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为什么会误解孩子

现在很多孩子越来越不喜欢跟父母沟通,主要原因就是在过去的沟通中,家长总是误解孩子的行为和想法,无法做到真正的倾听,使得孩子产生“反正我说什么他都不会听”“反正他总会认为我这么做是不对的”这样的想法。

为什么家长总是误解孩子?如何破除这种误解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期望孩子去做他做不好的事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是超出孩子当前所具备的能力的。家长 对孩子期望过高,就是在给自己制造失望。 我们为什么会对孩子失望,不就是因为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吗?而一旦孩子知道自己没有达到你的期望,就会否定自己,“我又让他们失望了”“我怎么总让他们失望”,久而久之,他就会变得不自信,变得不敢尝试——“我不做了,我做不到”。这个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是不是我们要求了太多对他们来说不公平、不现实的事情,才导致我们对孩子产生误解呢?

在孩子高中阶段,这种误解最容易在成绩上爆发。很多家长认为,“我天天这么支持你,让你无忧无虑地去学习,你的成绩就应该好”“我花钱给你创造好的学习条件,你的成绩就应该好”,可是哪有那么多顺理成章、理所应当的事情呢?

在工作当中我们经常会说,目标要定得合理一些。公司设置目标不合理,员工工作就没动力。成年人自己在工作中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们呢?更别说很多家长只会定目标,却没能力教给孩子方法了。只有高远的目标,没有高效的方法,孩子虽然努力,却无法完成家长定下的目标,而家长只会认为,孩子还是不够努力,于是对孩子失望。家长失望,孩子沮丧,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家长和孩子都倍感挫败。

所以, 在督促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跟孩子一起商量出一个他认可的、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同时,家长要认可孩子 的努力,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没达到你的要求,就是努力得不够,也许他现在是真的还没有准备好。

二、对孩子偶尔的不良行为上纲上线,并给孩子定性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会走一些弯路呢?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面对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很容易受到身边同龄人的不良影响,做出一些不良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上纲上线,并给孩子定性:我这个孩子就这样了!如果你这样想,极容易让孩子自暴自弃,毕竟你眼中的他“就这样了”。

比如,经常有家长因为孩子的一次不良行为就说孩子“正在毁掉我们这个家”,孩子在“报复”他,“这个孩子从来就没干过什么好事”。在这种家长的眼里,仅仅因为一次或几次小问题,孩子身上的优点就全部消失,只剩下缺点了。

在这个世界上,谁又是完美的呢?假如做人做事的满分是100分,有个孩子得了80分,好的家长会看到他已经得到的这80分,帮助和鼓励孩子去到更高处,哪怕不能更高,也会为这80分而觉得满足和快乐;有的家长却只会盯着那失去的20分,还要上纲上线,觉得没拿到那20分,孩子就不是个好孩子,孩子身上就有了不可饶恕的坏毛病。

没有人必须做到完美,也没有人能做到完美,孩子也一样。把握大方向,接受小毛病,孩子自然可以成长得更好。

三、不准孩子表现出孩子本该拥有的思维、情绪、举动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容易有一些看起来不成熟的表现,比如,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情绪波动比较大,而且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平复;注意力不集中,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模仿和跟风,对异性也有强烈的好感和好奇。这些都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的正常状态,我们不能因此误解孩子的行为,更不要用所谓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成年人的处世标准和社会经验,孩子还需要通过实践去慢慢认知和完善,没有人是在一夜之间突然长大的。 所谓青春,原本就是新鲜与不成熟的代名词啊。

四、忘记了孩子是通过榜样来学习的

孩子是通过什么来学习成年人的处世标准和社会经验的呢?当然是通过榜样来学习的。很多家长忘记了这一点,只是告诉孩子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却没有告诉他怎么做才可以达到那个标准,甚至会拿一些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来要求孩子。

有个家长跟我说,他的孩子特别懒,做事情磨磨蹭蹭的,每天就知道玩、睡懒觉,也不爱运动。跟这个孩子沟通以后,我发现这个家长在这方面就没有树立好榜样,每天不会早起给孩子做饭,总是给点钱让孩子出去吃;没事总是在玩手机、刷视频、看电视;不喜欢运动,喜欢躺在床上,任由身体发福。家长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去做,结果怎样可想而知。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而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够不够格做他的榜样,他看得清清楚楚。我现在每天都跑步,力争早睡早起送女儿去上学,就是想要潜移默化地让她明白:你看,锻炼是好的,早睡早起是好的,爸爸正是这么做的,你也可以做到。

同时,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应该身体力行地让他们感受到,“做好这件事是应该的,是自然的”,而不是“被迫的,痛苦的”。比如,你早起上班是因为人应该每日早睡早起,开始精神饱满的一天,而不是因为上午要上班才不得不早起。周六、周日不上班,我也会早起去跑步,跑完步接着去处理其他事,而不是赖在床上睡懒觉。如此一来,孩子就会认为这么做是对的,他也要这么做。包括学习,我们总让孩子好好学习,可是有多少家长能够真正跟孩子一起学习呢?我们总是告诉孩子,学习好了能怎样怎样,孩子是没有概念的,但是当孩子看到家长通过学习有了各种收获时,他就会有具体的感受,这可比你空口说的那些话要有用得多。

如果你自己很难成为孩子的榜样,那不妨给他树立一个榜样,不过这个榜样最好不是什么遥远的名人,而是生活当中能接触到的活生生的人,孩子可以见到、感受到。比如在国外,大多数孩子会有一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戚叫教父或教母,这个角色大多数是由家长最想让孩子向其学习的人来担当。所以,你不妨在自己的亲友中给孩子寻找一个值得他学习的榜样,让他有一个可以参照的具体目标。

在给孩子树立榜样的过程中,家长不能怕自己成为榜样会很累,或者把亲友当成榜样会麻烦别人,为了孩子的未来,你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五、只看到了孩子的外在行为,而没有注意到孩子善良的动机

很多时候,家长对于孩子的很多行为,只是注意到了表象,并没有去探究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对孩子产生误解。有时候家长认为的那些会影响孩子学习的行为,其实没有家长们想的那么严重,相反,还有可能会成为孩子将来发展的基石。比如有个学生就问我: “张老师,我成绩在班级里还算不错,所以经常会有同学来向我请教一些问题,我也会尽我所能地帮助同学,但是我爸妈就觉得我这样做会耽误学习,他们说得对吗?我该怎么办呢?”

这种问题很多同学跟我反映过,我觉得家长和学生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看。

其一,讲解是最好的学习。没有比“学会之后再深入浅出地讲给其他人听”更能在学习方面锻炼人的了。给同学讲题的过程,也是孩子强化理解、加深记忆的过程,甚至还是对语言表达的一种锻炼。我每年都会看很多书,看大量招生数据,很多家长和同事会问我:张老师,你记性真好,你是怎么记住这些东西的?其实我就是因为看过以后要去给大家讲、去分享,讲得多了,记忆就更深刻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当孩子学会了一个知识点后,我们都会鼓励他再去给别的同学讲解,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巩固和锻炼。

其二,孩子在自己的优势学科上帮助别人,等他在自己的弱势学科上遇到问题时,其他同学也会投桃报李地帮助他。

其三,帮助其他同学,也是一个交到好朋友、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过程。人际关系其实就是建立在相互麻烦的基础之上的。我们总是对关键时刻帮助自己的人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孩子乐于助人,将来步入社会后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护。 P4Dx4BsyDU+ArsI71RQzktjSI+GLlE/gFhzqjcTIMTliqon0vxSQpJNd0bCCovq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