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降水丰沛,河流众多,加之地势较云南、贵州两省低平,因此内河航运较为发达,其中西江是广西主要内河干流。近代以来,广西地区的进出口物资大多通过西江航线运往香港,因此西江航线也是广西主要的对外交通线。1910年滇越铁路未通车前,蒙自通过红河与越南联系,红河航运在滇越贸易中一度十分重要。
广西河流分属西江水系、湘江水系和独立入海水系三大水系,其中珠江流域的西江水系为广西主要水系,全区江流集雨面积为20.76万平方公里,约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87%。汇流入西江的河流有784条,其中西江、浔江、黔江、红水河、南盘江为西江主干流,全长2206公里。郁江、柳江、桂江、贺江、绣江等是西江干流上的主要支流。 作为珠江最大的支流,西江航运在广西对外交通线中占据重要地位。以桐油出口运输为例,“广西省桐油运输,以梧州、柳州、大湾、长安、运江、南宁等为集散市场或集中口岸,除南宁有小部分外,悉数集中梧州,从西江直运港粤” 。由于广西的对外贸易产品主要是通过西江航线转运香港,因此香港在广西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据1932年统计,广西输出省外总值为国币30411000元,其中运往香港的货值为9575000元,占总值的31.49%,通过香港运往广西的货值为20836000元,占总值的67.51%。
由于西江航运是广西对外贸易的重要路线,地处西江沿岸的梧州、南宁也成了广西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城市。近代以来广西的重要口岸城市主要是梧州、南宁、北海和龙州,其中龙州是陆路口岸,北海是沿海城市。在广西梧州、南宁、龙州三关的贸易额中,“龙州贸易值尚不满三关总值百分之一” 。而与之相比,梧州海关则在广西的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贸易值占三关总值百分之八十上下” 。1932年,梧州关的出口值甚至占三关出口总值的99.97%,南宁关仅为0.03%,龙州关仅为0.27%。 梧州的对外贸易地位之所以如此重要,与其交通地位紧密相关,它处于广西浔江各桂江的交汇处,“广西全省河流总汇于梧州,梧州遂成为广西航运之枢纽” 。因此,交通位置决定了广西各口岸的贸易地位。
作为广西最重要的对外贸易通道,西江航运的发展也与广西的对外贸易息息相关。1897年以后,随着梧州开埠通商,西江轮船运输崛起,其航线主要有梧州至香港线、梧州至广州线、梧州至江门线、南宁至梧州线、柳州至梧州线等,其中梧港航线在广西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1897年梧州开埠通商以后,即“有洋商怡和、省港澳轮船公司、太古洋行联合成一家公司,在梧专理船务,每一星期来往梧州、粤省城三次,亦有直往香港轮船”。这三家洋商轮船公司在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的第一年,就基本上垄断了梧州到香港的轮船运输业务。1899年,梧州港全年进出口各类轮船有3014艘,载重186732吨,其中外轮占76%,华轮仅占24%。轮船运输从梧州出口土货价值关平银1933849两,其中往香港1845500两,占轮运出口总值的95%以上。从香港进口的洋货包括英国的棉布,英属印度的棉纱,日本的火柴,美国的煤油、五金制品、罐头食品等;从梧州出口的土货则以八角、柴薪、水靛、木油、土纸、瓜子、赤糖、白糖、生熟牛皮、桂油、米谷等为大宗。
1908年,广西第一家华资轮船公司——西江航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随之派轮船航行梧港线,打破了外轮垄断西江运输的局面。从1911年到1921年,西江航业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购置了“广雄”“广英”“广宽”以及行驶邕梧线的“广南”“广宁”“广河”“广清”“广平”等电轮8艘。这些船舶航行于上至南宁,下至香港的航线。此后,直至20世纪30年代,梧州航业公司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例如,西兴、宝泰、洪安、松轩、耀安、两利、翘安、泉利、祥安、济和、锦兴、天成、万安以及港江线的四轮公司等,先后购买客货轮船,在梧州置水筏,设分行,招揽生意,在梧港线上互相竞争。 据后来经营梧港线的一个航商统计:1907年遵照《西江章程》进口梧州港的轮船达765艘、载重217882吨,拖驳船有145艘、载重11185吨。其中外轮所占的艘数及吨数分别达86%和91%,华轮仅为14%和9%。1909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航行梧港线的定期班轮为英籍4艘、载重1587吨,华籍4艘、载重912吨。1910年航行梧港线的定期班轮英籍船吨位不变,华轮增加到5艘,载重1121吨。在船舶数量方面,航行该线的华轮首次超过了外轮。这一年至年终统计,轮船运输的货物价值达15963750两关平银。
进入民国时期以后,梧港航线的货物运输获得很大的发展。按照《普通行轮章程》,1914年,进出口梧州港的华轮有2642次、载重420125吨,外轮有1544次、载重390902吨。1931年,进出梧州港的华轮为4346次、载重590281吨,外轮为1068次、载重207017吨。 由于进出梧州港轮船数量的增加,梧州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1918年,梧州口岸出口货值为关平银573.25万两,比1914年的332.71万两增加了72.3%。
总之,由于西江航运是广西最重要的对外贸易通道,在广西对外贸易格局中,桂港贸易占据重要地位,而桂越贸易则因交通不便,在广西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微不足道。
云南的主要对外交通虽以陆路为主,但内河航运也占有一定地位,尤其是在1910年滇越铁路全线通车前,蒙自口岸的对外交通线中有一段红河航运线,航运十分繁盛。1897年由河口出入境的船只有5553只,出入货物达12922吨,到1907年船只增至18431只,出入货物为57368吨。 据1889年蒙自海关报告称:“蒙自至蛮耗间原有康庄大道,可见该路以往之繁荣……且水运下行,自蛮耗至河内,十二日至十五日即可到达,对于农副产出口,益加有利。” 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前,红河航运便利了滇越贸易。
具体而言,蛮耗至越南河口间的红河航运,水道全长588公里,云南境内长91公里。蛮耗至河口一段河床,旱季最宽处有100余米,最窄处有20余米;雨季最宽处有300余米,最窄处也有50余米。航船由蛮耗至河口顺行需4日,河口至越南海防需10日,全程计14日;由海防至河口逆行需13日,河口至蛮耗需7日,全程计20日。 红河航运的具体运量如下表所示:
表1-1 红河航运运量统计表(1890年至1909年)
续表
资料来源:蒙自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蒙自县志》,第482—483页。
从上表可以看出,蒙自开关初期的1890年,经红河进出口的船只有1267艘,货运量达3864吨,其后总运量趋于增加,到1907年达到18431艘,货运量为57369吨,运输量提高了13.8倍。具体而言,红河运量中逆水运输量是从越南到蛮耗的进口货运量,而顺水运输量则是从蛮耗到越南的出口货运量。1890年至1909年,大多数年份进口货运量略高于出口货运量,尤其是1890年至1900年期间更是如此。进入20世纪后,红河出口货运量超过进口货运量的年份增加,其中1904年、1905年、1907年、1908年和1909年的出口货运量都超过了进口货运量,反映了云南的出口贸易越来越兴盛。蒙自出口货物以大锡为主,进入20世纪后,由于个旧锡业发展迅速,产量逐年上升,蒙自的大锡出口量也逐年增加,从1900年的2889吨增至1909年的4282吨 ,蒙自大锡出口量的增加也推动了红河出口货运量的增长。
不过,从1908年开始,红河航运开始下降,到1909年,运量急剧下降。在1908年滇越铁路第一段未通车前,经过河口中国海关进口之船只,每年有1万余艘。但在1909年铁路通至蒙自后,船只数目减少至3800艘,货运重量减至12000吨,1910年船只进一步减少至2400艘,货运重量仅为2800吨,为1908年总吨数的5%左右。 究其原因,铁路运输更为快捷、安全,而红河航运不仅运速慢,还危险。仅蛮耗至老街约90公里的航程中,便有大小险滩100多处,其中险滩有大滩、莲花滩、新滩、乌鱼滩等11处之多。红河航运不仅滩多,而且河水涨落无常,雨季水涨时急流汹涌,航行尤其危险,每年覆没船只多则三四十艘,少则一二十艘。 由于火车运输的巨大优势,蒙自进出口运输纷纷改用铁路运输,红河航运的衰落就不足为奇了。
云南思茅口岸的对外交通除了陆路交通,也有河运。湄公河在思茅口岸范围内唯一可以通航的支流是李仙江,由坝溜渡乘猪槽船或舢板可通越南莱州,此间有大小险滩20余处,航行困难。这段水运由于费时费力,经济效益不大,除少数的土货交易外,在思茅口岸贸易中的地位无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