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教育是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社会主义事业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表明,人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的重要力量。人的培养,基础靠教育。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重视教育在国家治理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华民族持之以恒的优良传统,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对教育也愈加重视。

(一)中华民族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与中华民族5 000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相伴相行,中华民族的教育发展也源远流长,教育传统悠久隽永,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优良教育传统与思想文化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宝,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一个根本因素就在于重视教育,使文明薪火相传。

中国传统文化一贯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于社会、人的发展的重要性。《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认为在抓好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上,应该抓好教育建设,这样才能让国家走向富强之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论语·阳货》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说法,认为人在出生之时习性十分相似,教育以及环境的影响使之产生了千差万别。在现代化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力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目标与种种教育政策,正是对中华优良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强调道德教化是中华优良教育传统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通过培养一批有道德、有才能的贤才来辅助德政的实践。从历史上来看,特别是儒家文化,无论主张何种人性观,无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教育方面,都主张通过德行方面的教育来使人向善。孔子明确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概括了道德教化对于当时的社会统治的重要性。而反映在教育上便是以德主教,便是把德育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孔子将“仁”作为自己的教育思想的核心,认为“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孔子主张德重于智的教育思想。《大学》的开篇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这一价值取向,通过一代一代的传递,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思想基础。

从古代到近现代,我国历来把发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早在公元前8世纪,中国就有了“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说法。到春秋战国时期,又有了“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有教无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的思想,把尊师重教和崇智尚学与国家治理及兴衰联系起来,作为教化民众,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后来的封建统治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也都十分重视发挥教育的训导作用。到了近代,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兴盛和中华帝国的沉沦,中国思想家们在追寻强国富民、振兴中华的理想时,相继提出了国家的强弱以教育为转移,强国就得变法,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救国”等思想,把发展教育与变法、救国等联系起来。

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到“人才之兴,在开学校”,直至“教育救国”,反映了我国从古代至近代不同时期的教育理念,刻记着不同时期不同阶级的烙印与局限性,但却共同记录着中华民族重视发挥教育在国家治理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优良传统。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教育摆在越来越突出的重要地位

在进行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传统,并根据不同时期完成中心任务的需要,逐步提出并形成发展了优先发展教育的一系列科学思想。

在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 。在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他强调“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了教育发展之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了教育与经济和科技发展之间的制约关系,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关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问题来对待,使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总体地位得到提升,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逐渐形成和丰富。邓小平提出“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后来,他又反复强调“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在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等一系列思想指导下,党的十二大把教育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把教育放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战略位置。

江泽民在《论“三个代表”》中指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因此,就必须将科教兴国作为战略方针,把教育作为民族发展和振兴最根本的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使得教育的根本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党的十四大召开时,江泽民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首次确认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后又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党的十五大将教育事业摆进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加以谋划,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进入21世纪,顺应国内外经济科技形势发展的新变化,胡锦涛提出“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 等思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成为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关于重视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思想。“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的终极目标” ,强调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同时又有新的发展,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核心理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必然选择,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党的十八大我国教育的发展,虽然不同时期因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不同,教育发展的目标有所差异,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方向始终是一致的,呈现出鲜明的方向性。可以说,在任何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道路,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特殊国情进行教育改革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服务。这条道路也在不断引导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八大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下一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总方针。根据这一总方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教育发展的五个重点: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改革作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把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改革发展,统揽全局、把握大势,就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

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习近平庄严宣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把“更好的教育”摆在人民“十大期盼”的首位,并强调指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从教育与人类发展的紧密联系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同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贺词,再次强调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强调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从教育与推进公平正义的关系突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作用。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从教育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突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人才决定未来,教育成就梦想,中国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从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强调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必要性。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 ,从时代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强调了教育的地位。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教育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更加突显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从教育与实现国家富强的关系阐明了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教育提升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强调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

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阐明了教育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坚持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勒紧裤腰带,“穷国办大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逐步确立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最强音,中国教育进入发展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大国办强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初步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教育已经成为影响甚至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崛起的“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肩负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e2hY6UFD5x5vepfiEMPtdlhvuzBQPnZ8IpAGNJk+j8wGUAppKakgihfi2ia5EFK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