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刺激实践在欧洲和日本:教训多于经验;德国有亮点

把当前的欧洲债务危机和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前置的“长期引致期”放在一起全面来看,也说明我们在检讨新自由主义的偏颇的同时,亦十分需要认真吸取传统凯恩斯主义的教训。格林斯潘在1966年写的《黄金与经济自由》一文中对“大萧条”有过这样的解释:当商业活动发生轻度震荡时,美联储印制更多的票据储备,以防任何可能出现的银行储备短缺问题。美联储虽然获得了胜利,但在此过程中,它几乎摧毁了整个世界经济,美联储在经济体制中所创造的过量信用被股票市场吸收,从而刺激了投资行为,并产生了一次荒谬的繁荣。美联储曾试图吸收那些多余的储备,希望最终成功地压制投资所带来的繁荣,但太迟了,投机所带来的不平衡极大地抑制了美联储的紧缩尝试,并最终导致商业信心的丧失。结果,美国经济崩溃了!——其实,格林斯潘对“大萧条”的解释,就是奥地利学派的观点。虽然没有指出准确的时间,但米塞斯和哈耶克确实预测到了“大萧条”的到来。政府失灵要比市场失灵更可怕。在此意义上,我们应该永远铭记朱格拉医生的名言:“萧条的唯一原因是繁荣!”

但也必须遗憾地指出,无论是格林斯潘本人,还是欧洲、日本的决策者,在另一方面即在单一需求侧视野之内放任市场力量上,其实也犯有不容忽视的错误。美国基于市场环境超宽松考虑而引出的畸高金融杠杆率,导致了世界金融危机,自不必赘言。在欧洲,当人们庆祝欧元及其货币联盟诞生之后,过于沉浸在欧洲一体化的梦想之中,更多的是要享受统一货币带来的好处,而对于需匹配的财政联盟、即维持欧元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必不可少的控制财政赤字的有效制度安排,则漫不经心。作为欧元区支柱的德国和法国两个“带头大哥”在2002-2005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均突破了3%。虽然经过调整两国财政情况有些好转,但对于突破限制的行为却没有任何惩罚性的措施,其他小国情况更甚。更为恶劣的是,很多南欧国家只是一心要享受统一的欧元所带来的低利率的好处,任意扩大政府福利开支和放任市场调节来寻求执政者任期内的“得分”。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希腊,为了尽快达到加入欧元区的标准,甚至通过投资银行的帮助利用金融手段对国家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作假”的包装,使得希腊得以在2001年顺利加入欧元区,这一伎俩直至新政府上台发现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到来再也无法隐瞒的情况下,才被公之于众。而且,希腊长期以来消费过多,社会福利负担过重,财政赤字长期无法实现“马约”的要求,终于出现了当下四面楚歌的危险境况。

日本的教训更是深刻。在面对20世纪60、70年代大规模顺差和升值压力时,日本本应主动进行政策调整。但是,按照日本中央银行前副行长绪方四十郎的话说,当时日本“社会心态膨胀,对日本经济过于自信,尤其是国家领导人的心理膨胀,政策决策者们开始变得傲慢,听不进外面的意见,本该主动从自己的角度早做政策调整,但调整的严重延迟,最终导致日本当时无力应付国内市场运行和国际政治的双重压力,最终做出了被动性调整。而那之后,我们其他的经济政策调整(如紧缩货币政策),实际上仍然是一个个地被耽误”。这里,需要澄清的一个误解是,国内对日本“失去二十年”的解读,往往归咎于广场协议的日元被迫升值,但这在国际和日本国内并非主流认识。日元升值至多只是其中因素之一,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资产泡沫才是症结所在。长期在日本财务省任职的现任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就是这一观点的代表。特别是,日本社会特有的终身雇佣制度及政策救助企业的强烈倾向,再加上日本自1999年以来长达十多年的几乎零利率政策,最终只是造成了占据大量资源的僵尸企业,严重缺乏“创造性破坏”,而这正是熊彼特企业家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

与日本相比较,德国经验值得借鉴。同样是广场协议后,德国马克大幅升值36%,但德国并没有开展大规模刺激政策。时任联邦德国经济发展专家委员会主席的施奈德教授在解释当时政策的出发点时指出,对于解决失业问题,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奏效,但是无法在长期中根本性地解决问题。增加就业要靠投资,但利率下降只是暂时性、一次性减少了企业的投资成本,而企业投资是一种长期行为,最终将取决于利润率情况。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改善企业盈利的环境,而不是一味地对经济直接进行刺激。1982年至1987年,德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由3.3%递减到了0.4%的水平。在税收政策方面,对企业和个人大幅减税;在财政支出方面也通过减少补贴等手段削减开支。这些是在约束政府作用方面的理性的、机制性的调整。另外,政府又确实有所作为:在削减财政收支的同时,注重对经济结构的调整,用财政补贴资助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一些生产行业;积极支持企业的研发,并向劳动者提供各种培训及其他形式的帮助,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如果不考虑两德统一的影响,广场协议后的德国经济一直保持了2%左右的温和增长。至今,德国成为表现稳定且有可持续性的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仍无大患,也因而成为维系欧元区不解体的决定性力量。 HWdgARpDTMsza5DMU+5H9SdiJR+94AaJxf1obNbccd3G01YdX97BsKYIX3MfBr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