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估值的原理

为什么参考“市盈率”和“市净率”这两个指标在实践中如此有效?道理很简单,因为现实世界本身就是这样的。

这些年笔者接触过大量投资者,除了少数职业投资者,做投资的人来自各行各业。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投资者在现实世界中积累的智慧,很难在证券市场中得到有效的应用。企业家和会计师这两个职业,在证券投资领域看上去似乎具有天然的优势,然而根据笔者的观察,这两个职业对投资并没有帮助,会计师总是担心公司做假,企业家往往对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判断力过度自信。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工程师这个职业似乎对证券投资有或多或少的帮助,工程师的思维有时能帮助他们在繁复的系统中抓取到一些有助于盈利的因子。然而如果缺乏将证券市场与现实世界打通的洞见,这种对盈利因子的追求就很容易导致本末倒置,从而带来更大的损失。

要做好证券投资,我们必须先弄清楚证券市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股票,是上市公司的所有权,上市公司的本质不是上市,而是公司!证券市场只不过是一个让投资方和融资方交易更加方便的平台而已。一家家上市公司就是一宗宗生意,从原理上说,全聚德与你家楼下的小饭馆没有区别,丽思卡尔顿酒店与学校门口的钟点房也没有区别。它们都是生意!买了某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你就成了它的股东,或者它的股东中的一个。

明白了这一点,接下来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任何公司的股东想从公司中获得回报,都有且只有两种可行的方式:经营和清算。对于投资者而言,同一家公司有两种评估其价值的视角,即“经营价值”和“清算价值”。

假设你某天买彩票中了大奖(买彩票是我能想到的最差的投资方式之一,恭喜你被上天选中了),作为一个谦卑、克己的合格现代人,你没有把奖金用在毒品和赌博上。了不起!你过了第一关!同时,你又是一个懂得为未来做打算的人,不想把钱放在银行,让通货膨胀腐蚀你的财富。于是你做出了决定,你要拿出奖金的一部分,去收购你家楼下的小餐厅。

接下来,你要如何考虑这件事呢?正常情况下,生意人的思维是这样的:他要知道这家餐厅每年能赚多少钱,说得专业一点儿,就是每年能产生多少净利润。假设这家餐厅每年能盈利10万元,那么你愿意花多少钱去收购它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通常收购一家公司的价格,会落在年均净利润的数倍到数十倍之间。这是一个评估公司价值的极重要的视角,它着眼于公司的“经营价值”。

经过几次气氛尴尬但还算顺利的磋商,你成了这家店的主人,这花费了你60万元。

三年过去了,这家店经营得不好不坏,这几年菜价和肉价不断上涨,员工也要求你给他们涨工资。你心里很不情愿,当然,没有人在乎你的感受。你从不关心电视里那些专家所说的什么人口红利下降的言论,你的直观感受就是,同样的价格再也招不到几年前那种五官端正、口齿伶俐的服务员小哥了。你的餐厅档次虽然不高,但你也绝不想让它跌入“苍蝇馆子”的行列,于是你花更多的钱,购买与以往同样质量的食材;花更多的钱,雇用同等素质的员工。很多事情似乎都对你不利,不过没关系。“我们不生产食物,我们只是食物的搬运工。”你这样告诉你的顾客,然后上调了菜价。

你兢兢业业地经营自己的生意,餐厅每年的盈利从10万元增长到12万元,跑赢了通货膨胀一点点,你很欣慰。

天有不测风云,由于某种原因,你的餐厅所在的街道不能再进行餐饮类经营了,你必须在短时间内把餐厅关掉。根据估算,你的餐厅值钱的东西如下:一些七成新的桌椅板凳、一些白酒、厨房里完整的专业厨具和一份未到期的租约(根据合同约定,如果因不可抗力导致需要提前退租,你能够收回一部分预付的房租)。这些就是餐厅里能变现的全部东西了,你用这些东西换回了20万元现金。这就是评估公司价值的另一个重要视角,它着眼于公司的“清算价值”。

你心情很差。三年前你花60万元买下这家餐厅,这三年之中,该餐厅总共为你贡献了33万元的净利润 ,最后你将所有东西变卖,获得了20万元现金。经过三年的辛苦劳作,你总共亏损7万元!

为什么会这样?你的运气有点儿差。你中过大奖,如果运气是守恒的,那么你这辈子的运气恐怕已经被用完了。当然,我们都知道运气守恒定律是不科学的,过去的运气不会影响未来的运气。所以我还是得说你的运气有点儿差,至少在这宗生意上是这样的。然而更重要的是,这家餐厅你买贵了!一家每年盈利10万元的街边小店,你花了60万元将它收入囊中,这不太明智。当然,由于你的第一桶金是天上掉下来的,没有经历过正常的原始积累,犯一点儿小错是正常的,就当是交学费吧。

在这个过程中,你至少学到了以下几点:

1.用经营价值和清算价值去评估同一家公司,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经营价值成立的前提是公司能够永续经营。

3.相比于经营价值,清算价值更可靠。

在上述案例中,买家的主要错误在于没有考虑经营的风险。其实通过生活中的观察我们很容易知道,一家小餐厅能够持续经营10年以上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根据统计,95% 的创业公司从诞生到死亡的周期不超过5年。越小的公司越容易死,这是一个普遍规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10年以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仍然存活的概率是多少?小区门口某家打印店仍然存活的概率又是多少?大公司与小公司的预期寿命相差很多,所以在用经营价值(或者市盈率)去估值时,结果会相差很多。比如你去收购上述案例中每年盈利10万元的小餐厅,花60万元的代价(即6倍市盈率)显然太高了。然而如果你收购的对象是全聚德、北京饭店、国贸商城这一级别的公司,即使给出的价格在10倍市盈率以上,也很难说是愚蠢的。存活能力越强的公司,经营价值越高。

有趣的是,按照清算价值来评估的话,大公司和小公司的算法则毫无差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的一包A4纸,和打印店的一包A4纸完全等价。相比于经营价值,清算价值是一种更加保守的估值方法,它只在乎当下能够得到的东西,不对未来做任何预期。

如果我们总是以低于清算价值的价格去购买资产,那么长期来看,亏损将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股市中,代表清算价值的指标是市净率,如果市净率小于1倍,就意味着这家公司的交易价格低于其净资产,通常这也意味着它的交易价格低于其清算价值。 这个指标非常重要,请牢牢记住。

试想一下,如果你当年是用15万元买下上述那家餐厅的,那么现在会是什么境况呢?也许你会觉得,世界上不可能有这种好事,而事实上这种事情是存在的,并且在证券市场中更加普遍。证券市场是个高度情绪化的市场,很多投资者根本不把上市公司当成生意来看待,股票明明是股,上市之后,却成了票。这就导致证券市场估值的上下两极比现实世界更加极端。有时我们会看到某些公司的市净率高达几十倍,而有时投资者却能以0.7倍甚至0.5倍的市净率买到优质公司的股权。更有甚者,在我国的香港市场,竟然还能批量出现市净率低于0.3倍的大型民企、国企甚至央企的股票。投资者具体怎样才能从这些极端的情况中获利,之后的章节会对此进行详细的介绍。

如果我们拥有了对系统性机会与系统性风险的识别能力,那么即使我们选股水平一般,不懂动态再平衡,也不会使用其他复杂的投资工具,长期来看也是有很大的概率可以赚到钱的。只不过如果我们仅达到这个级别,那么赚钱的过程会非常凶险和痛苦。接下来在投资体系的第二层级,我们就来详细地说明如何将那些潜在的凶险与痛苦化于无形。

附:《投资要义》第一版出版于2017年10月,根据过去三年与读者的沟通,我发现用上述小餐厅的案例来对“经营价值”和“清算价值”的原理进行说明,仍然不够简洁。

下面我将尝试用更加简洁的案例,对这个原理做出更加深刻的说明。

金铺商人的烦恼

现在假设你是一位开金铺的商人,你在一条不算冷清却也不怎么热闹的街道旁开了一家金铺。这家店是你自己开的,你拥有100%的股权,同时没有负债。这家店里所有的金银饰品加在一起,价值是1 000万元。如果你用心经营这家店,那么每年能赚到100万元的净利润。现在请问,你把这家店拿到市场上出售,能卖多少钱?

现实生活中,这家店正常情况下能卖到1 000万到1 500万元之间。为什么能卖到1 000万元?很好理解,因为这家店里的金银饰品就值1 000万元。为什么也可能卖到1 500万元?因为如果好好经营这家店,每年就能赚100万元的净利润,用1 500万元去收购一家店,每年赚100万元,静态回报率是6.7%,对于一些胆子比较大的人来说,也是勉强可以接受的。价格再高,就很难成交了。这家店究竟值1 000万元还是1 500万元,并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重点在于,无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会有人以500万元的价格把这家店卖给你,你也永远不会有机会以5 000万元的价格把它卖给别人!然而当你来到证券市场后,你会发现这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情。

如果你在证券市场有一定的经验,那么你肯定会发现一个现象:在牛市中,随便什么股票的价格都能翻好几倍,但与此同时,市场中有90%的投资者都是不赚钱的。那么,亏钱的人究竟是怎么把钱亏掉的呢?

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亏钱的投资者亏钱的过程是这样的:他花10元买了一只股票,股价先跌到3元,然后遇到牛市。牛市中随便什么股票的价格都能翻几倍,于是他的股票价格也从3元涨到了9元。

相比之下,赚钱的投资者,是怎么把钱赚到的呢?同样花10元买了一只股票,他买的股票价格跌到8元就不跌了,然后遇到牛市。牛市中随便什么股票都能翻几倍,于是他的股票价格也从8元涨到了24元。很多时候,在股票市场赚钱还是亏钱,不是取决于牛市中谁赚得多,而是取决于熊市中谁亏得少。

世界上的股票分两种,一种是可以涨很多也可以跌很多的,另一种是可以涨很多但不会跌太多的。请记住,世界上没有不能涨的股票!所以,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首先要往下看,往坏处想。君子问凶不问吉。

说到这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到可以涨很多,但不会跌太多的股票呢?其实方法很简单,你只需要关注“市盈率”和“市净率”这两个指标。

还是回到金铺的案例。你是一家金铺的老板,现在你为了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决定收购街对面的另一家金铺。这个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一时间你可能会冒出很多思绪,但如果你真的让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那么最终你会发现,你真正关心的问题只有两个:

1.我经营这家店,每年能赚多少钱。

2.假设有一天我不干了,把这家店卖出去,能收回多少钱。

关注经营这家店每年能赚多少钱,这就是市盈率的思维;关注把店卖掉能收回多少钱,这就是市净率的思维。

如果一家金铺每年能赚100万元,你花1 000万元买下它,市盈率就是10倍。具体算法是:1 000万元÷100万元=10倍。

所以到了证券市场,我们要想计算一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计算公式就是:总市值÷年度净利润=市盈率。

如果一家金铺拥有的金银饰品总价值1 000万元 ,你花1 000万元买下它,市净率就是1倍。具体算法是:1 000万元÷1 000万元=1倍。

刚才说到,一家净资产1 000万元的金铺,你在现实生活中永远不可能以500万元的价格买到,也永远不可能以5 000万元的价格把它卖给别人,但是在证券市场却可以!那么,对于这家净资产1 000万元的金铺,500万元和5 000万元两个价格对应的市净率,分别是多少倍呢?

如果有人用500万元买下这家店,市净率就是500万元÷1 000万元=0.5倍;

如果有人用5 000万元买下这家店,市净率就是5 000万元÷1 000万元=5倍。

所以到了证券市场,我们要想计算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净率,计算公式就是:总市值÷当前净资产=市净率。

同样是一家净资产1 000万元的金铺,花500万元买下它的人,和花5 000万元买下它的人,在现实世界中,分别会面临什么呢?用基本常识思考就能知道,前者会赚得盆满钵满,而后者会输得血本无归。正是因为结果太过明显,所以这两种情况在现实世界根本就不会发生。可是刚才我们说过,这两种情况到了证券市场,却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这是为什么?

这种局面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以下三点:

1.投资者的认识

2.激励机制

3.杠杆

我们一条一条说明。

·投资者的认识

先看第一条,投资者的认识。假设你随便走进一个交易大厅,问大家一个问题:股票是股还是票?多数人会认为是票。少数人嘴上会说是股,但从行为上也会把股票当成票。“炒股”这个词,其实更严谨的说法,应该叫“炒票”。还是回到金铺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家净资产1 000万元的金铺以500万元的价格出售,人们想的是“买到就是赚到”。而到了证券市场,一家净资产1 000亿元的上市公司以500亿元的价格出售,人们想的是“下个星期会不会再跌20%”?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一家净资产1 000万元的金铺以5 000万元的价格出售,人们想的是“谁买谁是傻子”。而到了证券市场,一家净资产1 000亿元的上市公司以5 000亿元的价格出售,人们想的是“下个星期会不会再涨20%”?

上市公司的本质不是上市,而是公司!证券市场只不过是一个让交易更加方便的平台而已。然而,一旦交易方便到了一定程度,人们就很容易忘记投资的本质,反过来把交易本身当成目的。

证券市场永远不会脱离真实世界,它只是真实世界的延伸和放大,然而就是这种延伸和放大,让无数投资者眼花缭乱,难以自拔。

现实中,一家净资产1 000万元的金铺根本不会有人以500万元的价格卖给你,但是在证券市场,你不光能用500万元买到它,而且买完之后,下个星期它的价格还真的有可能跌到400万元。

现实中,你根本没机会把一家净资产1 000万元的金铺以5 000万元的价格卖给别人,但是在证券市场,你不光能卖到这个价格,而且卖完之后,下个星期它的价格还真的有可能涨到6 000万元。

客观情况就是如此,接下来的问题是——你该怎么办?我的答案很简单,只买低市盈率和低市净率的股票,尊重股的价值,利用票的价格。忍受短期波动,追求长期收益。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既然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如此混乱,那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用500万元买下这家金铺后,最终真的能赚到钱呢?请记住,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只是剧烈,而不是混乱。刚才我们说过,证券市场永远不会脱离真实世界,它只是真实世界的放大版,而不是魔幻宇宙中的另一个世界。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巨型央企的市值会在几千亿元到几万亿元之间波动,而那些创业型的小公司的市值只能在几亿元到几十亿元之间波动。关于这一点,巴菲特曾经讲过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他说内在价值与股票价格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牵着绳子在遛狗,小狗围着主人跑来跑去,有时候在主人前面,有时候在主人后面,但是无论怎么跑,它最终总会回到主人身边。

·激励机制

股票在证券市场会出现很极端的估值水平,第二个原因,就是激励机制的问题。金融机构在考核一个基金经理时,会综合考虑很多指标。但在多数情况下,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排名。也就是说,相对于同类型的其他基金,该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的业绩排在什么位置。看重排名本身并不是问题,这个世界上所有杰出的投资者,他们的业绩一定是远远高于同行的平均水准的。问题在于,我们考察的周期太短了。很多基金公司都是一个月一次小排名,三个月一次中排名,一年一次大排名。通常来说,对一位基金经理而言,年度排名就是最重要的排名了,因为如果在年度排名中的位置太难看,那么他下一年可能就不是基金经理了。于是,当他看到一家净资产1 000万元的金铺以500万元的价格出售时,他必须去想,下个月会不会再跌20%?反过来也是一样。所以我们在历史上无数次看到,当股市处于低位的时候,反而是基金公司股票仓位最低的时候,而当股市处于极高位的时候,反而是基金公司股票仓位最高的时候。基金经理真的不会估值吗?至少不是全都不会。我刚入行的时候,有位前辈教给我一句华尔街的名言——“只要音乐在响,我们就必须跳舞”。现在想来,还是有些辛酸。

过度追求短期排名带来的危害还不止于此。我们想象这样一种场景:假设现在是某年的10月份,这时一位基金经理发现,自己当前的年度排名位于同行中的后5%,这个时候他会怎么做呢?每个机构的奖惩机制会略有不同,但整体的逻辑基本都是奖励排名靠前的,惩罚排名靠后的。为方便说明,我们假定这位基金经理所在的机构会开除掉排名处于后10%的基金经理,那么这种情况下,出于自利的目的,这位基金经理最理性的选择,就是主动放大自己所管理的资产的价格波动率,哪怕双向放大也是值得的,因为反正排在后10%就会被开除。主动放大波动率,万一赌赢了,说不定还能排到前10%去。

想要主动放大波动率,通常有三种最常见的做法:

1.买概念股。

2.提高交易频率。

3.举债投资。

这三种做法对基金的持有人显然都是没有好处的。但是在特定情况下,对基金经理有好处。这绝不仅仅是国内的问题,全世界都一样。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要求基金经理本人用自己的钱跟投。自己的钱也在里面,就不太容易胡来。这种模式目前普及度还不是很高,但长期来看,更科学的管理模式会逐渐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

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能改进一下奖惩机制?用更长的周期,比如五年、十年来考核一个基金经理不行吗?其实,对基金经理的奖惩机制,表面上看是金融机构制定的,但从根源上说,是客户制定的。如果基金的投资人总是赎回过去一年排名靠后的基金,申购过去一年排名靠前的基金,那么基金公司的奖惩机制是没有条件改变的。从更大的尺度上看,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一样,也只是大海中随波逐流的一叶孤舟而已。

有没有基金公司或基金经理能跳出这个诅咒呢?有,但跳出这个诅咒是有代价的,代价通常是牺牲规模,同时这也意味着他们没什么知名度。

在美国,有一位名叫沃尔特·施洛斯的基金经理,他在1956年至2002年的47年里,为投资者创造了788倍的回报。这样一位基业长青的投资大师,即便在美国,也没几个人听说过。如果不是因为他有一位名叫巴菲特的师弟,或许历史根本不会留下他的名字。这位默默无闻的投资者已于2012年去世,在他的公司最臃肿的时候,员工总人数曾达到2人之多,一个是他本人,另一个是他的儿子。

·杠杆

证券市场容易出现极端价格的第三个原因,在于有太多投资者使用了杠杆。假设一个投资者自己拥有100万元的本金,然后又找券商借了100万元,接着他用总共200万元的资金买入了一只每股价格为10元的股票。那么当这只股票的价格跌到5元时,这位投资者自己的本金其实已经亏光了(为了方便计算,此处忽略融资的利息),这个时候,不管这只价格5元的股票是否被低估,也不管投资者心里愿不愿意卖出,但是行为上,他必须卖。在实际操作中,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券商根本不会等到股票价格跌到5元,在跌到6.5元左右时,券商就会强行卖掉投资者的股票,用于偿还他的借款。

举债投资的行为,会在市场上涨时,撬动更多资金使上涨更为猛烈,同时也会在市场下跌时,让更多的人被迫卖出手中的资产。

本章小结

1.要做好证券投资,我们不能只盯着证券市场,而是要拥有将证券市场和现实世界打通的洞见。

2.证券市场的资产价格波动大,主要是投资者的认识、激励机制和杠杆这三个因素导致的。 ljdqqpLffdeMxqjquteA/2bw8rh2OmdslG93LjjzAeNhPPz7obBIdugY5XzBAb3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