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创新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十分重视教育。首先,马克思从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出发,系统论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认为“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即教育可以通过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人,将一般的、较低水平的、简单的劳动力转化为专门的、较高水平的、复杂的劳动力。同时,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而且“对脑力劳动的产物——科学——的估价,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因为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即教育不仅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还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够帮助生产者掌握知识技能,实现科学知识向直接生产力、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能够改进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反对旧唯物论者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认为“人的全部发展都取决于教育和外部环境”,人的发展既受到环境的制约,也受到教育的影响,而在这之中,由于教育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反映了社会环境的要求,因此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针对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社会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的现象,马克思指出,大工业机器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社会主义社会中,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最后,马克思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机器生产和社会分工造成了智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割裂和分离,在社会主义背景下,人要实现全面的发展,必须实现智力与体力相结合,其唯一的途径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论述的:“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一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历来的优良传统。在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党关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发展与深化。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深入思考关于中国教育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路径,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具有政治性、自主性、实践性、大众性等鲜明特点。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并将这一思想作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认为社会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们对于各种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利用的多种多样的劳动,所以教育要服务于社会的各种活动。这一论断反映了教育要与社会相结合、相联系的思路,强调了教育必须反映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趋势,满足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毛泽东认为,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们生产劳动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都离不开教育,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服务于社会,与社会的实践活动相联系,要培养“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劳动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和发挥教育的作用。此外,毛泽东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等重大教育问题的论述,进一步深化并突出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邓小平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基于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这一正确判断,邓小平将教育置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变人口资源为人力资源的战略高度,提出有关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例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等。这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邃思考,也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大创新。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实现现代化,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发展教育。他指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这一论断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站在现代化的未来总目标的高度,抓住未来与当前的联系,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全面联系中,揭示出教育是有关现代化全局的重要环节,是有决定意义的一招。

(二)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地位和作用的新论断

1.这一论断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新成果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论述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开辟新的发展境界。

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的观点指出,“当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人民民主的政权之后,教育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用来改造旧社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战线”。“工人阶级最有教养的一部分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也就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成为生产力,但是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人,可以为提高社会科技生产力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是社会发展必须重视的重要方面。

毛泽东在关于教育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论述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是一种社会形态的观念,认为教育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现象。结合中国教育实际,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因此,教育必须要反映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趋势,满足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发展出一套在社会主义中国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制度,包括教学内容反映生产实际、引导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等。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毛泽东着重强调: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在思想政治上要有进步,要求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有所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思想,提出“教育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者文化科学素质同重视教育的作用结合起来。邓小平针对人与生产力、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等论断,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所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肯定了教育在社会各方面发展中的优先地位和重要作用,强调了教育劳动者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邓小平具体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赋予了教育充分发挥活力的全新生命力,成为指导我国教育尽快摆脱落后状态的重要力量,使我国教育事业开启现代化、国际化、前瞻性的崭新征程。针对人才培养问题,具体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一教育目标,旨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满足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这些论断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对指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关键作用。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一关于教育地位和作用的新论断,赋予了教育使命问题在新时代新的内涵,强调教育要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新时代最具本质性、最具中国特色、最贴近中国实际的历史任务。这一论断不仅体现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品质和根本要求,更成为新时代在实践中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实际需要与关键指引。

2.这一论断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新的更高水平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不断认识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愈来愈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育强则中国强,教育在提升劳动力素质、实现科学技术转化、坚持政治方向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实质上是将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三者深度结合,将教育进步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民族复兴高度统一,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特点,蕴含了教育要紧密结合“四个伟大”、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党中央治国理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思想,具体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对新时代我国教育承担的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凝练总结,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更高水平的总结,也是对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全面、综合的战略性认识。 n/J95fyTRbCHYHrXiupuc6biwuqa87whqqk0qxocLYjvZfd/E4KmUoFTIFsLNgQ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