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作为教育发展基本原则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在吸取近代教育思想的精华的基础上,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发展规律,并形成了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教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构成了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指明了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在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

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马克思关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的观点,“当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人民民主的政权之后,教育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用来改造旧社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战线” 。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成为生产力,但是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人,可以为提高社会科技生产力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是社会发展必须重视的重要方面。“工人阶级的最有教养的一部分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也就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 并且随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加明显,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也将起到更大的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旧唯物论者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认为人的发展既受到环境的制约,也受到教育的影响,而在这之中,因为教育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反映了社会环境的要求,所以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特别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也将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政治发展的制约,具有阶段性特征。而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产阶级的教育观进行了批判,认为资产阶级社会的教育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学校完全变成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它浸透了资产阶级的等级观念,它的目的是为资本家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 。而在无产阶级社会中,教育依然受到社会的影响,但“影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它摆脱了统治阶级的影响,学校教育不再按照统治阶级的标准和要求培养人。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机器生产和社会分工造成了智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割裂和分离,也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在社会主义背景下,人要实现全面的发展,必须实现智力与体力相结合,而其唯一的途径即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对教育是什么、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教育人以及教育的作用是什么等论述,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科学地阐明了关于教育的几个根本性的问题,揭示了无产阶级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了无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基础,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情况下与中国实践、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有机结合的实际运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习近平总书记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有力的践行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典范。他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为此,他强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教育的方法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在准确把握当前世界格局快速变化及我国教育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即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顺应教育发展规律、把握时代脉搏、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提出的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中国化的最新进展,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要求办教育绝不能割裂中国历史条件、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国情,教育必须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拓展与阐释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奋力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新篇章。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是一种生产力的再生产过程”理论为指导,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中国问题、解决中国关切,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发展服务。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是一种生产力的再生产过程”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教育在社会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马克思主义指出,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人能掌握并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说:“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特殊的、历史的和经济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是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生产关系本身,因而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个过程的承担者、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和他们的互相关系即他们的一定的经济的社会形式的过程。” 此外,教育也是科学知识传递和再生产的有效形式。“对脑力劳动的产物——科学——的估价,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因为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生产的必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的重要功能和价值,把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他强调:“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他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教育时,既要遵循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处理好教育与经济社会等其他事业的关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充分发挥教育的再生产功能,更要立足基本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的发展服务。

第二,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立德树人中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结合时代背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入拓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教育规定了明确的目的,为现代教育规定了基本的特征,并给予了真正的科学基础,是教育学最根本的原理 。马克思把教育直接地和个人全面发展联系到一起,提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大大拓宽和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含义,体现了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三,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劳动托起中国梦,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阐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党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马克思主义指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法和路径。马克思指出:“大工业……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大工业还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用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来代替那些适应于资本的不断变动的剥削需要而处于后备状态的、可供支配的、大量的贫穷工人人口;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 这就是说,现代学校教育从社会过程来说,是教育过程从生产劳动过程中第二次分离的结果,但是,就现代学校教育过程和现代生产劳动过程在现代社会中的相互关系来讲,二者又是密切联系和结合的。这种关系就决定了现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和密切结合的性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念,深刻认识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新时代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立足国情民情、坚持中国特色,重视劳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劳动教育托起中国梦,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jNasKX1wF+oo568dgPM5sKRA5Bfnf4sPAsx5gkY6Q5ip/TGQO38FTJluMHnpp/z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