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 ◎ ◎ ◎ ◎ ◎ ◎ ◎ ◎

第一章
高血压病中医病名考辨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又称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高血压病严重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结构与功能,是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致残与致死的重要诱因。我国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和2002年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显示:年龄≥15岁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5.1%、7.7%、13.6%和17.6%,总体呈上升趋势。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高血压患病率进一步上升。在未来的10~20年中,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还将上升,其防治已成为21世纪医学界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中医药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学从整体的视角出发,结合患者在某一时期机体所表现的不同症状和体征,将高血压病辨别为不同的证型,并针对特定的证型遣方用药。如何从中医药的角度探索高血压病发病机制的新理论,对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综合防治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部分高血压病患者有眩晕、头痛等症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制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将高血压病归类于中医的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可参照眩晕、头痛等进行辨证论治。但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知差异很大,不便实际应用。由于传统医学诊断是依据症状命名的,当高血压患者伴有眩晕、头痛等症状时,与传统诊断具有一致性。但是,临床上有许多高血压患者并没有眩晕、头痛;或者曾经有过,但经过治疗,症状消失了,血压仍居高不下;或者有眩晕、头痛,但与血压无关,甚至是血压偏低,这时候中医眩晕和头痛等诊断的缺陷就显现出来了。

中医“脉胀”理论是我国近年来探索高血压发病机制的新视角之一。“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黄帝内经》中的“脉胀”,与高血压的情况极为相似。参考《灵枢·胀论》中关于“脉胀”的论述,近年来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国内多位学者认为高血压病可对应于中医学“脉胀”的范畴,认为“脉胀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引起营卫气血在脉中运行异常导致脉中压力增大,脉搏胀满的一种血脉疾病。”这个概念与“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所引起的心血管综合征”的概念是一致的,可以准确反映高血压血管疾病的基本特征,可以作为高血压的对应诊断。因此引入新概念,统一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诊断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一、脉胀的溯源

《灵枢·胀论》中,“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黄帝内经》中的“脉胀”,近似于现代医学中的高血压病。明代医家张介宾在解释这句话时指出,“脉大者,邪之盛也,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脉坚者,邪之实也,涩因气血之虚而不能流利也。”此处清晰地解释了脉胀的基本病因,一是邪实,一是气血虚而不能流利运行,都可导致脉压增大而出现脉胀。至于哪些因素会引起脉胀,《灵枢·胀论》中也有解释。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顺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而为胀也。”这里明确指出,脉胀是营卫气血的病变,营卫气血运行失常为逆,留止而不行,则为脉胀;其中卫气不能正常运行,是引起脉胀的主因,即所谓的“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

此外,《灵枢》也专门讨论了脉胀的病位,一是在血脉,二是在脏,三是在腑。其实,胀在血脉是脉胀的基本病理,胀在脏腑,应该是脉胀对脏腑的影响。此处与高血压和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情形是相同的,如“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这是血压升高引起的症状,合并心力衰竭时则表现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若先有脉胀,再遇“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出现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胀的症状。

二、血脉的生理

心、血、脉三者密切关联,其间有特殊的功能关系,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气血运行系统,所谓“心主血脉”,是心血管系统的理论核心。五脏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互相制约。要维持气血在脉内正常运行,还必须依赖五脏的调节。

脉是一个独立的脏腑,属于“奇恒之腑”之一,因其独立于脏腑之外,又与脏腑密不可分,故曰“奇”;血是在脉中不停流动的用于维持生命的必需品。人从出生到死亡,血脉的流动不可须臾停止。血脉流动一旦停止,也就标志着生命的结束,故曰“恒”。从五脏而言,血脉之根在肾,其源在脾,其养在肺,其动在心,其调在肝,其行在气,其充在津。此六者互相协调,共同作用,使血脉保持适当的压力,维持着血液的正常运行。

三、脉胀的病因及病理

脉胀的病因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自然衰老,先天遗传等多重因素,导致血脉瘀滞,或脉道阻塞,脉内压力增大,而血脉胀满,形成脉胀。脉胀的病理包括两个:其一是血脉自病。血脉自身的病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气血有余,脉道过度充盈,脉道胀满,脉压增高,甚至脉管破裂出血;另一方面是血液瘀滞,运行不畅,脉压增大。二者均可直接引起血压升高。其二是血脉的病变可直接影响相关脏腑的功能。脉压过大,会引起五脏胀满,其中对心、脑、肺、肝的影响最大。这与现代医学情感障碍、焦虑、抑郁等精神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以及热量过高、少运动、高盐、高脂、高糖膳食、过量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诱发或促进高血压之说不谋而合。

四、脉胀的病位

脉胀的病位在血、在脉、在脏、在腑。在血则气血运行逆乱(单纯血压升高)。在脉则脉道涩滞,血流不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在脏,胀及五脏如心胀、肝胀、肾胀等,相当于高血压合并眩晕、心力衰竭、冠心病、肾病。在腑,病及奇恒之腑(脑、髓海、脉,相当于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痴呆、动脉硬化等)。

总之,脉胀与高血压病在病位、病性、病机等方面具有相通性,中医的“心主血脉”与现代医学中血压形成的三大要素:心脏的推动力、血管的约束力、血液的质量基本一致,脉胀的病理改变与血压增高的机制也非常相似。脉胀病位在血脉,是一种全身性血脉疾病;高血压病位在血管,也是一种涉及全身性的血管疾病。“心主身之血脉”,血液的正常运行依靠脉道的通利、血液的充足和心气的推动;血压的形成依靠心血管系统内循环血量的充盈、心脏射血的动力、血管的通畅等三者形成循环系统,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

因此,“脉胀”可以作为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它既包含了中医血脉理论的基本概念,能解释高血压病的病理和变化规律,也可以用血脉理论指导临床辨证和治疗,对高血压的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有重要裨益。 oMgGvJuascMkJOUF+hX3tb1yVcwd1bxRCWO+et/jt5wbj0PIR3Sp17lhw121rMF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