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及近代紀評畫筆 ① ,文字非一,難悉具載,聊以其所見聞篇目次之。凡三十家。
《名畫集》 南齊高帝撰 ②
《古畫品録》 謝赫撰 ③
《裝馬譜》 毛惠遠撰 ④
《昭公録》 梁武帝撰 ⑤
《僧繇録》 亡名氏 ⑥
《畫説文》 亡名氏 ⑦
《述畫記》 後魏孫暢之撰 ⑧
《續畫品録》 陳姚最撰 ⑨
《後畫録》 [一] 唐沙門彦悰撰 ⑩
《畫斷》 張 懷 瓘 撰 ⑪
《名畫獵精録》 亡 名 氏 ⑫
《後畫品録》 李 嗣 真 撰 ⑬
《雜色駿騎録》韓 幹 撰 ⑭
《繪境》 張 璪 撰 ⑮
《畫評》 顧 况 撰 ⑯
《續畫評》 劉 整 撰 ⑰
《公私畫録》 裴 孝 源 撰 ⑱
《畫拾遺録》 竇 蒙 撰 ⑲
《畫山水録》 吴 恬 撰 , 一 名 玠 ⑳
《唐朝名畫録》 朱 景 玄 撰 [ 二 ] ㉑
《歷代名畫記》 張彦遠撰
《畫山水訣》 荆 浩 撰 , 一 名 洪 谷 子 ㉒
《梁朝畫目》 亡 名 氏 ㉓
《廣畫新集》 蜀 沙 門 仁 顯 撰 ㉔
《益州畫録》 辛 顯 撰 ㉕
《江南畫録》 亡 名 氏 ㉖
《江南畫録拾遺》 徐 鉉 撰 ㉗
《廣梁朝畫目》 皇 朝 胡 嶠 撰 ㉘
《總畫集》 黄 休 復 撰 ㉙
《本朝畫評》 劉 道 醇 纂 , 符 嘉 應 撰 ㉚
[一]後畫録:原作“後畫品録”,今據津逮本、叢書本、四庫本改。
[二]朱景玄:叢書本、四庫本作“朱景真”。
①畫筆:繪畫作品。宋敏求《春明退朝録》卷下:“其江南徐熙、唐希雅,蜀黄筌父子,畫筆甚多。”
②《名畫集》,南齊高帝撰:齊高帝,即蕭道成,受宋順帝禪位,於建元元年(四七九)四月,即皇帝位,國號齊,卒後追尊爲高帝,博學,善屬文,雅好書畫。郭若虚僅有著録,未記内容。按張彦遠《歷代名畫記》卷一“叙畫之興廢”條云:“南齊高帝科其尤精者,録古來名手,不以遠近爲次,但以優劣爲差,自陸探微至范惟賢四十二人,爲四十二等(一作十二等),二十七帙,三百四十八卷,聽政之餘,旦夕披玩。”約略可見《名畫集》之内容。書已佚。
③《古畫品録》,謝赫撰:書名,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焦竑《國史經籍志》與郭氏同,而《宋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鄭樵《通志·藝文略》、《宋史·藝文志六》并作《古畫品》,實爲一書而異名。此書品評三國吴至南朝梁三百年間二十七名畫家之畫藝,分爲六品。作者謝赫,先世本陽夏人,西晋亡,舉家南遷至會稽,工畫人物,技法精妙。
④《裝馬譜》,毛惠遠撰:因毛惠遠善畫馬,此書當爲其畫馬之譜。毛惠遠,齊代畫家,張彦遠《歷代名畫記》卷七:“毛惠遠,滎陽陽武人,善畫馬,劉瑱善畫婦女,并當代第一。官至少府卿。”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著録他的畫馬圖。
⑤《昭公録》,梁武帝撰:梁武帝登位前收集珍圖寶畫頗多,爲免扃於宫内供帝王獨占披玩,便昭公於天下,供同好者賞玩,《昭公録》由此得名。此書當爲圖録,著録畫之名稱。郭氏諒未親見,僅據前人著録。梁武帝,即蕭衍,齊時爲雍州刺史,鎮襄陽,後纂齊帝位,國號梁,卒後追謚爲武帝,長於詩文,工書法,雅好書畫。
⑥《僧繇録》,亡名氏:郭氏著録此書,無作者名。明朱壽鏞《畫法大成》卷一《畫史》著録“梁昭明太子《僧繇録》”,循名責實,則此書當爲記述張僧繇之畫,或作品評,或爲論説,原書已佚,無從查考。昭明太子,即蕭統,梁武帝長子,立爲皇太子,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博學,善詩文,工書法,輯有《文選》六十卷。詩文已散佚,後人輯爲《昭明太子集》。
⑦《畫説文》,亡名氏:郭氏著録此書無作者名,明朱壽鏞《畫法大成》卷一《畫史》著録:“晋王羲之《畫説文》。”此書當與《爾雅圖》爲同一類型之書,爲《説文》作圖,以助識字解義之用。王羲之,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後遷會稽,歷仕秘書郎、江州刺史、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工書法,隸、正、草、行,各體兼善。亦善畫。張彦遠《歷代名畫記》卷五有《王羲之傳》。
⑧《述畫記》,後魏孫暢之撰:張彦遠最早著録此書,《歷代名畫記》卷一“附注”云:“後魏孫暢之有《述畫記》”。朱謀垔《畫史會要》引用書目亦述及之。此書已佚,從《歷代名畫記》中可以輯得十二條,由此可知,此書論述起自東漢止於劉宋時代畫家事迹,録其書目,品評其畫。作者孫暢之,樂安(今山東博興西南)人,生活於北魏文成帝至孝莊帝間。
⑨《續畫品録》,陳姚最撰:張彦遠《歷代名畫記》卷一著録此書名《畫評》,不當。《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均著録爲《續畫品》,符合姚最原意,此書乃續謝赫《古畫品録》之遺,姚最自序云:“今之所載,并謝赫所遺。”姚最,字士會,吴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武康鎮)人。北周時,授齊王憲府水曹參軍,掌記室事。周亡,入隋爲蜀王楊秀友,遷秀府司馬。後秀有異謀,姚最坐誅。姚最從未仕陳,稱“陳姚最”,不當。
⑩《後畫録》,唐沙門彦悰撰:彦悰,隋末唐初的大慈恩寺僧,生卒里貫不詳,約生活於大業九年至永淳二年間。貞觀中,來京師,貞觀末,從玄奬三藏學唯識之教,著《大唐京師寺録傳》十卷、《三藏法師傳序》。《全唐文》卷九〇五有小傳云:“彦悰,京兆大慈恩寺沙門,貞觀末求法於三藏法師。”他趁撰寫《大唐京師寺録傳》的機會,覽在京繪畫名迹,録二十七人,著《後畫録》。
彦悰《後畫録》,張彦遠《歷代名畫記》最早提及,他在卷一“叙畫之興廢”的附注中説:“隋沙門彦悰,唐御史大夫李嗣真,秘書正字劉整,著作郎顧况并兼有畫評。”未著書名。宋郭若虚《圖畫見聞志》卷一“叙諸家文字”云:“《後畫録》,唐沙門彦悰撰。”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三下著録《後畫録》一卷,署名“右唐僧彦悰”。關於本書,余紹宋《書畫書録解題》卷九、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曾對書之真僞,展開過論辯。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録》舉出數證,進而論定《後畫録》决非僞書,并對該書之優長與缺失,作出實事求是的評論:“此書所評雖有不合衆意之處,因其所見囿於帝京之寺院庋藏或睹之寺外,所見有限,不免以偏概全。或其學識不廣,於畫家傳授源流知之不詳。總之,人有所長,亦有所短,豈能苛求之。此書内容并非一無可取,如《歷代名畫記》有采用其説,以及有張氏書未載之内容,可知唐初帝京寺院藏畫之大概。具有一定價值,不宜作僞書而廢之。……每人姓名上前冠時代,或加官銜,評語大多爲四言四句。”論説中肯,亦可概見初唐人的畫學思想,有助於我們認識畫學發展的軌迹,確實“并非一無可取”。
⑪《畫斷》,張懷瓘撰:張懷瓘,生卒年不詳,海陵(今江蘇泰州)人。父張紹宗,善書,懷瓘幼承家學,工書,精鑒賞。開元中,任盛王府率府兵曹、鄂州長史,二十一年,召入爲翰林待詔,遷供奉。天寶中,爲集賢院校理。乾元中,任昇州司馬。開元十五年撰《書斷》三卷,另有《評書藥石論》、《文字論》等。張懷瓘另有《畫斷》,已佚,然張彦遠《歷代名畫記》卷五《顧愷之傳》、卷六《陸探微傳》、卷七《張僧繇傳》、卷九《吴道元傳》,均引述張懷瓘之評斷文字,宋黄休復《益州名畫録·趙德玄傳》引録張懷瓘《畫斷自序》一段云:“昔武帝博雅好古,鳩集名畫,令鑒者數人共詳名氏,兼定品格,供御賞玩。及侯景作亂,江陵府將陷,元帝先焚内庫書畫數萬卷,深可嘆息。其後帝王亦有兼愛,人多進之,又盈秘府。天后朝,張易之奏召天下名工修諸圖畫,因竊换真本,私家收藏,將僞本進納。易之殁後,薛稷所得。稷没之後,岐王所獲。岐王慮帝忽知,乃盡焚爇。吁!天下重寶,再經灰燼。當時天府所藏,多涉於僞;人間所蓄,或乃是真。古畫頻經焚燒,積年散失,能秘在者,得非希世之寶耶!”朱景玄《唐朝名畫録序》又擷出《畫斷》之基本框架,可探知其書之基本風貌。《太平廣記》卷二一二、二一三著録張藻、陳閎、韋无忝、王宰、周昉、范長壽、程修己、邊鸞、張萱、王墨等人傳記,均署《畫斷》,實爲張懷瓘《畫斷》之佚文。
⑫《名畫獵精録》,亡名氏:郭氏著録此書爲無名氏作,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則以爲是張彦遠另一部畫論著作,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録》則論斷此書爲唐人抄摘張彦遠《歷代名畫記》之精要内容,故題爲“《獵精録》”。其説可從。
⑬《後畫品録》,李嗣真撰:李嗣真,家承胄,滑州匡城(在今河南長垣之西南)人。約生於貞觀十七年(六四三),卒於萬歲通天元年(六九六),約享壽五十餘歲。父李彦悰,任趙州長史。嗣真博學多才,工詩文,善畫佛道鬼神,與李仲昌同師於尹琳。弱冠舉明經,補許州司功,遷弘文館修撰。咸亨初年,京師大亂,求出補義烏令。後擢司禮丞,加中散大夫,封常山子。永昌中,拜右御史中丞,知大夫事。時爲酷吏來俊臣構陷,配流嶺南。萬歲通天元年,徵還,至桂陽暴卒。贈濟州刺史。著有《明堂新禮》十卷、《孝經指要》一卷、《詩品》、《書品》、《畫品》各一卷。事見《新唐書·李嗣真傳》。他是唐代著名的畫家、書畫評論家,現存《後書品》(載入張彦遠《法書要録》卷三)、《續畫品録》,是唐代書畫史上重要的理論著作。
李嗣真的《續畫品録》,歷代累經刊刻,版本甚多,情况很複雜。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録》列出十八種:“一,明刊《唐宋畫苑珠林十五種》本(待訪)。二,明刊《彙刻唐宋畫書九種》本(見存,北圖)。三,《明翻南宋陳道人書鋪本》(見存,上海畫院)。四,《王氏書畫苑補益》本(見存)。五,《續百川學海》本(見存)。六,《津逮秘書》本(見存)。七,《説郛》本(見存)。八,《古今圖書集成》卷七百五十(見存)。九,《佩文齋書畫譜》卷十七(見存)。十,《五朝小説》本(見存)。十一,《唐人説會》本(見存)。十二,《唐代叢書》本(見存)。十三,《五朝小説大觀》本(見存)。十四,道光年間鄒氏輯鈔《繪事晬編》本(見存,北大)。十五,《美術叢書》本(見存)。十六,《叢書集成初編》本(見存),按:據《津逮秘書》本影印。十七,于安瀾輯《畫品叢書》本(見存)。十八,俞劍華輯《中國畫論類編》本(見存)。”謝氏認爲前十七種版本均爲僞託之書,第十八種乃是俞先生從張彦遠《歷代名畫記》中輯出,非是僞書。他的説法,接受了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四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一四、余紹宋《書畫書録解題》的觀點,實際上,説得精確一點,現存李嗣真《續畫品録》,應該説是有真有僞的書,用謝氏的話來説:“然僞本中亦有一部分并非僞作。”
出現這種現象,還得從本書傳流情况加以考察。最早記載本書的,是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録》,他説:“李嗣真《畫録》,空有其名,不見蹤迹,不可定其品格者凡二十五人。”稍後於他的張彦遠在《歷代名畫記》卷一“叙畫之興廢”的附注中,提到“唐御史大夫李嗣真”有《畫評》,并在各家傳文中,採録了二十二條李嗣真的評論文字。宋郭若虚《圖畫見聞志》卷一“叙諸家文字”中,也著録“《後畫品録》,李嗣真撰”。《新唐書·藝文志三》著録“李嗣真《畫後品》一卷”。王堯臣《崇文總目》卷三著録“《畫後品》一卷,李嗣真”。《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卷二著録《後畫品》,無作者。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五著録“《續畫記》一卷,右唐李嗣真撰”。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卷十四著録“《古今畫人名》一卷,唐李嗣真録”。由此可見,李嗣真《續畫品録》確有其書,唐代人朱景玄《唐朝名畫録》和張彦遠的《歷代名畫記》所引文字,足以證明。但是,歷代典籍著録之書名,多有不同,况且,此書在唐宋時代轉輾傳鈔過程中,難免發生錯訛,又多所散佚、脱漏,中唐時代朱景玄見到的鈔件,只有人名,“空有其名”,稱之爲《畫録》。稍後的張彦遠見到的鈔件,有評論的内容,稱之爲《畫評》。至宋代書目著録,也因所見鈔本之不同,著録成多種書名。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録·續畫品録跋》云:“由於當時僅藉傳抄流佈,日久之後,僅殘存畫人名部分,故後人稱之爲《畫人名》或《古今畫人名》。另殘帙僅爲叙録,或有評贊,則稱之爲《後畫品録》,或爲《名畫記》,并非著有二種或三種畫學著作。”筆者很贊同此説。
⑭《雜色駿騎録》,韓幹撰:此書僅郭氏有記載,不見於他書。書已佚,然從郭氏“叙諸家文字”標題看,此書除了形狀駿馬之圖象外,定有説明畫法之文字,可惜無從考覈。韓幹,唐代畫馬名家,參見本卷朱景玄《唐朝名畫録》韓幹條。
⑮《繪境》,張璪撰:最早張彦遠《歷代名畫記》卷十張璪條有記載,從現存文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看,可知此書乃是我國較早探討繪畫意境的理論著作,惜已失傳。張璪,參見本卷朱景玄《唐朝名畫録》張璪條。
⑯《畫評》,顧况撰:顧况(七二五—八一四),字逋翁,號華陽山人,蘇州海鹽(今屬浙江)人。至德二年,進士及第,初爲杭州新亭監鹽官,温州永嘉監鹽官,後任韓滉浙東西節度使判官,遷校書郎,著作佐郎,因作《海鷗咏》,諷刺權貴,被貶爲饒州司户。後隱居茅山,卒於元和九年。工詩,善畫山水,得王洽畫法。有《顧華陽集》傳世。張彦遠《歷代名畫記》卷一:“著作郎顧况并兼有《畫評》。”又,卷十:“顧况,字逋翁,吴興人,不修檢操,頗好詩咏,善畫山水。初,爲韓晋公江南判官,入爲著作佐郎,久次不遷,乃嘲誚宰相,爲憲司所劾,貞元五年貶饒州司户。居茅山,以壽終,有《畫評》一篇,未爲精當也。”
⑰《續畫評》,劉整撰:劉整,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約生活於開元至建中年間。曾任秘書省正字、將作監等職。工畫山水。朱景玄《唐朝名畫録》品其畫於“能品中”,張彦遠《歷代名畫記》卷十云:“劉整,任秘書省正字,善山水,有氣象。時有劉之奇,亦能山水。”又卷一“叙畫之興廢”云:“秘書正字劉整、著作郎顧况并兼有《畫評》。”又,卷三:“崇福寺東山亭,劉整畫山水。勝光寺塔東南院,周昉畫水月觀音自在菩薩,掩障、菩薩圓光及竹,并是劉整成色。”“秘書省,御史臺殿中廳,將作監劉整畫山水。”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五:“曼殊院,西廊壁有劉整畫雙松,亦不循常轍。秘書省御史臺殿中廳,將作監劉整畫山水。”
⑱《公私畫録》,裴孝源撰:裴孝源,絳州聞喜(今屬山西)人,生活於仁壽至乾封年間。貞觀中,任中書舍人,後遷吏部員外郎,高宗時,任度支郎中。能書,知畫。各家著録此書書名有多個,裴孝源自序曰“《貞觀公私畫録》”,《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著録曰“《後畫品》”,尤袤《遂初堂書目》作《正觀公私畫録》,南宋臨安陳道人書籍鋪刻本作《貞觀公私畫録》,明焦竑《國史經籍志》卷四著録《貞觀公私畫史》。清代諸書目皆著録今傳本之書目,書名雖異,實爲一書,則郭氏所記《公私畫録》,即後代所傳之《貞觀公私畫史》。是書爲著録名畫之祖,所録畫家有陸探微、高貴鄉公、衛協等五十三人,每人列畫名,合計卷數,可以約略見出古畫之流傳,彌足珍貴。
⑲《畫拾遺録》,竇蒙撰:竇蒙《畫拾遺録》一書,最早見於張彦遠《歷代名畫記》卷一“叙畫之興廢”之附注:“竇蒙有《畫拾遺録》。”郭若虚《圖畫見聞志》卷一“叙諸家文字”著録此書,與張《記》同。《新唐書·藝文志三》著録此書,作《畫拾遺》。《宋史·藝文志六》題作《畫録拾遺》(一作《畫品拾遺》),書名雖異,實爲一書。《畫拾遺録》宋後佚散,幸張彦遠記載此書文字十五條,記及十五位畫家,尚可略見此書面貌。此外,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四亦載一條。
竇蒙,字子全,京兆始平(今陝西興平)人。生卒年不詳。唐大曆中,任安南都護從事,檢校司議郎。大曆十年(七七五),爲河東節度從事,檢校國子司業,兼太原令。建中四年(七八三),因徐浩之薦,與弟竇臮同被召入京,此後仕履不可知。竇臮《述書賦》:“吾兄則書包雜體,首冠衆賢。”注:“家兄蒙字子全,司議郎、南安都護(按,當作安南都護從事)。”《述書賦》附竇蒙《述書賦語例字格》,末署:“大曆十年,龍集乙卯二月乙丑,檢校國子司業太原縣令竇蒙甫校。”張彦遠《歷代名畫記》卷二附注:“建中四年,徐浩侍郎自云昏耄,奏男璹、前試國子司業兼太原縣令竇蒙、蒙弟檢校户部員外郎、汴宋節度參謀臮,并皆别識,敕并用之。”竇蒙《畫拾遺録》撰寫時間,俞劍華先生謂當公元六七〇年前後,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録》已正之。此書當撰寫於大曆十年前後,時竇蒙正任檢校國子司業兼太原縣令。
《畫拾遺録》一書,從現存文字看,都是論評畫藝,其中有五條,爲針對彦悰《後畫録》評論不當而發,可能是竇蒙《歷代畫評》(已佚)八卷中的一部分。張彦遠以爲當時的幾種畫評著作(包括竇蒙此書)“率皆淺薄漏略”(見《歷代名畫記》卷一“叙畫之興廢”),張氏還認爲竇蒙評錢國養之論“自相矛盾”。張氏之評論,有失偏頗,縱觀竇蒙現存之評語,要皆有所見地,如評楊契丹語:“契丹之迹,非不雄富,比之董展,則乏精微。”(見張《記》卷八)評范長壽語:“掣打捉筆,落紙如飛。雖乏窈窕,終是好手。”(見張《記》卷九)評王陀子語:“山水獨運,别是一家。絶迹幽居,古今無比。”(見張《記》卷九)論説均皆允當。俞劍華先生曾對張《記》作過批駁,云:“竇氏之言,并不矛盾,衣裳凡鄙,未離賤工,是錢氏之職業,工賤,衣裳自然凡鄙。格律自高,足爲出衆,是錢氏之藝術。凡鄙賤工之人,未必無格律出衆之藝術。是正竇氏眼光之正大,不以階級限人。至張氏論畫每推崇軒冕才賢,鄙視凡鄙賤工,以爲凡鄙賤工,必不能格律出衆,全是封建時代之階級觀點。”(見《中國畫論類編》“《畫拾遺録》輯文後之按語”。)筆者曾從張彦遠《歷代名畫記》及葛立方《韻語陽秋》輯出竇蒙《畫拾遺録》之佚文。
⑳《畫山水録》,吴恬撰,一名玠:吴恬,一作吴玢,字建康,青州人,善畫山水。朱景玄《唐朝名畫録》品其畫入“能品下”,張彦遠《歷代名畫記》卷十云:“會稽僧道芬、鄭町處士滎陽人、梁洽處士、天台項容處士、青州吴恬處士,一名玢,字建康。已上竝畫山水。道芬格高,鄭町淡雅,梁洽美秀,項容頑澀,吴恬險巧。恬有《畫山水録》,記平生所畫在絹素者,凡百餘面,傳之好事,自云:‘初,夢寐有神人指授畫法。’恬好爲頑石,氣象深險,能爲雲而氣象蓊格。”《新唐書·藝文志三》:“吴恬《畫山水録》。原注:‘卷亡。恬一名玢,字建康,青州人。’”郭若虚《圖畫見聞志》卷一謂其“一名玠”,實誤。
㉑《唐朝名畫録》,朱景玄撰:《唐朝名畫録》,晚唐人朱景玄撰。此書在流傳過程中,書名累變。最先見於著録的是宋王堯臣等《崇文總目》,云:“《唐畫斷》三卷,朱景元撰。”《新唐書·藝文志三》著録朱景玄《唐畫斷》三卷。可知此書原名《唐畫斷》。北宋時類書,也都沿用這個書名,如《太平御覽》卷七五一引《唐畫斷》,《太平廣記》卷二一一、二一二同此書名。鄭樵《通志·藝文略》、錢謙益《絳雲樓書目》亦著録朱景玄《畫斷》三卷。宋初郭若虚《圖畫見聞志》卷一“叙諸家文字”,則著録爲“《唐朝名畫録》,朱景真撰”。景真,爲避諱而改。這是《唐朝名畫録》最早出現的書名。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卷十四,則著録爲《唐朝畫斷》,一名《唐朝名畫録》,《文獻通考·經籍考》子部《藝術類》著録同。
此外,還有名爲《唐賢畫録》、《名賢畫録》、《唐賢名畫録》。宋鄧椿《畫繼》卷九“雜説·論遠”云:“唐朱景真撰《唐賢畫録》,三品之外,又增逸品。”這顯然是指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録》一書。宋王應麟《玉海》卷五十七“唐文學館十八學士圖讚”條云:“《名賢畫録》閻立本圖秦府十八學士、凌烟閣二十四功臣,輝映今古,惟《職貢》、《鹵簿》等圖,與立德同製之。”明張應文《清秘藏》卷下“叙古今名論目”載此書,題爲《唐賢名畫録》。
本書原名爲《唐畫斷》,三卷,但書名與作者原意不符,朱景玄自序云:“此《畫録》之所以作也。”至南宋陳道人書籍鋪本,更書名爲《唐朝名畫録》,故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著録“一名《唐朝名畫録》”。由明翻宋刊陳道人書籍鋪本之流佈,此書名遂流傳後世,明代諸家,如焦竑《國史經籍志》卷四、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録》卷十五、周中孚《鄭堂讀書志》卷四十八,均著録本書爲《唐朝名畫録》。
本書作者朱景玄,兩《唐書》無傳,相關史料很少。我們從《唐朝名畫録》“吴道元”條得知:“景玄元和初應舉,住龍興寺。”元和元、二年爲公元八〇六、八〇七,以二十歲應舉計,則朱景玄約生於貞元元、二年左右。他是吴郡人,所以到長安應舉,要住在龍興寺。朱景玄《唐朝名畫録·自序》署名爲“吴郡朱景玄”。他曾歷任親王府諮議參軍、翰林學士、太子諭德。陳思《寶刻類編》卷七著録《唐涇州節度朱叔夜墓志》,署款曰:“從姪景玄撰,并正書。開成四年。”姓名前未具官職,説明開成時朱景玄尚未任職。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四:“諮議朱景玄見鮑容。”諮議,即親王府諮議參軍,見《舊唐書·職官志三》。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卷十四著録《唐朝畫斷》,注云:“唐翰林學士朱景元撰。”同書卷十九著録《朱景玄集》一卷,注云:“唐太子諭德朱景玄撰。”《蘇州藝文志·蘇州卷》著録朱景玄,云:“唐吴郡人,官翰林學士。”《全唐詩》卷五四七朱景玄小傳云:“朱景玄,會昌時人,官至太子諭德,詩一卷。”説他是“會昌時人”,除了有《新唐書·藝文志三》附注作證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證據。他與南卓有交往,南卓任商州刺史時,朱景玄寫過一首《題吕食新水閣兼寄南商州郎中》,南卓約於會昌末任商州刺史,岑仲勉《讀全唐詩札記》認爲朱景玄這首詩中的“南商州”指南卓,卞孝萱《南卓考》説會昌末至大中四年,先後爲商、蔡、婺等州刺史。這是朱景玄是會昌時人的最好證據。
朱景玄的卒年,已無可考,大約卒於大中年間。張彦遠著《歷代名畫記》,卷一“叙畫之興廢”,末尾署曰:“時大中三年,歲在丁卯。”卷三“甘露寺畫壁”附注中提及“大中七年”。又卷十“《李仲和傳》”提到“今相國令狐公”,令狐楚于大中四年拜相,十三年罷。可見,《歷代名畫記》的成書時間應在大中年間。細較《唐朝名畫録》和《歷代名畫記》兩書,寫作風格不同,内容也有差異,且兩書中均未提及對方的姓名及論述内容,由此推測朱景玄和張彦遠都没有見到過對方的書,這也可以證明朱景玄的卒年,不會後於大中年間。
本書是唐朝的斷代畫史,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畫學著作。朱景玄趁着任職翰林學士、太子諭德的機會,有條件閲讀到宫廷内的珍圖秘畫,親睹兩京寺院的壁畫,接觸許多畫家,所以收羅了一百二十六位畫家的生平事迹、藝術活動和創作特徵,“定其品格”、“序其事”,寫成一部比較全面反映唐代繪畫發展軌迹的專書。全書分神、妙、能三品,三品中又分上、中、下三等。此外,又列逸品三人,兼具畫史、畫品之格,直接影響到宋代劉道醇《聖朝名畫評》的寫作。
㉒《畫山水訣》,荆浩撰,一名洪谷子:荆浩,字浩然,號洪谷子,河南沁水(今濟源東北)人,一作河内(今沁陽)人。五代畫家,遇五季動亂,退而不仕,隱於太行山,因號洪谷子。善詩文,工畫,尤擅山水。《畫山水訣》一書,又名《山水筆法記》、《山水訣》、《畫山水録》等,名雖異,實爲一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爲此書“文皆拙澀,中間忽作雅詞,忽參鄙語,似藝術家粗知字義而不知文格者依托爲之,非其本書也。”余紹宋《書畫書録解題》卷九亦以此爲僞書,云:“是書文詞雅俗混淆,似非全部僞作,疑原書殘帙,後人傅益爲之者。考韓拙《山水純全集》曾引編中筆有四勢論,是宣和時已有此書,其作僞當在北宋時,與荆浩時代尚距不遠也。”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第五編,已對僞託説提出反駁,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録》更進一步申述,其要點爲:此書流傳有緒,非杜撰之作;今傳本確有後人臆補或附益之文字。
㉓《梁朝畫目》,亡名氏:萬曆刊本《畫法大成》卷一《畫史》所載畫學書目,其中有“南唐李煜《梁朝畫目》”,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録》云:“可見是書作者爲南唐李後主。其平生嗜書畫,内府藏畫,大多來自唐御府,又搜集自梁以來諸家畫,所藏之畫,多鈐有‘建業文房之印’、‘内殿圖書’、‘内司文書’、‘内合同印’等等。并有李煜所題文詞,或有品第。李煜所題墨迹之畫,今尚可見。其歸宋後,幽居於汴京,除作詞以遣愁外,有閑暇撰是書;且是時南唐所藏書畫,有隨身携至汴,亦有爲宋内府所得,俱有編是畫目之條件。因此,明魯泰興王朱壽鏞《畫法大成》著録是書爲李煜撰,必有所據。”《崇文總目》卷三、《國史經籍志》卷四、《補五代史·藝文志·技術類》皆著録是書,題名同,而撰者却爲胡嶠。此蓋誤將《廣梁朝畫目》之作者胡嶠,冠於《梁朝畫目》之前。
㉔《廣畫新集》,蜀沙門仁顯撰:仁顯是北宋初年時僧人,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録》考索其行實,云:“釋仁顯,益州(今四川成都地區)人,約乾德年間生,開寶六年至太平興國四年間卒,年歲不詳。本儒家子,後遁入空門。善文辭,亦知賞鑒圖畫,著有《廣畫録》。”
《廣畫録》一書,《宋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卷二載:“仁顯《廣畫録》一卷。”鄭樵《通志·藝文略》、焦竑《國史經籍志》卷四、陶宗儀《説郛》(宛委山堂本)卷九七,均作《廣畫録》。然元人李衎《竹譜》卷一“竹譜詳録”附注引作《廣畫集》。宋郭若虚《圖畫見聞志》卷一“叙諸家文字”云:“《廣畫新集》,蜀沙門仁顯撰。”《佩文齋書畫譜》卷十一引此書亦作《廣畫新集》,諒即據郭書。然則仁顯此書雖有三名,實爲一書。我們依據大多數的記載,定此書名爲《廣畫録》。
從《廣畫録》現存文字考察,可知此書内容,起自三國,止乎五代,時間跨度很大。此書既叙畫家行實,也品評畫藝,論述畫法,著録畫目,如果全書存留,確有可觀之處。畫家有著名的,也有不見於畫史者,如張鷗;所録畫目,有的可以與其他記載參證,也有他書失載者,可廣見聞。從諸家的引録文字,可以推知此書在元代尚流佈世間,元末明初人陶宗儀還從中録出不少畫目,則此書當散佚在明代以後。
今據《説郛》(宛委山堂本)卷九十輯得《廣畫録》八條,據郭若虚《圖畫見聞志》卷一、卷二輯得五條,據李衎《竹譜》卷一輯得二條,共十五條。
㉕《益州畫録》,辛顯撰:辛顯,成都人,約生活於唐昭宗至後蜀間,生平事迹不詳,能鑒賞圖畫。此書專評唐末至後蜀間蜀地畫家,或流寓於蜀地的畫家所作之畫。郭若虚《圖畫見聞志》多處有所徵引,比較可信,然此書不見諸家書目著録,諒早已散佚。
㉖《江南畫録》,亡名氏:郭若虚《圖畫見聞志》卷一列此書於辛顯《益州畫録》之後,徐鉉《江南畫録拾遺》之前,則這位亡名氏畫家當爲五代時吴國人,至南唐李璟升元時代尚在世,故稱此書爲《江南畫録》,因“江南”爲南唐轄區之别稱。其書早佚,無文字遺留,難以考知此書之面貌。
㉗《江南畫録拾遺》,徐鉉撰:徐鉉(九一七—九九二),字鼎臣,揚州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初仕吴,爲校書郎。仕南唐,歷知制誥、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吏部尚書。隨李煜歸宋後,仕太子率更令、給事中、左常侍。鉉善文詞,精小學,工書法,善鑒賞書畫。著有《騎省集》。此書爲續亡名氏《江南畫録》而作,約撰於南唐末年,所收畫家止於南唐。全書已佚,《圖畫見聞志》收録此書佚文四條。
㉘《廣梁朝畫目》,皇朝胡嶠撰:胡嶠,籍貫不詳,於五代後漢、後周朝任縣令,入宋爲監察御史。是書《崇文總目》卷三、《通志·藝文略》卷七、《國史經籍志》卷四皆作《梁朝畫目》,不當,當以郭若虚著録、《五代名畫補遺》陳洵直序爲據,序云:“則有若國初監察御史胡嶠,遂採擷遺孑,紀於編帙,始自尹繼昭,終於劉永,總四十三人,名之曰《廣梁朝名畫目》。”最爲可信。
㉙《總畫録》,黄休復撰:黄休復,字歸本,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寓居益州成都,約生活於廣政、天禧年間。通《春秋》學,校《春秋》三傳。深知畫理,精於鑒賞、品評,亦善畫人物故事,潛心於顧愷之、陸探微之藝。《總畫集》這一書名,不見於宋以來諸家書目著録,也不見於他書引證,故謝巍考定,此書即《益州名畫録》之異名。全書記述李唐乾元時代迄宋乾德時代蜀地之畫家或寓蜀畫家五十八人,立其品格,分逸、神、妙、能四品,列畫家之小傳,叙其生平、繪事、存世畫迹。畫家傳記中又附他人之詩文,如翰林學士徐光溥《秋山圖歌》,歐陽炯《禪月大師應夢羅漢圖歌》,李德裕《重寫前益州五長史真記》等,可供輯佚。
㉚《本朝畫評》,劉道醇纂,符嘉應撰:劉道醇,大梁(今河南開封)人,約生活於北宋天聖、紹聖間,生平事迹不詳。知畫理,精賞鑒,撰《五代名畫補遺》、《聖朝名畫評》。郭氏所稱《本朝畫評》即《聖朝名畫評》。此書書名、撰者,各書著録有差異。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五著録:“《聖朝名畫評》三卷,右皇朝劉道成纂,符嘉應撰,集本朝畫工之名世者,第其品,以王瓘爲神品,云在吴生上。”余紹宋《書畫書録解題》以爲原有符嘉應序,晁氏奪序字。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卷十四云:“《聖朝名畫評》一卷,劉道醇撰。”《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藝術類》,題作《聖朝畫評》,《宋史·藝文志六》題作《宋朝畫評》。《文獻通考·經籍考》卷五十六、《四庫全書提要》均題作《宋聖名畫評》,劉道醇撰。書名、撰者雖有異稱,但《聖朝名畫評》,劉道醇撰,爲大家所公認。全書品評宋代畫家凡一百十人,既有畫家小傳,又有品評,兼具畫史、畫品兩種著述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