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医的历史,就是中国人的历史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秀才学医,笼中抓鸡。”这是因为中医与儒学、道学、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甚至武术茶道、琴棋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人学习中医就相对容易。

反过来也是一样。能够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的人,必然也要胸中自有丘壑,方能成其大器。

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刚刚开始识字的时候,他就用他手边的写有各种中药名称的纸片来让我记诵,再拿出和文字相应的药材来指给我看。在中医的领域里,几乎是万物皆可入药。懵懂的我虽然经常不明所以,倒也学得极其开心,偶尔遇到白花蛇、穿山甲、地鳖虫等有趣的玩物,就更是兴致勃发了。

随着年纪慢慢增长,研读了诸多中医典籍以后,我才逐渐明白了中医的真正奥妙,也了解了父亲的深邃博大,也更清楚他当年对我的苦心孤诣。

经络美容绝对不是西方医界的创造,更非日韩等国的专利。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整天奔走于各种美容美体场所,惟美容师马首是瞻,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道、释三派的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这三派思想,都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

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其本身就是和中国古代的其他文化同根同源,浑然一体的。

不仅如此,中医的产生和发展也几乎是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从我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朝代——殷代,就有了关于经络按摩的记载。有语言学家认为,“殷”字在甲骨文中,其本义就是一个人持按摩器具,为另一个人进行治疗。在甲骨文中甚至还记载了数位专职按摩师的名字。因此,可以说,经络按摩法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殷代以前。

《史记》和《汉书》等古籍经典中也对经络按摩有所论述。《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名医扁鹊如何以按摩手法来为人治病。而《汉书》中记载有我国推拿按摩史上的第一部著作《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原文已失佚),其与《金贵要略》、《伤寒论》并称为中医辨证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中医宝典《黄帝内经》已经对按摩疗法有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书中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于按摩、醪酒”,“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中医基本治疗原则也是从此书而来的。

汉朝的名医张仲景、华佗都在按摩方面具备很深的造诣。

唐朝的高僧释慧林在他的专著《一切经音义》中写道:“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即名按摩也。”同朝代的孙思邈也在《千金方》里记载了许多有关膏摩(即用药物按摩)的良方。天宝年间,按摩疗法已经远播日本、朝鲜等国,并开始逐步传到欧洲。

宋、金、元时期,按摩疗法进入了鼎盛时代,大量的按摩专著相继问世。连大文豪苏东坡也曾经对按摩保健加以赞誉:“其效不甚觉,但积累至百余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在民间,深谙按摩之道的中医高手更是不断涌现。

到了明代,发源于先秦的按摩术,经过两千多年的积累流传,学术分支越来越细。太医院开始将按摩列为医政之一。这时,专事女性美容的按摩疗法已经从传统按摩术中分立出来,逐渐独树一帜。

到了清代时候,美容按摩已经不再局限于按摩手法的变化上,而是出现了玉棒、美人拳、太平车等多种专门针对女性体貌特征的按摩工具,理论上更完善,手法也更多样了。

可惜的是,一百多年前那些西风东渐的岁月里,比尖船利炮、舶来商品更易打动闭塞的中国的,是对急性病见效迅速的西医,那是中国人认识西学的开始;而随后,西风化雨让中国的现代化意识疯长,此时最早一批被唾弃的“糟粕”里就有中医。

我们在课本里都学到过鲁迅先生的关于中医的那些不善之词。不可否认,中医的历史过于古老深邃,再加上总会有不少人为了不良目的,跻身于中医行列,使中医蒙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其成教授曾说过:“中医是中国的原创医学……中国人应该珍惜,从理论思维的角度去加以有效的总结,而不是一味地搬用西方人的逻辑分析工具去否定它、摧毁它。”

这句话我非常赞同。而且,偏执地排斥中医和盲目地“捍卫”中医都是不当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应该并行不悖,如大鹏之两翼,共同鼓动方能跃上九霄,共同成为当代中医发展的源泉。

贴士

中医百年存废的大论争

1.在近代中国,主张废止中医的第一人是清朝末期的国学大师俞樾。1879年,俞樾发表《废医论》,之后又发表《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

随着俞樾的思想影响逐渐扩大,1900年前后,思想界已出现否定五行说的思潮。到民国时期,废止中医已经成为当时“中西文化之争”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在思想界乃至政界都引起激烈的争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学被当作旧传统、旧文化一并否定。当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

2.1912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当时的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教育部第一届临时教育会议上,通过并于随后颁布了《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该《法令》前后颁布两次(1912年11月和1913年1月),都没有把“中医药”列为教育学科,而是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3.1934年傅斯年的《所谓“国医”》和《再论所谓“国医”》的发表,又在舆论上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中西医之争,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才趋于平和。

4.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修改的宪法中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给予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同时,医学界提出一个口号:中医药现代化。

在民间,双方的争论一直在进行着。支持中医的人士认为,“中医学的存在价值根本用不着西医来证明”,而反对者则认为中医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检验,是“伪科学”。 /xShOZwVQMxwUWm2KP2F6qmdqAojVNW6WkUPzE2hOJF7ycrurNKzd6n8EXEZgML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