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流”儿童》简体中文版作者序

吴晓乐

借由这次简体中文版出版,请容我叙述一下镜文学与我是如何合作完成《“上流”儿童》的过程。一切始于介绍,在一些采访报道中,镜文学注意到一现象,许多父母费尽心思,将孩子送到要价不赀的私立小学就读(在此给个方便各位理解的量尺:这些父母一年为孩子支付的学费,足够我完成大学四年学业)。其中,有些父母坦承,他们在这些学校的人际网络中,经验了所谓的“文化冲击”。镜文学认为个中有值得考掘、延伸之处,于是找一作者,以他们搜集到的素材为圆心,层层扩散,最好是能把社会与学校、母亲与孩子、母亲之间、孩子之间,层层叠叠的人际倾轧、纠缠给梳理出来,熔制为故事。

我跟镜文学方接洽时,他们只是从数份题材中截取一段展示给我看,我旋即被漩了进去。主角容我代名为媛媛。为了完善孩子的交际,媛媛与其他同学的母亲维持密切的联系。只见这厢有人贴文写安排了“一家四口的周末露营”,那厢也不乏有人招募“寒假一同携带儿女前往美国游学的伙伴”。有人放上与儿女第十次同游东京迪士尼的纪念,也有人在底下回应加州迪士尼才是经典。我仿佛初进大观园的生人,见识到另一种江湖,人与人之间的试探与较量,投契或貌合神离,都藏于暧昧与迂回。作为一个俗人,我最神往的莫过于,在她们的语境里,我丝毫感受不到物质上的踌躇与彷徨。我走出会议室,告知镜文学,我是愿意的。因为我彻底迷失了,迷失在这些人语气里的从容、优雅跟漫不经心。我的心底涌现了久违的好奇,而我简直不能更渴望“好奇”这个情绪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出版后,太多声音争先恐后地穿入我的耳朵,我仿佛是一棵被用力摇晃的果树,一下子枯萎了,枝丫停止抽长,不再结出新果。我把这案子的邀请视为命运的暗示:这回你得先借出耳朵,才能找回声音。

田野调查初期,镜文学的穿针引线,以及媛媛的安排,我前往约定的场所,按照着我事先拟好的提纲,与一些把孩子送去贵族小学的父母交谈。仿佛某种不成文的默契,对话得从这个家庭“发迹”起始,有人追溯到祖先的基业,让后人得以单凭租金度日;也不乏白手起家的例子。有些人则形同《“上流”儿童》的主角,物质基础并不特别雄厚,她们咬紧牙根,一心一意想为孩子擘画一张跻身“上流”的蓝图。不意外地,我会晤的多半是母亲,自孩子呱呱坠地,她们就得费心思量如何让孩子成为“人中龙凤”。家族对于这些孩童,同时抱持着“富不过三代”的忧愁与“青出于蓝”的渴盼,需要有个谁来抚平这些情绪,而这个谁,毋庸置疑就是孩子的母亲。

随着话题越来越深入核心,我的受访者们会莫名地展露出疲态,我原先认定是受访所致,一次两次下来,才渐渐体会到是育儿本身就让人疲倦。“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这些话的初衷或为珍视孩童,但在教育此事逐日机构化、商业化的现世,何尝不是细火慢熬着父母的焦虑。父母们疲于让孩子活得丰盛,自己的内心则偶有被掏空的揪扯,尤其是那些同我交谈的母亲们,偶尔会静止手上一切动作,反过来访谈我,问我:“这样子听下来怎么想?是不是觉得烦?是不是觉得好荒谬?”不过,她们会很快回到受访者的“原位”,提醒我,“游戏规矩”就是这样的。大家都是这样的。有时候,我会在她们的眼中读到犹疑与不确定。“游戏规矩”到底是什么?谁说了算?

有数度,我在返家后,根本无法把我信手誊写在笔记本上的素材整理成观点。我感到吃力。她们看似拥有全部,但实际上,不止一位受访者跟我描述了自己“快要窒息”的时分。她们屡屡被提醒一件她们心知肚明的事实:你坐拥这么多资源,怎能不让你的孩子成为“人上人”?物质的沃土得兑现成更耀眼的成就。另一个疑难是,她们也恐惧着平庸。当你如此精雕细琢着一个孩子,如何不盼望最终他拥有耀眼的成就呢?孩子往往身上承载着父母的梦境,而这些受访者交给我的是什么?她们得dream big,却不能dare to fail。理由不难想象:她们能够策动挪运的资本如此充沛,如何奢谈教育“失手”的余裕?

我见到辉煌声名底下的斑驳,吊诡的是,这无损于我对这份辉煌的憧憬,在我意识到了这一层面以后,书中每一人物的面貌倏地变得很清晰,我想,我能够动笔了。

在我的笔下,成年男性看似游刃有余,行为得体,反观女性则常有计算的举止,我希望读者能够明白,这并非我特别在意女性的阴暗面,对男性则宽宥、纵容,实情是,我意在还原“亲子教养”这个主要参与者为母亲的场域里,女性动辄得咎,男性单凭低度的关怀就能得到很高的评价,循此为前提,女子之间必然有权力的竞逐甚至弱弱相残而来的分化等等现象。我更希望读者看见她们内在的韧性,我笔下的人物既有个人信仰的价值,也有内心幽微的自省,无论最终她们的行动为何,多少有各司其职的成分,感性一点而言,很多时刻,角色心底思思念念的不过是不想活得太狼狈。我能够,也满心愿意为她们的每一决策背书、辩护。在我描绘她们时,我们之间的界线消融了,我的声音与她们的不再有隔阂,里面每一个角色不只有我所访谈的每一人物,也有我的声音。我由衷喜爱艺术家朱疋为繁中版《“上流”儿童》绘制的其中一款封面,看似在操纵孩童的女子,身上也牵缠着许多条细线,我感谢朱疋看见角色并未如她们所表现的那般自由且随心所欲。在简体中文版即将上市的此时,我诚挚地邀请读者感受这些角色心中的两难与矛盾,处处都有我脑中未竟的疑想。 0LUwKLpsWxDiquRZ+uIIsO1Y7icFJBu6LHfPhzl2D/ioRf9KHqbE41JPQZSx3bl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