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提及日本史,战国与幕末最聚人气。与此相仿,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也有特定的时代与主题颇受瞩目。一类是英雄辈出、豪杰纵横的时代。比如始皇治世、楚汉相争、三国群雄一类故事便是如此。这类故事还被改编为游戏和动漫,即便是孩童也耳熟能详。另一类则以文化为主题。例如唐诗宋词、丝绸之路等也是受众颇多。深厚的历史背景下,广漠的大陆舞台上,世界之宏,底蕴之深,无不散发着魅力。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不只是前面所提,中国历朝历代之中,都有无数英雄豪杰与骚人墨客,在不同时代散发着傲人的光芒。话虽如此,一方面,正如并不是每个日本人都可能成为圣德太子与织田信长一样,中国人也不可能遍地秦始皇,处处诸葛亮。这些主人公正是不同时代的引领者与代言者,他们超凡脱俗,或运筹帷幄,或能力非凡,无不以其不同于常人之处为后人传承,在青史留名。然而,另一方面,他们的一言一行如果太过异于平常百姓,大约并不会如此家喻户晓。正因为他们的成就亦是百姓们的心之所向,抑或是在百姓憧憬的道路上力竭而死、功败垂成,也会赢得后人的嘉评。从此种意义上来说,即便是英雄史诗,也要先从平民百姓的所思所为认知,以此为基石,才可进一步探究。

武将挥舞兵刃驰骋于万马之中,谋士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样的史诗是如此令我们兴奋与着迷。然而我们却又不禁发问:“实际上和平稳定才是最好的时代,当时为什么会如此战乱纷争呢?”这个问号虽然单纯质朴,却又直击本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会想到生命只有一次,他们却将生死置之度外,让自己勇赴战场,一定是由于有某种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东西,为了得到这种东西,他们宁可血染沙场。当我们读到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时,如果你发出“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条道路”的疑问,那你自然会接二连三地问自己:

“实际上,我们或许并不明了古人心?”

“是不是我们仅仅停留在自我满足之中,不过是以今人的心境去妄揣古人的情怀?”

再进一步去思考,我们又会想道:无论是哪朝哪代,都充斥着数不尽的荒唐事,而改朝换代之后,历史前进的车轮真的就碾碎了这些荒唐事吗?举例来说,假使旧时代都是荒唐事,都是不尽如人意之事,那么旧时代一定是黑暗无光的世界。实则真的是那样吗?如果过去真的那么黑暗,又有谁会欣赏历史剧呢?也就是说,我们认为现代超越了过去,其实在过去的世界中,有一些我们原本真实的东西,却一去不复返了——或许,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普遍怀有这种感受。或者说,有些东西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普世价值的,也是本质性的,作为人都应当具备的。而人本身也有冲动去寻找这些东西。我认为,人们对于历史的关注,是以此为前提才成立的。

因此,我们必须要看清古人的面庞。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在物品中寄予的情怀,我们都要探究下去。实际上,历史中还有无数群山等待我们认知。或许,我们了解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历史学者的工作没有尽头,而我本人,最想了解的是人们的生活百态。并非英雄豪杰们,而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为了度过无法重来的一生,他们思考些什么,他们珍视了什么,他们有过怎样的行为,这些就是这本书想要追寻的核心主题。或许,即便是英雄豪杰也非例外之人。一方面,他们也曾经年少无知,也曾喜为人父,也曾有过与凡人一般无二的生活;另一方面才有过与众不同的传奇人生。因此,本书阐述的是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对“以何为求,以何为贵”这一价值观审视历史,这也是我撰写本书所设定的目标。

为阐明这些问题,也为了便于叙述,我会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我会用三章篇幅,尝试从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周期去思考与审视。一个人降生于世,必然有其父有其母,更有其兄弟姐妹,有其家人亲朋。其后,又必然为人父为人母,又难以避免生老病死。人生一世,过的是家庭。另一个层次是,这一个个个体,也同样存在于“社会”之中。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我会留到第四章及其后各章中讨论。人活于世,接触的不可能只有自己的家人,生命中还会出现无数无缘无分的旁人。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地要接触他人。无数看似无关的旁人集合在一起,并形成各个不同的体系,每一个人都生存在这样的“社会”之中。人生莫不在这两个层次之中经营,也可以称前者为“私”,后者为“公”。

现代生活中,一方面,我们依然认为家与家人属于“私”的领域。绝大多数人在其一生之中都会与他的家或家人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过去亦然,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九五之尊,无不是如此。首先,我会聚焦“私”的领域展开论述,这一领域是人类生命周期的根本,家与家人是伴随人们成长而形成的价值观的源泉。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的一生还会与家人以外的他人不断交织。居住地的邻里,工作中的同事等,其实家人以外的他人,在人的一生中才占据了大多数。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这一环境中存在着超越家庭的秩序,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遵从的秩序。对于每一个人的人生来说,这些秩序并非都是友善的。这些秩序,因时因地也有可能杀人于无形。在本书的论述中,我会关注一些这类负面因素,同时整体考量人在社会中生存所要遵循的价值观。

围绕“公”与“私”这两个层次会产生诸多问题,今天的日本人和古代的中国人所处的环境是基本相同的。这两个层次同时存在,又有时此来彼往,横亘于每一个人的一生之中。因而我想思考的,实则是我们所处的今天,还有我们将要迎接的未来。如何活在当下,如何创造未来,这些都是我想要在本书中思考的。

几年前,还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短时间内“世纪末”备受瞩目。社会上开始流行一种威胁论与末世论,同时还掺杂着一丝娱乐气息。当时的末世热,在今天看来不过沦为笑谈。归根到底,世纪末只不过是西历纪年的一个现象,佛教与伊斯兰教与此毫无干系,不过是一个数字的终结而已。于我们来说,更为关注的却是世纪之交后迎来的新世纪。世纪末的我们做梦也没有想过,纷繁复杂的不安,多灾多难的现实,没有一天不牵扯着我们的视线。一方面,恐怖主义、战争、大规模自然灾害,每一天的新闻中都充斥着这些负面消息。重大犯罪案件、自杀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人权意识得已确立,社会制度以人为本,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代在这一方面可以比拟当代。当然,仅仅从“生存”角度考量,也没有任何一个时代会让人类面临如此多的风险。战争这类危险当然是非日常的,但远远不止战争。食品与饮料中的添加剂等,我们每天摄入口中的食物也已经问题重重。粮食问题是伴随人类历史发展而存在的难题,但如今我们面对着堆积如山的粮食,里面却含有毒害人体、蚕食生命的物质,这样的时代,在历史上也是未曾有过的。甚至有声音喧嚣着,人类正在面临种族灭绝的危机!

类似情况正深深根植于近代以来世界的各个层面,根植于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这一点已经被得以充分讨论。但是,我们讨论的焦点,似乎没有延展到近代以前,那时的人们又是如何生存的呢?大多数人没有提出过这个问题。想想也是理所应当,因为近代以前是我们已经超越的时代,早已没有必要从那里汲取什么养分了。并且,历史的车轮难以倒转,我们能做的,只有正视近代以来发生的种种事端,并以此为前提创造未来。尽管历史无法重来,但类似宗教中提倡的原理与回归本源一类的运动,还是依然可能出现的。我们大约都听到过,一些组织和教派,他们对于近代文明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本源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如果将人类在各个时间点和空间点中选择的选项用因果论进行连接,历史就会形成一幅脉络图。那么,对于未被选择的选项进行重新审视的工作,于我们来说是不是也有一些意义呢?这并不是为了那些未被选中的选项而悔恨不已或是责难他人,只是通过这项工作,我们可以思考在决定今后的生存方式时,那些被淘汰的选项在今天是否依然有效。如果我们这样来立论,即便是近代以前的事物,应该说也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历史没有如果”这句话我也曾经看到过,但我觉得说得并不准确,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不如说应该想象出更多的“如果”才好。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被选择的都是正确的”,但是,我认为历史上有很多个选择并非完全正确,而是迫不得已才做出的。因此,我们还是有必要思考何为正确?为了做出正确选择我们又该何为?因而无论是中古还是近古,无论过去多少岁月,很多案例已然是我们处世的参考。不得不说,只要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有让我们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在这样一个时代之中,我们怎样才能让人生变得完满;怎样才能平安度过一生;需要如何思考;需要如何出世;我认为这些疑问在古代中国史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进入正文之前,有一些需要提前阐明的问题。本书的研究对象从区域上来说是中国,引用史料涉及的时代大致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期,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秦始皇登基到宣统帝退位的帝制时期。本书对这一期间采用“曾经的中国”或“旧中国”等表达方式。但是,这一期间极为漫长,跨度长达两千年。其间历史发展充满动态,变化多端。但在本书中,几乎没有涉及任何历史变迁,写法上看起来仿佛从公元前到清末的中国大地一直处于一种静止状态之中。其原因之一是笔者力有不逮,很难将动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皇权统治确立以来,遵从古代圣贤之道的原则也得以固化。其后中国社会的特征,基本上是对于这一原则的洄游。因此,不如研究、迫近历代共同遵守的静态原则,这也是我自身最为关注的,这个理由所占的比重似乎更大一些。我绝没有认为中国在两千年间停滞不前,这一点还请理解,万望不要产生误会。

另外,我把研究对象限定在春秋战国到清朝末期的帝制时期也是有缘由的。清朝灭亡后成立了中华民国,至当今时代,中国政体都是否定君主制的。本书在后半部分中也会详述,君主制理论并非只是一种政治手段,这一整套理论其实是建立在如何认知世界的方法论之上的。因而对于君主制无论是肯定也好否定也罢,任何一种意见都会导致包含体制自身在内的社会形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此种意义上来说,中华民国以后的中国,与当今日本在看待世界的问题上是同属一类的,因此,本书把清末以后的中国放到了研究视野之外。进一步说,就是将研究对象限定在帝制时期。当然,民国时期的中国也不是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自由与平等在现实中依然没有得到尊重,更没有得以实现。人们的意识也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发生急剧变化。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开展调查,并编纂了一本《中国农村习俗调查》(岩波书店)。翻一翻这本书,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话语与清代以前的文献中体现的民众意识没有什么两样。政治体制的变化与民众意识的变化之间存在何种关联;日本在从近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呈现这种关联;这些疑问都必须当作另一个研究课题加以审视了。另外,民众意识中没有因时代发生变化的部分,日本主流声音批判其为“封建遗制”,但私以为这类批判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此就不赘言了。只不过由于帝制与非帝制的不同,实则根本上源于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不同,这不同又如此触及本质、差异巨大,因而将两者放在同一架天平上衡量似乎有些欠妥,因此本书对于民国之后一概不论。我们都是君主制被否定之后降生的人,我认为我们必须学会思考,整理头绪,为何君主制理论在那样漫长的岁月之中都能够为世人所接受。基于以上这些理由,本书聚焦的时代区间便限定于帝制时期。这一点是需要提前阐明的。

与本书相关的文献主要源于史书,特别是前三章我有意选用了正史。如前所述,我在叙述中着力于梳理在历史长河中并非明星的凡人故事。因此,前半部分的内容大多基于史料的引用。还有一点,本书全文均参照了大量的中国领域研究。特别是第五章以后的各个主题在研究史上著述颇丰,其中不少我也加以了借鉴,这也导致在不同篇章的叙述方法上略有不同,如在整体上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感受,敬请谅解! /V4Le+wgCG2Deknc7jq2gO40BGfiVId0t8r4lnfssEbW4McHmAU6rPbHiyFS+VJ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