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可行的解决方案
——供应链金融

近年来,由于在金融服务实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潜力巨大,供应链金融在全球迅速发展。特别是,供应链金融日益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手段。

1.3.1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背景

供应链金融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供应链中资金流梗阻以及资金的短缺问题,资金的短缺和资金流的梗阻多发生在供应链中的中小微企业所在的环节。换言之,供应链金融诞生的主要原因是供应链中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伴随着新一轮全球化发展和科技革命的兴起,全球开放化和金融科技赋能供应链,供应链金融日益成为拓展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新的趋势从宏、中、微三个层次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基础。

宏观基础

贸易全球化的趋势造就了新的贸易融资模式 。国际贸易的全球化趋势带来了金融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趋势势必要求金融市场以供应链为中心提供灵活、高效、可持续性的融资产品或服务。

供应链金融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驱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内生动力。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稳妥地发展供应链金融,这也是国家首次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指明方向。

产业基础

产业 + 金融 + 科技 的新型产业生态化供应链金融 。金融科技推动数字化、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供应链的流程、渠道和结构发生改变,进一步加强了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产融协作,构筑金融、企业和供应链的互利共存、协同发展,从而诞生了“产业+金融+科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生态圈。

微观基础

结构需求融资 。由于供应链独有的特性,企业存在交易支出与收入的时间差问题,从而造成短期资金缺口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结构性融资需求由此诞生。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凸显 。根据中产调研网《2019年供应链金融市场调研报告》,2004年30%的企业家重视供应链管理;2012年,该比例上升至50%;直至2019年,70%的企业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健全的供应链管理基础上才能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服务。

1.3.2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环境

政策环境

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已多次在国家政策文件中强调了供应链金融的作用。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18年,《商务部等8部门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关于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和企业评审结果的公示》。从文件描述中也可以发现政府部门对供应链金融越来越重视,起初只是在文件中表示鼓励“应收账款融资、票据贴现、仓单质押、信用证项下融资”等业务的发展,到了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则将“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作为六大任务之一,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已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9年1月14日,深圳首发国内地方性供应链金融发展指导文件,成为全国供应链创新城市的风向标。2019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金融赋能产业迎来新的落地指引。同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科技、风险防范等被写入纲要。表1.5给出了从2014年至今我国出台的供应链金融政策。

表1.5 我国供应链金融政策汇总

(续)

(续)

资料来源:根据同盾科技《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报告(2019)》、鲸准研究院《2019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报告》整理。

地方层面,为贯彻落实《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各地区纷纷响应跟进,重庆、天津、上海、陕西、江苏、广东等省(市、区)分别出台了相应的具体分工落实政策。如2018年3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指导意见任务分工的通知》。同年4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同时,在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55个示范城市和266家试点企业的基础上,各地方政府也根据各自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特色确定了地方进一步的培育重点和发展目标。例如2019年8月,浙江省发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2019年10月,江苏省评审公示确定江苏伊斯特威尔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125家企业以及原定33家国家试点企业为江苏省第一批重点培育企业。各地方政府正以试点或重点培育城市、企业、产业链为抓手,出台激励政策给出目标引导,成为近年来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环境

我国金融服务供给总量充足,但存在供给侧结构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68%,比2015年的8.44%的历史峰值有所下降。但跟历史过往相比,仍然处在一个相对高的水平。相较而言,2017年美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5%,并且近十年这一数据也没有超过8%。可见,我国金融服务供给总量是充足的。从金融机构数量来看,除六大国有银行外,还有数千家遍布各地的中小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供给相对充裕。

虽然金融服务供给总量充沛,但存在内部结构的不均衡现象。首先,金融市场结构不均衡,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远高于直接融资。其次,现有银行体系内部供给结构不均衡,对中小微企业的供给不足。最后,产品与服务的结构不均衡。总行是产品与服务的设计者,各地分支机构往往难以根据各地经济特点做适应性改造,普遍存在产品单一、同质的现象,难以精准满足实际市场中不同规模级别和不同行业业务特点的客户差异化需求。

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2018年6月2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工作。2018年8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会议强调在流动性总量保持合理充裕的条件下,面对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必须更加重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随后,中国银保监会接连出台政策,并表示将不断出台政策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大企业“爆雷”“违约”事件频现 。一方面,当前我国国内经济疲软,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我国仍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供给侧改革还在推进当中。不少大型集团、上市公司也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压力,“爆雷”“违约”事件频频发生。当前众多大企业出现危机有很多原因,包括市场的不景气、资金链与杠杆问题、政治与政策影响、内部管理运营问题等,除了政治与政策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和企业内部管理运营问题,其他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供应链的竞争力出现了问题,即企业所处的整条供应链甚至整个产业生态出现了问题,单一节点、单一环节的问题传导到了其他的节点与环节。

金融环境

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任务完成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不会松懈。

类金融机构监管 。2018年4月,商务部印发通知,明确自4月20日起将制定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典当行业务经营和监管规则的职责划给中国银保监会。当前,中国银保监会开始密集对上述行业进行摸底调研、开会研讨。在摸底调研的基础上,中国银保监会酝酿新的监管文件,类金融行业将迎来强化监管的新监管时代。未来这三个行业将面临更加规范、严格的监管,短期内机构准入、业务发展可能受到一定影响,长期看行业发展将更加健康稳健。

银行业监管 。近年来银行频“爆雷”,内控不足、制度执行不到位是大部分违规事件产生的根源,中国银保监会也频频开出大额罚单。数次的天价处罚,不仅能调整资金的流向,更重要的则是打击跨领域的金融违规,为整个金融体系设立防火墙,避免爆发跨领域的金融风险。

资管新规 。监管层出台资管新规,统一资管业务规则和标准,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打破刚性兑付,规范资金池,整治金融乱象。

严厉整治互联网金融,严格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可以预见,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任务完成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不会松懈。

科技银行之路 。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正推动着传统金融业步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已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体现为思维、理念、业务模式、管理模式等全方位的融合。当前,越来越多的银行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同时也有众多银行积极与第三方金融科技机构合作。依据商业的定位和目的,对银行直接设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可进一步细分为IT部门独立型、金融科技输出型、集团融合型三类。银行与第三方金融科技机构合作中,主要看中其风控应用,而在获客、信贷业务方面的合作则没那么积极。

产业环境

我国供应链管理发展不够成熟,供应链体系尚未完整建立,造成了整个供应链效率、管理效率水平较发达国家偏低。2010—201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从7.1万亿元上升至13.3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虽较几年前有所下降,但仍高达14.8%,远高于欧美国家的7%~8%的水平。金融领域,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国家提出的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要求的现实压力,另一方面发力B端企业金融市场是众多金融机构的重要战略选择。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给生活和业界带来了巨大变化,人们见证了大、小巨头(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TMD——头条、美团、滴滴)的顺势崛起,也亲历了移动支付的全面渗透给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在金融服务领域,移动支付C端入口被AT(阿里巴巴、腾讯)平分,网络效应带来的市场垄断,使得一众金融机构有心无力。为避免重蹈覆辙,在B端企业金融市场抢先发力占据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二选择。

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传统金融的信息采集、客户触达、风险控制的手段和方式。在新的形势下,银行业为了保持竞争力,一方面必须要夯实其数字化能力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升级服务理念,积极主动推进金融服务与各产业链的融合,为企业客户提供更优的服务体验。

供应链金融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力B端金融业务的重要抓手和业务切入点。

技术环境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体现出以下特点。

大数据及数据的智能分析 。数据的价值已经深入人心,各种类型的数据正在不断地积累,金融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利用大数据进行风控的企业。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消费端数据量大,但企业端数据量还不足;线上场景数据多,线下场景数据不足;政府掌握数据量大,但各部门数据割裂;个别分散度较高的行业数据沉淀已有一定规模;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度不足,与企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商业机制还不够成熟。

区块链 技术的出现和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相对大数据更晚,但相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其价值能更快得到认可,主要是由于区块链与金融,尤其是供应链金融的天然适配,并得益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创新。但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当前在技术的可靠性上、商业利益分配机制与模式上、市场认知上、监管规范上都还没达到普及应用的程度。不过鉴于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不可估量的价值,已经有不少企业,在积极探索、研发与应用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 的融合应用与创新也是一大趋势,不同的技术发挥不同的效能,使数据得以收集、存储、保真、分析、应用,未来将极大地提升金融的获客能力、服务能力、风控能力。

1.3.3 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前文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作用和使命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以及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背景,接下来我们需要搞清楚什么是供应链金融。为了探究什么是供应链金融,我们必须依次搞清楚什么是供应链,什么是供应链管理,什么是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明确了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在1985年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提出,有多种不同的定义。美国供应链专业协会的定义为:供应链管理包括规划和管理供应链采购、转换(即加工生产)和所有物流活动,尤其是渠道成员(包括供应商、中间商、第三方提供商、客户)的协调和合作,从本质上讲,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内外供应和需求的全面整合。

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报告,供应链管理是指对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到客户所构成网络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合称“四流”)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过程。集成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将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连接起来,使他们分担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项职能协调发展,让整个供应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提高客户满意程度并降低相关成本。供应链中的活动包括:订单处理、原材料和在制品存储、生产计划、作业排序、货物运输、产品库存、顾客服务等。以往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见图1.4)。

图1.4 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金融的关系

资源来源:清华大学《2019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报告》。

资金流是企业的血液,企业资金流的状况将会决定企业的命运。由于企业资金的支出和收入往往发生在不同的时刻,导致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现金流缺口。以生产型企业单阶段生产周期的资金需求来看,融资需求可能发生在接受订单的同时,因为订单项下所需要的原材料采购预付款很可能超过了企业的自有资金。在此之后的生产阶段,企业一方面产生持有原材料等投入性库存,另一方面不断产生半成品和产成品库存。同时,企业还需要向原材料等供应商结清货款,资金需求继续上升,并达到整个周期的峰值。接下来,企业开始向下游发货,产生应收账款。随着应收账款的回流,企业的资金需求也随之回落。在供应链中,各企业实力强弱的不同导致它们在交易过程中并不处在完全平等的地位,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缺口有其自身特点。现代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经营和管理过程,几乎每一个供应链运营的环节都会伴随着大量的金融活动,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见图1.5)。

图1.5 供应链运营环节中的大量金融活动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2019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报告》。

供应链金融

霍夫曼(Hofmann,2005)认为,供应链金融位于物流、供应链管理和协作、财务的交汇处,是同一条供应链中包括外部服务商在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共同通过计划、执行和控制金融资源在组织间的流动,以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

供应链金融处在与供应链周期相关的金融服务的前沿领域。这些服务主要由金融机构提供,基于公司之间交易的文件、订单和合同,给予这些公司更好的付款条件,使之获得更便宜的融资形式而产生流动性,增加其运营资本。

图1.6 供应链金融方法

资料来源:Hofmann E., Supply Chain Finance:some conceptual insights, Logitics Management, 2005:203-214.

根据全球供应链金融论坛的标准,为了说明供应链金融的作用,理解实体供应链与金融供应链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实体供应链 (PSC)是指将一种产品或服务由卖家转移到买家过程中所涵盖的组织、人员、活动、信息及资源而构成的一套系统,这种转移可能发生在国内,也可能跨越国境。实体供应链活动将自然资源、原材料和零件转换成半成品或成品交付给终端客户。它是引起金融需求和受金融供应链活动支持的经济机能的潜在基础。实体供应链管理是指涵盖在管理实体供应链中的管理活动。

金融供应链 (FSC)是指为实体供应链参与者提供金融支持的金融程序、事件和活动而构成的一个链条。金融供应链管理是指一系列促成购买、销售和支付货物或服务的公司管理实务,例如确定合同框架、发送订单和发票、匹配收发货物、监控现金回收等活动、发展支持技术、管理流动性和运营资本、使用保险和保函等风险缓释措施以及管理付款和现金流。金融供应链管理涵盖一系列满足金融供应链需求的贡献者的协作,例如公司内部职能口的人员、贸易各方以及供应链自动化领域和金融服务全领域的服务供应商。供应链金融是支持金融供应链的服务集群。

根据全球供应链金融论坛的标准,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可以遵循如图1.7所示的框架:

图1.7 供应链金融框架

资料来源:欧洲银行协会《供应链金融市场指南》,2014。

根据全球供应链金融论坛的标准,供应链金融是指利用融资和风险缓释的措施和技术,对投放到供应链流程和交易中的营运资本和流动资金进行优化管理。供应链金融通常用于供应链活动触发的赊销交易。贸易流对融资提供者的可见性,是达成该项融资安排的必要因素,这可以通过一个技术平台来实现。

通过该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供应链金融的几个要点。

组合 :供应链金融指一系列金融和风险缓释技术及实务的组合,支持着国内外端到端业务的整个供应和分销链条中的贸易流和资金流。它强调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广泛的已创建的和发展中的融资和风险管理技术。

赊销 :供应链金融通常(但不仅仅)应用于赊销贸易。赊销贸易指买卖双方之间的贸易交易,该交易没有买方或卖方出具的任何银行信用工具或跟单贸易工具的支持,买方直接承担该笔基础交易相关的付款责任。交易当事方基于赊销条件供应或购买商品或服务时,通常会开具发票,买方则在商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支付。赊销条件可以与基于预付款交易或采用信用证等付款保障工具的贸易形成对比。

当事方 :供应链金融交易的当事方,包括在供应链上下游相互交易并协作的买方和卖方。这些当事方根据需求与融资提供方合作,利用各种供应链金融技术及其他形式的融资来筹集资金。当事方,尤其是“核心”企业往往会基于其财务实力设定改善供应链的稳定性、流动性、财务业绩、风险管理水平和优化资产负债表的目标。

事件驱动 :融资提供方为基于订单、发票、应收账款、其他债权及供应链中相关装运前后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因此,供应链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事件驱动”的。金融供应链中的每次介入(融资、风险缓释或支付)都是由实体供应链中某一事件或触发条件驱动的。实体供应链中先进技术的发展和追踪及控制事件的业务流程,为在相关金融供应链中自动触发供应链金融的介入创造了机会。

发展性和灵活性 :供应链金融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套不断发展的、使用各种技术或将其组合起来的实务活动。其中某些技术已成熟,而有些是新生技术或前沿技术,或者现有技术的变形,也可能包括传统的贸易金融的使用。这些技术经常会互相组合或与其他金融和实体供应链服务结合使用。

1.3.4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

供应链金融平台化程度不断提高。供应链1.0阶段其主要特点为中心化模式以及围绕一个核心企业同时为供应链上的多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以提高各企业间协同化运作的能力。供应链金融2.0阶段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采用线上模式,通过信息化减少“牛鞭效应”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供应链金融进入3.0阶段,整体向平台化方向发展,主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配置缺位等问题。当前供应链金融进入智慧化4.0阶段,业务模式趋向于实时、定制、小额化,数据质押为创新产品模式,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了信息全集成与共享。未来金融供给者可以在产品模式、业务流程等各方面更加注重客户体验和个性化定制,使金融服务更加智慧化,服务理念彻底走向以客户为中心(见表1.6)。

表1.6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阶段

(续)

资料来源:鲸准研究院《2019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报告》。

1.3.5 供应链金融的市场前景

据鲸准研究院预测,2020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5.86万亿元。在产融结合、脱虚向实的政策环境下,供应链金融以其对实体经济的强大支撑及赋能作用,迅速成为振兴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目前,影响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的关键主体是核心企业。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作为资金方切入供应链金融领域,其业务场景以应收账款融资为主,存货类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为辅,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那么以我国涉足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上市企业的应收账款为切入点进行整个供应链金融行业的市场规模测算,并加入企业预付账款、存货类资产规模,一般而言,应收账款融资或预付账款融资的额度是账款总额的70%~80%,库存融资的额度是货物价值的30%~50%。结合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三个供应链业务场景进行测算可知,2020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15.86万亿元。随着现有参与者及新加入者深度渗透市场,未来供应链金融将迎来快速发展期,预计2022年有望达到19.19万亿元(见图1.8)。

图1.8 2016—2022年中国供应链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鲸准研究院《2019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报告》。 hPXJEYZTv6Xq/NXwbquGm9BuSD0qG+dM12aIkZbjF0ds3/x7Uuk5gdt52GjARBd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