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节
高血压病热毒证证治规律探讨

一、理论溯源

从火、热立论原发性高血压(眩晕),古代医籍多有论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首倡风、热、痰致眩的观点,认为“热”是眩晕的重要病机。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载:“所谓风气盛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旋转。”主张眩晕应从“火”立论。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头眩》曰“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抉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倡痰火致眩学说。张介宾在强调因虚致眩的同时,也承认“火”在眩晕发病中的意义,如《景岳全书·眩运》载:“眩运一证,虚者十居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陈修园则在风、痰、虚的基础上加上“火”字,从而把眩晕的病机概括为风、火、痰、虚四字,重视因火致眩的病机演变。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认为眩晕乃“肝胆之风阳上冒”,其证有“夹痰、夹火、中虚、下虚之别”,并指出“火盛者,选用羚羊角、山栀、连翘、花粉、玄参、鲜生地黄、丹皮、荷叶,以清泄上焦窍络之热”。前世医家虽见仁见智,但都重视火、热致眩的病机及治疗,诚为从热毒论治高血压病之滥觞。

二、发病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热毒证是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气血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的原因繁多,而以体质与饮食失节、五志过极相互综合作用而导致心肝脾火热炽盛为最重要。

1.体质因素 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与转复中,体质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体先天禀赋的差异及后天成长过程中环境、劳动条件、营养、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类型,从而导致了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体的形态结构,如高矮胖瘦以及内部脏腑的坚脆大小,如《古今医统大全》载:“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医学准绳六要》曰:“眩运悉属痰火……瘦人脉弦数,乃阴虚相火上炎”;二为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特征,亦即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变化,如《黄帝内经》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上气不足”而致眩,《丹溪心法》曰“头眩、痰挟气虚并火”;三为人体的精神状态、心理、性格、情绪等特征,即人体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古今医统大全》则曰“七情郁而生痰动火”。体质因素是原发性高血压热毒证发生的基础。

2.五志过极、饮食失节 肝者,将军之官,其气刚烈,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易升,阳易亢,又主司情志,畅气机,若精神抑郁,五志失和,疏泄失职,肝气郁结,郁久则化热化火。心者,君主之官,为阳中之太阳,其气火热,热易升,火易旺,又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司情志,统一身之血脉。若七情怫怒,引动心火,心火暴涨,火性炎上,主升主动。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喜燥而恶润,若饮食失节、过食辛香燥烈之品,则脾胃积热,积热上冲。火入气分,则气无常态,气机逆乱,冲逆上犯,清窍为之不利而致眩;火入血分,则血无常形,血热炽盛,上扰清窍亦致眩。其起病较急,变化较快,损害脏腑气血的功能,常邪莫能似之,故以毒为名。热极令气离位,火旺令血异形,故毒乃火热发展的结果,即“热为火之渐”“热极为毒”。五志过极、饮食失节是原发性高血压热毒证的主要促危因素。

三、病机演变

毒乃火热发展至极点的结果,其病机演变大致分为初、中、末三期。初期见火热入气分,脏腑气机紊乱,气火冲逆于上,热盛为毒。伴随有火灼津液而为痰,痰毒互结,阻滞气机,外壅筋脉,上蒙清窍,故初期毒在气分,痰热是其重要的病机征象。中期见火热由气入血,血热妄行而为毒。上而热毒上逆,清窍不利,内而灼伤津液,耗伤肝肾之阴。伴随火热燔灼,血液滞而为瘀,瘀毒胶结,阻滞清阳,清窍为之不利。中期为热毒在血分,瘀热是其主要的病理征象。后期见气血逆乱,热极毒盛,则耗伤阴津,肝肾阴伤,虚火上炎,甚至阴极阳竭而致阴阳两虚。部分患者亦表现为热毒弥漫,腐败脏腑,痰凝则阻滞气机,瘀阻则血流不畅,而见痰浊与瘀血之象。故末期主要的病理征象为热毒伤津而现阴液不足之象。

四、证候特征及表现

原发性高血压在发生发展与转复中,具有明显的热毒之症,其主要的特征有几个方面。

1.火热性 在原发性高血压过程中,有典型的火热病理过程,表现为头晕、头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口干、面部烘热,或见溲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等火热征象,进而热极生毒,发为眩晕。

2.从化性 原发性高血压病机演变与患者体质密切相关,从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发现,肝火炽盛是其常见的病机类型,多出现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35~50岁年龄段出现的概率显著高于65岁以上年龄段者,其发生与体质密切相关,而肝火炽盛是产生原发性高血压热毒证的客观基础。

3.兼夹性 原发性高血压热毒证患者常夹痰浊瘀血为患。热毒炽盛,灼伤津液,津凝而为痰,痰与热结而成痰火,《丹溪心法》云:“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夹补气药与降火药。”热毒炽盛,血热妄行,血滞为瘀,瘀与热结而成瘀热,亦即《仁斋直指方》:“瘀滞不行,令人眩晕。”

4.广泛性 原发性高血压热毒证的演化与肝、心、脾、肾密切相关,损伤的脏腑广泛。在初中期,主要为饮食失节、五志过极等诱发了肝、心、脾的功能异常而导致三经火热炽盛,热极成毒。病至后期,热毒深入,其势虽减但其肝、肾出现阴伤的表现。

5.复杂多变性 原发性高血压虽然多隐匿起病,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精神紧张、劳累、饮食等因素的作用下,病情变化较快,病情复杂,变证丛生,呈现毒邪致病的特征。轻者休息可缓解,重者晕厥,甚者发展为中风,病情危笃。

趋本性毒由邪生,故保留了原病邪(热邪)的某些特点,如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袭阳位,故毒之为病,因其高者,因而患之。原发性高血压热毒证亦常表现为人体上部的症状。原发性高血压的症状多达30余种,但头颈部症状多于胸腹部、腰膝部、四肢部。

五、治则治法

热(火)毒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病机,是热(火)邪发展至一定程度的结果,其形式必然进一步干扰脏腑功能,使气血功能紊乱,故治疗上应从清热解毒立论,以期热清毒除。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几条原则。

清泻心、肝、脾三经的火热以正本清源。热盛生火、火极为毒是原发性高血压热毒证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过程,但火热自何而来?来自心、肝、脾。临床观察表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在肝,肝火上炎是其常见的病机类型,充分说明心、肝、脾三经火热炽盛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的地位,清泻心、肝、脾三经邪热乃正本清源治病求本之法,多选用牛黄、栀子、黄柏等清热解毒之品。

发散郁火以从外。人体在生理情况下有一套动态的完善的排毒系统,使人体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不致引起热毒的蕴结。在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过程中,热毒蕴结,脏腑功能异常,热毒不能及时排出。治疗在清解火热的基础上必给热毒以出路,或从外而解,或从下而泄,脏腑功能恢复正常,病自痊愈,此即“通则不毒”“通则不病”之谓。谨当遵《黄帝内经》“火郁发之”之说,用清热解毒兼有透发之性的药物发散郁结于内的火热之性,使外而解,有助于热毒的祛除。

调气通腑以从下而除,在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过程中,可因热毒炽盛,干犯脏腑而致腑气不通。故应在清泻火热的基础上,强调调气通腑,以恢复脏腑功能,使热毒有去路,促进原发性高血压的康复,当选用清热泻火兼有下行之性的药物,如黄柏、芦荟等。

六、临床应用

刘渡舟认为原发性高血压常起于火热者,单用重镇潜降治法不能达到降压的目的;此时当清热泻火则血静脉凉神安,血压自然降至正常。现代医家在用清热解毒方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方面也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赵秀琴等人用泻青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4例,结果收缩压由190±11mmHg降至170±14mmHg,舒张压由125±8mmHg降至100±7mmHg,并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卢守谦等人用安宫牛黄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23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3%,并能改善头晕、头痛等症状。龚康敏用珍珠层粉等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21例,结果收缩压由191±7.5mmHg降至138.8±13.5mmHg,舒张压由100±5.3mmHg降至86.3±6mmHg,症状改善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1.4%。刘玉真等人用牛黄降压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82例,显效61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7%。陈贤雄用珍菊降压丸(珍珠粉、野菊花、槐花等)治疗原发性高血压30例,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 Wh8tQPET05PmHLrSmPUdvXvTrC9RciVslSrnZ1BXTcX04cvpdIlhbr8celvz2bz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