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始火器

枪炮之类,统称为“火器”。

火器具体之溯源,纵观世界现存之文献资料,实则已经不可考。目前普遍认可的说法是,最早的火器出现在中国。

区别于冷兵器的火器,其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性元素就是对于火药的使用。众所周知,火药是中国古代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太上圣祖金丹秘诀》(公元808年)中就有火药配方的记载,但很明显其最初被归于道家修仙炼丹的范畴之内;至唐晚期,已经出现性能较为成熟的火药成品。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西方化学中的一部分最初也是源自古代炼金术或巫术的实验过程;中国的类似探索实际上也推进了科学发展的进程——正是火药的“速燃性”和“爆炸性”催生了之后的发射管火器。

随后在《九国志》中,又有郑璠进攻豫章(今江西南昌)期间使用“火药弹”的记载(公元904年);到南宋时期,《守城录》中出现了“火枪”(1132年),即使用竹筒作为指向管来喷发火药燃气的喷火筒。与中国民众的“鞭炮文化”相比,具有一定杀伤效用的喷火筒出现并被用于实战,实际上才可看作火器的雏形与真正开端。

以此来看,火器的雏形可认为是随后出现的突火枪。这种在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于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出现的火器,是目前被普遍认可的世界范围内的火器“元祖”。

突火枪之所以被认为是火器“元祖”,是因为从相关历史记载来看,它在当时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武器,并且具有一定的使用稳定性和必要的杀伤效用。《宋史·兵志》中有详细的相关记载:“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步。”

注意,此时的突火枪虽然还是沿用之前的竹筒类材质作为指向管(枪管),同样以火药为动力,但已经使用到了“子窠”——“子窠”据考证应为小石子、铁碎物之类的东西。再结合原文中的描述。当时突火枪的形象在今天看来,完全就是一种前装霰弹枪。

13世纪末到14世纪时期,在原始突火枪的基础上,由于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得以实现用金属材质(铜或铁)替代竹管制造发射管,这才逐渐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火铳”。这种使用金属发射管,利用火药燃气射出石子、金属球丸等弹药的过程,实则也是老式火炮的工作原理,可见火炮和火铳的源头是统一的,无非是随着使用分类的细化,轻便者称为“铳(枪)”,难于随行携带的则称为“炮”。

◆阿拉伯古代手抄本上绘制的马达发

虽然与突火枪相比,火铳在工作原理和自身结构设计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与铜铁打造的金属发射管相比,竹木材质明显能够承受更大的膛压,这就意味着在实际使用中可以装填更多的火药。在尚无高效速燃火药的情况下,更多的火药量就意味着能产生相对更多的火药燃气,从而产生更为强大的射击威力。同时,火铳也比突火枪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它是元朝军队的重要武器,此后明朝武器装备中火器的使用也源自于此。

与此同时,突火枪还存在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其更是直接促进了西亚和欧洲的火器发展历程。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其科技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开创了很多领域内的先河。虽然期间不乏战乱动荡,但许多实用技术还是被系统保留下来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作为以火药为动力的杀伤性实战火器突火枪,实际上直到13世纪中叶才随着蒙古大军的大规模西征被“正式”传播到了阿拉伯地区。随后经过阿拉伯人的改进,诞生了使用木质筒管以火药方式发射石子的新式武器,当时的阿拉伯人将其称为“马达发”,即阿拉伯语中的“火器”之意。在当时拥有相对强大火力的“马达发”在阿拉伯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到14世纪初期,这种木质突火枪已经成了当时阿拉伯军队的主要武器之一。同时,在实战过程中“马达发”自身也得到了一些改进和形制上的固化,其中就包括为了方便使用而安装的长长的握持手柄,这实际上已经有了步枪的雏形。

在阿拉伯人同欧洲人的战争过程中,“马达发”相关的技术与火器的应用才被大规模传入欧洲,欧洲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逐渐成熟的步枪产品。

◆14世纪的瑞典青铜手铳 b3Ybt+GtW2fC/s7QKf4iwhjadROh0lx8916GXiW057qywASERrY5q5dy7DnBCpc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