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约法三章的精神

我访问过很多公司,每个公司都说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制定几条制度或搞几个规章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我问这些公司的员工,看了那些规章制度没有?他们说没看。我说难道它不重要吗?他们说很重要。我说既然很重要你们为什么不看?他们的答案有趣多了:“规定太多了,看不完,如果规定少一点,我一定会看的。就算我去看,也记不住,那看了不等于没看?用的时候再找就可以了。”我想这就是人性。

领导者要站在被领导者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我是他们,我会怎么样?”规定一大堆,他们根本不看,就等于零。所以领导每次发脾气时都说:“难道规定还不够清楚吗?你为什么不照规定去做?”下属心里暗自好笑:“那么多规定我记得住吗?”

如果规定得很细就糟糕了,那是仅抓到枝节。规定少就必须有弹性,而且要是概括性的原则。这样可以让员工举一反三,自己去想,他就可以成长。管理者有一个责任,就是要让全体员工不断成长,而不只是赚钱。现在很多管理者是希望员工都为公司效命,尽心尽力做出贡献,让公司业绩不断提升,让公司形象越来越好,结果不管员工的发展。这就应了“一将功成万骨枯”。

工作越认真的部属“死”得越快:一方面是身体受不了,一方面是他完全没有成长。整天忙于工作、不会充电的人是无法成长的。很能干的人大概三五年后就不能干了。现在的组织,我给它起个不好听的名称,叫作“甘蔗压榨机”,把甘蔗一根一根塞进去,把甘蔗汁榨出来,大家喝得愉快,甘蔗最后被丢掉了。一个人年轻力壮的时候跟了你,你拼命用他,就等于在压榨他。等到他江郎才尽了,你一脚踢开他,这是人道的吗?

但现代化管理就是这样。就看员工有没有贡献,没贡献就滚蛋。那他当年的贡献为什么不算呢?他本来很能干,现在变得不能干,是谁的责任呢?从来没有人想过这些。

“约法三章”代表一种精神,让每位员工都要自己动脑筋,自己去找规定,自己去找合理点,他就能不断成长了。

人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赚钱多少没那么重要。赚钱有一个临界点,在“满足需要”这条线之下,一毛钱都重要,“一文钱逼死英雄汉”。过了这条线以后,大家都一样。完全用金钱来衡量人生是很大的错误。

人生最要紧的是充实自己,让自己视野更广阔,脑筋更灵活,看事情更准确,与别人相处更和谐,对社会群体有越来越多的贡献。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让每个跟随我们的人都能不断成长,而且是正向成长。我们必须充分尊重他们。换句话说,就是管理者不要管得太多。今天很多都是过度管理,不该管的管了一大堆。缺乏领导,过分管理,使得跟随我们的人被绑得死死的。他们不会动脑筋,最后越来越呆,拖垮整个组织。

很多人强调“商场就是战场”,我想不应这样。商场不应该是战场。我们可以很轻松、很愉快地把企业经营好,让跟随我们的员工都不后悔。这才是管理者最大的成就。

我们管理的法则如果太多的话,大家就不容易抓住要领,反而不知道怎么分辨对错。不如“约法三章”,大家很容易记,很容易做,有很大弹性。

一、“约法三章”是重点管理

“约法三章”的重点就在于把握要领。所谓领导,就是掌握要领的意思。你讲了半天,部属不知道你在讲什么,就是在浪费时间。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我们一天到晚讲要控制成本,实际上对时间成本没有十分注意。坦白讲,我们最大的成本浪费就是没完没了地开会。许多领导把开会变成推卸责任的一种手段——如果不开会,我要负完全责任,因为是我在决定;如果开会,我没有责任,最多承担一点责任,因为是大家决定的。

“约法三章”就是抓住重点。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去做决定,万一决定错了,损失太大了,谁都受不了。如果连不重要的小事情都没有弹性,没有自主性,这个人就永远长不大。所以要抓大放小。

如果把楚汉之争时的刘邦和项羽进行对比,无论是武力,还是当时声势,刘邦绝对赶不上项羽。但刘邦打的是组织战,项羽打的是个人英雄战。

许多人受西方的影响,把个人的作用凸显过大。这对个人是不利的,对组织也是不利的。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搞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物,结局几乎都是很惨的。项羽是最典型的。中国人不太容许最能干的人来当领导。关羽会当领导吗?不会。我们是打组织战的,是有核心团队的。所以中国人只讲“巩固领导中心”。

刘邦兵进关中,进入咸阳后,流连在宫内不肯出来。樊哙再三劝他离去,他不肯听。张良进宫劝说:“秦二世无道,天下大乱,你才能兵进咸阳,为的是替天下百姓杀除残贼。你刚到咸阳,就耽于个人享乐,岂非助纣为虐?”刘邦大悟,遂出宫回到灞上,召集关中父老豪杰开会,订立规章:一、杀人者死;二、伤人及盗抵罪;三、余悉除去秦法。刘邦与民“约法三章”,简单明了,民众易知、易记、易行。

今天我们大谈执行力,却没有掌握到精髓。法令规定一大堆,大家看不完,也记不清,干脆不看也不记了。你把部属叫来,说你要注意,第一,什么什么,他会注意听。第二,什么什么,他还会注意听。你讲第三时,他两条眉毛就皱在一起了。如果你说第四,他干脆什么都忘记了。

中国人不喜欢别人唠叨。如果你唠叨,他什么都不听,反正听不完,也记不住。最主要的是他认为“你根本不相信我”,要不然怎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咛个没完。

法令规定当然不可能只有三条,但是按照优先顺序,把最重要的三条优先列举是掌握重点的管理。

我当领导时,会把部属找来,问他们:“你们想想看,我们需要哪几条规定?然后写出来。”我没有设问,表明我尊重他们。他们开始伤脑筋了。他们写完后,我说统统很好,一条一条剪下来,把它们摆在一起,看哪一条比较重要?把最重要的三条公布了。

只要抓住了最重要的三条,就掌握了80%。其他的可以举一反三,依此类推。“二八定律”告诉我们,只要你抓住80%,其他20%无关紧要。很多人就是太理想主义、太完美主义,结果搞得所有人都很厌倦。人没有完美,物没有完美,产品也没有一件是完美的。

掌握要点,让部属去举一反三,可以适应不同的变数。西方人是怎么决定就怎么做,所以决定错了很可怕。中国人是怎么决定的,不会有太多人照决定去做,因为执行的人要根据环境的改变去调整,不调整就要挨骂。

二、管理原则要先确立

我们重视行为,这没有错。可是行为从哪里来?从观念来,人是有观念才有行为的。因此要了解他的行为,必须先了解他的观念。你要了解一个人为什么这样做,只有从他怎么想来着手。

管理观念产生管理态度,管理态度影响管理的人伦关系,而管理的人伦关系可以决定管理的效果。

不管是客户、供应厂商,还是经销商,都是人与人的关系。你处理的物料,包括产品在内,是人与物的关系。因此管理好不好,就看关系处理得好不好。你把机器和物料的关系处理得很好,生产就很顺利。产品摆错了地方,就销售不掉,就是因为搞错了关系。关系从哪里来?从你的态度来。态度从哪里来?从你的观念来。管理者要深入了解员工的行为,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领导者要“抓心”,这样就很容易掌握他了。

管理观念是虚的,是看不见的,表现在管理原则上。一个人有原则,就代表有观念。管理原则是管理者实施管理措施的主要依据。因此,老总的管理原则不一样,带出来的团队也不一样,产生的管理效果也不相同。管理者应该确立自己的管理原则,员工才有办法与你配合,不然他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让员工心安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员工心不安,什么都做不好,所以管理要以安人为最终目的。

管理者确定自己的管理原则,并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管理原则列出来。先不要忙着去排顺序。一开始就选出最好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很困难的,先列出来再说。可以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再逐一评核,看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管理观念。然后比较一下,决定哪条是最重要的,作为第一条。这样就可以按照优先顺序,将管理原则确定下来。

管理者可以要求每位部属也这样做,把他的管理原则与你的比较,和你最接近的就是配合度最高的部属。他越了解你,与你的默契就越好。相反,如果差距很大,你就应把他找来,问问为什么你这样想、他那样想。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

三、管理的原则就是管理理念的条文化

把管理原则列举出来后,要依其性质归纳。把性质相近的管理原则归纳在一起,例如管理的条件、管理的过程,以及管理的态度等。分门别类地把最重要问题的提出来,和部属讨论。

相反,如果规定得太细,就没有弹性,应变力很差。当然,规定得太松,掌握度不够,也会出问题。管理是不可能等到出问题以后才来动脑筋的,要做到事先防范。所以松紧的“度”要靠自己把握,做到部属能够配合,必须和他们讨论决定。

归纳出管理原则后,再依优先顺序加以排列。按照“约法三章”精神,把管理原则扼要讲给部属听。

例如,你对部属说:“我希望什么事情都知道,你们在工作中有没有困难?”假如他说没有困难,你就知道这个人不太可靠,怎么可能没有困难呢?你问他:“真的能做到?”他说真的。你问:“那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我所有事情统统请示完再去做。”如果工厂着火了他也跑来请示你要不要灭火,工厂岂不是完了?再问第二个人:“有没有困难?”他说是有点困难。“什么困难?”就是对于一些紧急的事情不知道该先报告还是先请示。你要告诉他:“紧急的事情要先做完,事后报告就可以了。”有时间就事前报告,没时间就事后报告。什么事情都要事先请示,那完全是奴才;什么事情都先斩后奏,做了再说,甚至做了不说,那还得了?一般人听到部属说没有困难,感到很高兴,但以后的情况会一塌糊涂。

四、管理原则的理想程度

管理原则有一个理想程度,不能过分理想化,以免实施上有困难。管理者要求部属事无大小都事先向自己报告,就是太理想化了。事后报告也是可以的,边做边报告也是可以的。

管理原则有时很可能是彼此矛盾的。例如,在管理书籍上看到的“指挥统一”原则,可能和“专业分工”原则相抵触。我们要求尊重专业,但顶头上司不一定有专业技能,那到底听谁的?参谋有专业的技能,营长有发号施令的权力。我们是听营长的,还是听参谋的?如何把这些矛盾事先化解,是管理者最大的责任。

一般人多以“应该怎样”来思考管理原则,往往过分理想化。谁都知道“应该”,实际上有限制、有困难,做不到。在评估管理原则时,必须同时考虑“实际上如何”,才能因时、因地制宜。

我们要有理想,否则不可能进步。可是理想不能过分脱离现实,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世上的事要两面兼顾:顾及实际情况,却不能完全没有理想。完全务实的人,进步很困难。把理想定得太高,只看到未来,而没有脚踏实地,也容易变成空谈。在理想和现实中,寻找合理的平衡点是确立管理原则的标准。

五、管理原则的基本要领

管理科学萌芽于19世纪末,当时的知识和现在比起来还是相当有限的,所以管理只被视为一种手段、一种工具。

但人不是手段,不是工具,而是主体。人各有所好,各取所需。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目标,有不同的理想。在一个组织中,要求少数人志同道合就够了。正因为人有差异性,才有不同的道路。每个人走自己的路,不要都走到同一条路上去。

西方管理学也体察到了这一点,所以行为科学把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知识纳入管理中,使管理这门学问越来越大。他们认为,管理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际关系很和谐、很协调的单位或组织中,大家才会乐于工作。因为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职场中度过的。如果工作的时候很苦闷,很紧张,很忙碌,无法忍受的话,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管理已经随着时代的改变,逐渐走上了尊重人格、相互依存的道路。我们与客户、供应厂商是互依互赖的关系。我们和员工之间彼此尊重,大家快乐,这才是管理者应该走的正确道路。

管理原则的订立应该以人为中心。西方管理是以事为中心的。怎样把事情做好,怎样把事情做对,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都是西方的管理观念。中国式管理强调的是把人安好。只要把人安顿好,管理工作就完成了一半。

到底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事为中心,由你自己选择。中国人偏向以人为中心,因为从人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法则比较正确有效。

中国的企业往往是把员工先安顿好,解决吃、住等生活问题,让他安心。我曾访问过很多跳槽的员工,是因为这家公司不好吗?他说很好。是因为对薪水不满意吗?他说其实很满意,与大家相处得也不错。那为什么要走呢?他说是中午吃饭太伤脑筋了,人挤得要死,餐厅热得要命,吃的又不好,就走了。这样的公司岂不是很冤枉吗?其实建一个好的员工餐厅,解决他们中午吃饭问题又有什么困难?甚至可以考虑到女性员工的需求,设一个幼儿园。把人安顿好,让他没有后顾之忧,他就可以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管理者自然就轻松了。

现代化的管理已经从科学化管理进入了人性化管理的时代。全世界对人性最了解的就是中国人。我们古代的思想家研究人性,以人为中心,发扬人性,提倡顺应人性去管理,就是要发扬“约法三章”精神。 5IT9EFVcTc+xc+eoNyZ6UyBQ9/LEtZN8sSeXgYrJG5sNOuXN3GQlj4Im8qMD+2b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