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各个阶段的教育都是通过师生之间活跃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的。基于这一理念,《批判性思维与说服性写作》为大学生和教师们提供逐步提升相关技能的建议。无论是正参与课程却经验欠缺的写作者、投身研究工作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还是参与独立研究项目的学生或学者,都能从中获益。本书还包括强大的理论组成部分。这样编写的目的有两点:一是让读者更好地懂得如何提升高等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技巧和写作能力,二是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置于历史和文化的框架背景中。

批判性思维的相关文献通常专注于批判性思维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应用,以及从专业或伦理角度分析它在作决策或解决问题方面的辅助作用。这当然至关重要:有大学文凭并不代表你就能良好地思考。招聘时,资深的雇主会关注候选人能否作出深思熟虑的决定,能否提出有利于公司发展的问题。为此,他们自己要先想到这些问题。他们还希望自己的员工能有远见卓识,擅长梳理复杂事物,不仅可以为现有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还能积极地发现新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现有问题”需要更高的认知能力!)这就需要员工成为有创造力的独立思考者——能作出精彩推论并将其运用于实践的人。听起来要求很多,是吧?的确如此。本书会讲到这些批判性实践,教你如何批判性、创造性地思考,如何从整体角度分析问题内部的各种关联,而不是片面地将它们分开处理。

尽管《批判性思维与说服性写作》会从道德层面和职场需求两方面来探讨独立、积极思考的意义,但它并不只是一个包含各类分析工具的万能技能宝典。本书旨在介绍一种思想方法,这也是其重要性所在。在编写初期,我一直思考大学里的学生和老师们频繁提出的假设——批判性实践以某种方式已被“纳入”了大学课程中。但我的经验和研究告诉我,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实际上,学校里教授的批判性技巧仅仅是以文本分析作为目的和导向的,因此内容十分有限,学生的思维依然被限制在狭窄的框架中,无法体会到批判性思维所能带来的更多可能性,思维技巧也因此得不到延伸和拓展。这种对批判性思维的“大材小用”就如同一个核反应堆产生的能量最后只用来给一碗豌豆荚去壳。

学会批判地思考可以夯实学习和研究技能,还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开拓就业前景。若能同时具备良好的表达技巧以及目的明确、观点清晰的文风,那便可以在任何学科领域甚至是社会、政治、文化等更广泛的层面作出具有创造性的改变。在读大学生和各领域的研究人员必须能深入、自主地关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并进行思考,可如果缺乏足够的沟通能力,就很难把头脑里有价值的观点转变成有吸引力的文字表达。因此,本书的中心论点是:学术写作在传达信息时既不能让人读着乏味无聊,也不能胡编乱造。如果其中的观点或信息值得探讨,那你就需要让话题保持十足的趣味性,无论这种趣味性能持续多久。如果某些观点具有关联价值,它们就应该有潜力彻底征服目标读者,无论他们是考官、同事还是更广泛的群体。当然,如果他们读了你的文章后感到兴奋、不安甚至受到启发,那你就更棒了!

本书的基本前提

1.写作与思考同步进行

无论是随笔还是论文,要想写得值得称道、引人入胜,就务必掌握批判性技能。本书将分别通过写作、思考和研究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创作过程。正如社会学家劳雷尔·理查德森(Laurel Richardson)提出的,写作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即便如此,为了精简,本书将只针对思考和写作这两个部分进行讨论,但你会发现,二者在学习和学术交流过程中一直是相辅相成的。

2.批判性思考有助于保持头脑清晰

在当今这个空前复杂、全球互联的时代,各类沟通媒介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永远难以集中的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思路变得愈发困难,因此,注意力本身可能已经成为一件比任何事物都昂贵的商品。无论我们在思考什么问题,铺天盖地的信息都等着我们去过滤、消化。全球互通的方式变得愈发高效而多样化,它们将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大家能时刻知晓彼此的困境、渴望,以及各种各样的观点和需求。所有的信息,无论是现代的还是历史的、真实的还是扭曲的,获得它们都只需点击一下鼠标。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从未如此丰富,但又能拿它们做什么呢?我们如何才能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再对知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黛安·哈尔彭(Diane Halpern)指出,批判性思维曾经是要人们学会如何在社会中更好地思考和生活,而现在,它已然成为一个关乎地球上所有个体利益的全球性事业——实际上,也关乎地球的利益本身。学会批判地思考从未显得如此重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第一次有了摧毁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能力。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一个社会团体,我们所做的有关经济、自然资源保护、核武器发展的决定都将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我们的子孙后代。”自从哈尔彭在五年前写下这段话,知识探索——特别是对专业知识的探索——便受到了联合攻击。有人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后真相时代”(post-truth era):人们会不假思索地接受那些所谓的“另类事实”。为事实提供论据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因为事实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之上,而不能被信口开河地掩饰或曲解”。

“我们”都会作出什么选择?

学生:批判性思维会帮助我获得良好的成绩,但我知道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我怎样才能做到足够专注,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实现自我拓展,挑战自己的智商与能力?

员工:我的老板想要我做一个项目,但我不是很看好它的价值。我到底该忠于哪一方——是忠于自己对事物的批判性认知,还是那个给我饭碗的人?

公民:根据这位政客的表现,我是支持他提出的政策的。但我如何才能判断他在未来的举措?他是会一直践行这些政策,还是一旦当选就把它们抛之脑后?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受到了他的蛊惑——我是在做自己内心的决定,还是冥冥之中受到了他人的操纵?

消费者:我搞不懂自己为何会读这本书/看这场表演/买这件衬衫。互联网的广告算法预测分析的影响力有多大?在这个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世界,广泛种植的有机食物占据着宝贵的土地,但它们却被认为是对人体有益的;综合农业企业倒是没占据多少土地,但却对这个资源有限的星球进行着过度开发。我该如何决定自己该吃什么?

一个善于批判性思考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类信息轰炸,能辨别它们是真是假,是正规新闻还是宣传炒作,是一段油嘴滑舌、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诡辩,还是闪念而过却极具价值的远见。

3.批判性思维是学会良好思考的关键因素——但并非是唯一因素

每当看一部纪录片、读一篇新闻报道或学术文章、在谷歌学术搜索(Google Scholar)或中国知网浏览文献或查找观点时,一个批判性思考者所做的远不止理解其表面的含义,而要经历数个思考环节:分析解释(找到叙述者或作者的推论以及他们采用的修辞手法)、评估(判断提供的证据和解释的有效性)、结合(找到观点之间、文本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已获得的知识过滤掉无用的信息,只吸取那些有真正价值的内容,在脑中生成新的知识,并将其写成严谨而生动的文章。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这套模式存在局限性。因为,除了批判性思维,还有其他思维方式,如躯体的(包括身体知觉)或本能的(你在驾车或打架时所用到的)思维方式。但这些都与本书的目的无特别关联。不过,智力共鸣(intellectual sympathy)却值得拿出来探讨一下。它指的是在阅读一段文本时,先让自己完全沉浸其中,再跳出来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它。这一点特别有助于我们在批判性思考过程中保持开明与公正的态度。我们还需要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创造力能让我们“从‘已知’向‘未知’过渡”,刷新我们以往的认知或加深我们对问题的理解。没有创造力,就没有新知识的诞生。因此,本书会介绍如何将某些更具发散性的写作和学习风格与传统的方式相结合,并以此来丰富你的学术技巧。

正如怀疑论不可被拿来当作扼杀好奇心或想象力的工具,我认为批判性思维不是要独树一帜、拒绝与任何思想的融合与共鸣,否则它们就只会起反作用。本书致力于消除这些误解,让人们懂得批判性思维不仅专注于学术层面的文本分析,还包括自我反思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批判性思维技巧在本质上没有学科针对性

作为一本有关批判性思维的书籍,在引言中出现这一副标题似乎有些奇怪,但这一点还是值得一提的。毕竟,一直以来都有声音反对这种不分学科教授批判性思维技巧的理念。一些理论家坚持认为,各领域所需的批判性思考习惯都是与专业知识紧密挂钩的,因此不可互通。我认为,熟知自己所学领域中的概念、术语以及相关信息十分重要,而且有些批判性思维技巧也确实只适用于特定领域的研究。我也承认,本书提供的一些例子和讨论要点可能更适合艺术、人文和社科这些我比较擅长的领域。我的确有自己的学术兴趣方向。然而,在我所任教的大学里,各研究领域都有学生选择参加我的批判性思维课程(此外,我很高兴地从收到的反馈中得知,他们都很喜欢这门课程并从中获益)。有些批判性思维技巧是绝对可以跨学科使用的。彼得·法乔恩(Peter Facione)发现这类技巧包括:解释(包括对经验、数据、流程、事件的解释)、反思与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评估能力。法乔恩还提到,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倾向:人们渴望自己消息灵通或见多识广;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改变他人的想法;能够诚实地审视自己的缺陷、偏见和利己倾向。我们还应该考虑,将批判性思维严格地按照学科来划分可能会导致我们忽略掉批判性与创造性之间或批判性思维与洞察力之间的联系,创造力、适应能力和道德规范会在第二章讨论。

无论你是科学家、生意人、经济学家,还是历史学家、电影制作人或语言学家,都应培养上述的这些能力和特质。《批判性思维与说服性写作》以为今后的学术交流在思想和写作方面作出贡献为目的,通过讨论、实践指南和练习,让读者在研究过程中更具洞察力,或至少学会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研究,流畅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书的结构划分

本书在每一章中会先简要介绍要探讨的观点,再给出相应的实践建议和练习,这有助于你进一步夯实理论知识,消化信息,以便日后与学术实践相结合。

由于“批判性思维”这个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考虑到一些读者有意关注当今的批判性思维相关理论,第一章纵览了从古至今的相关作家和思想者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最后对批判性思维给出以下定义:“批判性思维是聚焦于‘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还有许多早于或晚于此版本的定义,稍后会在适当的时候提及,但此版本最为简洁,也是我个人目前最推崇的。读完第一章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简史后,也许你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该定义进行修改,但这是好事,因为:第一,没有绝对化的概念。正如罗伯特·恩尼斯(Robert Ennis)所说,这个定义涵盖了思维的创造性方面,比如提出假设或计划如何应对某种风险;第二,它囊括了反思的概念,即批判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培养;第三,它证实,“决定如何行动”或“在两个观点中进行选择”这类批判性决策的本质是一种实践活动。批判性和创造性一样,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实际行动。

第二章会从更广义的角度探讨批判性思维将如何帮助人们良好地思考,并分析了罗纳德·巴尼特(Ronald Barnett)提出的批判性思维的三个范畴。本章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大家通过记录“反思日志”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意识。日志作为一种元认知工具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分析能力、解释能力,特别是反思能力。记日志的过程不仅需要智慧,还要有直觉和想象力的参与。写反思日志的过程中,你要尝试质疑自己的思想和动机,确定自己如何以及为什么会得到你所得出的结论。本章将阐明一个观点:没有自我意识,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从“反思”过渡到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逻辑性,并介绍了相关的技巧。我们依靠逻辑提出、评估理论和文章,发现概念之间的关系。本章还探讨了类比和概括在前提和论证中的运用,以及如何分别从作者的立场和读者的客观角度来审视一个理论,进而“对它的可用性进行衡量”。这让我们对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讨论,进而从批判性的角度思考文章的真实性、可用性和价值等核心问题。

在高等教育的语境下,教育理论与实践常被看作是相互对立的:批判性与创造性、教学与学习、思考与写作。第四章会把这些概念重新联系在一起。前面提到过,《批判性思维与说服性写作》将“教学”与“学习”看成是一种沟通与交流的过程。这个观点在任何文化背景中都不罕见。例如,毛利语中“Ako”一词可以同时表达“教学”与“学习”的意思。我会在后续内容里找机会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给学生和老师提供合适的建议和练习。前面讲过,在本书中,思考和写作也是被放在一起与其他创造过程同步讨论的。本章围绕这些概念介绍了共鸣阅读、思维导图和自由写作等具有可实践性的思维工具,为写出结构清晰、新颖的论文大纲打下了基础。同时,这些实践也为下一章的重点,即探索写作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做好了铺垫。

第五章解释了历史上写作和研究被分开看待的问题,说明了这样做对学者和学生是无益的,并提供了更具综合性的练习。我们将写作本身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进行讨论,同时还要考虑一些影响我们研究方式的主观因素。本章还会提供一些指导、示例和练习教大家如何在广泛阅读和精细阅读时进行文献搜索。此外,还会指导大家如何对文献进行批判性评估,如何给参考书目添加注释以及如何对文章进行评论。

现在,我们已透过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批判性思维,介绍了反思日志、讨论了逻辑的角色以及批判和分析的过程并思考了阅读、写作、思考以及教学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第六章会将以上要点结合,形成一种思维和工作模式,我把它称为“创造性批判”。做到这一点需要先给自己一段“休耕时间”。无论你是学生、专家、小说家还是学者,这在整个实践中都是十分关键的部分:停下来,深呼吸,然后慢慢地思考和反思;安静地、清醒地、系统地对主宰着当今时代的“海量信息”进行敏锐的判断。本章会教你如何最好地劳逸结合,包括一些时间管理技巧——其中有一些与传统的时间管理方法背道而驰,因此在刚读到时会觉得似乎有些违反常理。本章指出,当正念(mindfulness)与文化和政治等更为广义的批判性思维目的相结合时,就会形成巴尼特提出的“批判性存在”(critical being)。第六章还总结了日常的批判性思维如何在学术和不同专业领域环境中产生影响。

第七章介绍的实用方法旨在培养个人在学术写作中的学术语言特色,即在确保写作质量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因为良好的写作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通常情况下,文章写得不尽人意是因为作者没能把自己的想法阐述清楚,或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后者一般是出于一种作家特有的不安全感。为此,本章提供了相关练习来解决这些问题。接下来,第七章对现有的一些关于批判性阅读和说服性写作之间深刻联系的看法进行了分析,并在艾丽斯·瓦尔迪(Iris Vardi)对“引用”这一批判性思维工具之作用的有趣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如何让手中的资源变成对研究有更高利用价值的素材。

接下来的两章讨论了说服的理论和机制。第八章开门见山地提问:写作内容的说服力为何如此重要?然后解释了不同背景下的修辞技巧运用,将传统修辞形式与当代批判性写作实践相结合。此外,这一章还介绍了如何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值得信赖的作家,作者这个“角色”的呈现方式是决定文章论证成败的关键以及为什么没有坚守对知识的诚笃就可能失去读者的信任。本章对修辞手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强调了一些可能出现的文体陷阱,整个讨论过程充满趣味而不失学术严谨性。

第九章同样与修辞有关,但重点讨论的是如何通过讲故事来提高文章的说服力。这强调了学术话语所特有的社交性:它总是在讨论别人的研究时发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术对话是非正式、偏口语化的,因此,我们应当注意那些可以被运用到学术语境中的叙事风格。本章提供的指导和练习中,有一些既具批判性又符合口语化的学术对话风格,如元批评(metacommentary),即论述过程中穿插的弦外音,它能为更好地澄清主要观点服务,在你写作时帮你召唤到“英雄所见略同之人”(当然,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是“挑衅的敌人”)。本章中的许多例子和练习都使用了小说的文体策略,有助于提升你的修辞能力,进而使你的学术写作更具说服力。

许多人在写作时会处于某种特定的“状态”之中,而我们往往会忽略掉这一点。这些“状态”就是“疑惑”和“犹豫”。二者对于批判性思考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也是第十章讲的内容。这一章几乎全部由实践性练习组成,突出了写作体裁和风格的多样化或实验性,并在本章末尾也是全书的结尾处探讨了如何利用幽默感和疑惑来充实写作过程、丰富写作成果。 8ZDzmxPHlOmMjp3uk0U3nhDZ4OnYen1YrR474Q5UGwMgZST6libfCYxo2pVdYrR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