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4 产业变革与生态化

数字经济和消费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形态,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正全面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环节。在新形态新模式驱动下,需要推动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倡导监管包容,也要倡导平台自律,创新适应新经济新业态的行政管理方式,同时也应加强对金融数据安全流动的试点建设等内容。

2.4.1 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发展迈向新高度

2020年以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核心的增长极之一。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的规模由2005年的2.6万亿元扩张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逐年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2005—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由14.2%提升至36.2%。

所谓数字经济,可认为是由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新经济模式,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全新动能,促使社会变革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从经济增长角度来看,数字经济的发展是新技术应用最前沿的一部分,这部分不仅仅代表着经济发展,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其带来的价值和红利不言而喻。

2.4.2 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数字经济涉及很多产业链,主要包括通信产业链、计算机基础技术产业链、软件产业链、互联网产业链、电子商务产业链等,这些产业链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体系。其中4G和5G基站、局端、宽带、智能手机皆属于通信产业链;芯片、集成电路、电池、屏幕、内存、存储等属于计算机基础技术产业链;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个人软件、办公软件、企业软件、安全软件等属于软件产业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既是计算机基础技术,也属于软硬一体化产业链;互联网新闻资讯、网络文学、游戏、直播、视频、数字音乐、网上社区、内容搜索(含地图导航)属于互联网产业链。数字化营销服务、零售交易、服务交易、仓储物流配送服务、数字化金融服务,属于大电子商务产业链。

产业融合是未来“数字技术+实体经济”的主要形态,包括通信、计算机、互联网、软件、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渗透进各个行业,如渗透进汽车行业就有了智能汽车,渗透进医疗设备行业就有了智能医疗设备,渗透进电力行业就有了智能电网。业务多元化带动了数字技术投资与应用的升级,多行业、多元化的数字生态系统,深入触及消费者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也积极鼓励数字化创新与创业,不仅给了企业尝试的空间,还以新技术的投资者、开发者及消费者的角色给予支持。数字化转型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全球数字化格局的影响与日俱增,通过并购、投资、新商业模式输出及技术合作等方式,我国将不断发展而成为引领全球数字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2.4.3 产业集聚与园区模式

目前我国已经设立了多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积极引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发展,带动试验区相邻省份加快建设。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依托本地信息产业基础和产业园发展大数据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河南、重庆、辽宁、内蒙古、贵州等地依托国家级综合试验区的建设,加速推进辖区内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其他中部、西部地区也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布局大数据产业园,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其中一些省市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具有典型意义,在统筹布局、核心技术攻关、数字生态、安全保障、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不断突破。

1.全国统筹布局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统筹布局,协同发展,彰显特色。统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地区,发挥特色、增强优势,形成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新高地。统筹创新载体、人才等要素,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培育引进全球领军型创新团队,形成全球领先的研发实力。统筹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核心技术突破、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新型贸易中心和新兴金融中心建设、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创新生态建设、扩大开放合作等方面,全面扎实推进,形成整体优势。突出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全球性大会的特色主题,加强科技、产业与资本合作,打造高地,增强辐射能力。

2.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充分发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统一组织实施攻关。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组织,从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全面梳理网络信息、高端设备与工艺、新材料等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科技攻关清单。由龙头企业和科研大平台分别牵头,统筹全国相关领域有创新突破能力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平台的创新资源,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联合攻关。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坚持长短结合,加快补齐近期短板,着眼长远培育基础研究能力。设立国家重点研发攻关专项,国家、省、市、县和企业共同支持,形成合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科研攻关体制。

3.打造国家数字科创生态系统

在全国范围内统筹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用户、资本、人才、政府、中介、环境、基础设施等创新支撑要素,构建各方联动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一批具有世界顶级硬件条件,能够吸引全世界科学家来我国开展研究工作的大科学装置。构建并完善数字经济领域开源平台体系,如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布局,组织共性技术创新。引育数字经济高端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建立立体式人才培育体系,改善人才培养结构。

4.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生态

突出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明确要求,落实责任,扩大新产品应用。支持整机企业牵头,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机制,组织材料、零件、部件、配套、整机等生产企业对接。强化基础,鼓励龙头企业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器、个人计算机、手机、云计算、物联网等的操作系统,加快安全可控系统软硬件生态系统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5.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提升制度供给竞争力。推动数字经济地方立法,加快清理和修订不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机制,着力消除阻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强化安全保障,充分考虑国家数据安全与数字主权等问题。构建政府管平台、平台管企业、行业协会及公众共同参与的多方治理机制,建立政府、平台、用户互动的治理模式。

6.保障资源要素

推动数据资源的整合开发、开放共享,政府与企业合力促进大数据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土地、金融、财政等资源要素要优先保障,对优势比较突出的地区要给予适当倾斜。扩大用地占补平衡的跨省统筹力度,探索用能权、排放权等的跨省统筹办法,优化现行管理体制。根据不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部署互联网新型交换中心和扩容国际出口通道、骨干直联点等信息基础设施,突破网络瓶颈制约。 Fzs+I3Xsdyo3GBTcDK91njNaA6mK87UXdwjrcNReWjcEtnGgmVv6CFeBbGj9cou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