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一部分 |

“名”辨学科

100多年来,在西方科学影响中国的思潮之中,一大批学术概念从日本和欧洲引入,包括“文化”“民族(nation)”“民族学(etnnology,曾译民种学)”等概念。在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中,一直凝练和浓缩着自己的核心概念,而首要的概念就是“文化”。本部分为“名”辨学科。主要通过对上述概念之“名”的辩论,思考文化人类学在近代进入中国所带来的学科本土化。这些概念直至今天还在影响民族学学科的界定与发展。

长期以来,在学界一直有一个潜在的规则,即某个地域或人群的特殊文化规则如果不能进入主流学界的理论和解释体系,便会遭到某种自觉不自觉的学术歧视。这一方面体现了西方中心的学术霸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否存在完全“特殊”的人类生存法则或者规律?这里所谓的“特殊”,不是指表面现象及其文化逻辑的差异,而是深层的理论体系和深层文化逻辑的差异。主流学界一直发展着一套人类学的理论体系,它并不能用“西方中心”来简单描述,无论哪个地域的研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贡献于这个理论体系。那么,为什么中国研究没有提供更加有影响和重要的学术或理论贡献呢?这其实是一个至今仍然需要认真回答的人类学本土化的问题。

本部分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化与社会两个概念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学术范式进行了辨析,并对“民族学”“民族志”的概念从本土化的角度进行了反思,最后探讨了人类学与民族学两个学科的关系及其本土蕴含。

第一章,“文化研究的范式:波粒二象视野中的文化与社会”。本章主要通过对“文化”概念在人类学中的演变之探讨,思考以“文化”作为核心概念的相关人类学研究范式,进而在与社会学之“社会”研究范式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在人类研究中“文化”与“社会”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如同物理学中的“光既具有波性同时又具有粒子性”一样,“文化”与“社会”是对“人类”的两个不同视角的互补描述。象征和解释人类学家格尔兹(C.Geertz)在其《文化的解释》一书中认为:“作为区分文化和社会系统的更有用的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是把前者看成有序的意义系统和符号系统,社会互动就是围绕它们发生的,把后者看成社会互动模式本身。”“文化和社会结构是对同样一些现象的不同抽象。在观察社会行动的时候,一个着眼于社会行动对于社会行动者的意义,另一个着眼于它如何促进某种社会系统的运作。” 不难看到,格尔兹的上述观点认为,“文化”优越于“社会”之处,乃在于“文化”被视为人类行为的意义编码体系,相当于电脑的“软件”,从而区别于“社会”的思维偏向人类“硬件”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学家的工作便是理解和解读人类的各种文化。对人类各种文化意义的编码体系即文化行为进行解码,是人类学家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走向‘文化志’的人类学”:传统“民族志”概念反思。本章通过对“民族志”的反思,指出三点传统“民族志”概念的理论误解和失解:①在中文语境中,“民族志”之“民族”译法存在不足,ethnography的合理译法是从“民族志”回归到“文化志”。②面对后现代理论对“文化志”方法论的挑战,传统“民族志”的问题是缺乏对“文化”之“信息”本质的理解。“文化志”作为“他者”的理解,必然具有歧义性和部分的真实,而这恰恰就是一种“文化的真实”。③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是彼此间“文化的经验”沟通,它必然导致研究者和当事人彼此之间的有限度理解,形成所谓的“互主体性”问题。从“经验”的角度来看,经验是文化的,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沟通的桥梁,两者共同产生“意义”。因此,文化的尊重和平等是文化经验的原则,应该在对“经验”的深入理解下促进“互经验文化志”的研究。

第三章,“世界的人类学与中国的民族学”。因为“民族学”的用法,导致在近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十分本土化的学科——“民族学”(ethnology)。但是,这个英文概念所表达的,其实就是西方的文化人类学。于是,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学科现象:在美国被认为属于同一个学科但有两种名词(cultural anthropology和ethnology)的文化人类学,在中国形成了“世界的人类学与中国的民族学”两个学科。本章论述了学术界一直争论的中国民族学的独特学科地位,探讨了世界的人类学与中国的民族学的三种本土化并接。①历史并接,论述了两者在近代的各自引入和本土化过程。“民族”概念在近代学术史上之所以重要,主要来自近代中国的国家危机,并出现了两种并置的思潮,一是民族主义的思潮;二是主权国家思潮,从而引出了民族学的本土化。②文化并接。一是体现在在学科学理上“文化”作为两个学科共同的研究主旨上;二是体现在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两个“共同体”的话语中。③学科并接。一是讨论了两学科的相同说、相佐说和并立说;二是从人类学的横向学科与民族学的纵向学科属性来定位两者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本章还探讨了两个学科的历史本土化和未来的本土化发展。肯定了民族学在中国的学科定位,展望了民族学未来发展的可能前景,寄希望中国的民族学能够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上发挥独特的作用,并能够以扎实的民族研究为世界的人类学理论做出贡献。 jHiSpRVduY+UkU17PxLGRgesBfBGir9Z9bE77evov/4HxSMJsi+pI6UJ6pzGbG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