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心智地图概述

我可能要用十几分钟,在印刷版心智地图上,沿着地标性的内容模块,概述这门课的脉络。首先是地图中央的标题,咱们这门课程的标题。从这里伸出四个不同颜色的箭头,代表总共四讲,沿着每一个箭头,是各讲的标题。我的心智地图惯例是从1点钟的方向开篇,顺时针旋转至11点钟的方向,课程结束。第一讲“导论”,第二讲“伦理学主要流派”,第三讲“宗教,信仰,伦理行为”,第四讲“尼采之后的伦理学”。尼采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一个“地标”。他颠覆了以往全部伦理学。从他之后,必须要有新的伦理学。

我在课程微信群里发布过一份预读材料的清单,参阅图1.1,那是我备课时为你们写的几篇文章,挂在财新网我的博客栏目,希望你们开课之前阅读。

图1.1 希望选课同学预先阅读的文章:《基本问题》(汪丁丁财新博客2020年9月1日)、《信任问题》(汪丁丁财新博客2020年9月11日)、《交换,等价交换,等价关系》(汪丁丁财新博客2020年9月22日)

我写这些文章,主要是让你们读了之后对这样两门课程有所预想,有些同学已经读完了,不必读懂,只要读了就好。你们知道,这些文章,通常是纲要性的。譬如《基本问题》(参阅第一讲附录1),20年来,我讲课常提醒学生们关注他们学习的任何领域里的基本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之后,不少老友夸奖。基本问题是“纲”,其他问题都是“目”,纲举目张,高屋建瓴,这是我喜欢的方式,也就是理念主义的思路,未必适合每一位学者。有些学者可能更喜欢另一种问学方式,自下而上,由切身经验向外展望,也就是经验主义的思路。这两种思路是互补的,而且必须互补才能带来更深层的理解。

进入课程内容的概述之前,按照我的课程惯例,需要讲解课程要求。我的课程,要求很简单,写一篇课程论文,课程结束后的两个月内交稿,占总分的60%,课堂发言或课程微信群发言,由咱们的义务助教负责跟踪记录,占总分的40%。有些同学不习惯文字表达,微信发言和学期论文都是文字表达,这些同学应争取多举手提问。

在进入课程的学术概述之前,还有一段文字,介绍这门课的主要参考书。其实,我记得姚洋找过北大的伦理学家来讲这门课,后来,姚洋让我讲。我认为不应简单介绍西方的伦理学,于是就改课名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原理”。这是我几十年的思路,理解任何中国现象,首先要将中国现象置于三重转型期的三维理解框架之内。以“伦理”为例,不能只介绍稳态社会的伦理行为,而且要关注转型期社会的伦理行为,不仅讨论一般的转型期社会,而且讨论三重转型期社会。这样的转型期社会涌现的问题,激发我想了一些不成熟的“原理”,散见于我以往出版的讲义。去年我讲授这些原理,引发许多课堂讨论,非常精彩。我现在的这张心智地图,内容可能20倍于你们的印刷版地图,至少需要3学分的课程才讲得完。总之,按以往的经验,现在1学分的课程讲不完这些内容。所以,我给你们的印刷版地图里有许多空白。咱们课程内容的主要地标,就是我写的文字方框,都在你们的印刷版地图里,请你们回家认真读图。

没有教科书,我自己的讲义,尤其是三部讲义(2011年《行为经济学讲义》、2012年《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第2版)》、2013年《新政治经济学讲义》,此处未列《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体量也过于庞大,总共有2000多页。你们很难抽时间读,所以,你们不必买这些讲义,买了也不必读。去年我给同学推荐的,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同学们都说很容易读而且很有收益。

北大的一位教授,最近写了一部伦理学,据说用了28年。我很尊重,就找来目录,浏览之后,发现基本不合格,不推荐你们读。于是只有冯友兰这本小册子,你们可以读。但是,也有争议,尤其是牟宗三,他对冯友兰有严厉批评。牟宗三(1909—1995)是新亚书院的哲学教师,1968年是哲学系主任。他兼治中西思想,是“新儒家宣言”的四位作者之一,据百度百科“牟宗三”词条,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

多年来,我坚持倡导“宽带写作”“宽带阅读”“宽带授课”和“宽带听课”,所以,请同学们检索“当代新儒家”,因为还有不少学者也被归入这一学派。牟宗三批评冯友兰,说他用西学方法写中国哲学。你们可以不读牟宗三,也可以不读冯友兰。会读书的人都知道,没有哪一本书是无懈可击的。

今年,终于见到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2018年的《人生十二法则》( 12 Rules for Life )的中译本,2019年湛庐文化出版,我立即指定它为你们这门课的唯一必读参考书,没有其他必读参考书。这本书的中译者史秀雄,早年在多伦多大学心理系听过彼得森的课,回国之后有自己的心理诊所,他在译后记里说,他翻译这本书只因为喜欢彼得森的思想。我浏览了中译本,印象不错。许多术语他翻译得很专业。读这本书,顺序很关键。我在课程微信群里建议的顺序是:(1)英文版推荐序,因为这篇序言的作者是彼得森的老友也是资深心理学家,他写了许多细节,让读者熟悉彼得森的性格和思路,尤其是,他提醒读者,彼得森这本书其实是他上一本书《意义的地图》( Maps of Meaning )的应用;(2)史秀雄的译后记;(3)浏览目录;(4)彼得森自己写的引言。

此外,2020年10月15日,我在课程群里还推荐过一本《卡通伦理学》,见图1.2,是英文的,200多页,文字和插图俱佳,我给之前选课的同学也推荐过。西方的书刊市场,优秀的书商总是在作品的学术价值与经济收益之间权衡。例如,经济学的卡通书,我推荐了两种,微观卡通和宏观卡通。还有这本伦理学的卡通书,作者不仅理解专业术语,还要想象表达学术思想的画面,功夫很深。

图1.2 Introducing Ethics: A Graphic Guide (《卡通伦理学》,Icon Books,2005)

图1.3所示的这幅漫画是其开篇,含义大致是:伦理学首要问题,“群乐还是独乐”。群乐和独乐,是民国时期伦理学名家黄建中的术语。贺麟在1945年《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中特别赞扬了黄建中的伦理学贡献。不过,我推测你们不喜欢读英文,也就不再推荐了。

图1.3 伦理学首要议题:群乐还是独乐(取自《卡通伦理学》)

视频,我推荐的是桑德尔(Michael Sandel)的正义演说,“Justice—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2010年的最精彩,在哈佛礼堂,两层,座无虚席。转型期社会的伦理困境是,“正确”本身成为问题。也因此,我更欣赏彼得森的《人生十二法则》。诸友很忙,无暇阅读,所以,我在EMBA课程里推荐的书很少,并且,这几本书,也仅供诸友参考。读书总是个性化的事情,牟宗三所谓“相应”。

我回溯课程微信群至2020年10月15日,那天我写了这些文字:既然咱们讨论到公正,我推荐中信出版社的中译本《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作者桑德尔是哈佛明星教授,他的“正义演说”,2008年以来风行世界,诸友可去检索他的视频,哈佛教室无法容纳800名学生,他的课堂安排在哈佛剧场,上下两层,叹为观止。他到中国来演讲,是清华大学邀请的。不过,如果诸友直接读英文,最佳。

然后我找到课程微信群2020年11月1日,有我的这一段文字:在我讲课用的心智地图里,通常要求同学们预先阅读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的《伦理学简史》(英文版 A Short History of Ethics ),不过,我现在不打算让你们读英文,由我讲解就可。在西方传统之内,“道德”一词始于拉丁文,“伦理”一词始于希腊文,只在近代,尤其在康德那里,这两词的用法互换了。故而,康德之后,洋务时期熟悉西洋哲学的中国学者,例如辜鸿铭,又例如严复,面临的首要议题是如何翻译“道德”与“伦理”。严复远比辜鸿铭更熟悉西学传统,故严复的译文常将道德译为“伦理”。但是,在西学内部,道德与伦理之间仍有本质差异,不可互换。至于中国传统,老子若早于孔子(有争议),则老子的道德学说是正统,孔子的中庸学说是派生的。但若老子晚于孔子,上述判断就恰好相反。关键是,我们知道,儒家的《中庸》与老子的《道德经》思路截然不同,政治建议也截然不同。

那天更早的时段,我请诸友帮助我查找汉语学界谁最早将“morality”翻译为“道德”。感谢杨昕,她在图书馆查阅的资料表明:辜鸿铭1906年英译《中庸》使用的关键词是“moral law”(道)。由于“道德”二字在中国传统里的含义几乎完全不同于“morality”在西方传统里的含义,我才希望同学们检索查找。你们的检索,是要找到谁是混淆的第一人,现在看,可能就是辜鸿铭,他偏激地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又不能精研西学传统,导致流毒深远,至今仍要我们来澄清。

开课之前,诸友在微信群里还讨论了许多其他议题。我回溯至微信群2020年11月11日的对话,找到我的一段文字:诸友离开“民科”走进“学院”,首先要提防学院派的伎俩——使用一大堆计量方法来迷惑你的洞察力。民科富于洞察力,因为没有学院派的驯化。孔子尝言: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民科的要害。学院派刚好相反,普遍是“学而不思”,孔子判定——则罔。就是说,死读书,不如无书。

现在回到彼得森的《人生十二法则》和《意义的地图》,尤其是后者,占用了我的实时版心智地图右侧很大篇幅。关于英文写作,我讲一个故事。我在香港大学任教时期,1991—1996年,周其仁来访,老友相聚,自然聊起评职称之类的私人事务。五常教授大约在1993年就提醒我不发表英文论文就不能评职称,可是我仍不能下决心撰写英文论文。其仁说,英文是写给傻瓜的,中文是写给聪明人的。我听到这样的智慧之论,立即释然,难怪我拒绝英文写作。我读文献越多,越赞同其仁的评论。例如彼得森这本书,是写给傻瓜的。中国读者浏览这本书的目录,根本无法体会作者的思想。

彼得森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早年做过水手,刷过盘子,还救过火,黑道白道……你们读中译本的作者介绍就可知道他的故事。总之,他是一个“强人”,英文是“a strong man”,经历这样丰富,还不耽误读书。最近有一个视频读书节目,讲彼得森14岁之前读的1000本书。彼得森同时是心理学教授和临床心理学教授。北美的心理学训练,临床心理学博士与心理学博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学位不能互换,训练方法有本质差异,相互也很难交流。彼得森是例外,是“两栖动物”。20多年来,在心理系授课之外,他每星期花20小时接诊患者。可见,他不仅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在《人生十二法则》的引言里这样写:从1985年到1999年,我每天都要花3个小时来写我的第一本书《意义的地图》;之后,教过一门基于那本书内容的课程,先是在哈佛大学,再是在多伦多大学。2013年,他注意到视频网站的崛起,因为之前在加拿大教育电视台(TVO)做过一些受欢迎的节目,所以决定将他讲的课程和公开讲座拍摄下来放到网上。这些视频吸引了许多人观看。到2016年4月,观看人数已超过100万,而到他写下这些文字时(大约2018年下半年),这个数字已激增到1800万。

刚才我想说彼得森这本书文笔流畅,他是广受欢迎的作者,各章的标题不传达深刻思想,什么小猫、小孩、龙虾之类。与咱们中国的写作传统稍加对比可知大为不同。陆机是晋代的人,距今1700年。他写的《文赋》,流传至今,是中国文学理论经典。稍晚的刘勰,南北朝时期的人,写了《文心雕龙》,成书于1500年前,也是咱们文论的经典。到了桐城派的姚鼐,提出中国文章三要素——辞章、义理、考据相统一的观点。这三要素,排序或有差异。有些作者更强调义理,有些作者更强调考据。清代朴学,排序可能就是“考据、义理、辞章”。我喜欢民国时期的文风,所以,我坚持的排序是“义理、辞章、考据”。宋代科举取士,欧阳修看重的是辞章和义理。辞是遣词造句,章是章法结构。东拉西扯的文章,不能录取。辞章的基础是义理,高屋建瓴,摧枯拉朽,气势恢宏。这样的文章,欧阳修喜欢。据说,他读了程颢的考卷,激动不已,录取这位后离席而去,其余考生的试卷交给其他考官审阅。检索可知,那是公元1057年,已达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出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当年共录取进士388人,包括苏轼和苏辙、张载和程颢。我们读唐宋八大家,韩愈的文章所以流传千古,就是辞章的力量。

中国文章写得好的人,特别重视辞章。维特根斯坦也特别重视辞章,因为,表达之后才有理解,他是逻辑学家,整日琢磨自己思想的准确表达,而且他认为准确表达是唯一的,不能替代。我写文章,常写就容易找到准确表达,但不肯费时间去找唯一准确的表达。严复的翻译,商务印书馆有“严译八种”,举世闻名。他自述,常在屋子里踱步,踌躇数日,只得一字而已。他自己总结经验,译事有三难:信、达、雅。顺序不能乱,首先要忠于原文,其次文句畅达,再次修辞典雅。现在的翻译,仍是这三难。民国时期的大多数文章不能如严复这样写作,我的感受是,应当更重视义理,其次才是辞章。清道光时期的簠斋先生(陈介祺)指出:上古的文章,义理第一。

考据也重要,文章写完了,处处出错,那也不是佳作呀!特朗普就是典型,胡言乱语,没有根据,全凭他自己想象,搞得美国几大新闻媒体忙于搜集特朗普言论的谬误,最近公众对媒体考证的这些特朗普谬误也丧失了兴趣。民国时期有一位史学奇才,张荫麟,英年早逝,生于1905年,卒于1942年。他只留下一本书,小册子,《中国史纲》,是民国教育部指定中学教材。那本书真是好,我在大连主持实验教育期间,中国历史的必读教材就是张荫麟这本书。他如果不早逝,中国史学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梁启超授课,门票1块大洋,1925年,挺贵的。我外婆那时雇的黄包车车夫,月薪不到3块大洋。张荫麟是学生,听了一次课,写信给梁启超商榷。梁启超下次讲课,从口袋里拿出那封信公开作答,赞张荫麟为天才,让他再来听课时不要买票。我记不清这些故事,我鼓励你们“宽带听课”,随时检索。后来,梁任公去世,张荫麟写了一篇短文悼念。我想要引述的,就是他这篇悼文。他评价梁任公,用了四个字,“才大工疏”,工要求工匠精神。梁启超才高八斗,世人皆知,张荫麟毕生钦佩任公。可是,考据的功夫,所谓“考工”,要很细致才好。梁启超“工疏”,不适合考据。虽然,他“晚喜考据”,累于此矣。

这就是中国文章的特征,写给聪明人的。《人生十二法则》,读了章节目录,你们很难推测各章是什么内容,虽然,中译本很流畅。你们千万不可只读章节标题就想当然认为内容如标题所示,必须认真读每一页,才有大收益。此外,这本书的推荐序作者是道伊奇(Norman Doidge),他在这篇推荐序里写了很多重要观点。他还是彼得森的老友,描写彼得森的性情很透彻。如果有理论兴趣,其实应当读《意义的地图》(2021年8月中国青年出版社中译本)。

彼得森发表了《人生十二法则》之后,在全世界巡回演讲。2018至2019年期间,他在140个城市演讲,非常活跃。随后,新冠疫情暴发。我始终佩服他演讲的能力,多年前,我看他的课程视频,下面的留言里有一评论,说自从看了彼得森的演讲就不再愿意看任何教授的演讲了。我也有这样的感受,自从遇见他的视频,我再看其他学者的视频就总觉不精彩。他写的文字,就没有这种演讲的激情,这是文字的最大弊端。

可是,彼得森有极严重的抑郁症,是家族遗传。他大约13岁开始显著抑郁,他女儿也是儿童时期就有各种严重疾病,并在12岁开始严重抑郁。彼得森长期服用药物有副作用,而且积重难返。大约在2019年12月,药物的副作用已远超正作用,必须停用,否则致死,但停用带来的痛苦,导致他自杀倾向严重。你们可在网上找到彼得森女儿关于这一疾病的详细说明,因为,她和丈夫悄悄带着父亲远赴俄罗斯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数月之后悄悄返回北美。彼得森的病情,全世界数百万人都关注。彼得森父女有一次对话,解释了这次远途冒险的理由。他们在北美找过许多治疗专家,都无能为力,于是冒险去远方。到了俄罗斯,有家诊所宣称完全可以治好彼得森的疾病。你们猜是用什么方法治疗?彼得森的女儿报告说,他们给彼得森全身换血,这是战地医学。既然血液中毒了,那就换血。昏迷八天,醒来,病已去了大半,至今未犯。

我以前在课堂和朋友圈里介绍过一场“世纪辩论”,彼得森邀请齐泽克(被誉为“当代最危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2019年4月19日在多伦多大剧院进行一场关于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辩论。彼得森在开场时报告说,这场演讲的门票,在黑市售价每张1500美元。辩论结局很好,双方相互欣赏。

我在一个很长的专访视频里见到彼得森的书房和客厅,印象深刻的是书房。道伊奇印象深刻的是客厅,铺天盖地都是苏联时期的名画、木刻、宣传画。彼得森说过,他毕生的问题意识来自年轻时关于核大战的担忧。他也时常评论中国,不过,似乎不主要思考中国。从俄罗斯返回加拿大之后,他首次有了新的思考。我标出了这篇引言的主要观点,例如有一段我写的注释是:通过苦难获得升华要比简单幸福好许多。彼得森原文的译文是这样的:人生需要更深层的意义,这种意义的本质反复出现在过去的伟大故事当中,那些故事往往讨论的都是在痛苦中成长,而不是追求快乐。

彼得森的学生们给他一个绰号,“龙虾教授”,因为他常以龙虾的行为来解释人类行为。你们或许不同意这样的思路,我也不完全同意。他被批评为“大男子主义”,恰如他鼓吹的龙虾那样。彼得森这篇引言还写了一个梦,心理学家很注意梦境。荣格自己记录梦境多年,在大约60年里,他枕头下面放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梦醒了,身体不动,将梦境记录在笔记本里。我写过一篇很长的综述文章,2000年在《读书》连载,叫《“释梦”百年》,是纪念弗洛伊德《释梦》发表百年的。

最近我在微信朋友圈里推荐了一本新书,是2019年出版的,写荣格与泡利的对话。泡利是物理学界公认的天才,有不少神奇的故事。他有精神疾病,于是找到荣格。这本新书记录荣格分析泡利的几十个梦境,是荣格在美国的工作坊讲演录。事实上,泡利在10个月里的梦境,大约1000个都写信报告给荣格了。这次工作坊演讲,荣格打算分析泡利的80个梦境,但6天讲座,他只有时间讲解了40个。对此我写了一篇博客文章,挂在财新网“万博汇”。你们可以读,那里有不少细节。泡利去世之后,这本书仍要推迟出版,因为泡利的妹妹健在,泡利梦境涉及的许多人都还在世,等到这些人都辞世之后,大约就是现在,泡利梦境的荣格分析才可出版。这本书的编辑特别优秀,她收集了大量传记资料放在脚注里,对我极有帮助。总之,这本书让我们这些局外人终于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荣格释梦。

彼得森做了一个梦,这个梦让他想到世界的出路可能是宗教的。这段文字,在这本书的引言里,我贴在实时版心智地图的右上角。也许因此,他最近两年的公开演讲,主题是“圣经故事的心理学寓意”,很受欢迎,教室不够大,改为剧场演讲,盛况空前。他喜欢在灯光聚焦下演讲,听众越多越好。你想想,这样一个人,招人爱,肯定也招人恨。Doshin Roshi是禅宗大师,也是心理学家,他似乎能感受心理能量的分布,在一次访谈中,他评论彼得森时说:彼得森是当今世界光明与黑暗以及各种其他能量聚焦的中心。

彼得森2019年巡回演讲,在全世界140个城市,挑战当地左派。你想想,这要疯狂到何种程度。我在之前这门课程的心智地图里介绍过伦敦的一位临床心理学家,迈克吉尔克里斯特(Iain McGilchrist),英国皇家心理门诊的主任,2009年发表著作 The Master and His Emissary (直译“主人和他的使者”),见图1.4,批评西方思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倾向过于强调逻辑思维,忽视了人类的右脑,而真正重要的,是来自右脑的整体感受。西方思想对西方的自我批判,这本书是代表作。

图1.4 该书副标题是“分裂的脑与西方世界的建构”。这位作者2019年的一次视频演讲,题目是“What happened to the soul?”(直译“灵魂经历了什么?”),也与右脑密切相关。我们脑的左右半球职能演化,右侧侧重社会认知与社会情感,左侧侧重逻辑和语言,左右两侧的内侧前额叶是道德意识的中枢

彼得森也许感受到挑战,于是巡回演讲到伦敦时,突然敲门走进迈克吉尔克里斯特的办公室,坐下来就探讨根本问题。你们读道伊奇的推荐序,就可感受彼得森的这种性格。然后,迈克吉尔克里斯特在接受《反叛的智慧》(Rebel Wisdom)采访时,说了上面的故事。你们可以到网上去看看《反叛的智慧》节目,主持人David Fuller,年轻,外表和思想都非常优秀。我在之前这门课程的心智地图里详细介绍过他和他的节目。

彼得森还说过一段话,很重要,未出现在他正式出版的著作里。其仁大约30年前拉着我去参加一场几百人的会议,他发言精彩,其中有一句:在中国,凡是说出来的都不重要,重要的都不说。当时,满场鼓掌。后来,我琢磨人类的表达,似乎都有这样的倾向。彼得森也如此,真正重要的反而不说。虽然,他强调西方价值观的核心是求真。在接受访谈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坏的时代产生坚强的人,坚强的人产生好的时代,好的时代产生懦弱的人,懦弱的人产生坏的时代。”那位记者询问他现在是什么时代,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里。这段话意味着成百上千万追随他的年轻人大多是懦弱的人,而他自己在坏的时代里长大,是一个坚强的人。我旁观,得承认,他的性格与他的那些追随者的性格,二者强烈互补。包括我自己,我是一个懦弱的人,可能因为我在好的时代里长大。也因此,我被他强烈吸引。

其他教材或参考书都是英文的,我喜欢从每年的新书里选择教材或参考书。今年为你们备课,我选了6种新书,现在逐一介绍,不要求你们阅读。首先是在印刷版心智地图最右端的,2020年出版,标题直译“古典时代至19世纪的企业伦理”(企业伦理,也常译为商业伦理),副标题是“经济学家的视角”(见图1.5)。我常说,每一学科的唯一正确的学习开端也许就是这一学科的思想史。伦理学的唯一正确的开端是伦理思想史,企业伦理学的唯一正确的开端是企业伦理史。于是,这本书就成为你们英文阅读的首要参考书。

图1.5

印刷版心智地图最右端的长截图,就是这本书的目录。作者在第一章里宣称,没有企业伦理你不可能生活得好。根据作者自述,他在芝加哥大学听诺贝尔奖经济学家福格尔(Robert W. Fogel)的课,多年来,福格尔一直鼓励他写这本书。他们关系显然很密切,他在这里称呼福格尔为“鲍勃”(即福格尔名字的昵称)。由此推测,这本书采取的经济学家视角,受福格尔的影响。

第二本书,见图1.6,标题是《历史中的伦理学:导论》,2020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相当于西方伦理学的思想史,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一直写到尼采之后的当代伦理学。我的实时版心智地图最左端,就是这本书目录的长截图。第一讲附录3,我的文章《个体生命,激情与历史感》,可与这本书一起阅读。

图1.6

第三本书,见图1.7,标题直译“探索伦理学”,是一部文集,作者们探索当代(即尼采之后)的伦理学议题。我喜欢其中一篇论文,第6章《和谐之为良好生活》。这部文集的主编David Kaspar,现在纽约圣约翰大学任教,他写了第8章,论证当代道德生活的核心困境不是知识问题,而是意志薄弱问题。

图1.7

第四本书,见图1.8,2020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剑桥伦理学基础丛书”的一种,书名是《功利主义》。但是作者开篇就说他不打算在这本小册子里概述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因为已经有许多著作涵盖这一主题。他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探讨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一项当代议题:我们如何对待未来的人?显然,我们对他们负有义务。但是对尚未出生的人,尤其是他们的绝大多数与我们没有亲缘联系,我们占用他们的资源或使他们的生态环境在他们出生之前就被破坏,我们不能不考虑这样的行为是否符合功利主义伦理传统——这一传统其实是康德之后伦理学的主流。边沁是斯密的几乎同时代人,继承休谟的功利主义学说,边沁的功利主义口号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他是当时英国最重要的立法活动家,至今仍是功利主义的经典作者。

图1.8

现在看看印刷版心智地图,课程标题上方,是我写的一段概括性文字:心与迹。康德伦理学:问心不问迹。功利主义伦理学:问迹不问心。淑世主义伦理学:问迹也问心。我们中国人大多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者”。

在上述概括中,“心与迹”和“淑世主义伦理学”源于黄建中1944年出版的《比较伦理学》。印刷版心智地图第二讲的右侧,有黄建中这本书的封面截图以及6张内容截图。

第五本书,见图1.9,也是“剑桥伦理学基础丛书”的一种,《尼采的伦理学》(2020)。与上一本不同,这本书的作者Thomas Stern必须考虑如何让大学本科生听懂尼采哲学。首先,尼采的写作风格是隐喻式的。其次,尼采缺少心智稳定性,思绪变化无常,普通读者难以判断究竟哪些思绪可称为“尼采的伦理学”。最后,至为重要的是百多年来尼采被曲解,尤其是被纳粹和海德格尔曲解,这在晚近十多年成为尼采研究者的一项课题。

图1.9 作者本科至博士学业都在剑桥大学完成,现在是伦敦大学学院(UCL)哲学系教授。他自述有两个主要研究领域:其一是德国哲学,尤其是尼采和叔本华;其二是美学,尤其是戏剧理论

有鉴于此,这本书的作者集注于1886至1889年的尼采,即所谓“晚期尼采”,不包括1890至1900年最后癫狂时期的尼采。我认为这一选择相当明智,也许对普通读者最有助益。作者认为尼采思想的主线是“生命理论”,从最低等的生命到最高等的生命,只要求生存,就要求权力,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同一过程。我怎么觉着很像是尼采的妹妹概括的尼采哲学呢?不论如何,这位作者阐释尼采的伦理学原理:阻碍生命目的,就不符合伦理。于是,澄清生命的目的,成为尼采伦理学的首要任务。

第六本参考书,见图1.10,是2020年出版的“剑桥伦理学基础丛书”的三本书的最后一本,《佛家伦理学》。作者Maria Heim 1999年获得哈佛大学梵文与印度研究系的博士学位,现在是阿默斯特文理大学“宗教、亚洲语言与文明”讲座教授。我浏览她的发表记录,称她“著作等身”不算夸张。这本小册子收录了她在阿默斯特授课的内容,主要探讨南传佛教上座部的觉音(公元4至5世纪)《清净道论》以及大乘佛学的寂天(公元7至8世纪)《入菩萨行论》。

图1.10

我浏览了这本小册子,深感必须返回咱们中国的佛学著作才可有更完整的理解。实时版心智地图,佛学伦理学占了很大面积,例如任继愈的文章,又例如藏传佛教的专著。所幸咱们这门课程的义务助教黄霁,深谙佛教义理传承,由他手书的清净道的传承关系(见图1.11)与实时版地图里贴的英文藏传佛教史相关插图《佛学藏传诸派传承表》相互补充。黄霁手书是中文名称,故而我不必费时间检索藏传佛教英文专著里的许多名称。尤其是佛教的名称,原文大多是巴利文、梵文、吐火罗文,英文专著里常常直接音译,这些音译名称冗长且因作者的发音而有较大差异。任继愈作序的《藏传佛教思想史纲》,开篇简述佛教在中国的流布分类,仅两段文字,足矣。这些贴图,我在第三讲遇到它们再为你们详述。

图1.11 清净道的传承(黄霁手书)

实时版心智地图里还有一本书值得你们参考,见图1.12,标题太长,不妨译为“探索领导力伦理学”。这本书的作者丘拉,现在是罗格斯大学商学院的哲学教授和伦理领导力研究所的主任。我检索了她的资料,印象颇佳。伦理领导力=伦理+领导力,这大约是1995年以来形成的研究领域,它意味着有不符合伦理原则的领导力(例如希特勒的领导力)。这本书的内容由两大领域的资料汇集而成,其一是哲学史,其二是文学史。根据维基百科“Joanne B. Ciulla”词条,她在哈佛大学做过两年的企业与伦理博士后研究,然后以“资深学者”身份在宾大沃顿商学院授课数年,然后成为里士满大学领导力与伦理学讲座教授,并于2016年获颁“荣休教授”,同时主持罗格斯大学的伦理领导力研究所。丘拉于2009至2010年担任企业伦理学会会长,并于2012至2016年担任企业经济学与伦理学国际学会会长。总之,丘拉教授是这一领域的权威人物。

图1.12 标题直译“探索领导力、企业及其他的伦理学”,斯普林格出版公司,2020年

20世纪末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董秀玉总经理约我创办杂志。她与我是老友,她喜欢请博士主编三联书店的杂志。那时,《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是朱伟,创刊时主编是朱学勤。老董约我长谈,在我母亲家楼下的一家茶馆,聊到半夜,先谈可否创办《新知》杂志,后谈《领导力》杂志。

邹韬奋当年主持三联书店,有三份杂志,《生活》《读书》《新知》。沈昌文主持三联书店期间,《读书》复刊。董秀玉接任沈公,有了《三联生活周刊》。我对老董由衷钦佩,但我不适合办刊物,婉拒。然后,她说想要办一份杂志,英文是 Leadership ,中文是《领导力》。我不太赞同这一名称,可是至今也找不到更好的翻译。

这次我给你们物色参考书,又遇到这个名称,还是沿袭“领导力”这一译名。我觉着“力”这个字,原文没有,中译名为何要有呢?可是,如果直译为“领导”,在汉语里就很容易混淆,因为汉语没有办法区分作为抽象名词的“领导”与具体的领导。也不能译为“领导者”,所以只好继续说“领导力”。

总之,伦理领导力研究,应当是EMBA学习的一项主要内容。一般而言,什么是领导力,我记得艾森豪威尔(D. D. Eisenhower)说,领导力就是让别人去做你想要去做的事情,因为他们想要去做。这里出现的激励相容问题在于,别人“想要”去做的,刚好是你想要做的。这意味着你甚至不必发出指示,只要你相信那些想要去做你想做的事情的人能够让你满意。这是日本企业管理的风格,即所谓“默契”。

当然,陌生人之间不易形成默契。日本企业有终身雇佣制的传统,员工与老板的关系接近家族关系,日本社会学家中根千枝称之为“inclusive family”(包容性家族)的企业文化,更容易形成这样的默契。日本社会之外,例如中国和韩国的家族,通常是“exclusive family”(排他性家族)。我更喜欢管理学家马奇(James G. March, 1928—2018)的领导力学说。马奇是西蒙(Herbert A. Simon)的合作者,加盟斯坦福大学管理学院,是行为管理学泰斗。他认为领导者应当是与团队成员一起求解人生问题的导师(参阅James March and Thierry Weil, 2005, On Leadership ;这本书是2003年法文版的英译本)。马奇的领导力思想,与丘拉相似,有两大来源,其一是文学,其二是哲学。

今天这一讲,开篇一小时了,只介绍了必读和非必读的参考书。实时版心智地图里还有其他几十种参考文献,遇到它们的时候我再介绍。 yIPVTup7sy1ldnMawj9/f5qMaSsPNSETrm+oOyq47/AGHEtdjWAkWuUmjF33/BF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