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总结和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提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一个全面的、综合的、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新高度。

一、提出关于教育地位和作用的新论断

马克思十分重视教育。首先,马克思从教育与生产力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出发,论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认为教育不仅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还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其次,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问题。马克思指出,大工业生产需要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这“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再次,马克思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明确了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不断继承、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党关于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教育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等教育发展根本方向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这成为新时代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关键指引。

这一论断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新的更高水平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实质上是将教育进步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民族复兴高度统一,蕴含了教育要紧密结合“四个伟大”、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党中央治国理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思想,是对新时代我国教育承担的人民幸福、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凝练概括,是对教育地位和作用更加全面的战略性认识。

二、要求教育必须全面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我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但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教育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环节,必须从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做起,服务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服务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服务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为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具有奠基性意义的首要目标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性的一步。迈向全面小康,首先要实现全面脱贫。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完善自身“造血”机制的重要手段,必须充分发挥其推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让一人一地掉队的重要作用。推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还要注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必须全面提升质量,保障公平,满足人民“有学上,上好学”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地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服务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承前启后的重大步骤和决胜关键。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前瞻性的社会事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和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新时代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机遇与挑战,教育一方面要以更高水准的全球治理水平和更有担当的全球参与姿态迎接变幻莫测的科技浪潮,另一方面要以5 000多年中华文化作为历史支撑,坚守中国特色,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在实践中,我们要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教育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全面推动创新发展。要以信息化、法治化、国际化和终身学习为突破口,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首先,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其次,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工作,牢牢抓住科学立法、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教育管理改革、依法治校、普法教育五个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治体系,助推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再次,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共商、共建、共享”的教育国际化进程,提高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质量和水平。最后,适应全球化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最高层次和最终归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集中表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在政治建设方面,要通过教育提高人的思想品德,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发展秩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经济建设方面,要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传播科学技术,实现科学技术向第一生产力转化,通过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以教育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不竭动力;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解决民生之本的就业问题和精准扶贫问题,维系社会和谐稳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通过教育提升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保护生态能力,推动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培养创新人才,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必须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努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服务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密切相关,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全球治理中的自然延伸与具体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方案。在多元文化交织并存的今天,要想实现国与国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心愿,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新时代,我们要抢抓“一带一路”契机,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提升以国际教育服务能力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通过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平发展教育等,在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树立起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责任和团结意识,以教育为培养合作共赢精神的重要手段,向世界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三、指出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从多个维度对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二是把创新能力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关键能力;三是提出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是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命题,强调把担当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作为人才培养的必备品格;五是将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和根本途径。人才培养的新标准、新要求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的重要意义,突出了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回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这一系列新的人才培养标准的提出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才培养的思想,是新时代教育履行自身重要使命的出发点。

新时代,教育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使命,以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建立科学的、现代化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培养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同时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强身健体、享受运动。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坚定文化自信。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Q4wKlxUAqQ2Q6zIg6PTnVQAP02blWaFvam7tDRknHP3YZXd+FrtZxsMF2rUSKlA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