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浹,不知何許人。工畫人物,錢忠懿家有《導引圖》 。
[一]趙温其:《益州名畫録》、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筆記》作“趙温奇”。
[二]昭宗喜之:學津本作“思之”,叢書本、四庫本作“恩之”。
[三]盗馬:學津本、叢書本、四庫本作“捉馬”。
①左全:蜀地畫家,善畫佛像。黄休復《益州名畫記》卷上:“左全者,蜀人也,世傳圖畫,迹本名家。寶曆年中,聲馳闕下,於大聖慈寺中殿畫維摩變相、師子國王、菩薩變相。三學院門上,三乘漸次修行變相、降魔變相。文殊閣東畔,水月觀音、千手眼大悲變相。極樂院門兩金剛,西廊下《金剛經》驗及《金光明經》變相。前寺南廊下行道,二十八祖;北廊下行道,羅漢六十餘軀。多寶塔下,仿長安景公寺吴道玄地獄變相。當時吴生畫此地獄相,都人咸觀,懼罪修善,兩市屠沽,經月不售。王蜀時,令雜手重粧,已損,惟存大體也。大中初,又於聖壽寺大殿畫維摩詰變相一堵,樓閣、樹石、花雀、人物、冠冕,蕃漢異服,皆得其妙,今見存。”
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筆記》:“成都畫多名筆,散在諸寺觀,而見於大聖慈寺者爲多,今猶具在,總而記之左,庶幾觀者可考。”(此記録自嘉慶二年重鐫楊升庵先生原本《全蜀藝文志》卷四十二。下同。)“前寺:多寶塔壁,畫地獄變相,待詔左全筆,妙品中格。”“如意輪正覺院中佛殿,殿内壁畫維摩居士,師子國王變相,待詔左全筆,妙格中品。”“文殊閣院,門連寺廊,畫金剛神變驗兩堵,待詔左全筆,妙品中格。”“極樂院,門外壁,大悲菩薩,左全筆,妙格中品。”
夏文彦《圖繪寶鑑》卷二:“左全,蜀人,本儒家,工畫佛道人物。寶曆中,聲馳宇内,多仿吴生,頗得其要。”
②寶曆:唐敬宗李湛年號,凡三年(八二五—八二七)。
③趙公祐:長安人,寶曆後寓居蜀城,善畫人物、佛像、鬼神。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上:“公祐者,長安人也,寶曆中,寓居蜀城。攻畫人物,尤善佛像、天王、神鬼。初贊皇公 李德裕 鎮蜀之日,賓禮待之。自寶曆、太和至開成年,公祐於諸寺畫佛像甚多。會昌年,一例除毁,唯存大聖慈寺文殊閣下天王三堵,閣裹内東方天王一堵,藥師院師堂内四天王并十二神。前寺石經院天王部屬,并公祐筆,見存。公祐天資神用,筆奪化權,應變無涯,罔象莫測,名高當代,時無等倫。數仞之墻,用筆最尚風神骨氣,唯公祐得之,六法李廌《德隅齋畫品》:“正坐佛,唐趙公祐所作。予遠祖相國衛公爲浙西觀察使幕中僚也。世俗畫佛菩薩全矣。”者,或作西域相,則拳髮虬髯,穹鼻黝目,一如胡人;或作莊嚴相,妍柔姣好,奇衣寶服,一如婦人,皆失之矣。公祐所作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具;而慈悲威重,有巍巍天人師之容。筆迹勁細,用色精密,縑素暗腐,而丹青不渝,真可寶也。”
黄庭堅《山谷題跋》卷三《題趙公祐畫》:“黟川吕大淵藏此畫,以爲趙公祐畫也。以余觀之,誠妙於筆,非俗工所能辦也。余初未嘗識畫,然參禪而知無功之功,學道而知至道不煩,於是觀圖畫悉知其巧拙功楛,造微入妙。然豈可爲單見寡聞者道哉!”
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筆記》:“(文殊)閣外壁,畫大悲三十七尊、《法華經》驗大悲菩薩四堵,東南方天王、西方天王,并待詔趙公祐筆,神格上品。”“東方天王,待詔趙公祐筆,神品上格。”“(文殊閣院)院内觀音堂壁,畫天王、帝釋侍從二堵,待詔趙公祐筆,神品上格。”“(藥師院殿内)畫文殊、普賢、維摩、無量壽、西方天王十二神,共九堵,并待詔趙公祐筆,神格上品。”
④太和:唐文宗李昂年號,凡九年(八二七—八三五)。
⑤李德裕鎮蜀:李德裕於太和四年十月任西川節度使。《舊唐書·文宗紀》太和四年十月:“戊申,以德裕檢校兵部尚書兼成都尹,充劍南西川節度。”
⑥改蒞浙西:李德裕於太和八年出任浙西觀察使。《舊唐書·文宗紀》太和八年十一月,“乙亥,以兵部尚書李德裕檢校右僕射,充鎮海軍節度使,浙江西道觀察等使”。
⑦蓮幕:《南史·庾杲之傳》:“杲之,字景行,王儉領吏部,用爲長史。蕭 與儉書曰:‘盛府元僚,實難其選,景行泛緑水,依芙蕖,何其麗也!’時人以入儉府爲蓮花池,故 書美之。”後代詩文中,常稱幕府曰蓮幕,出於此。
⑧趙温其:趙公祐之子,一作“趙温奇”。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上:“趙温奇者,公祐子也。幼而穎秀,長有父風。父殁之後,於大聖慈寺文殊閣内,繼父之蹤,畫北方天王及梵王、帝釋、大輪部屬,大將堂大將部屬并梵王、帝釋。普賢閣下,南方天王。華嚴閣上畫東西二方天王、梵王、帝釋。中興寺大殿文殊、普賢及天王部衆,并温奇筆,見存。”
《宣和畫譜》卷六:“趙温其,成都人也。父公祐,以畫稱,温其幼而穎秀,家學益工。温其子德齊,亦以畫世其家,時名不减父祖。大中初,温其於大聖慈寺繼父之蹤,畫天王帝釋,筆法臻妙,世稱高絶。今御府所藏二:《焚誦士女圖》一、《烹酪士女圖》一。”
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筆記》:“普賢閣,閣外南壁,畫南方天王一堵,趙温奇筆,妙品上格。”“文殊閣,四壁畫北方天王梵,待詔趙温奇筆,妙格上品。”“(文殊)閣外壁,帝釋,待詔趙温奇筆,妙格上品。”“泗州和尚小壁,東西二方天王,帝釋、梵王,待詔趙温奇筆,妙格上品。”“大輪堂壁,畫大輪部屬兩堵,金剛二十四尊,并待詔趙温奇筆,妙格上品。”
⑨趙德齊:趙温奇之子,亦工畫佛像。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上:“德齊者,温奇子也。乾寧初,王蜀先主府城精舍不嚴,禪室未廣,遂於大聖慈寺大殿東廡起三學延祥之院,請德齊於正門西畔畫南北二方天王兩堵。院門舊有盧楞伽畫行道高僧三堵六身,賴德齊遷移,至今獲在。光化年,王蜀先主受昭宗敕置生祠,命德齊與高道興同手畫西平王儀仗旗纛、旄麾車輅、法物及朝真殿上皇姑、帝戚、后妃、嬪御百堵。已來,授翰林待詔,賜紫金魚袋。蜀光天元年戊寅歲,蜀先主殂死,再命德齊與道興畫陵廟鬼神人馬及車輅儀仗、宫寢嬪御一百餘堵。大聖慈寺竹溪院釋迦十弟子并十六大羅漢,崇福禪院帝釋及羅漢,崇真禪院帝釋梵王及羅漢堂文殊、普賢皆德齊筆,見存。議者以德齊三代居蜀,一時名振,克紹祖業,榮耀何多。”
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筆記》:“保福院門屋畫天王二堵,趙德齊筆,妙格上品。”
《宣和畫譜》卷二:“趙德齊,父温(奇)以畫稱於世,德齊遂能世其家,奇蹤逸筆,雅爲時輩推許。光化中,詔許王建於成都置生祠,命德齊畫西平王儀仗、車輅、旌旂,森衛嚴整,形容備盡。及朝真殿上畫后妃、嬪御,皆極精妙,昭宗喜之,遷翰林待詔。今御府所藏一:《過海天王像》一。”
⑩光化:唐昭宗李曄的年號,凡四年(八九八—九〇一)。
⑪王建:字光度,河南舞陽(今河南省漯河市)人。唐僖宗時隨駕入蜀,封爲節度使,昭宗天復三年,又封爲蜀王。在蜀稱帝,建“前蜀”國,在位二十七年,《五代史》有傳。
⑫辛顯:其評語載《益州名畫録》,參見本書卷一“叙諸家文字”注。
⑬范瓊:唐開成年間畫家,善畫人物、佛像、鬼神,與陳皓、彭堅齊名。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上:“范瓊者,不知何許人也。開成年,與陳皓、彭堅同時同藝,寓居蜀城。三人善畫人物、佛像、天王、羅漢、鬼神,三人同手於諸寺圖畫佛像甚多。會昌年除毁後,餘大聖慈一寺佛像得存。洎宣宗皇帝再興佛寺,三人於聖壽寺、聖興寺、净衆寺、中興寺,自大中至乾符,筆無暫釋,圖畫二百餘間墻壁,天王、佛像、高僧經驗及諸變相,名目雖同,形狀一無同者。自淳化五年、咸平三年,兩遇兵火,得存三寺筆踪。大聖慈南廊下藥叉、大將、和修吉龍王、鬼子母、天女五堵,謂之十七護神。北廊下石經院門兩金剛,東西二方天王,中寺大悲院門上阿彌陀佛及四菩薩,院門兩畔觀音像、藥師像,石經板上七佛、四仙人、大悲變相,大將堂兩畔南北二方天王,文殊閣下北方天王及天王變相。此寺畫壁自唐至今,年紀深遠,彩色故暗,重粧損者十四五矣。聖壽寺大殿釋伽像、行道、北方天王像、西方變相,殿上小壁水月觀音,浴室院旁西方天王,大悲院八明王、西方變相,并大中年畫。此寺壁畫年祀亦遠,倒損者十四五矣。聖興寺大殿東北二方天王、藥師、十二神、釋迦、十弟子、彌勒像、大悲變相,并咸通畫。其中西方一堵甚著,奇工精妙之極也。焉芻、瑟磨像兩堵設色未半,筆蹤儼然,後之妙手,終莫能繼。自聖壽、聖興兩寺佛僧,范瓊親描,并見存。”
《宣和畫譜》卷二:“范瓊,不知何許人也,寓居成都,與陳皓、彭堅同時,俱以善畫人物、道釋、鬼神得名。三人同手於諸寺圖畫佛像甚多。咸通中,於聖興寺大殿畫東北方天王并大悲像,名動一時。有烏瑟摩像,設色未半而罷,筆蹤超絶,後之名手莫能補完。是猶杜甫詩曰‘身輕一鳥過’,初傳之者偶闕一‘過’字,而當時詞人墨客補之,終不能到。故知筆端造化至超絶處,則脱落筆墨畦徑矣。今御府所藏九:《天地水三官像》三、《南斗星君像》一、《維摩像》一、《文殊菩薩像》一、《降塔天王像》一、《寫飛廉神像》一。”
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筆記》:“(文殊閣)彌勒、釋迦西方變相,北方天王變相,待詔范瓊筆。”“大將院壁畫羅漢二、北方天王及大將部屬并帝釋、梵王共六堵,并待詔范瓊筆。”“藥師院,連寺廊八門兩壁畫千眼大悲、北方天王、大悲、釋迦變相四堵,待詔范瓊筆。”“極樂院門外壁畫散花天女,范瓊筆。”
李廌《德隅齋畫品》著録《大悲觀音像》,云:“唐大中年范瓊所畫像,軀不盈尺,而三十六臂皆端重安穩,如汝州香山大悲化身自作塑像,襄陽東津大悲化身自作畫像,意韻相若。蓋臂手雖多,左右對偶,其意相應,混然天成,不見其有餘,所執諸物,各盡其妙,筆迹如縷,而精勁温潤,妙窮毫釐,其盧楞伽、曹仲宣之徒歟?”
米芾《畫史》:“葉助字天祐,收蜀范瓊畫《梁武帝寫誌公圖》一幅,武帝白冠衣褐。晋尚白,宋、齊、梁、陳習見不同,各以所尚色,皆白帽帝首。”夏文彦《圖繪寶鑑》卷二:“范瓊,不知何許人,寓居成都,與陳皓、彭堅同時,俱以善畫人物得名,嘗作烏瑟摩像,設色未半而罷,筆迹超絶,後人名手,莫能補完。”
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卷三十二“賈似道家藏”云:“范瓊《大悲觀音像》。”
⑭陳皓(附彭堅):唐文宗開成時代畫家,與范瓊一起在成都五寺畫佛像。范爲神品,陳、彭爲妙品,參見前文范瓊注。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上:“陳皓、彭堅者,不知何許人也。開成中,與范瓊寓止蜀城。大中年,府主杜相公悰起净衆等寺門屋,相國知三人中范瓊年齒雖低,手筆稱冠矣,因請陳、彭二公名畫天王一堵,各令一客將伴之,以幔幕遮蔽,不令相見,欲驗誰之强弱。至畫告畢之日,相國與諸府寮徹其幃幕,南畔仗劍振威者,彭公筆;北畔持弓奮赫者,陳公筆。二公筆力相似,觀者莫能升降。大約宗師吴道玄之筆,而傅采拂澹過之。畫之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是也;二曰骨法用筆是也;三曰應物象形是也;四曰隨類賦采是也;五曰經營位置是也;六曰傳移模寫是也。斯之六法,名輩少該,唯此三人,俱盡其美矣。”
⑮淳化:宋太宗趙炅年號,凡五年(九九〇—九九四)。
⑯仁顯:益州(今四川成都地區)人,蜀僧,善文辭,亦善賞鑒圖畫,著《廣畫録》。參見本書卷一“叙諸家文字”《廣畫録》注。
⑰文潞公:即文彦博,字寬夫,山西汾州介休人,宋仁宗時累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潞國公。《宋史》有傳。
⑱婆叟仙:一作婆蓃、婆藪,佛教人名,因殺生墮入地獄,後得華聚菩薩超度,皈依釋迦,見《智度論》卷三。
⑲常粲:蜀地畫家,善畫佛道人物。郭氏稱粲爲“成都人”,而《益州名畫録》、《宣和畫譜》均稱其爲長安人,蓋因常粲自長安入蜀,久居蜀地,故云。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上:“常粲者,雍京人也。咸通年,路侍中巖牧蜀之日,自京入蜀,路公賓禮待之。粲善傳神、雜畫,有七賢像、六逸像,女媧、伏羲、神農像,謂之三皇圖,立釋迦像、五天胡僧像,《孔子西周問禮像》,《名醫下蠱像》,《樗蒲圖》,《龍樹驗丹圖》,先賢卷軸,至今好事者收得,爲後學師範矣。玉局化壁畫道門尊像甚多。王蜀時修改後頽損,已换。今大聖慈寺悟達國師知玄真,粲之筆,見存。”
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筆記》:“興善院殿内,泗州大聖一堵,常粲筆,妙格中品。”“四絶堂壁畫悟達國師真,常粲筆,妙品中格。”
《宣和畫譜》卷二:“常粲,長安人。咸通中,路巖侍中牧蜀日,粲入蜀,雅爲巖賓禮甚厚。粲善畫道釋人物,尤得時名,喜爲上古衣冠,不墮近習,衣冠益古,則韻益勝,此非畫工專形似之學者所能及也。當時有《伏犧畫卦》、《神農播種》、《陳元達鎖諫》等圖,皆傳世之妙也。曲眉豐臉,燕歌趙舞,耳目所近,玩者猶不見之,而粲於筆下獨取播種、鎖諫等事,備之形容,則亦詩人主文而譎諫之義也,宜後世之有傳焉。今御府所藏十有四:《伏羲畫卦像圖》一、《神農播種像》一、《佛因地圖》一、《陳元達鎖諫圖》一、《寫懿宗射兔圖》一、《星官像》一、《十才子圖》二、《驗丹圖》一、《故實人物圖》五。”
⑳咸通:唐懿宗李漼年號,凡十四年(八六〇—八七三)。
㉑路巖鎮蜀:路巖,字魯瞻,魏州冠氏人。累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承旨,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咸通十二年,罷相,出爲劍南西川節度使。《新唐書》卷一八四有傳。 ㉒ 《山陽七賢圖》:即《竹林七賢圖》。晋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陽(今河南修武縣境),與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相友善,嘗游於竹林,時人稱之爲“竹林七賢”。《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王粲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陽縣,與之游者,未嘗見其喜愠之色。與陳留阮籍、河内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瑯玡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游於竹林,號爲‘七賢’”。本圖即以此故事畫成。
㉓常重胤:常粲之子,擅畫寫真。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上:“重胤者,粲之子也。僖宗皇帝幸蜀回鑾之日,蜀民奏請留寫御容於大聖慈寺。其時隨駕寫貌待詔,盡皆操筆,不體天顔。府主陳太師敬瑄遂表進重胤,御容一寫而成。内外官屬,無不嘆駭,謂爲僧繇之後身矣。宣令中和院上壁,及寫隨駕文武臣僚真。殿上御容前寫西川節度副大制置指揮諸道兵馬兼供軍使、太師、中書令、成都尹潁川郡王陳敬瑄,義成軍節度使、中書令王鐸,門下侍中韋昭度,檢校司徒、守太子太保鄭畋,檢校司徒鄭延林,翰林學士承旨守兵部尚書樂朋龜,翰林學士守禮部尚書杜讓能,翰林學士户部侍郎崔疑,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沈仁偉,翰林學士中書舍人侯䎖,,禮部尚書兼太常禮儀使牛叢,左散騎常侍楊堪,右散騎常侍柳涉,右散騎鄭瑣,左諫議大夫李紹鰌,右諫議大夫蕭説,尚書左丞知中朝御史中丞盧澤,給事中李輝,給事中宋旦,中書舍人鄭欣,比部郎中知制誥蘇循,尚書右丞判户部張禕,尚書吏部侍郎張讀,尚書刑部侍郎充集賢殿學士李燠,尚書禮部侍郎知貢舉歸仁澤,行在十軍司馬工部侍郎判度支秦韜玉。御容後寫左神策軍觀軍容使護軍中尉田令孜,右神策護軍中尉觀軍容使西門思恭,内飛龍使知内侍省楊復恭,内樞密使田匡禮,内樞密使李順融,宣徽南院使劉景宣,宣徽北院使田獻銖,左衛大將軍石守悰,左金吾大將軍劉巨容,行在諸軍馬步都虞候趙泰,諸司使副一百餘員。尋授駕前翰林待詔賜緋魚袋,自駕歸京,韋相國昭慶授西川節制,陳太師與夢護田軍容令孜拒命據城。王蜀先主時,爲行軍司馬,重圍三年。陳太師、田軍容以城降,既克下,王先主拜僖宗御容,於時繪壁百僚咸在,唯不見陳太師、田軍容真。因問二公何無寫貌,寺僧對云:拒扞王師,近方塗抹。先主曰:某豈與丹青爲參商,遽命重寫。常待詔曰:‘不必援豪’。乃挼皂莢水洗之,而風姿宛然。先主嘉賞,賜以金帛。常公自言我畫爛梁摧之外,雨淋水洗終無剥落者矣。衆嘆所謂前無去者,後無繼者。僞通王宗裕性多猜忌,或於媵嬖意欲寫貌,惡人久見,謂常待詔曰:‘頗不熟視審觀可乎?’常公但諾之。王曰夫人至矣,立斯須而退。翌日,想貌姿容短長,無遺毫髮。其敏妙皆此類也。玉局化寫王蜀先主爲使相日真容,後移在龍興觀天寶院壽昌殿上。大聖慈寺興善院泗州和尚真,華亭張居士真,寶曆寺請塔天王,寧蜀寺都官土地,并重胤筆,見存。”
㉔僖宗:李儇,懿宗第五子,咸通十四年七月辛巳,即皇帝位於柩前。廣明元年十二月黄巢陷京師,僖宗奔蜀。《新唐書·僖宗紀》:“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諱儇,懿宗第五子也。……咸通十四年七月,懿宗疾大漸,左右神策護軍中尉劉行深、韓文約立普王爲皇太子,辛巳,即皇帝位於柩前。”“(廣明元年)十二月壬午,黄巢陷潼關。……丙戌,巢陷京師。辛卯,次鳳翔。丁酉,次興元。……中和元年正月壬子,如成都。”據黄休復記載,常重胤爲僖宗及名臣畫像,在僖宗幸蜀回鑾之時,即文德元年。
㉕吕嶤:長安人,尹繼昭弟子,隨僖宗入蜀,工畫道釋人物。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中:“吕嶤者,京兆人也。唐翰林待詔,自京隨僖宗皇帝車駕至蜀,授將佐郎,守漢州雒縣主簿,賜緋魚袋。今大聖慈寺華嚴閣上天王部屬諸神及王波利真,并嶤之筆,見存。”
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筆記》:“(華嚴閣)當面四壁,王波利像,吕嶤筆,能格上品。”
夏文彦《圖繪寶鑑》卷二:“吕嶤、竹虔,尹繼昭弟子,并長安人,工畫道釋人物。”
㉖竹虔:長安人,尹繼昭弟子,隨僖宗入蜀,工畫道釋人物。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中:“竹虔者,雍京人也。攻畫人物佛像,聞成都創起大聖慈寺,欲將吴道玄地獄變相於寺畫焉。廣明年,隨駕到蜀,左全已在多寶塔下畫竟,遂與華嚴閣下後壁西畔畫丈六天花瑞像一堵。”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筆記》:“華嚴閣影壁後,畫天花瑞像二,其西待詔竹虔筆。能格上品。”
㉗廣明:唐僖宗李儇年號,凡二年(八八〇—八八一)。
㉘孫遇:又名孫位,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唐廣明中,隨僖宗李儇逃往四川,任“文成殿下道院將軍”。擅畫佛道、人物、山水、松石、墨竹,畫龍水尤爲著名。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上:“孫位者,東越人也。僖宗皇帝車駕在蜀,自京入蜀。號會稽山人,性情疏野,襟抱超然,雖好飲酒,未嘗沉酩。禪僧道士,常與往還,豪貴相請,禮有少慢,縱贈千金,難留一筆,唯好事者時得其畫焉。光啓年,應天寺無智禪師請畫山石兩堵,龍水兩堵,寺門東畔畫東方天王及部從兩堵,昭覺寺休夢長老請畫浮漚先生松石墨竹一堵,仿潤州高座寺張僧繇戰勝一堵,兩寺天王部衆人鬼相雜,矛戟鼓吹,縱横馳突,交加戛擊,欲有擊響。鷹犬之類,皆三五筆而成,弓弦斧柄之屬,并掇筆而描,如從繩而正矣。其有龍拏水洶,千狀萬態,勢欲飛動,松石墨竹,筆精墨妙,雄壯氣象,莫可記述,非天縱其能,情高格逸,其孰能與於此邪!悟達國師請於眉州福海院畫行道天王,松石龍水兩堵,并見存,不知其後有何所遇,改名遇矣。景樸者,蜀人也。蜀廣政年,輒於應天寺門西畔畫西方天王及部從兩部,以對孫遇筆。識者比之蹄涔巨浸,未萬分之一焉。慮誤後人,因附而正之。”
歐陽炯《題應天寺壁天王歌》:錦城東北黄金地,故迹何人興此寺。白眉長老重名公,曾識會稽山處士。寺門左壁圖天王,威儀部從來何方。鬼神怪異滿壁走,當簷䬃䬃生秋光。我聞天王分理四天下,水晶宫殿琉璃瓦。彩仗時驅狒 裝,金鞭頻策騏驎馬。毗沙大像何光輝,手擎巨塔凌雲飛。地神對出寶缾子,天女倒披金縷衣。唐朝説著名公畫,周昉毫端善圖寫。張僧繇是有神人,吴道子稱無敵者。奇哉妙手傳孫公,能於此地留神蹤。斜窺小鬼怒雙目,直倚越狼高半胸。寶冠動總生威容,趨蹌左右來傾恭。臂横鷹爪尖纖利,腰纏虎皮斑剥紅。飄飄但恐入雲中,步驟還疑歸海東。蟒蛇拖得渾身墮,精魅搦來雙眼空。當時此藝實難有,鎮在寶坊稱不朽。東邊畫了空西邊,留與後人教敵手。後人見者皆心驚,盡爲名公不敢争。(本詩後半首,乃咏景樸畫,不録。)
貫休《題成都玉局觀孫位畫龍》:“我見蘇州崑山佛殿中,金城柱上有二龍。老僧相傳道是僧繇手,尋常入海共龍鬥。又聞蜀國玉局觀有孫遇迹,蟠屈身長八十尺。游人争看不敢近,頭覷寒泉萬丈碧。”
釋仁顯《廣畫集》(此書已佚,下文載見於李衍《竹譜》卷一附注):“孫位松石墨竹,又成都大悲寺觀頂院有張立墨竹畫壁,孫、張皆晚唐人,蜀中皆有墨竹。”
蘇軾《畫水記》:“唐廣明中,處士孫位,始出新意,畫莽湍巨浪,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盡水之變,號稱神逸。”
李廌《德隅齋畫品》著録《春龍起蟄圖》:“蜀文成殿下道院軍將孫位所作。山臨大江,有二龍自山下出。龍蜿蜒驤首雲間,水隨雲氣布上,雨自爪鬣中出,魚鰕隨之,或半空而隕。一龍尾尚在穴前,踞大石而蹲,舉首望雲中,意欲俱往,怒爪如猩。草木盡靡,波濤震駭,澗谷瀰漫,山下橋路皆没。山中居民老小聚觀,闔户闞牖,人人驚畏,若屋顛墜。筆勢超軼,氣象雄放,非其胸中磊落不凡,能窺神物變化,窮究百物情狀,未易能也。位後名異,蓋遇異人得度世法,信乎非俗士也。”
《宣和畫譜》卷二:“孫位,會稽人也。僖宗幸蜀,位自京入蜀。稱會稽山人,舉止疏野,襟韻曠達,喜飲酒,罕見其醉,樂與幽人爲物外交。光啓中,畫應天寺東壁,位因潤州高座寺張僧繇戰勝天王本筆之畫成,矛戟森嚴,鼓吹戛擊,若有聲在縹緲間。至於鷹犬馳突,雲龍出没,千狀萬態,勢若飛動,非筆精墨妙,情高格逸,其能與於此耶!其後改名遇,卒不知所在。今御府所藏二十有七:《説法太上像》一、《天地水三官像》三、《維摩圖》一、《三教圖》一、《星官圖》一、《會仙圖》一、《神仙故實圖》四、《高士圖》一、《四皓弈碁圖》一、《王波利圖》一、《寫馬融像》一、《寫筆卓圖》一、《高逸圖》一、《取性圖》二、《草堂圖》三、《圍碁圖》一、《掃象圖》一、《番部博易圖》一。”
湯垕《畫鑑》:“蜀人畫山水人物,皆以孫位爲師,龍水尤位所長者也。世言孫位畫水,張南本畫火,水火本無情之物,二公深得其理。嘗見孫位水宫,魚龍出没於海濤,神鬼變滅於雲漢,覽之凛凛然,真傑作也。”
吴其貞《書畫記》卷一著録孫位《三教圖》絹畫一幅,識云:“筆法古雅,氣韻深厚,但蘇剥大過。上有兩宋小璽。”孫位今存《高逸圖》,絹本設色横卷,藏上海博物館,此圖爲《竹林七賢圖》之殘卷,僅存四人,爲山濤、王戎、劉伶、阮籍。
《石渠寶笈》卷十四著録孫位《高逸圖》,拖尾有司馬通伯跋,云:“孫位爲人疏野曠達,故其所作《高逸圖》,非但筆意古勁,有非畫史所及,往往傲睨八極之氣,軼出毫素,真可寶也。”
㉙張詢:唐末山水畫家,南海(今廣東廣州)人,流寓長安,後至蜀中,善畫山水。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下:“張詢者,南海人也。爰自鄉薦下第,久住帝京。精於小筆。中和年,隨駕到蜀,與昭覺寺休夢長老故交,遂依托焉。忽一日,長老請於本寺大慈堂後留少筆蹤,畫一堵早景,一堵午景,一堵晚景,謂之三時山,蓋貌吴中山水,頗甚工。畫畢之日,遇僖宗駕幸兹寺,盡日嘆賞。王氏朝,皇太子簡王欲要遷於東宫,爲壁泥通枋,移損不全,乃寢前命。今見存。”
《宣和畫譜》卷十:“張詢,南海人,不第後流寓長安,以畫自適。後至蜀中,因假館於昭覺寺。爲僧夢休作早、午、晚三景圖於壁間,率取吴中山水氣象,用以落筆焉。唐僖宗幸蜀,見之嘆賞彌日。蓋早晚之景,今昔人皆能爲之,而午景爲難狀也。譬如詩人吟咏,春與秋冬則著述爲多,而夏則全少耳。其後蜀僞主王氏乃欲遷於所居,與棟相連,移之則損,於是遂止。詢嘗畫《雪峰危棧圖》,極工,意其入蜀之所見也。然亦所以著戒,有臨深履薄之遺風云。今御府所藏二:《雪峰危棧圖》二。”
㉚南海:縣名,唐末隸南海郡,在今廣東廣州。王存《元豐九域志》卷九廣南東路廣州南海郡:“治南海、番禺二縣。”
㉛中和:唐僖宗李儇年號,凡四年(八八一—八八四)。
㉜張南本:晚唐蜀地畫家,善畫佛像、鬼神,尤擅畫火。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上:“張南本者,不知何許人也。中和年,寓止蜀城。攻畫佛像人物、龍王神鬼,有《金谷園圖》、《勘書圖》、《詩會圖》、《白居易叩齒圖》、《高麗王行香圖》。今聖壽寺中門賓頭盧變相,東廊下靈山佛會,大聖慈寺華嚴閣下東畔大悲變相、竹溪院六祖,興善院大悲菩薩,八明王孔雀王變相,并南本筆。相傳南本於金華寺大殿畫明王八軀纔畢,有一老僧入寺,蹶仆於門下,初不知是畫,但見大殿遭火所焚。其時孫位畫水,南本畫火,代無及者。世之水火,皆無定質,唯此二公之畫,冠絶今古。僖宗駕回之後,府主陳太師於寶曆寺置水陸院,請南本畫天神地祇、三官五帝、雷公電母、岳瀆神仙、自古帝王、蜀中諸廟,一百二十餘幀,千怪萬異,神鬼龍獸,魍魎魑魅,錯雜其間,時稱大手筆也。至孟蜀時,被人模塌,竊换真本,鬻與荆湖人去。今所存僞本耳。僞本淳化年遭賊搓劫,已皆散失。”
《宣和書譜》卷二:“張南本,不知何許人。畫佛像、鬼神甚工,尤喜畫火。火無常體,世俗罕有能工之者,獨南本得之。嘗於成都金華寺大殿畫八明王,時有一僧,遊禮至寺,整衣升殿,壁間見所畫火勢焰逼人,驚怛幾仆。時孫位以畫水得名,世之論畫水火之妙者,獨推二子,蓋水幾於道,而火應於神,非筆端深造理窟,未易於形容也。又嘗爲寶曆寺圖佛事,曲盡其妙,後爲人模寫,竊换而去,多散落荆湖間。當時有《勘書》、《詩會》、《高麗王行香》等圖,盛傳於世。今御府所藏三:《寫觀音圖》一、《文殊部從圖》一、《勘書圖》一。”
李廌《德隅齋畫品》著録《大佛像》:“蜀張南本所作也。世之畫史,但能寫物之定形,故水火之狀,難盡其變。始張南本與孫位并學畫水,皆得其法。南本以爲同能不如獨勝,遂專意畫火,獨得其妙。今此辟支佛結跏趺坐,火周其身,筆氣焱鋭,得火之性。觀者以烟飛電掣,烈烈有焚林燎原之勢,佛以定慧力坐其間,安然不動,則毫末小利害足以動其心乎?予爲之偈曰:大士坐禪,心若水月。火周其身,熾焰炎烈。静觀無始,火本不熱。與火相忘,何生何滅?吾觀若人,孰懼燒劫?”
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筆記》:“殿後海山觀音一堵,張南本筆,妙格中品。”“彌勒院,壁畫十六羅漢、文殊、普賢,并張南本筆,妙格中品。”“(華嚴閣)窗外兩壁畫大悲,待詔張南本筆,妙格中品。”
鄧椿《畫繼》卷八“銘心絶品”載遂寧王(灼)晦叔撫幹家:張南本《觀音壁》。又,太常少卿何(麒)子應家:張南本《勘書圖》。
㉝八明王:明王,受大日覺王教令現忿怒身降伏諸惡魔之諸尊,稱爲明王。《真僞雜記》卷十三:“明者光明義,即象智慧。所謂忿怒身,以智慧力摧破煩惱業障之主,故云明王。”《大妙金剛經》説:八大菩薩現八大明王:一,金剛手菩薩現作降三世;二,妙吉祥菩薩現作兩臂六頭六足大威德金剛明王;三,虚空藏菩薩現作大笑金剛明王;四,慈氏菩薩現作大輪金剛明王;五,觀自在菩薩現作馬頭金剛明王;六,地藏菩薩現作無能勝明王;七,除蓋障菩薩現作不動尊金剛明王;八,普賢菩薩現作步擲金剛明王。
㉞麻居禮:蜀地畫家,善畫佛道人物,師張南本。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下:“麻居禮者,蜀人也。幼師張南本筆法,親得其訣。光化、天福年,聲迹已喧。資、簡、卭、蜀州寺觀壁畫甚多。今聖壽寺偏門北畔畫八難觀音一堵,見存。”
㉟光化、天復:都是唐昭宗的年號。光化,凡四年(八九八—九〇一)。天復,凡四年(九〇一—九〇四)。
㊱資、簡、卭、蜀:唐代四個州名,都屬於劍南道。《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十一:“劍南道上,成都府,管州二十六:成都府、彭州、蜀州、漢州、卭州、簡州、資州(下略)。”資州,州治在資陽,管縣八,即今四川資中。簡州,州治在陽安,管縣三,即今四川簡陽。卭州,州治在臨卭,管縣七,即今四川卭嵊。蜀州,治所在唐安,管縣四,即今四川成都西。
㊲道士張素卿:簡州人,善畫道家人物像。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上:“道士張素卿者,簡州人也。少孤貧,性好畫。在川主譙國夏侯公孜宅,多見隋唐名畫。藝成之後,落拓無羈束,遂衣道士服,唯畫道門尊像,豪貴之家少得其畫者。乾符中居青城山常道觀焚修,至中和元年,僖宗皇帝遣使與賜紫。道士杜光庭封丈人山爲希夷公,癸卯歲,素卿上表云:‘五嶽既已封王,丈人位居五嶽之上,不可稱公。’是歲敕宜改封五嶽丈人爲希夷真君,素卿賜紫。素卿有《老子過沙圖》、《五嶽朝真圖》、《九皇圖》、《五星圖》、《老人星圖》、《二十四化真人像》、《太無先生像》。素卿於諸圖畫而能敏速,落錐之後,下筆如神,自始及終,更無改正。今龍興觀甚有畫壁,年深皆盡頽損,餘張百子堂板龕内門兩畔龍虎兩軀,素卿筆,見存。王蜀先主修青城山丈人觀,請素卿於丈人真君殿上畫五嶽、四瀆、十二溪女、山林、溪沼、樹木諸神及岳凟曹吏,詭怪之質,生於筆端,上殿觀者,無不恐懼。又於簡州開元觀畫容成子、董仲舒、嚴君平、李阿、馬自然、葛玄、長壽仙、黄初平、葛永璝、竇子明、左慈、蘇耽十二仙君像,各寫當初賣卜、賈藥、書符、導引時真,筆蹤灑落,彩畫因循,當代名流皆推畫手。蜀檢校太傅安公思謙好古博雅,唐時名畫,人皆獻之。黄筌、滕昌祐、石恪皆在其門館,賓禮優厚。甲寅歲,十一月十一日,值蜀主誕生之辰,安公進素卿所畫十二仙真形十二幀,蜀主耽玩欲賞者久,因命翰林學士禮部侍郎歐陽炯次第讚之,令翰林待詔黄居寶八分書題之,凡有醮奏於玉局開懸供養。乾德三年,聖朝克復,吏部侍郎吕公餘慶鎮蜀日,求古畫圖書,并將進呈,斯畫預焉。”
《宣和畫譜》卷二:“張素卿,簡州人也,少孤貧,作道士,好畫道像。僖宗時遣使封丈人山爲希夷公,素卿上表言丈人山在五嶽之上,五嶽封王,則此不當稱公。詔可其請,因賜紫。其後作《十二真君像》,各寫其賣卜、貨丹、書符、導引之意,人稱其妙。安思謙因僞蜀主王氏誕辰獻之,命翰林學士歐陽炯作讚,黄居寶以八分書題之。今御府所藏十有四:《天官像》一、《三官像》一、《九曜像》一、《壽星像》一、《容成真人像》一、《董仲舒真人像》一、《嚴君平真人像》一、《李阿真人像》一、《馬自然真人像》一、《葛元真人像》一、《長壽仙真人像》一、《黄初平真人像》一、《竇子明真人像》一、《左慈真人像》一。”
㊳頂挂:似指依靠三清觀生活。僧人投宿佛寺叫“挂搭”,投宿道觀稱“頂挂”。
㊴青城山丈人觀:青城山在蜀州青城縣。《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十一劍南道上蜀州青城縣:“青城山,在縣西北三十二里,仙經云此是第五洞天。”
范成大《吴船録》卷上:“晚至青城山,門曰寶仙九室洞天。夜宿丈人觀,觀在丈人峰下。”
王象之《輿地紀勝》:“永康軍:丈人觀,在青城山,即建福宫也。”“建福宫,即丈人觀,乃寧真君道場也。在青城縣北二十里。”
㊵五嶽:俞劍華、鄧白均注泰山、華山、恒山、衡山、嵩山爲五嶽,非是。此爲五嶽丈人之像。按《青城山記》:“昔寧封先生棲於此巖之上,黄帝築壇,稱爲五嶽丈人,晋置觀焉。”觀即名爲“丈人觀”。米田水注得其實。
㊶四瀆:此指四瀆神。《搜神記》:“四瀆神者,江瀆神封號廣漢順濟王,即楚屈大夫也。河瀆神封號靈源弘濟王,即漢陳平也。淮瀆神封號長源侯濟王,即唐裴度也。濟瀆封號清源漢濟王,則楚伍大夫也。”張素卿畫此四神。解説四瀆作江、河、淮、濟者,均非是。
㊷十二溪女:參見卷六“八仙真”注。
㊸《老子過流沙》:以老子過流沙地的故事畫成的圖。《列仙傳》:“老子西游,關令尹喜知真人當過,物色而得之,與老子俱至流沙之西,服巨勝實,莫知所終。”巨勝實,傳説爲黑胡麻之實。
㊹《朝真圖》:描寫道教諸神仙朝參天帝,如武宗元《朝元天仗圖》。
㊺八仙: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兩組八仙群像:第一組,在唐五代以前的“八仙”像,指李阿、容成、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長壽仙、葛永瑰。張素卿所畫之八仙,即是這組群像。第二組,宋元以後的“八仙”像,指鍾離權、吕洞賓、藍采和、鐵拐李、韓湘子、張果老、曹國舅、何仙姑。詳見本書卷六“八仙真”條。這兩組“八仙”群像,以時代爲標識,截然不同,不能混爲一談。
㊻九曜:道家語,天上有九曜:一日曜,爲太陽;二月曜,爲太陰;三火曜,爲熒惑星;四水曜,爲辰星;五木曜,爲歲星;六金曜,爲太白星;七土曜,爲鎮星;八羅瞰,爲黄旛星;九計都,爲豹尾星。據《宣和畫譜》卷十御府所藏張素卿畫《九曜像》考察,“九曜”乃指九天星神之像。
㊼十二真人像:道家尊奉的十二位真人之像。據《益州名畫録》記載張素卿在簡州開元觀畫的十二真人像爲:容成子、董仲舒、嚴君平、李阿、馬自然、葛玄、長壽仙、黄初平、葛永璝、竇子明、左慈、蘇耽。《宣和畫譜》卷十記載御府所藏張素卿畫十二真人像,僅十幅,缺葛永璝、蘇耽二幅。
㊽陳若愚:道士,東川人,師張素卿。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下:“道士陳若愚者,左蜀人也。師張素卿畫,遂衣道士服,師事素卿,受其筆法。王氏永平,廢興聖觀爲軍營,其觀有五金鑄天尊形,明皇御容一軀,移在大聖慈寺御容院供養。餘道門尊像殿堂,皆就龍興觀起立,今精思院北帝殿是也。殿上壁畫有青龍君、白虎君、朱雀君、玄武君四像,并若愚筆,見存。”
《宣和畫譜》卷二:“道士陳若愚,左蜀人,師張素卿,得丹青之妙。於成都精思觀作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君像,聲譽益著。畫東華帝君像,尤工。蓋東華帝君應位乎震,自乾再索而得震,震帝出以應物之地。若愚非道家者流,何以知此,宜前此未有寫之者也。今御府所藏一:《東華帝君像》。”
㊾四君像:道教四尊神,《雲笈七簽》卷二十五:“尊神千千萬萬,在吾左右,左有青龍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監名,前有朱雀名陵光(《太清玉册》作靈光),後有玄武名執名(《太清玉册》作執明)。”
㊿胡瓌:五代畫家,契丹人,本慎州烏索固部落人,後移居范陽。善畫番部人馬。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胡瓌,山後契丹人,或云:瓌本慎州烏索固部落人。善畫番馬,骨格體狀,富於精神。其於穹廬部族,帳幙旗旆,弧矢鞍韉,或隨水草放牧,或在馳逐弋獵,而又胡天慘冽,沙磧平遠,能曲盡塞外不毛之景趣,信當時之神巧,絶代之精技歟?故人至於今稱之。予觀瓌之畫,凡握筆落墨,細入毫芒,而器度精神,富有筋骨,然纖微精緻,未有如瓌之比者也。”
牛戬《畫評》:“胡瓌畫番部人馬,用狼毫製筆,疏渲駿尾,緊細有力,至於穹廬什物,各盡其妙。司德用家《啗鷹圖》,真妙品也。”
《宣和畫譜》卷八:“胡瓌,范陽人,工畫番馬,鋪叙巧密,近類繁冗,而用筆清勁,至於穹廬、什器、射獵、部屬,纖悉形容備盡。凡畫 駞及馬等,必以狼毫製筆,疏染取其生意,亦善體物者也。有《陰山七騎》、《下程》、《盗馬》、《射雕》等圖傳於世。其後以筆法授子虔。梅堯臣嘗題瓌畫《胡人下馬圖》,其略云:‘氊廬鼎列帳幕圍,鼓角未吹驚塞鴻。’又云:‘素紈六幅筆何巧,胡瓌妙畫誰能通。’則堯臣之所與,故知瓌定非淺淺人也。今御府所藏六十有五:《卓歇圖》二、《牧馬圖》十、《番部 駞圖》一、《番騎圖》六、《秋陂牧馬圖》一、《番部盗馬圖》一、《番部早行圖》一、《番部牧馬圖》一、《番族獵射騎圖》一、《射騎圖》一、《報塵圖》一、《起塵番馬圖》一、《番部下程圖》七、《番部卓歇圖》三、《番部射雕圖》二、《卓歇番族圖》一、《射雕雙騎圖》一、《轉坡番騎圖》一、《沙堈牧駞圖》一、《出獵番騎圖》一、《獵射圖》六、《牧駞圖》一、《番部按鷹圖》一、《毳幕卓歇圖》一、《番族牧馬圖》一、《番部汲泉圖》一、《牧放平遠圖》一、《牧馬番卒圖》一、《按鷹圖》二、《對馬圖》一、《平遠番部卓歇圖》二、《獵射番族人馬圖》一、《平遠射獵七騎圖》一。”
梅堯臣《元忠示胡人下程圖》:“單于獵罷卧錦紅,解鞍休騎荒磧中。蒼駒騧駱六十匹,隱谷映坡分尾鬃。九駞五牛羊頗倍,沙草晚牧生寒風。貴賤小大指五百,執作意態皆不同。二鷹在臂二鷹駕,駿犬當對寧争功。氈廬鼎列帳幕擁,鼓角未吹驚塞鴻。土山高高置烽燧,毛囊貯獲閑刀弓。水泉在側挹其上,長河杳杳流無窮。素紈六幅筆何巧,胡瓌畫妙誰能通。”
董逌《廣川畫跋》卷四《書胡瓌番馬圖》:“今縣鬣刷尾,具百體而陳丹青,不可謂非馬也。齕草飲水,相嚙而分踶,本有真性,畫者或不盡於此,則得其似馬者耳。此與塗駒銅驥,果有異耶?冀北多馬,自昔幽、并皆其土。今幽、并地北數千里,截入胡中。而全燕盡爲虜地,則馬良而健决,其氣然也。今畫者知番馬與中國本異,而不得其説。唯胡瓌可以馬校之。瓌爲番馬,小作䮂 大作 騪,胡瓌此馬形似不差其不差其群類而色别,與逐驚風而捕日脚,皆得盡其性。近世張戡作番馬,蓋以中國之馬犂鼻裂耳爲之,是戡特見今幽州境上馬如此,不知本中國之良,似於虜者隨其形爾,非真番馬也。”
周密《雲烟過眼録》卷上“名畫”:胡瓌《獵騎》、《牧馬圖》。又,“喬達之簣成號仲山所藏”:胡瓌《番騎卓歇》,佳。又,“司德用進所藏”:胡瓌《啗鷹圖》,佳。又,“尤氏所藏”:胡瓌《番馬》,平。
張丑《米庵鑒古百一詩》(其三十七):“胡瓌番馬世無雙,卓歇雄姿鼎可扛。却恨收藏曾落劫,僅從塵埃見微茫。”
姚際恒《好古堂家藏書畫記》卷上:“胡瓌《轉坡番騎圖》,射獵人馬以百數,皆隨坡旋轉,沙磧水草,曲盡其妙。下層作橐駝散馬,尤極精駿。畫史稱其作駝馬以狼毫筆疏染,取其生意,今驗之良然。其爲瓌筆無疑。唐人畫在今日,希如星鳳,允稱鴻寶。”
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卷三十九著録胡瓌《番部卓歇圖》卷,附録《書畫舫》云:“絹本胡瓌《番部卓歇圖》,塵垢破裂,神采如生,明昌中秘物也。今在韓氏。此卷《雲烟過眼録》、《困學齋紀聞》并詳載之。”又著録胡范陽《番部橐駞圖》,附録《書畫舫》云:“范陽胡瓌工畫橐駞番馬,用筆清勁,渲染有法,近於文氏獲觀《番部橐駞圖》,前有政和、宣和兩璽,後有徽廟瘦金書御題胡瓌二字,雖絹素百破而設色如新,人馬皆有生氣,遠勝東丹王家法也。乃王徵君百穀跋語云:“此圖既非出獵,又非入貢,不知云何,豈亦未識其名耶!”
《石渠寶笈》卷十四著録五代胡瓌《番馬圖》一卷,拖尾郭雍記云:“舅氏比部所藏胡瓌《番馬》一幅,幅縱横廣不及尺,首畫解鞍憩馬,挂囊篋於樹,藉氊而執策而坐者一,藉毳毛而坐臂弓調矢者一,馬之卧者二,牛露半身者三,其左衣白裘、冒大笠、狀若奚奴執策而坐者一,馬之立卧及戰於地者三,羊之隱顯可見者十五,又其左垂手彀絃欲射飛鴻者一,相與立背手而指鴻者一,空中之鴻四,齓草之馬三,執旗導駝右趨者一,乘駝者一,後有駝首見者二,其末伏於旗下枕囊而寐者一,正背立駝二,馬之卧者二,行而齓草者一,駝鳴噴欲起者一,執策擊駝者一,又其城帳遠騎,首畫跨弓刀嚮城而馳者三,執旗戟步導者四,城門守者立於旗下,若有所執,遠莫辨者一。次則跨弓刀左馳趨帳者一,乘駝導駝隨騎所嚮者三,所乘之駝與從後者亦三。又其次胡人飲於帳前醉而相鬥者二,醉而嘔者一,執策支頤立而牧者一,牧之馬可見者八,席之側犬二,後有遠帳二,人物羊馬不復見也。末見遠岡之上,大小馬三,凡爲人廿五,馬廿六,駝九,牛三,羊十五,犬二,雁四,城門、旗帳、囊篋、馬鞍、酒器四十餘物。然畫本心法,不在筆墨間,自非通風俗、識方物、習技藝,未有如是之精者。瓌,瓦橋人,其畫遠近有度,射御有法,物土有宜,貴賤有别,衣裘鞍馬,皆北狄也。馬之頸細而後大者,胡人謂之改馬,千百成群不相蹏囓,方不御時,皆垂首俯耳,體力如羸,及馳驟即精神筋力百倍。今之所作,率皆類此,跨馬之力,形於腰背間,射鴻之法,得於控弦際,皆騎射妙處。疑其非自精習,不能作也。川原重複,罔嶺映帶,胡人羊馬有不能盡見之象,計其曠遠,可容千萬許。前人第瓌於神品之首,不爲過矣。紹興乙丑仲冬旦日,甥河南郭雍謹題。”又兀顔思跋云:“余幼年居汴中,及長宦游維揚,聞老成士大夫評品圖畫,嘗聞有胡瓌《番馬圖》,後遇鄭秋圃左丞與曹克明尚書,議及此卷,云:見今在西臺治書宋本家所藏,然雖聞之熟而未嘗見也。今年夏,余來廬陵,過道友羅宗信先生,出示一卷,展卷尺許,余視之曰:斯卷也,其非胡瓌《番馬圖》歟!羅公撫掌大驚曰:請觀至卷末,即知之矣。圖窮見郭雍所題,似韓文公《畫記》,文亦不讓古人,果如余所識不謬。嗟乎!天下奇物,固不多得。吁,胡瓌當畫此圖時,蒙古未入中原,何其意度筆力極能曲盡其妙耶。迨至有元至治間,英廟朝有睢陽朱德潤澤民者畫《雪獵圖》,并賦以獻,余嘗悉覽之,亦可與此圖并稱於世云。”
吴其貞《書畫記》卷六著録胡瓌《番人盗馬圖》紙畫卷,識云:“丹墨尚佳。畫法意思有餘,氣韻不足,是爲宋畫,非唐畫也。”又著録胡瓌《沙漠打圍圖》絹畫一幅,識云:“長有五六尺,畫爲平遠之景,人物馬匹數量,不計其數。用筆工細,氣韻渾厚,爲唐人畫無疑,不能定爲胡畫也。”
龐元濟《虚齋名畫續録》卷一著録胡瓌《番部 駝圖》,附注:“絹本方幅,高七寸九分,闊八寸二分,設色人物,圖作 駝踞地,背負水瓶、布囊、雜物,傍立番族一人,胡服革靴,手執樂器,雙目炯視,神采如生。此圖筆墨高古,實爲無上妙品。”
胡瓌《卓歇圖》,今存,長卷,絹本,設色,縱33 釐米,横256 釐米,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子虔:胡瓌之子胡虔。《宣和畫譜》卷八:“胡虔,范陽人,學父瓌畫番馬得譽,世以謂虔丹青之學有父風。蓋瓌以《七騎》、《下程》、《射雕》、《盗馬》等圖傳於世,故知虔家學之妙,殆未可分真贋也。今御府所藏四十有四:《番部下程圖》八、《番族下程圖》一、《番部卓歇圖》五、《番部起程圖》一、《番族起程圖》三、《番族卓歇圖》四、《平遠獵騎圖》一、《番部盗馬圖》一、《番部牧放圖》三、《射雕番騎圖》一、《汲水番騎圖》一、《射獵番族圖》一、《牧放番族圖》一、《番族按鷹圖》一、《射雕圖》一、《獵騎圖》二、《番騎圖》四、《番馬圖》一、《簇帳番部圖》一、《番族獵騎圖》二、《平遠射獵七騎圖》一。”
周密《雲烟過眼録》卷上“名畫”:胡虔《番部卓歇》。又卷下“天台謝奕修養浩齋所藏”:胡虔《獵騎圖》。
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卷三十九著録胡虔《秦人汲水圖》,引《書畫舫》云:“胡虔《秦人汲水圖》,筆法古勁,大有父風,都玄敬有跋,真迹也。”
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爲逃避當時軍閥戰亂,隱於太行山之洪谷,自號“洪谷子”。善畫山水,著有《山水訣》,在我國山水畫發展史上有重要影響。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山水門第二》:“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業儒,博通經史,善屬文。偶五季多故,遂退藏不仕,乃隱於太行之洪谷,自號洪谷子,嘗畫山水樹石以自適。時鄴都青蓮寺沙門大愚,嘗乞畫於浩,寄詩以達其意,曰:‘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筆蹤。不求千澗水,止要兩株松。樹下留盤石,天邊縱遠峰。近嵓幽濕處,惟藉墨烟濃。’後浩亦畫山水圖以貽大愚,仍以詩答之,曰:‘恣意縱横掃,峰巒次第成。筆尖寒樹瘦,墨淡野雲輕。嵓石噴泉窄,山根到水平。禪房時一展,兼稱苦空情。’浩著《山水訣》一卷,爲友人投進之,至今藏之書府。亦嘗於京師雙林院畫寶陁落伽山觀自在菩薩一壁。予嘗於供奉李公第觀浩山水一軸,雖前輩未易過也。門生關同最知名。”
《宣和畫譜》卷十:“荆浩,河内人,自號洪谷子,博雅好古,以山水專門,頗得趣向,嘗謂吴道玄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浩兼二子所長而有之。蓋有筆無墨者,見落筆蹊徑而少自然。有墨而無筆者,去斧鑿痕而多變態。故王洽之所畫者,先潑墨於縑素之上,然後取其高低上下自然之勢而爲之。今浩介二者之間,則人以爲天成兩得之矣。故所以可悦衆目,使覽者易見焉。當時有關仝,號能畫,猶師事浩爲門弟子。故浩之所能,爲一時之所器重。後乃撰《山水訣》一卷,遂表進,藏之秘閣。梅堯臣嘗觀浩所畫山水圖,曾有詩,其略曰‘上有荆浩字,持歸翰林公’之句,而又曰:‘范寬到老學未足,李成但得平遠工。’此則所以知浩所學固自不凡,而堯臣之論非過也。”
米芾《畫史》:“范寬師荆浩,浩自稱洪谷子。王詵嘗以二畫見送,題云‘勾龍爽畫’,因重背入水,於左邊石上有‘洪谷子荆浩筆’字,在合緑色抹石之下,非後人作也,然全不似寬。”又:“荆浩畫,畢仲愈將叔處有一軸,段緘家有横披,然未見卓然驚人者,寬固青於藍。又云李成師荆浩,未見一筆相似,師關仝則葉樹湯垕《畫鑑》:“荆浩山水,爲唐末之冠,關仝嘗師之,浩自號洪谷子,作《山水訣》,爲范寬輩之祖。”
相似。”
張丑《米庵鑒古百一詩》:“洪谷松雲天下聞,關生一見執元纁。山莊畫裏人如玉,大匠當年巧運斤。”
荆浩山水畫,歷代詩人均題咏之:黄公望《荆洪谷楚山秋晚圖有序》:“洪谷子有云:吴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所長,成一家之格。以此則知其未嘗不好古,而亦未嘗不好學。今太樸先生近購所畫《楚山秋晚圖》,骨體敻絶,思致高深,誠有合於斯語,非南宋人所得夢見也,因賦以短句。天高氣肅萬峰青,荏苒雲烟滿户庭。逕僻忽經黄葉下,樹荒猶聽午鷄鳴。山翁有約談真訣,野客無心任醉醒。最是一首秋色好,當年洪谷舊知名。”
吴鎮《荆浩秋山問奇圖》:“霜落林端萬壑幽,白雲紅葉入溪流。朝來尚有尋真至,共向山亭領素秋。”又,《洪谷子楚山秋晚》:“洪谷仙去五百年,丹青流落何翛然。九疑之山何突兀,亂雲慘澹秋風前。尋幽忽有蓬萊仙,歌聲隱約清溪邊。蕭蕭木葉下無際,不見歸來張季船。”“前村後村高復下,遠渚近渚斷又連。夕照遲遲俯西川,樹底人家起碧烟。卷中妙境無窮已,揮毫聊爾紀新篇。”
鄧文原《題洪谷子楚山秋晚圖》:“舊知洪谷古先儔,五尺横圖見十洲。千嶂排空青玉立,一江流水白雲浮。琱簷共話當年雨,丹葉誰憐滿徑秋。最是無聲詩思好,恍然身在赤城遊。”
梁詩正《題荆浩山水圖大軸》二首:“倚空嵐翠浮楹,瞥見廬山眼明。却羨江邊五老,香菸供養雲生。”“飛泉噴沫晴濃,隔斷塵寰數重。想得幽栖洪谷,神遊側嶺横峰。”
荆浩畫迹,後世記載頗多。《宣和畫譜》卷十:“今御府所藏二十有二:《夏山圖》四、《蜀山圖》一、《山水圖》一、《瀑布圖》一、《秋山樓觀圖》二、《秋山瑞靄圖》二、《秋景漁父圖》三、《山陰讌蘭亭圖》三、《白蘋洲五亭圖》一。”
周密《雲烟過眼録》卷上“司德用進所藏”:荆浩《山水》一軸,所畫屋簷皆仰起,而樹石極粗,與尤氏者一類,然不知果爲荆畫否也?“尤氏所藏”:荆浩畫《漁樂圖》二,各書漁父辭數首,字類柳體。“王子才英孫號修竹所藏”:荆浩、關仝、郭熙各一幅,皆賈氏物,頗佳。又,卷下“莊蓼塘肅所藏”:荆浩、李成《山水》各一。
元王惲《書畫目録》:“荆浩《江村早行》。”
張丑《清河書畫舫》卷五上著録《山莊圖》、《古松圖》、《峻峰圖》。識云:“河内荆浩博雅好古,善畫山水,值五季多故,隱於太行山之洪谷,自號‘洪谷子’,著《山水訣》行世。所製《山莊圖》,簡古勁健,在李公麟上,傳世之珍也。”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畫源》:“荆浩,河南人,自號洪谷子,博雅好古,以山水專門,頗得趨向,善爲雲中山頂,四面峻厚。自撰《山水訣》一卷……世論荆浩山水,爲唐末之冠,蓋有筆無墨者,見落筆蹊徑而少自然,有墨無筆者,去斧鑿痕而多變態。”
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卷三十三著録《名畫大觀》,第三幅,唐荆浩《臂鷹人物圖》,又著録《墨花閣霞上寶玩册》,第一幅荆浩《交泰圖》,汪砢玉識:“世論洪谷子畫爲唐末之冠。此幅得之於高友明,水樹石蒼古,三羊有生動之趣,因相傳爲《交泰圖》,真有筆有墨,不獨善爲雲中山頂,以山水專門也。”又卷三十九著録洪谷子《山莊圖》,洪谷子《寒林圖》。
吴其貞《書畫記》卷一著録洪谷子《山水圖》絹畫一大幅,識云:“山石形勢如虎豹,皆鷄骨皴,丘壑重叠,景趣幽然,神品也。”又,卷二著録洪谷子《山水圖》大絹畫一幅,識云:“畫法工細,丘壑險絶,蓋作鷄骨皴,樹枝蓋爲盤爪。爲洪谷子妙筆,惜乎剥落太過。”又卷四著録洪谷子《山居圖》絹畫一幅,識云:“所畫山石作正面者多,蓋爲雨點皴,此法唯王右丞有之,爲洪谷子變體畫也。氣色佳。此在揚州觀於吴如銘家,時乙未二月二日也。”同卷著録洪谷子《秋山圖》大絹畫一幅,識云:“繪兩牛,一向内,一向外,作飲水狀。畫法渾厚,神情逼真,氣色亦佳,神品畫也。”又,卷六著録荆浩《袁安卧雪圖》絹畫一大幅,識云:“是爲雙拼絹者,氣色尚佳。所畫人物,衣褶有似梁楷,而山石間有鷄骨皴,故疑爲洪谷子,誠不識孰畫也。”又著録荆浩《秋江釣艇圖》絹畫一幅,識云:“畫爲高山峻嶺之景,用筆工細,甚有秀色,惜爲裱褙人盡力洗去塵垢,而不知顔色亦因洗下,故失於精神。”
上海博物館藏吴鎮《漁父圖卷》,卷末有:“荆浩作《漁父圖》,拓本傳於今。”元代吴鎮尚能見到五代時荆浩《漁父圖》的拓本,故題下此跋,極有意義。荆浩傳世作品有《雪景圖》,絹本,水墨設色,縱136 釐米,横75 釐米,藏美國納爾遜艾金斯美術館。又有《匡廬圖》,立軸,絹本,墨筆,縱185.4 釐米,横106.8 釐米,今藏中國臺北故宫博物院。畫上原有宋人題名爲“荆浩真迹神品”。此圖傳爲荆浩名作。記載荆浩畫迹之文獻,可考者有:《宣和畫譜》卷十:“今御府所藏二十有二:《夏山圖》四、《蜀山圖》一、《山水圖》一、《瀑布圖》一、《秋山樓觀圖》二、《秋山瑞靄圖》二、《秋景漁父圖》三、《山陰讌蘭亭圖》三、《白蘋洲五亭圖》一、《寫楚襄王遇神女圖》四。”周密《雲烟過眼録》卷上:“荆浩山水一軸,所畫屋簷皆仰起,而樹石極粗,與尤氏者一類,然不知果爲荆畫否也。”又:“荆浩畫《漁樂圖》二,各書《漁父辭》數首,字類柳體。”又:“荆浩、李成山水各一。”張志和的《漁歌》詩意畫,已經失傳,五代荆浩據以搨作《漁父圖》,上海博物館藏吴鎮《漁父圖卷》,卷末有“荆浩作《漁父圖》搨本傳於(今)”,吴鎮有意傳承張志和的藝術傳統,畫作《漁父圖》多幅。
河内:縣名,唐代屬懷州。《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六河北道懷州,管縣五:河内、武陟、武德、修武、獲嘉,州治在河内,今在河南焦作境内。
自撰《山水訣》一卷:《山水訣》,又名《筆法記》,還有《山水筆法記》、《山水受筆法》、《畫山水録》等名。郭若虚記載爲《畫山水訣》、《山水訣》(見《圖畫見聞志》卷一、卷二)。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山水門第二”:“荆浩《山水訣》。”《宣和畫譜》卷十:“(荆浩)乃撰《山水訣》一卷。”湯垕《畫鑑》亦云荆浩“作《山水訣》”。荆浩此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余紹宋《書畫書録解題》均疑爲僞托之書,謝巍力辨之,舉四證:(一)此書流傳有緒,非杜撰也;(二)今本所採底本文字有缺損,後人有臆補或附益之文難免;(三)荆浩具有寫作《山水訣》之條件;(四)文體具有荆浩生活時代之特徵。據此斷言:“是篇確實爲荆浩所撰,但今傳本中夾雜後人所臆補與附益的文字。”
荆浩《山水訣》:太行山有洪谷,其間數畝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鉦山四望,回迹入大巖扉,苔徑露水,怪石祥烟,疾進其處,皆古松也。中獨圍大者,皮老蒼蘚,翔鱗乘空,蟠虯之勢,欲附雲漢。成林者,爽氣重榮,不能者,抱節自屈。或迴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盤溪,披苔裂石。因驚其異,遍而賞之。明日,攜筆復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明年春,來於石鼓巖間,遇一叟,因問,具以其來所由而答之。
叟曰:“子知筆法乎?”曰:“叟,儀形野人也,豈知筆法耶?”叟曰:“子豈知吾所懷耶?”聞而慚駭。叟曰:“少年好學,終可成也。夫畫有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曰:“畫者華也,但貴似得真,豈此撓矣。”叟曰:“不然。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華,取其華,物之實,取其實,不可執華爲實。若不知術,苟似可也,圖真不可及也。”曰:“何以爲似?何以爲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盛。凡氣傳於華,遺於象,象之死也。”謝曰:“故知書畫者,名賢之所學也。耕生知其非本,翫筆取與,終無所成。慚惠受要定畫不能。”
叟曰:“嗜慾者,生之賊也。名賢縱樂琴書圖畫,代去雜慾。子既親善,但期始終所學,勿爲進退!圖畫之要,與子備言。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迹立形,備儀不俗。思者删撥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真。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筆。”復曰:“神、妙、奇、巧。神者,亡有所爲,任運成象。妙者,思經天地,萬類性情,文理合儀,品物流筆。奇者,蕩迹不測,與真景或乖異,致其理偏,得此者亦爲有筆無思。巧者,雕綴小媚,假合大經,强寫文章,增邈氣象。此謂實不足而華有餘。
“凡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筆絶而斷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正謂之骨,迹畫不敗謂之氣。故知墨大質者失其體,色微者敗正氣,筋死者無肉,迹斷者無筋,苟媚者無骨。
“夫病有二:一曰無形,一曰有形。有形病者,花木不時,屋小人大,或樹高於山,橋不登於岸,可度形之類也。是如此之病,不可改圖。無形之病,氣韻俱泯,物象全乖,筆墨雖行,類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删修。
“子既好寫雲林山水,須明物象之源。夫木之生,爲受其性。松之生也,枉而不曲,遇如密如疏,匪青匪翠,從微自直,萌心不低。勢既獨高,枝低復偃。倒挂未墜於地下,分層似叠於林間,如君子之德風也。有畫如飛龍蟠虬,狂生枝葉者,非松之氣韻也。柏之生也,動而多屈,繁而不華,捧節有章,文轉隨日。葉如結綫,枝似衣蔴。有畫如蛇如素,心虚逆轉,亦非也。其有楸、桐、椿、櫟、榆、柳、桑、槐,形質皆異,其如遠思即合一一分明也。
“山水之象,氣勢相生。故尖曰峰,平曰頂,圓曰巒,相連曰嶺,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間崖下曰巖。路通山中曰谷,不通曰峪,峪中有水曰溪,山夾水曰澗。其上峰巒雖異,其下岡嶺相連。掩映林泉,依稀遠近。夫畫山水無此象亦非也。有畫流水,下筆多狂,文如斷綫,無片浪高低者亦非也。夫霧雲烟靄,輕重有時,勢或因風,象皆不定。須去其繁章,採其大要,先能知此是非,然後受其筆法。”
曰:“自古學人,孰爲備矣?”叟曰:“得之者少。謝赫品陸之爲勝,今已難遇親蹤。張僧繇所遺之圖,甚虧其理。夫隨類賦彩,自古有能,如水暈墨章,興我唐代。故張璪員外樹石,氣韻俱盛,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曠古絶今,未之有也。麴庭與白雲尊師氣象幽妙,俱得其元,動用逸常,深不可測。王右丞筆墨宛麗,氣韻高清,巧象寫成,亦動真思。李將軍理深思遠,筆迹甚精,雖巧則華,大虧墨彩。項容山人樹石頑澀,稜角無 。用墨獨得玄門,用筆全無其骨。然於放逸不失真元氣象,元大剏巧媚。吴道子筆勝於象,骨氣自高,樹不言圖,亦恨無墨。陳員外及僧道芬以下粗昇凡格,作用無奇,筆墨之行,甚有形迹。今示子之徑,不能備詞。”遂取前寫者《異松圖》 之。叟曰:“肉筆無法,筋骨皆不相轉,異松何之能用?我即教子筆法。”乃齎素數幅,命對而寫之。叟曰:“爾之手,我之心。吾聞察其言而知其行,子能與我言咏之乎?”謝曰:“乃知教化,聖賢之職也,禄與不禄,而不能去,善惡之迹,感而應之。誘進若此,敢不恭命?”因成《古松讚》曰:不凋不容,惟彼貞松。勢高而險,屈節以恭。葉張翠蓋,枝盤赤龍。下有蔓草,幽陰蒙茸。如何得生,勢近雲峰。仰其擢榦,偃舉千重。巍巍溪中,翠暈烟籠。奇枝倒挂,徘徊變通。下接凡木,和而不同。以貴詩賦,君子之風。風清匪歇,幽音凝空。叟嗟異久之,曰:“願子勤之,可忘筆墨,而有真景。吾之所居,即石鼓巖間,所字即石鼓巖子也。”曰:“願從侍之。”叟曰:“不必然也。”遂亟辭而去。别日訪之而無蹤。從習其筆術,嘗重所傳,今遂修集以爲圖畫之軌轍耳。
“語人曰”以下四句:韓拙《山水純全集》“論觀畫别識”云:“(荆浩)嘗謂吴道子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山水有墨而無筆,浩兼兩子所長而有之。”
關同北面事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山水門第二:“(關同)初師荆浩學山水。”《宣和畫譜》卷十:“當時有關同,號能畫,猶師事浩爲門弟子。”
三峰:指華山,華山有三峰:蓮花峰、玉女峰、明星峰,是衆峰中最有名的。唐崔顥《行經華陰》:“岧嶤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刁光胤:長安人,唐末著名花鳥畫家。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中:“刁光胤者,雍京人也,天福年入蜀。攻畫湖石花竹、猫兔鳥雀,性情高潔,交遊不雜。入蜀之後,前輩有攻花雀者,頓减價矣。有師問筆法者,黄筌、孔嵩二人親授其訣,孔類升堂,黄得入室。刁公居蜀三十餘年,筆無蹔暇,非病不休,非老不息,卒時八十。以來豪貴之家及好事者,收得其畫,將爲家寶,傳視子孫。大聖慈寺熾盛光院明僧録房窗傍小壁四堵,畫四時雀竹。廣政中,黄居寀重粧雀蝶,精奇轉甚,三學院大廳小壁花雀兩堵,光胤畫,時年已耄矣。”
《宣和畫譜》卷十五:“刁光(按,《益州名畫録》作刁光胤,從其生平看,當爲同一人,此乃避宋帝諱而略去。)長安人,自天復初入蜀,善畫湖石、花竹、猫兔、鳥雀之類。慎交游,所與者皆一時之佳士,如黄筌、孔嵩,皆師事之。議者以謂孔類升堂,黄得入室,其知言哉!年踰八十,益不廢所學。今蜀郡僧寺中,壁間花草,往往尚有存者。今御府所藏二十有四:《花禽圖》五、《芙蓉鸂 圖》一、《引雛鷯子圖》一、《蜂蝶茄菜圖》一、《桃花戲猫圖》一、《鷄冠草蟲圖》、《雛雀圖》一、《萱草百合圖》一、《折枝花圖》一、《竹石戲猫圖》二、《藥苗戲猫圖》二、《子母猫圖》二、《子母戲猫圖》一、《群猫圖》一、《猫竹圖》一、《夭桃圖》一、《兒猫圖》一。”
周密《雲烟過眼録》卷下“楊彦德伯嵓號泳齋所藏”:“刁光《睡猫》,高宗題。”
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卷三十五著録《刁光胤畫册》(高士奇《江村銷夏録》卷二,所記與卞氏相同,文字稍有出入)。團扇紙本,凡十幅,對題,金龍箋,俱宋孝宗御題,其中有《雙飛蛺蝶圖》, 附注 : “著 色 , 桃李大小四株 , 有平臺翠石 , 石傍雙勾野草 , 草上五采雙蝶 , 相相翩翻 , 又空勾一樹 , 不用皴筆 , 疏落點染 , 左方有御府鈐印 。”宋孝宗題:“融融風日雜花開,一雨凋殘滿緑苔。倘有紅粧來拾翠,無端蝴蝶鬥飛來。御題。”又有《五羊圖》, 附注 :“ 泉石坡岫 , 設色濃厚 , 枯木二株 , 焦墨寫成 。 中間畫羊五 : 一羯面山背立 , 一子羊隱身石畔 , 一純白老羝顧之 , 一跪草間作咩 , 一齕草 , 各 有生氣 , 右方有御府圖書鈐印 。”宋孝宗題:“霜風不動節毛塵,同沐中原水草春。蘇武還朝典屬國,一時高爵豈庸人。御題。”又有《葵石圖》, 附注 :“ 著色 , 秋葵五本 , 花則粉瓣丹心 , 葉則緑暈墨漬 , 粉筆勾勒 。 下倚玲瓏一石 , 小草蒙茸 , 右方有 御府鈐印 。”宋孝宗題:“中央正色殊堪重,况復丹心向太陽。可信化工深意在,只教此本染宫黄。御題。”又有《雪松圖》 附注 :“ 幽泉怪石 , 布置左右 , 中間一松 , 槎枒盤鬱 , 松傍蒼色一兔 , 偃然跧 , 伏皆用粉筆襯托 , 間以漬墨染成 , 望之知爲深山雪 境 。 内無名 , 欵亦無鈐印 。”宋孝宗題:“夢中衣褐定何祥,明眎由來世澤長。誰擬前身是韓子,爲他毛穎著文章。御題”。又有《竹菊圖》 附注 :“ 石坡峭立 , 流泉蜿蜒 , 竹作飛白 , 菊標五色 , 紛披掩映 , 秋容致佳 。 左方宣和御寶押字 , 右方有乾卦圓 璽 , 係徽高印識也 , 孝宗御筆對題 , 蓋三朝共寶之 。”宋孝宗題:“賦得閒情思獨工,想擕巵酒對芳叢。鉛華不爲春争艷,留得先生醉頰紅。御題。”又有《蜂蝶戲猫圖》 附注 :“ 檜樹 、 海桐各一株 , 樹傍爲叠石 , 下布平坡 , 蹲踞一猫 , 身純白 , 頭尾間 黑 , 若伺蜂蝶之狀 。 右方有御府印 。”宋孝宗題:“白澤形容玉兔毛,紛紛鼠輩命難逃。後邨詩與涪翁,咏未及崔公一議高。御題。”又有《雪裏山茶圖》 附注 :“ 著色山茶一本 , 碧葉丹葩 , 石上漬粉 , 餘地染墨 , 雪境中自爾焜燿奪目 。 右方有宣和長方 御璽 。”宋孝宗題:“一枝殘雪照山城,春意原非復後生。羞把紅顔媚兒,女梅兄知我歲寒情。御題。”又有《江南風景圖》 附注 :“ 薔薇一枝 , 鮮紅可愛 , 更垂弱柳數條 , 蜻蜓上下其間 , 巗石青蒼 , 約略佳麗 。 左方御府鈐印 。”宋孝宗題:“秋雨池塘透晚凉,蜻蜓飛處白蘋香。江南風景堪圖畫,怪得先生一 闕 長。御題。”又有《雪景水仙圖》 附注 :“ 水仙數本 , 離披于帶雪文石之下 , 姿致清絶 。 圖中有宣和長方璽并宣和押字 。”宋孝宗題:“黄冠翠帔玉爲姿,何處春風一見之。未到湘江清絶地,試看山谷老人詩。御題。”又有《芙蓉泉石圖》 附注 :“ 臨水芙蓉 , 一樹花葉都雅 , 下有碧石蒼苔 , 增其韻致 。 左方 御府鈐印 。”宋孝宗題:“託根不與鞠爲雙,厯盡霜風未肯降。本自無心那有怨,年年清艷照秋江。乾道元年仲春,御題。”
天復中,避地入蜀:天復,唐昭宗李曄年號,凡四年(九〇一—九〇四)。《宣和畫譜》卷十五“刁光胤傳”與郭氏的記載相同。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中謂刁光胤“天福年入蜀”,天福,爲五代時後漢高祖年號,僅一年(九四七),這與“居蜀三十餘年”、“黄筌、孔嵩皆門弟子”等記載相悖,“天福”乃“天復”之誤。
黄筌、孔嵩皆門弟子: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上黄筌傳云:“刁處士入蜀,授而教之竹石花雀。……筌早與孔嵩同師,嵩但守師法,别無新意。筌既兼宗孫、李,學力因是博贍,損益刁格,遂超師之藝。”
尹繼昭:晚唐畫家,生平貫籍不詳,工畫人物、臺閣。《宣和畫譜》卷八:“尹繼昭,不知何許人,工畫人物、臺閣,冠絶當世,蓋專門之學耳。至其作《姑蘇臺》、《阿房宫》等,不無勸戒,非俗畫所能到。而千棟萬柱、曲折廣狹之制,皆有次第。又隱算學家乘除法於其間,亦可謂之能事矣。然考杜牧所賦,則不無太過者。騷人著戒尤深遠焉,畫有所不能既也。今御府所藏四:《漢宫圖》一、《姑蘇臺圖》二、《阿房宫圖》一。”
夏文彦《圖繪寶鑑》卷二:“尹繼昭,不知何許人,工畫人物臺閣,冠絶當時。”
《移新豐》:此圖以漢高祖時移民新豐的故事畫成。《元和郡縣圖志》卷一關内道京兆府昭應縣:“新豐故城,在縣東十八里,漢新豐縣城也。漢七年,高祖以太上皇思東歸,於此置縣,徙豐人以實之,故曰新豐。”
《阿房宫》:《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三輔黄圖》:“秦惠文王造阿房宫未成,始皇廣其規,恢三百餘里,閣道通驪山。”杜牧《阿房宫賦》:“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進入宫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卧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間,而氣候不齊。”前代文獻記載,比較簡略抽象,而杜牧《阿房宫賦》,非常具體形象,可知尹繼昭作圖,當據杜《賦》而成。
《吴宫》:《宣和畫譜》作“《姑蘇臺》”,知此圖實爲描繪春秋時吴王夫差在蘇州所建的館娃宫。《太平御覽》卷一七八引《述異記》云:“吴王夫差築姑蘇臺,三年乃成,周環詰曲,横亘五里,崇飾土木,殫耗人力,宫妓數千人。上别立春宵宫,爲長夜飲,造千石酒鍾。又作大池,池中造青龍舟,舟陳妓,日與西施爲水嬉。又於宫中作靈館、館娃閣,銅溝玉檻,宫之欄檻皆珠玉飾之。”李白《蘇臺覽古》:“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裏人。”尹繼昭即以此題材作畫。
李洪度:晚唐蜀地畫家,善畫佛道人物。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上:“洪度者,蜀人也。元和中,府主相國武公元衡請於大聖慈寺東廊下維摩詰堂内,畫帝釋、梵王兩堵,笙竽鼓吹,天人姿態,筆蹤妍麗,時之妙手,莫能偕焉。會昌前,諸寺圖畫亦多,除毁後餘此一處。”
辛澄:晚唐畫家,善畫佛像。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上:“辛澄者,不知何許人也。建中元年,大聖慈寺南畔,創立僧伽和尚堂,請澄畫焉。纔欲援筆,有一胡人云:‘僕有泗州真本。’一見甚奇,遂依樣描寫,及諸變相,未畢,蜀城士女瞻仰儀容者側足,將香燈供養者如驅。今已重粧,損矣。普賢閣下五如來同坐一蓮花,及鄰壁小佛九身,閣裹内如意輪菩薩,并澄之筆,見存。”
《宣和畫譜》卷二:“辛澄,不知何許人,多游蜀中,見於《益州名畫録》,工畫西方像,不聞其他,蓋專門之學也。大抵釋氏貌像多作慈悲相,趺坐即結跏,垂臂則袒肉,目不高視,首不軒舉,淡然如枯木死灰,便同設教,故自爲一家。所以海州觀音、泗州僧伽,畫工之精者,擅名一方,以資衣食,而不必兼善也。澄嘗於蜀中大聖寺畫僧伽及諸變相,士女傾城邑往觀焉,後至者無地以容,蜀人傳之爲佳話。且築室於道,議者無不二三,兹乃衆目所歸,不待較而可得矣。今御府所藏二十有五:《佛像》一、《佛鋪圖》一、《寶生佛像》一、《甘露如來像》一、《大悲菩薩像》二、《觀音像》二、《白衣觀音像》一、《如意輪菩薩像》二、《慈氏菩薩像》一、《仁王菩薩像》一、《寶印菩薩像》二、《寶檀花菩薩像》一、《文殊菩薩像》一、《思維菩薩像》一、《思念菩薩像》一、《樂音菩薩像》一、《不空釣菩薩像》一、《侍香菩薩像》一、《獻花菩薩像》一、《蓮花菩薩像》一、《香花菩薩像》一。”
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筆記》:“普賢閣,閣外南壁,畫佛會一堵,五如來一堵,八菩薩、釋迦佛一堵,升閣,後壁畫文殊、普賢,北畔五髻文殊下生北方天王。井堂内四柱上四天王,并辛澂筆,妙品中格。”按,辛澂,即辛澄。
元揭傒斯《題辛澄蓮華觀音像應制》:“至人不可測,宴坐青蓮華。珠纓披玉體,百豪貫彤霞。從何得此相,來置玉皇家。”
張騰:生卒里籍不詳,太和末,來蜀地諸寺畫佛像。黄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上:“張騰者,不知何許人也。太和末年,偶止蜀川,於諸寺壁圖畫亦多。會昌年除毁皆盡。大中初,佛寺再興於聖壽寺大殿畫文殊一堵,普賢一堵,彌勒下生一堵,浴室院北,對范瓊畫持弓北方天王一堵,大聖慈寺文殊閣下畫報身如來一堵,并騰之筆,見存。”
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筆記》:“(文殊閣),報身如來,待詔張騰筆。妙格上品。”
夏文彦《圖繪寶鑑》卷二:“張騰,不知何許人也,工道釋雜畫,筆法布色,頗窮其妙。”
河陽:縣名,屬孟州,今在河南孟縣。《元豐九域志》卷一京西北路:孟州,河陽縣。
錢忠懿家有《導引圖》:錢忠懿,即錢俶,字文德,吴越王錢鏐之孫,太平興國年降宋,卒謚忠懿。《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并有傳。導引,道家養生之術,謂呼吸俯仰,屈伸手脚,摇動筋骨,使氣血充足。《漢書·張良傳》:“良從入關,性多疾,即導引不食穀。”《導引圖》即描繪此養身法之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