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小学四年级时就从课本上读到了班超投笔从戎到西域建功的故事。我上中学时,父亲告诉我,欧洲人和日本人对蒙古、新疆和中亚地区很感兴趣,不少学者都曾实地考察过张骞所开通的丝绸之路。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丝绸之路”一词。从那时起,我便对丝绸之路抱有一种浪漫的情怀,憧憬要到丝绸之路体验一下。
1963年,我的父母在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由于我要到美国留学,必须先去父母所在地申请美国签证。于是,1963年7月,我从台北出发,途经香港、曼谷、孟买、贝鲁特,抵达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我还到埃塞俄比亚的故都贡德尔停留了一个多月。拿到签证后,我辗转经过阿斯马拉、喀土穆、雅典、苏黎世、罗马、巴黎到达纽约,然后乘长途汽车横贯北美大陆到洛杉矶,再从洛杉矶乘火车到位于旧金山湾区的斯坦福大学报到。
我先后于1972年、1978年和1983年三度趁暑假回国参观、访问、探亲、讲学,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只是没有去新疆和西藏。
1987年夏,我获得了一个罕有的机会,得以从兰州经嘉峪关、敦煌到乌鲁木齐和喀什,终于圆了自己幼时的梦想。以这个机会为肇始,探索丝绸之路成了我的最大爱好。为此,我买了不少飞机票、书籍和纪念品。
1963—2019年,我到过除阿富汗与伊拉克以外的所有亚洲国家,造访了除立陶宛与摩尔多瓦之外的所有欧洲国家,以及除阿尔及利亚以外的所有北非和东非国家,一共探访、参观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200多个城市。
这些亲身访问的经历加上多年的阅读积累使我认识到,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构成了欧亚大陆文明的动脉系统,正是这两条大动脉把各地的养分输送到其他地区。几千年来,在这两条动脉上往来的商人、僧侣、士兵、外交官、作家、游客,在不同时段里用他们的脚丈量了“文明的地图”。
2007年夏,我在香港退休后,探索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上的文明交流成为我的“新专业”。
2007年秋,我在清华大学给200名本科生教授“游走于文明之间”的通识课程。2008年,我在北京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给硕士生讲授“东西文明交流”课程,并给光华管理学院师生开设“文化与经济系列讲座”。2009年春,我在山东大学做了一个关于文明展与文明交流的系列讲座。2009年秋,应土耳其海峡大学的邀请,我给历史系本科生讲授一门名为“中国与丝绸之路”的课程。2012年秋,我在上海交通大学给大约150名本科生讲授了共30课时的“文明交往讲座”。2013年夏,我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EMBA班(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讲授了共56课时的“文明的地图”课程。
数年间,围绕丝绸之路与东西文明的交流,我系统地教授了不少课程。多次的讲述难免涉及一些重复的题材,但我完全没有厌倦之心,反而提升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每次回望丝绸之路和相关的历史,都会让我有更深刻的认识。
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这一概念:“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邓小平于1974年在联合国大会上宣讲这个理论时,我就坐在旁听席上。当时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都不发达,其中大多数国家要么存在内部民族和宗教矛盾,要么与邻国存在历史恩怨和领土纠纷,甚至兼而有之。我一直在思索,这些国家要怎样才能团结起来?
2013年秋,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个被称为“一带一路”的倡议反映了世界的新格局,表达了中国对国际关系,进而对人类命运的设想。
“一带一路”倡议或许可以被视为“三个世界”理论的当代版和具体化。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把重心放在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而“一带一路”则是以合作共赢为重点。
在社会科学领域,目前并不存在适合各国情况的普遍理论和统一实践。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都会受到地理、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学者若要认真地探索丝绸之路国家,就应该从“一带一路”的具体建设中获取启发与资料,开辟新课题,做出新论述。
摆在中国知识界面前最大的挑战是:通过对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进行深入的观察与分析,参照发达国家与中国自己的发展经验,建构一套“发展中国家应以合作互补来促进彼此发展”的政治经济学,阐述在当今科技水平和国际新形势下的最佳发展途径。
这些年,我在用笔记录自己的体验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我曾在纸质期刊和网络媒体上发表多篇文章,其中有对欧亚大陆的不同地区、族群的历史做出的述评,也有对“阿拉伯之春”和高加索政局这样的时事性题目做出的分析与评论。这些文章的主题都与“丝绸之路”和“文明的地图”有关。部分在期刊上发表过的文字和授课内容的转录已经陆续被结集出版。本书所有的篇章都是以2020年为基准,包括经校订的已发表的文章和近期新写的文字。
付梓在即,中信出版集团的同人要我写一篇序文。前两节所述可说是本书的缘起,下面我将对本书的内容略做陈述。
从旧石器时代起,人类就以自己的手和脑对自然界加以改造,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基因。今天,科学与技术已经将人类社会带入DNA(脱氧核糖核酸)改造、干细胞、电子商务和5G(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的时代。应该与科学和技术互相促进的,是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和治理模式。
本书的书名为《文明的地图》,如书名所示,本书是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文明的综述。
本书第一部分表现了文明研究的不同方法和视角;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丝绸之路的概念和相关内涵,以及引起全球注视的“一带一路”倡议;第三至七部分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思考为基础,分别对丝绸之路的五个重要地区(大中亚、印度、伊朗、高加索、土耳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前景做出介绍和评论。
结语部分,我敝帚自珍,做一个画龙点睛的尝试,希望能够说明:古丝绸之路乃是人类历史的地理宿命,而今日备受关注的新丝绸之路则是欧亚大陆的历史宿命。换言之,新丝绸之路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