作为专门人员从事教育工作。

孔子是我国最早的教师职业形象的典范。《论语》中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很好地表达了教师传授知识的作用和乐于教人的敬业精神。

在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西方出现了最早的职业教师——智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教人如何进行辩难,如何从事物的各个方面论述观点,并能把所需要的观点突出出来,把不利观点掩盖下去 。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进入教师“职业化阶段”之后,教师都将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的任务,对于知识的形成、传播和普及起着重要的作用。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将知识从贵族阶级带向了平民阶级,促进了知识的传播;西方的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将知识传播至各个角落。

现代社会,随着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产生,我国教师职业经历了由“专门化阶段”到“专业化阶段”的发展过程,强调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知识,还要用适合学生个性的方式、方法传授知识。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内涵不断变化,教师也在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作出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始终抓紧抓好。其中业务能力精湛,“精”在素质能力。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常怀“能力不足”的忧患感与“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保持教学功底必须与时俱进、升级扩容的紧迫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为源源不断地传播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一方面要有知识、懂文化,另一方面要传授文化知识,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获得进步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职责和任务,但最重要的还是“教书”,即传播知识。

(二)传播思想,推动社会进步

“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简称《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共同的、基本的特质体现为“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改革的意见》还强调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教育应该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教育和育人相统一,意味着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味的“大先生”。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多,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角色的作用与以前相比会相对减弱,但是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作用却依旧重要。一个人只有具备思考能力,才能够发现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才是我们当今社会需要的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哲学家金岳霖指出,学生要想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接受通才教育,接受价值观和信仰的教育。古代韩愈在《师说》中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中的“道”即道理。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也要告诉学生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这种“传道”与今天学术界所谈的“德育”在本质上十分接近。广义的德育内容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即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教师职业价值认同的基调是一致的,即强调“师”对于“道”的工具价值,体现了教育者对于统治者的社会工具价值 。在近代社会,思想家郑观应提出“教育为立国之本,国运之盛衰系之,国步之消长视之”,严复将教育作为“教民主”“开民智”“新民德”的手段,梁启超主张兴办师范教育以培养“新民”,蔡元培提出要“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均注重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改造,并将其与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相联系,推动了社会的民主进程与发展。在现代社会,尽管信息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老师传播知识,但是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来说,信息技术无法取代教师,而人们需要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是现代教育重点关注的内容 。因此,在信息技术极速发展的今天,不必理会所谓的教师的“存在性”危机,而应该更加重视教师的“育人”价值。

《改革的意见》还指出,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始终抓紧抓好。其中政治素质过硬,“硬”在理想信念。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奋斗志向,始终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始终自觉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始终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给学生指点迷津、引领人生航向,善于以宽广的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教育既具有个体发展功能也具有社会发展功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能促进个人的发展,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教师通过传播思想,形成一定的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三)传播真理,激发改革创新

真理是认识主体对存在于意识之外、并且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规律性的正确反映 。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培养是探寻真理的基础,对现有知识的反思、质疑、批判,即对真理的追求是激发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还要传播真理。

在我国古代,教师被视为真理的化身,被天然地赋予了传播真理的职责。荀子将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并列,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礼记·学记》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这些都体现了教师不容置疑的崇高地位。“师者权威”“长者权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尤其是在古代封建思想的束缚下,教师的话就是至理名言,教师则是真理的化身。不可否认的是,古代教师在传播真理方面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这种“单向度”的传播和学生的“唯师是从”有时会抑制真理的产生。在传播真理方面,古希腊哲学家的做法堪称“典范”。如苏格拉底认为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传授既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与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并以此为教学逻辑起点形成了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产婆术”教学法 。亚里士多德的至理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体现了其对教师权威的质疑以及与对真理的追求。

我国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墨子,也提出“类”“故”的概念,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所要做的是教学生懂得运用类推与求故的方法 。虽然墨子主张主动、创造、实践、量力的教育方法,但因所处社会背景的局限性,其并未像西方的“产婆术”那样影响深远。但墨子启示我们:教师不是真理的化身,而是传播真理的使者,教师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追求终极价值和真理。

进入现代社会,自提倡素质教育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内容一直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在本质上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活动 。当今的教育要克服“经院式”教育照本宣科毫无创新精神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也就是说激发出学生的潜在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压。教师在引导学生源于内部驱动而非外部压力去探寻真理的过程中,才能去伪存真,寻求真理本原,也才有可能推陈出新、改革创新。

教师作为真理的传播者要避免盲目地灌输知识,要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教学生发现真理而不仅是接受真理。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凸显了以“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去解释教育过程,更加关注人的价值的实现,从而真正将《改革的意见》中针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的“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落实到位,借教育之力推动国家的改革创新发展。 8XDExgcszl0vR9K6FI67Y1BOmK0mw1uS8NkrMVIx8rsHvRwfuTN/dvgaxJ0RaQp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