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分裂感
“好”和“坏”怎么会同时存在

在婴儿的世界里,人和事往往都是黑白分明的,但当我们长大成人后,会开始慢慢认识到好人也可能做坏事,坏人也可能发善心。可现实是,很多人哪怕已经年龄相当大了,但仍旧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来看待周遭的人和事。当所处的环境总是有很多灰色地带的时候,我们就会很容易产生分裂感,进退两难。

我们还会经历的一种分裂感是,当我们需要做一个决定时,脑子里常常有两个声音在打架。比如面对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交往对象,一个声音会说,这种情况赶紧分手就对了,还等着干吗?另一个声音可能会说,你自己也有问题,不全是对方的错,也许你之后再也找不到对象,要孤独终老了。

分裂感在心理学中就是一种在“好”和“坏”同时存在的时候,个体无法融合和整合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出现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轻则纠结、选择困难,一个小小的决定都无法作出;重则撕扯、生活停滞不前、原地打转、常常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为什么我感觉不到自己的完整

“分裂”在我们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其实是一个正常出现的自我保护的功能,它通过“幻想”来实现。比如小时候我们看的童话故事,常常会看到类似“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局,于是我们幻想他们之后真的从不吵架,再也不会遇到坏人,也不用为生计担忧。再比如,在影视剧中扮演坏人的演员,如果演技太过于出彩,常常会导致观众无法将演员本人和角色分开,认为本人也和剧中一样恶劣,在现代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现在,群众的非理性幻想甚至发酵到网暴演员的程度。

我们为什么这么害怕把好和坏同时放在一个人身上呢?因为这个过程会带来混乱和危险,而人都是倾向于稳定的可预测性的。比如我们看见一条蛇,大部分人本能地会想要逃跑,因为如果被咬,可能会因为毒液进入身体一命呜呼。再比如我们看见一只小兔子,很少有人拔腿就跑,反而会称赞很萌很可爱。当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明明知道人比动物复杂多了,但我们还是希望人如果也能这么简单地进行分类和判断就好了。比如我们交了一个新朋友,都希望对方永远不要背叛自己,甚至有些人真的认为只要做了朋友,就“不应该”发生背叛的事情,那是不能接受也是很难理解的。再比如我们谈了一段恋爱,就认为不管发生了什么,都应该相爱终身,白头偕老,一旦这个愿望被打破,就会产生对人生和对这个世界的怀疑。这样的时刻在生活中想必有很多,这些就是我们经历的“分裂时刻”。

这种不完整感的原因就在于面对“不应该的时刻”“分裂时刻”,我们无能为力,我们没有学习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怎么做?自我的完整并非像我们的身体器官一样是与生俱来的,相反,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本就是不完整的。“自我”起初只是一个待发育的未破壳的蛋,这个自我之芽需要父母的呵护和滋养,才能顺利孵化。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个过程,重新经历自我的再次塑造。

妈妈是人生的第一面镜子

在你小时候,可能有很多人照顾过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其他亲戚、邻居、保姆……唯独妈妈的角色是近乎不可替代的,她和你的互动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妈妈是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面镜子。这其中有无法忽视的生物性因素,使得母亲客观上具备更多的和婴儿之间天然的纽带,比如母乳喂养、乳房的肌肤接触、母亲的激素变化等。婴儿会在没有任何认知和教育训练的情况下,自觉主动地去寻找母亲的乳房,来获得营养和情感上的慰藉;另一方面,母亲也会在较高的雌性激素、孕激素和催乳素等多种激素的刺激下,积极响应婴儿的需求,使其更容易与婴儿建立联结。

但是生物性无法控制一切,不同的母亲对于婴儿的响应程度和响应方式各不相同,成熟的人自然会对妈妈的照料有着成熟的评价和判断,但是婴儿的判断却是一刀切的。如果妈妈总是回应自己的需求,就会被婴儿认为是“好妈妈”;如果妈妈有时候没有回应自己的需求,或者用自己不喜欢的方式对待自己,就会马上被婴儿认为是“坏妈妈”。在婴儿期发展的阶段,婴儿竟不认为这两个妈妈是同一个妈妈,没有办法把两种评价和看法同时放在一个人身上。

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其实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保护机制”。在婴儿享受好妈妈的照料时,一切都是完美的,那么当“坏妈妈”的行为出现时,婴儿会觉得破坏了之前的美好和安全感,要找一个理由来解释这种破坏性的恐惧和不安,于是就干脆把妈妈在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判定为另一个人,这样就依旧能在自己的幻想里获得一位完美的好妈妈。甚至有的婴儿对“坏妈妈”的行为会更具攻击性,比如上班回来,好久没有见到的妈妈过来抱自己,有的婴儿甚至会对妈妈拳打脚踢,想用这种方式来惩罚这个“坏妈妈”。

这种幻想在心理学上叫作“全能的幻想”。想象一下回到我们还是小婴儿的时候,我们和外界的世界没有什么真实的联系,如图1-3,没有办法像一个成人一样去探索这个世界,我们只能躺在那儿,手舞足蹈就是我们能做的所有事情了。那么在这种探索世界的资源极端缺少的情况下,我们就会创造出一个世界,这个创造的过程所依赖的就只有主观体验和幻想了。比如饥饿,就能让婴儿相信一些事情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在这个需求产生了之后,就会幻想有一个人能够魔术般地实现这个期望。当婴儿得到妈妈的母乳喂养时,这种幻想就成真了,那么这个时候给这个人一个“好妈妈”的好名头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1-3 自己和世界完全分离

图1-4 “好妈妈”VS“坏妈妈”

如果不理解这其中的秘密,婴儿的行为就会很容易被误解,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那么“坏妈妈”和“坏孩子”就可能在家庭里形成一个恶性的互动循环,将这种充满恐惧和不安的关系加剧,进而失去看到“好妈妈”和“好孩子”的机会,失去建立安全关系的机会,如图1-4。知道了这个秘密,我们就不会这么简单地看待这件事情了,而是找到了和还不会说话的婴儿的一种沟通方式,那就是通过满足他们的幻想来实现一种对话。在他们只会用哭喊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的时候,以妈妈为中心的照料团队就要尽可能地去配合这种对话,并且要允许婴儿的幻想产生和发展,尽量少地让婴儿去经历那种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那样的,不稳定又不可预测的分裂感。让婴儿去经历一段时间的“全能幻想”,这样就能够在一个生命最早期的时候,感受到自己的完整了。

在没有学心理学的时候,我也很难想象在一个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的小脑瓜里,竟然也有这么复杂的精神世界,我也把他们当成不需要太多思考如何跟他们相处的小动物。但事实并非如此,我现在也会想象曾经自己处在那个阶段时,脑子里有这么多想法,却还没有表达方式的那种无助。这就是我们理解自己的开始,哪怕距离那段时间已经过去很远,我们仍然能找到沟通的方式,这种沟通就是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方式。

完美的家庭,也会有创伤

精神分析的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说,即使成长在完美的家庭,也难免会经历创伤。怎么会这样呢?那岂不是每个人都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过创伤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话没错。我在刚开始学习心理学的时候,面对一个个案例,我总是下意识地先去找这个家庭中到底出什么问题了,这样就可以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会成长为现在的样子,为什么会有现在的问题。这在初期的时候,的确是奏效的。比如一个有强迫倾向的人,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个强势的、要求极端严格的爸爸或者妈妈;一个有边缘倾向的人,小时候都有缺爱的经历,父母很少给予情感上的满足;一个有讨好倾向的人,在家庭中很少受到重视,总是渴望向外界证明自己,得到认可……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每个人格的成长经历都是复杂的,没有办法真的实现一一对应,一个不够完善的人格就一定对应某一个创伤,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根本无法用一个原因来诠释。更令我意外的是,很多人的原生家庭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严重的创伤。我不禁开始思考弗洛伊德的那句话,有了自己的见解——创伤体验是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得不经历的必然体验,因为当我们面对未知的时候,创伤就已经产生了。

没有一个智慧之人,也没有一本人生教科书,可以告诉我们完美的人生是怎样的。我们终此一生,一直在生物性和人性之间挣扎,在先天和后天之间寻找平衡,所以我们人生的底色就是无法避免的由未知带来的创伤感。我们现在常常会用这样的句式来调侃自己的身份——“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妈妈)”,或“我也是第一次做孩子”。这样的玩笑话其实揭露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核心,那就是当我们成为一个第一次体验的角色时,就决定了我们要面临挑战,而挑战就意味着超出了我们可预见的能力范围,这其中必然会有挫折和失败。

妈妈在所有照料者中的角色非常重要,在婴儿还无法融合“好妈妈”和“坏妈妈”的时候,当然要尽力而为,更多地为婴儿提供“好妈妈”的体验,但多好的妈妈才足够呢?精神分析流派的温尼科特提出了“足够好的母亲”的概念,用来描述为使婴儿获得好的生活开端而提供充分满足的父母的作用。一个足够好的母亲会适时调整自己的照料方式,以适应婴儿需求的变化,并且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技能,那就是“原始母爱的全神贯注”,是母亲对婴儿的需求的一种领会状态。这种状态需要母亲紧紧跟随着婴儿的需要,就像是她自己的一部分需要一样。但是这个过程不是无限度持续下去的,当婴儿在这种安全的、足够好的环境中慢慢成长起来时,妈妈就需要慢慢减少这种依赖,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断奶”。

医生会建议母亲在婴儿八个月到一岁之间断奶,超过这个时间,反而会影响婴儿的身体发育。心理学家同样也很重视断奶的过程。我在断奶的时候,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父母常常拿出来一起逗乐。我在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大概是一岁多,父母决定给我断奶,这个过程我不记得了,但是据父母的描述,我有点不适应,在院子里转来转去,结果一屁股坐在了仙人掌上。他们哭笑不得,开始一根一根给我拔屁股上的仙人掌刺,但也没有因此心软而延迟我断奶的时间。虽然在断奶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些小插曲,有些婴儿的反应可能会更强烈一些,但这就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家长要做的不是延迟这个时间,而是一起陪伴婴儿度过这个时间,婴儿感受到独立性的同时,也能够感觉到信任和支持。

相反,如果婴儿在开始培养独立性的时间还继续依赖母亲过度的照顾,会延迟婴儿的心理成长。一旦这种依赖形成模式,等母亲真的觉得婴儿应该长大成人的时候,就有点儿晚了。网络上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事情,父母禁止孩子在18岁之前谈恋爱,但是一旦过了18岁,上了大学了,就马上让孩子寻找结婚对象。这其实就是一种教育的误区,真正的独立性应该是从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就在有意识慢慢培养的,并非以18岁为绝对界限,无法想象一个人昨天还是孩子,今天就奇迹般地长大成人了。

在“足够好的母亲”这个概念中,还有一个小细节是不能忽略的,温尼科特在提出这个概念时,特别强调是“父母的作用”,并非特指妈妈一个人的作用。父亲应该是怎样的角色呢?那就是“辅助支持的作用”,我很喜欢用“助理”这个概念来解释这种配合的关系,母乳喂养自然会受到生理构造的限制,父亲无法替代,但是父亲要做好妈妈照顾婴儿时的助理,帮她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琐碎事情,以及情绪上的照顾。甚至可以简化为,妈妈照顾婴儿,爸爸照顾妈妈,这便是一对“足够好的父母”了。但即便如此,创伤仍旧是在所难免的,父母无法预料到一切,也无法永远待命,婴儿总是会经历一些无助的时刻。所以有创伤的人生,并不是例外的不幸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人生。只是有些创伤太大太痛,我们还没有找到理解和消解的方式,我们在接下来的内容中继续慢慢探索,我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答案和方式。

方法工具箱:分裂时刻、断奶访谈、融合练习

1.分裂时刻

找出对你来说最不能接受的3个“不应该时刻”,比如前文中提到的“朋友就不应该背叛”“伴侣就不应该分开”等“不应该规则”,这些时刻代表着你最分裂、最不能融合的核心部分。想要逐渐变成完整的自己,关键是找出你在什么地方是不完整的。

2.断奶访谈

和父母做一个简单的访谈,询问和确定与断奶相关的一些重要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最初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是否建立起来。

(1)提问内容

问题1:我是在几岁断奶的?

问题2:我断奶的时候,有什么不适应的表现吗?

问题3:在我有不适应的表现时,你们是如何处理和应对的?

(2)访谈信息思考

完整性起点的顺利建立:如果你在1岁左右开始进行断奶,在出现不适应表现的时候,父母用包容和支持的方式陪伴你度过这个过程,那么你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起点的建立就是不错的。

完整性起点的延迟建立:如果你在两岁后还未断奶,而且断奶的过程由于父母不知道怎么处理你的不适应表现,并进行了延迟断奶的行为,那么可能会影响完整性开始建立的时间,婴儿对家人的依赖可能会增强,成人后无法顺利地开始独立生活;如果断奶并未延迟,但是父母面对你不适应的表现是苛刻严厉的,那么可能会增加你的不安全感(关于安全感,我们会在本章第三节重点讨论)和对自我完整性的怀疑。

完整性起点的过早建立:如果你断奶的时间过早,十个月之前就断奶了,可能会影响你和家人的基本亲密度,距离感比较强,不容易亲近。

3.融合练习

现在我们收集到了“分裂时刻”和“断奶时刻”的信息,可以开始进行一些基础的融合练习了,开始试着体验重新塑造我们融合的过程。虽然我们在婴儿期的时候错过了这个融合的起点,但并不是无法补救的,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和重新学习,最终实现自我的完整性。

(1)锁定分裂时刻

从第一步的分裂时刻当中选出一个时刻,作为我们进行融合练习的对象,比如拿我自己来说,“别人不应该拒绝我的请求”是我之前很长时间的一个分裂时刻。我很少向别人提出请求,除非是在不得已或者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会发出请求,所以在我的规则里,我已经这么困难了,而且提出了并不过分的请求,为什么还会有人拒绝我呢?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陷入一种二元对立的状态中,我会认为拒绝我的人,哪怕是很好的朋友,在这个时刻,都瞬间变成了“坏人”。一旦找出了这个时刻,就意味着你完成了这一步。

(2)建立和“好妈妈”“坏妈妈”的联系

当我们很容易把外界的人和事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来看待的时候,很有可能是因为在家庭的成长中,你感知到的父母处在“好妈妈”状态中的比例,不能总是满足你的需求。也许是父母的确失职,也许是父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已经足够尽力,只是和你的需求之间出现了落差。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都不再把注意力放在对谁的怪罪上,而是客观地去理解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只有建立了这种以理解自己为目的的联系,我们才能真正长大,否则会一直陷在某种缺失中无法动弹。

(3)主动断奶

如果我们总是把各种“不应该”的规则抓得死死的,其实就是一种对缺失的需求渴望被满足的没有自我的状态,是一种拒绝长大的表现。你希望世界按照你制定的规则运转,就像是在婴儿阶段的时候,你希望照顾自己的父母总是一个“好妈妈”一样,能够满足自己所有的愿望,否则就是“坏妈妈”。不用强迫自己长大,不用强迫自己断奶,但你需要知道的是,现在生活中处处感受到的自我不完整的状态是因为自己还不想长大,还不想断奶。你可能害怕自己一旦决定尝试用成人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就会失去小时候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这其实是一个误会,因为爱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你还是婴儿时,你能够感受到的爱是“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而随着你年龄的增长,爱会逐渐变成“帮助你独立”“帮助你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帮助你学会承担责任”等。如果你将爱囚禁在那唯一的婴儿般的定义里,你的自我也就没有机会发展起来,分裂时刻是必然的结果,而不是你获得爱的方式。

这一切都不必着急,如果现在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也不用强迫自己改变一直习惯的方式。你要做的只是理解自己就好,然后慢慢等待自己做好准备长大的时刻。 4AJrvajCGIyCf7LKxh5vtku6RaXtkTw4OZaLZdkMzr4QKkBySEn7sBV0UsOnYG2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