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从逆向设计理解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在2001年,我国进行基础教育第八轮课程改革时,作为这次改革最为重要的文本,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愿景,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底线要求,“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已成为广大学校与教师的日常用语。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包括基于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方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案、评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案的实施,本书主要指向基于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方案。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这涉及诸多原因,但重中之重是学校与教师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理解,尤其是对在操作层面如何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理解。就此,本节将从逆向设计角度来探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具体地说,本节主要回答三个问题:教学目标来自何处?怎么理解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如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目标来自何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的课程实施或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二是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三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教学) 。之所以要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师经验和教科书,那是因为后两者只关注了“教什么”“怎么教”,而前者还关注了“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使得教育更具专业性和灵活性。

课程标准是种底线要求,它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规定,阐述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素养和思想品德标准。这种底线要求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教室是统一的,但在底线基础上,不同地区、学校、教室又可以灵活地加以变化。作为国家强制性法律文本,课程标准无疑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提供了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有了课程标准之后,教学的目标来源于课程标准,教学的主题、内容以及活动都是由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决定的。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教学目标,并据此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方式。

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中间可发生多次转化,比较常见的路径为:课程标准—学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因此,要确定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否则,教学目标就可能偏离课程标准,使得教学无效。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依据,而是一种支持教学的参考资源。由于受传统影响,目前还有不少教师把教科书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这实际上是没有看到,目前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改背景下,课程标准才是教学目标之依据,也是最为关键的依据。由于课程标准中包含了众多学习结果,如学科核心素养、大观念的学习要求、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就要依据教学层次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如果跳出一门学科的限制,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通过各门学科来实现,而作为教育目标的学生核心素养则来自教育目的。如此一来,从教育目的到课堂目标将经历表1.2 中的转化过程。

表1.2 教育目的范围的层级关系

注:本表在资料基础上做适当改编而得。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双基”时代、“三维目标”时代,进入了现在的“核心素养”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体现并落实课程标准提倡的素养要求。由此可见,无论学生核心素养还是学科核心素养,都需要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来实现,而这是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案设计为前提的。

二、怎么理解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

在传统意义上,评价被视为外加于教学过程的,主要用来测试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没有发挥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但在逆向设计中,评价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这一方面在于,评价设计不仅用来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落实,还有助于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评价时可检验教学目标本身设计是否合理。另一方面在于,评价不仅需要发挥检测的功能,还需要发挥“诊断”的功能,即评价不仅是对学习的评价,还是促进学习的评价。评价证据必须是充分的,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通过评价了解教与学的问题所在,并为采取改进行动提供可能。因此,评价需要全面地展开,不能局限于某次单元测试或期末测试,而应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还应包括日常的课前检测、课中观察、课后练习等,可以是正式的评价,也可以是非正式的评价。

由于评价设计需要基于教学目标,因此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评价方法。例如,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技能,可以用传统的选择题或填空题、简答题来测试,但像问题解决、沟通合作等能力素养,则需要表现性评价或真实性评价任务来评估。随着我国当前素养教育时代的来临,教师应加大对高阶复杂能力素养评价的关注,加大对表现性或真实性评价的学习。实际上,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更愿意选择表现性评价,因为这样的评价类型能对他们提出挑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深度学习。

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并非先设计了评价再设计教学后就无须考虑评价与教学的关系,恰恰相反,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师“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标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并在自己的专业权力范围内做出正确的课程决定。其中,评价与教学是合一的、相互影响的,甚至要成为一体。确认了评价之后,教师也更加清晰后续的教学环节,当评价任务也是教学任务时,评价与教学高度一体化,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实时地获得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之采取及时的行动。遗憾的是,当前许多教师还缺乏评价促进教学的意识,还不能有效地整合评价与教学,还不能开发表现性任务和评分规则等评价工具。

三、如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对于逆向设计来说,教学指向的目标乃基于课程标准,以落实高阶复杂的目标为取向。教学活动应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我建构,并发挥班级或社群对于学习的作用。在素养导向的教育中,教师需要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因为问题能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同时,问题还必须情境化、生活化,因为只有情境化的问题才可能指向能力素养,而只有生活化的问题,即那些发生在身边生活中的问题,对于学生才更具有意义。

考虑到教学目标的统整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通常需要设计大的统整性问题,这是因为只有大的问题才能对应大的目标,只有整合的问题才能对应整合的目标。在一些学期或单元层面,这样的大问题往往会组成更大的问题群;在一些课时层面,这样的大问题往往会被分解为几个小的问题群,这是因为问题或问题群是学习的敲门砖,它们形成的问题网覆盖了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能推动问题驱动的探究学习。

除了要考虑与目标的关系,正如上文所述,教学活动还需要考虑与评价活动的整合。通过评价,可以明晰教学活动的合理性,进而调整教学活动过程,甚至改变教学目标。由此可见,教学活动是动态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预设,也可以生成。这些实际上都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经验,与学生分享目标,思考如何因材施教、组织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改正的机会。为达成这些目的,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个体专业学习,也需要与他人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以便持续而深层次地提升专业素养。

总之,在逆向设计中,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教师一致地思考目标、教学、评价,确保课程标准得以落实,让学生学得更好、更有效。从2001年至今,我国教育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直是重要方向。作为教师,需要深刻地认识到,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国家课程政策的规定;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有利于保障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有利于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完善。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在分析教材(教科书)、地方教参(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方考纲(考试要求)、近年的各级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和教学资源,积极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期课程纲要、单元教学方案和课时教案。 BC4+0Cj2KJyvh6IHLtMFhUsC0T5t5d3wNrRYXNm5M6vpIeIJPUiQ1nwfc2vust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