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基础教育在其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需要把国家的意志转化为专业行为,为孩子的自由和幸福点亮明灯。要完成如此使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容忽视。那么,中小学教师要发展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呢?客观地说,教师专业发展涉及诸多方面,本书聚焦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学方案设计,确切地说,聚焦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案设计。

本书之所以聚焦该主题,主要基于对以下三方面的考虑:一是课程标准乃底线要求,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乃大势所趋。我国自2001年开始进行基础教育第八轮课程改革,至今已有20载。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课程标准乃标志性文本。它规定学生最基本的阶段性学习结果,实为学校课程制定与教学的“准绳”。二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理论与技术的支撑,需要实践案例作为参考。就我们平时的观察而言,当前,有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时还是重在教材,对于课程标准缺乏应有的关注。即便是那些关注课程标准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与疑惑时也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尤其缺乏扎根于课堂的知识和技能。三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与时俱进,教学方案设计需要专业化。历经多年社会发展,课程标准也紧跟形势需要,处于不断更新与发展之中。当前,我国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教育的时代,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教师需要新的知识结构。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深度执行课程标准?或者说课程标准的执行力具体体现于什么地方?对此,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答案,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其中的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拟从教师专业实践最为日常的教学方案设计入手,意图为教师教学提供支持与框架。

本书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乃关于教学方案设计的基础—逆向设计,它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提供了指导,向读者阐述逆向设计是什么、为什么要逆向设计、如何逆向设计,指明了其涉及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点呈现了目标、评价、教学三者之间的一致与匹配。这些正是学期层面课程纲要、单元层面教学方案、课时层面教案所需要的知识基础。

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其余各章除了在总体上呈现必要的理论、框架、工具与案例外,都融入当今教育的最新发展成果。例如,第一章强调逆向设计,第二章重点突出素养取向的理念,第三章凸显大观念导向,第四章强调可视化学习。

具体来说,第二章主要围绕课程纲要展开。首先考查课程纲要的历史,论述课程纲要对于学校课程教学的重大意义,剖析其不同发展阶段及受到的限制,提出走向整合路径是素养教育时代课程纲要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通过“问与答”进一步梳理课程纲要的知识基础,进而详细地展现一份学科课程纲要与一份超学科课程纲要的研制历程。第三章在对国内近十年单元设计进行评述后,提出用大观念来进行单元设计的设想与实践,“问与答”丰富了理论基础,在两者的基础上呈现三份案例开发的思考。第四章是对前面三章的自然延续,主要从可视化学习角度探讨教案的研制。可视化学习概念与“教案问与答”为这一章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相关的教案设计及其翔实的教学目标与评价设计对于教师极有参考价值,而这一章最后部分论述教案中核心学习任务的研制,它可视为体现目标—教学或学习—评价一致性的最小“细胞”。在附录部分,提供两位作者多年来与实验合作学校共同开发的作品。

学期课程纲要、单元教学方案、课时教案虽处于不同层级,但它们实则相互关联与制约。例如,没有单元层面的思考,教案设计就宛如一叶障目;反之,没有有效的教案,再好的单元教学方案也将形同虚设。与此同时,本书各章的关键词—“素养取向”“大观念”“可视化学习”并非截然分开的,它们都服务于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一些视角或方法是可以通用的。例如,第三章围绕大观念来研制单元教学方案,虽然第二章课程纲要内容中没有明确、详细地论述大观念,但事实上,在该章从整合路径探讨课程纲要的发展时,如果就目标整合角度来看,通过大观念来研制课程纲要已呼之欲出。同样地,可视化学习的思想也渗透于课程纲要与单元教学方案之中,没有可视化学习的实践运作,课程纲要与单元教学方案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效果将会大为降低。

目前,学界关于单元设计中出现的概念有着不同的术语表述,如用大观念或大概念称“Big Ideas”、用本质问题与主要问题或基本问题称“Essential Questions”,本书对这些术语并不做明确的区分,它们在不同语境中各有优势。

本书研修内容要求教师进行独立思考,要求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以求合作发展,需要教师关注整体与局部、重视理论与实践。唯有如此,教师才有可能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获得专业发展,提升课程标准执行力。教师拿到此书后,可自行阅读并实践其中的一些理论。考虑到书中有些内容对于教师来说较为陌生,建议采取集体研修的方式。研修可由教研组组长组织教研组集体讨论为主,也可以聘请专家或专家教师指导,讨论时可灵活采用传统的现场讨论方式或利用微信、QQ等平台进行网络交流,研修的具体操作可视实际情况而定。

坦白地说,本书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尽管书中案例在整体上反映了相关教学方案研制主题的基本精神与思维方式,但如果能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学科案例,那么对于不同学科教师的参考价值可能更大。又如,本书中的一些理论基础仍需深入探讨,尤其是可视化学习教案一章还缺乏更为系统深入的探讨内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希望将来能进一步夯实其理论基础,建设专门网站以提供各级各类不同学科的案例。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将更充分、更全面地开展理论研究,出版关于各门学科的案例集,甚至研发相关的教师培训手册。

本书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国家一般课题“共同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研究”(BHA190153)成果,能够出版得益于诸多方面的关心与支持。温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清华大学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很多的支持与帮助。书中所引用的一些著作、论文与案例也承蒙众多学者的垂爱与慷慨,研究生韩文杰、杨宇凡参与了本书的书稿校对工作。在此,对以上单位及个人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我们唯有继续努力,写出更好的作品,才能不辜负大家的帮助与期望。

邵朝友 张 斌
2020年9月13日 pt5Mct4rzRut0eTfUD5iOjPIVdUZJseWAjepThBJW/KIeirTc6LXvcxWIxo1Myb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