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双头坦克

在坦克发展史上,不乏集智慧和想象力于一体、充满暴力美学和机械美感的钢铁怪物,它们有的只造了寥寥几辆的原型车,有的甚至只停留在图纸阶段,但也有真正造出来并且参与到了战争当中,虽然没有达到设计时的预期效果,但仍然在人类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双头坦克”(也就是双炮塔坦克)即为其中的一种。

1939年12月17日,正值苏芬“冬季战争”,弹雨纷飞之中,驻守“曼纳海姆防线”苏马湖至苏纳索不冻沼泽区段的芬兰士兵惊讶地发现,在他们的前方出现了几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苏军坦克,其中两辆最大的坦克,竟然拥有两个炮塔!

这两个双头的钢铁怪物又高又大,盔坚甲厚,由于拥有前矮后高两座炮塔,火力十分强大。它们顶着芬军密集的弹雨冲了过来,在它们的身后,则是大队的苏军步兵。很显然,苏军这一次又来拿芬军做新式武器测试了。类似的事情那段时间经常发生。

1939年11月30日苏军大举进攻芬兰。苏联人原来的计划是速战速决,在12月12日结束战争。但让苏联人没想到的是,弱小的芬兰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抵抗力。装备低劣的芬军依托永固或半永固工事组成的“曼纳海姆防线”誓死抵抗苏军。而苏军面对“曼纳海姆防线”,很多地段都是久攻不下,损失极为惨重。对于这样的情况,苏军不得不将大量新式武器投入战场,以期找到能够有效攻克坚固防线的办法。

为了测试新式重型坦克的作战效能,苏军此次选择了“曼纳海姆防线”上最难打的一段,即苏马湖和苏纳索不冻沼泽之间的芬军防线。在这里,芬军在防线上布置了配有37毫米“博福斯”反坦克炮和大量机枪的掩体,两道配有步兵防盾的堑壕和一道反坦克壕、大量的铁丝网以及4排用花岗岩制成的反坦克障碍,还有大量的地雷,高地布有数个大型的坚固堡垒作为炮兵观察阵地和战地指挥所。苏军此前多次进攻这里都无功而返且伤亡惨重。于是苏军决定在这里投入新型的“双头坦克”——“SMK”重型坦克和“T-100”重型坦克。

“SMK”重型坦克四视图

“SMK”与“T-100”重型坦克都是苏联于1938年至1939年间设计的双炮塔重型坦克。苏联早期的坦克设计思想深受英国影响,20世纪30年代正是多炮塔坦克盛行的年代,苏联追随英国设计出了“多炮塔神教”的终极圣器——“T-35”重型坦克,并且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让世人着实惊叹了一回。但随着反坦克技术的不断进步,“T-35”重型坦克的缺点也暴露无遗:车体过大,重心不平衡,转向困难,装甲薄弱,机械性能差。在进行过多次改装测试后,苏联人对这款“陆地巡洋舰”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决定着手设计下一代重型坦克。可惜的是,设计师们的思想工作没有做好,他们仍然打算在多炮塔坦克这条死胡同上继续走下去。1937年,新式重型坦克的设计工作交给了185厂的试验机械设计局和基洛夫厂(100厂)的第2特别设计局。1939年,185厂和基洛夫厂的设计工作均告完成。185厂生产的新式重型坦克被命名为“T-100”,基洛夫厂生产的新式重型坦克则用已故苏联领导人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Sergei Mironovich Kirov)的名字命名,即“SMK”。

“SMK”和“T-100”从外形上看非常相似,其实它们的区别很大,从负重轮到炮塔以及车身形状都不相同,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设计。

“SMK”重型坦克长8.75米,宽3.4米,高3.25米,战斗全重55吨,除了长度有所缩减外,块头基本和“T-35”差不多,正面装甲厚度达75毫米,主炮塔上装有1门76.2毫米主炮,前下方的副炮塔内装有1门45毫米副炮,最大时速35.5千米,乘员7人。

“T-100”重型坦克长8.38米,宽3.4米,高3.25米,战斗全重58吨,正面装甲厚度为60毫米,火炮布置方式和“SMK”一样,也是1门76.2毫米主炮和1门45毫米副炮,分别装在后大前小两个炮塔里,最大时速36千米,乘员8人。

此次进攻苏军先是以炮火猛轰芬军阵地,在压制芬军火力的同时,从反坦克障碍和地雷之间清扫出了一条通道。火力准备完成之后,坦克部队便和步兵一道发起了进攻。“SMK”和“T-100”一马当先冲向芬军防线,它们坚实的车体轻易便碾过了大树和各类障碍物,突破了多重铁丝网,越过了反坦克壕,芬军士兵集中火力向两辆双头坦克猛烈射击,37毫米反坦克炮弹暴雨般打在“SMK”和“T-100”的装甲上,发出刺耳的声响,但没有一颗炮弹能够击穿苏联重型坦克的厚甲。“SMK”和“T-100”一路高歌猛进,开上了高地,然后便使用主炮轰击芬军防御工事。在76.2毫米坦克炮的轰击下,一座又一座芬军碉堡被摧毁。

“T-100”重型坦克四视图

虽然“SMK”和“T-100”成功占据了高地,并将敌人的坚固防线敲开了一个缺口,但苏军步兵却没有跟上来,他们遭到了芬军机枪火力的密集扫射,无法冲上高地,最终这次进攻行动被迫中止,“SMK”和“T-100”也被召回。

“SMK”重型坦克火力强大

1939年12月18日,苏军再次发起进攻。“SMK”和“T-100”仍像之前那样冲锋在前,这一次它们从公路方向接近了芬军的碉堡群,猛烈开火将这些堡垒一个接一个摧毁,芬军集中反坦克炮全力攻击“SMK”重型坦克,战况异常激烈,“SMK”又击毁了两座芬军堡垒,但其主炮塔围壳也被芬军反坦克炮击中,由于“SMK”和“T-100”都是前低后高的车体设计,中部装有一个巨大的装甲围壳,主炮塔安装在装甲围壳上,采用这种设计是为了增加主炮塔的高度,让其火线在副炮塔之上,避免二者相互干扰。但这样的设计无法有效保护主炮塔底座,结果在装甲围壳被芬军反坦克炮击中后,尽管没有被击穿,但主炮塔底座却因巨大的震动出现了故障,导致主炮塔无法转动。主炮塔里的坦克手只能暂时放弃战斗,专心排除故障。“SMK”重型坦克继续前进,但让苏军坦克手们没有想到的是,芬军士兵在前方不远处埋了反坦克地雷,很快一声巨响让“SMK”停止了前进,坦克手们郁闷地发现,“SMK”的左侧履带被炸断了,负重轮、悬挂和变速器严重损坏,电力系统也中断了。

见到“SMK”受伤,伴随作战的“T-100”和“KV”重型坦克赶来救援,试图将“SMK”重型坦克救回去。“T-100”停在了“SMK”的右前方,“KV”停在了“SMK”的左前方,三辆重型坦克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钢铁堡垒,在炮手们奋力和芬军对射的时候,其他坦克手全力对“SMK”进行抢修,但“SMK”的损坏程度大大超出了他们的维修能力,他们试图用“T-100”来拖动已经不能移动的“SMK”,但因为雪地太滑而告失败。在坚持作战5小时,打光了全部弹药之后(“SMK”和“T-100”的弹药基数惊人,76.2毫米炮备弹113发,45毫米炮备弹300发,机枪备弹5000余发),“SMK”的乘员搭乘“T-100”成功脱离险境。这得益于“T-100”里的(曾被斯大林戏称“可以开百货商店”)巨大空间,足以容纳15名乘员。

苏军不甘心自己的新式重型坦克落到芬军手中,其后组织了多次回收行动,但都没有成功——它实在是太重了,加上陷在雪地里,周围的地面又实在太滑,没有牵引车辆能够拖动它。最终回收行动被迫放弃。1940年,芬军撤离这一地区,苏军惊讶地发现“SMK”还在原地,芬军只是破坏了里面的操纵设备,并没有把它拖走,因为芬军同样也没有能够移动它的手段。

就这样,一直等到冬季战争结束,苏军一次性动用了6辆“T-28”坦克,才把“SMK”拖到了佩尔克湖火车站,由于火车站没有大型起重机,无法将其运上火车,苏军只能无奈地将它拆解后用火车运走,之后它再也没有被组装起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被当成废铁卖掉。

经过这场实战检验,“SMK”和“T-100”都遭到了淘汰,没有能够量产。比“SMK”的凄凉结局好点的是,它的同门兄弟“T-100”被拆掉了两个炮塔,装上了一门巨大的130毫米炮,改装成了“SU-100Y”自行火炮,参加了保卫莫斯科的战斗,并作为功勋战车保留了下来。

有意思的是,“双头坦克”的设计并没有就此画上了句号。随后在苏联重型坦克的设计中,类似的“写意大作”还是不断地出现在苏联设计师们的绘图板上,但这些设计最终没有一个走到样车阶段。

其实“双头坦克”不是只有苏联有,别的国家也设计过。如英国的“维克斯MKE”轻型坦克,此外比较有名的就属法国的“FCM-F1”超重型坦克了。

“FCM-F1”超重型坦克侧视图

“FCM-F1”比苏联的双头坦克要长得多,也是一前一后两个炮塔,前方的副炮塔安装有1门47毫米反坦克炮,后面的主炮塔安装有1门90毫米炮,其总重量达140吨,乘员9人,正面装甲厚度为100毫米,虽然拥有两台发动机,但设计最高时速只有20千米。和苏联人的设计初衷差不多,它是为了打破德国人的“齐格菲防线”而设计的,因而又被称为“要塞坦克”。如果法军能够列装,“FCM-F1”在当时很可能难逢敌手。可惜法国人在1940年就败于德国人用并不比法国先进的坦克发动的“闪电战”,最终“FCM-F1”只留下了一辆木质模型供后人参观。

“FCM-F1”坦克并未在战争中发挥多少作用

不过法国人的设计并没有白费,1944年,法国人设计出了有“法兰西猛虎”称号的“ARL-44”重型坦克,其车体即是“夏尔B1bs”重型坦克和“FCM-F1”超重型坦克的结合改进缩小版,主炮也是曾经准备给“FCM-F1”使用的90毫米炮,可以正面和德国的“虎”式坦克对抗。“ARL-44”重型坦克虽然是法国政府为了提振国民信心和国际地位而设计的应急之作,存在很多问题,并且一共只生产了60辆,不久就退役了,但其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却不容忽视。 2fU8GHnST8yFmEyODg+HrnzZhqb3wCm2/GCYC7QStH9QVGxEtbK378pPWvKMccr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