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高效学习的实用策略

学习的策略,是个非常复杂的领域。目前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和总结,通常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教科书式的全面系统的理论论述,实用性偏弱;另一种是对个人学习经验的碎片化总结,系统性较弱。本书介绍的实用策略,参考了心理学的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同时重点总结在单词记忆的实践中,经过了检验的非常有效的策略技巧。按学习的先后顺序,分三个阶段论述:①学习之前的准备,包括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科学的计划的制订;②学习过程中的管控,包括时间管理、注意力管控、记忆方法的运用等;③学习后的复习策略,有效克服遗忘,促进长时记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策略主要用于提高单词记忆的效率,如果用于其他知识类型(语文、数学、哲学等)的学习,同样也会有良好的效果。

第一节 如何营造学习氛围

1.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2010年,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那一年我参加了三场记忆力比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世界脑力锦标赛华中区总冠军、中国区第九、世界赛全球第十三,并荣获“世界记忆大师”称号。然而我的兴趣并不在于获得赛场荣誉或电视节目的知名度。这十年来,我没有再参加过任何比赛或节目,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记忆力的实用研究和教学实践,力求帮助更多的学员提高记忆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十年前为准备记忆力比赛而专心训练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特别是在世界赛之前一个多月的时间,很幸运地受到袁文魁老师的邀请,再加上其他一些选手,我们一起来到美丽的武汉东湖(面积大约是杭州西湖的5倍),在湖边一个城中村的简朴的民房里一起训练。袁老师虽然没有实现世界记忆冠军的梦想,但堪称天才型的教练,培养出了众多杰出的选手。那段时间我和这位身材极好的世界级记忆教练同居在一间屋子里,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

在训练期间,我能够持续大量地练习,并不断取得进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以下几个方面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有效措施。

远离手机。手机的好处非常多。但是,负面影响也很明显。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比手机更能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并且浪费大量时间。当我们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哪怕只被打断一小会儿,感觉不会浪费多少时间,但是我们就会需要更多的时间重新集中注意力,重新进入原来的状态。就像地铁,如果保持正常速度,每小时可运行80千米;但由于每跑一段路就要减速停一次,然后重新加速恢复到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尽管每次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十秒时间,但平均速度极大下降,每小时实际跑的距离通常只有20~30千米,与它本来能跑80千米的潜力相比,显著降低。当然我们不必像地铁那样每一站都停下来,而是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尽量避免干扰,全心地投入学习,始终保持高效率。为了在世界脑力锦标赛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大家都很专心地训练。我每天开机时间一般都小于半小时。为了方便看时间,专门买一个小闹钟,这样就可以彻底远离手机。在特殊的时刻,如果手机总是影响了你的效率,就要尽力远离它。

吃好睡好。暴饮暴食或营养不全面,不规律的作息习惯,不充足的睡眠,都会对记忆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吃多了或吃太油腻了,容易出现“饭晕”现象,让人昏昏欲睡。在这一点上,很多人的表现并不逊色于可爱的“大肥猪”。而这也并非坏事。为了让午睡的质量更高,我通常会适当地多吃一些午饭。

保持锻炼。体力劳动需要健康的体魄,脑力劳动也同样需要。人类的大脑消耗能量和氧气的能力惊人!在头骨内部的大脑器官,只占体重的2%~3%,什么都不想的时候,消耗能量就已高达20%;在持续思考、记忆等使用大脑的时候,消耗再增加10%~15%。能量和氧气通过血液输送到大脑。为了保证输送的畅通,需要通过锻炼增加肺活量,保持血液循环畅通,保持整个身体的协调平衡。集中训练期间,周边并没有什么体育设施,我们还是想办法开展了一些锻炼项目。在户外一片空着的平地上,我们进行羽毛球比赛,一群人打得不亦乐乎。在室内或门口的走廊上,我们时常做俯卧撑。在每次模拟比赛结束以后,如果天气好的话,还会选择去湖边散步。全球知名的NHK电视台在拍摄我们训练和生活的场景时,惊讶地发现一群脑力高手顽强地生活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楚天都市报》当年也发表了一篇文章——《陋室里练出“世界记忆大师”》。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要保持锻炼。

音乐冥想。任何人都难免烦恼,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学习、工作、家庭、爱情等,都可能带来烦恼。对女生来说,还面临周期性的烦躁,每个月的那几天,都可能心烦意乱。这些都是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原因。冥想,是快速调整心理状态、找回专注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想象宁静的田园风光,美丽的自然景象,清澈的溪流,广袤的山川,干净的大海与天空,可爱的小动物,想象所有那些能让你平和宁静的事物,慢慢地,心也跟着变得恬静祥和。如果配合轻缓的音乐,冥想的效果更好。那种状态下,你睁开眼睛,看着阳光,看着绿叶,看着水面,看着天空,会觉得自己似乎融入了这迷人的世界,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

自我暗示。“伟大的常国辉将在15分钟时间内记下……”这是我在记忆训练期间,经常自我暗示的话。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更认真、更坚定地完成目标。几乎每一次进步,都来自这种心理暗示。如果目标没有实现,要反思一下目标是否合理,是否需要优化;然后坚持努力,争取在下一次达成。如果目标达成了,最好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以强化这种成功的喜悦。这种做法几乎可以运用在任何想要实现的小目标上。标准格式参考:

【积极的修饰词】—【自己的名字】—【清晰的目标(包含完成的时间)】

例:【聪慧迷人的】—【张三三】—【将在1天内记住200个单词】

2.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

几年前的一个假期,我迷上了《新概念英语》第3册。将全书所有课文背下来,是一个让我无比心动的目标。由于假期只有4天,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4天之内,记忆并默写全书的前半部分,共30篇。

那几天我住在一个酒店里。第一天住的是标准间,面积不大,感觉有些烦闷,灯光也比较昏暗,对记忆有明显的影响。第一天过去了,只背了3篇,严重拖累了总体进度。更可恨的是,房间号竟然是“222”!后来我果断地换到了一间号称“666”的房间,内部是精美的复式结构,面积约60平方米,非常宽敞、舒适。在房间一个靠窗的角落,放置了一张桌子。桌子边放着一个可以灵活调整角度和高度的台灯,台灯也比较明亮。在这种环境里学习,感觉好多了。尽管价格高了很多,但为了完成目标,也在所不惜。后面的时间,平均每天背10篇,认真默写并批改。不仅效率高了很多,准确率也高了很多,并顺利完成了目标。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舒适的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巨大影响。

对于爱学习的人来说,在艰苦朴素的环境里,照样可以认真学习。多年前,当我在华中科技大学(简称华科)读书的时候,就听到武汉的高校里一个普遍流行的传说:学在华科,玩在武大(武汉大学),爱在华师(华中师范大学),死在华农(华中农业大学)。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死在华农”,但其他校园的描述基本属实。华科的学风相对较好。在这个校园里,有很多小树林。华科的学生很喜欢钻小树林,特别是在白天,他们在小树林里做的不是令人好奇的事情。如果你仔细看的话,树林里有很多桌子和凳子,很适合在里面学习。而武大和华师的小树林里,更容易发生一些浪漫的事情。

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习一定要在艰苦的环境里进行,总有人莫名其妙地担心太舒适、太安逸了,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种担心不仅是多余,反而是一种错误。我非常高兴在很多城市、很多大学,看到越来越多非常现代化、非常舒适的开放型图书馆、大型书城,有些城市的政府甚至对符合一定标准的大型民营书城,直接给予巨额的财政补贴,扶持书城健康发展为有品味、有档次的文化场所,进而吸引人们去这些地方看书学习。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无论是政府、机构或我们每个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积极营造更舒适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效果:爱学习的人,会变得更加爱学习;不爱学习的人,或许也会因为环境的舒适而改变态度。

第二节 如何制订可行的计划

很多人信奉“计划赶不上变化”,以致不再重视计划。当变化发生的时候,要么临场发挥,要么逆来顺受。如果“计划赶不上变化”,则更应该做好周密的计划和备案,以便“临场发挥”得更出色,以便最大可能地避免逆来顺受。

不做计划,没有精细的目标,学习的效率通常不高。但是,做了不合理的计划,同样也会导致不良后果。不合理的计划,通常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计划过于雄心勃勃,造成无法完成,长久受挫,甚至会引发自暴自弃。正如这样:

Past experience has taught us that certain accomplishments are beyond attainment.……Most of us fail in our efforts at self-improvement because our schemes are too ambitious and we never have time to carry them out.

为了制订一份合理的计划,避免不合理计划的不良后果,可以参考以下做法:

(1)按重要性排序。根据时间管理策略,所有要完成的任务可以分为四类,如图1-1所示。

图1-1 任务分类

我们要把时间尽量用到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紧急的事情上。并且把重要的事放在计划的前面,优先完成。对于不重要的事,尽量少花时间。考研大纲中有很多初高中难度的简单单词,也没有生僻含义。在早期背单词的时候,这些简单的单词,属于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就果断地把时间投入那些核心的、长难的单词上,这是最重要最紧急的。这正是本书重点收录的单词。

(2)时间适量放宽。计划落实不了,往往是因为时间不够用或浪费严重。蒙学经典《弟子规》:“宽为限,紧用功。”将计划的时间,尽量放宽一点。实际执行的时候,还会稍有紧迫感,最终让计划得到成功地落实。连续的小成功,会积累学习的动力,也会积累合理制订计划的经验。从此走上“计划→完成→再计划→再完成”的良性循环。

(3)任务清晰量化。“背单词”,是不清晰的任务,可以优化为“背40个单词,1小时”。40个、1小时,就是对数量和时间的清晰量化。还可以更进一步优化“背40个单词,1小时,测试准确率达到90%”。这就把质量标准加上了,避免胡乱应付。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在这项任务上,打一个勾,代表完成。

(4)运用分节策略。宋真宗的诗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常常激励读书人奋发学习,但学习难免会遇到困难。就像有些化学反应,需要在极其高温、高压等苛刻困难的条件下,才能发生。但是如果添加了合适的催化剂,发生反应的要求就不需那么高,并且反应的速度会大幅提高。分节策略,就是将一个很大的任务分成若干小任务,然后将这些小任务逐个完成。例如,每天计划记忆200个单词,可以分成4节,每节50个。实践证明,分节策略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让记忆变得更容易,效率更高!一般分多少节比较合适呢?参考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Miller关于神奇数字“七”的理论,(George Miller,认知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美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发表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对短时记忆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一般分2~7节;最常用的是3~5节。

第三节 提高执行力,持续远行

(1)主动:告别被迫。在中小学,很多人曾经都是学习高手,除了少数顶尖的学霸,大多数的学生都受到过家长或老师的多种要求,有些甚至是被迫地学习。进入大学,尽管在学习上还存在来自各方面的劝告,但大多不具备约束力,许多大学生没有了压力,反而学不到什么东西了。毫无疑问,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断进步,能力高强,胸怀梦想,将来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或事业,就像我,名字本身就已代表理想:常常想让国家更辉煌!各位同学可以进一步思考自己未来的理想,它将是你发自内心地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另外,学习本身也是一种乐趣,只是这种乐趣建立在两大基础上:一是思考与探索,发现知识的美,发现智慧的美,发现人性的美。文学很美,数学很美,哲学很美……人文艺术与理工科学,都有妙不可言的美。思考与探索,将有助于发现这些美妙。二是高效学习的能力,包括记忆方法、学习策略等。学习效率高,学习能力强,就会不断积累学习的成就感,进而产生兴趣。

(2)专注:聚焦能量。我们大多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认真的考试、精彩的课堂、喜欢的科目、有竞争的比赛等,在这样的情景中是很容易专注的。从中总结一些经验,让自己专注起来,像激光一样将能量聚焦于一点,很快就能解决困难、穿透目标!

(3)秒表:专业计时。有竞争性的比赛,在提升速度和锻炼能力方面有显著的效果。在记忆力锦标赛的赛场上,很多选手争分夺秒地比拼,不断排名并通报成绩,让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发挥出更好水平。秒表,是计时策略运用的最佳工具。这是所有的记忆高手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都会用到的工具。制订小目标时,要把时间也估计出来。估计的不准没有关系,一旦你开始运用秒表,你就会更专心一些,效率自然就提高了。慢慢地你就能根据自己的情况,估计出比较合理的时间。实在没有秒表,也可以使用钟表、手表等计时工具。

(4)奖励:确认成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选择考研,是需要魄力的;记忆考研单词,是需要付出辛劳的。如果自己每天或每周顺利地完成了目标,可以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一杯奶茶,一部电影,一顿美食……“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尽管激励我们不惧失败,但是漫长的过程仍显悲壮和寂寥。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如果能够设计、管理好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就会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每一天制订一份合理的计划,并努力达成,这算是小成功;日复一日的小成功,最终走向大成功。奖励,就是确认、强化每一天的小成功,让看似艰难的过程变得好玩,变得更有获得感。

(5)反思:克服困难。只要我们追求进步,就难免遇到困难。这些困难很可能是由个人的学习偏好导致的。学习偏好类型主要有: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不同的学习者偏好类型不同;同一个学习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在学习不同材料时,发挥主要作用的感觉类型也可能存在不同。因此,学习者需要挑选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如果知识型的书籍没有效果,可以看看像本书这样的方法型书籍;如果书本看不下去,也可以报一些课程,听听老师的指导。如今在线课程已经普及,非常方便,价格也通常比较实惠。另外,如果独立自主地学习效果不好,那就试试结伴而行!一个人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总之,困难的类型可能很多,但大学生也需要坚定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锤炼不屈不挠的坚毅品格,不断反思,最终克服困难。

第四节 认识大脑潜能,让记忆更高效

记忆是一种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体现。它依赖于大脑,与大脑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密切相关。记忆不仅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也是世界前沿的脑科学研究的范畴,并逐渐深入细胞和分子研究的层面。

1.大脑结构与功能简介

美国生理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通过“割裂脑”试验,发现人脑左半球在逻辑分析、抽象推理、语言功能方面占优势,右半球在图画、空间、韵律等功能方面占优势,证实了大脑不对称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图1-2),于1981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左脑的许多结构和功能特点,是人类特有的,是其他动物几乎不具备的,或远远不及的。没有哪种动物的语言比人类更丰富;没有哪种动物具有深刻全面的分析推理能力或数学计算能力;没有哪种动物具有良好的读书写字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人类进化与交流融合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来的。

图1-2 左右脑功能图

2.记忆方法的两种类型

无论是在顶级的记忆力锦标赛,还是在学习或生活中快速记忆知识信息;无论是专业人士或专家学者的交流学习,还是所读的理论著作或方法书籍,所有关于记忆的方法,除那些原本属于认知策略、时间管理、复习技巧或其他类别的方法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逻辑类记忆法和图景类记忆法。

逻辑类记忆法:从知识、信息本身出发,通过分析推理、加深理解、寻找规律、建立逻辑联结或理论推导等类似哲学或科学的认知方式,实现对知识或信息的记忆。高水平的学习和研究,通常以逻辑类方法为主,左脑发挥的作用偏多。对于历史、政治、观点论述题、《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等,这些材料是适合运用逻辑类记忆法的。

图景(本书的“图景”包含图片、景象、动作、背景韵律、人物情感等一种或多种要素在内的情景,情景中的这些多种感官要素很容易被人类甚至某些高等动物感知到。在实践中,这样的情景通常含有视觉类的要素,因此以“图景”这种偏视觉化的语义进行定义。)类记忆法:通过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以感知形象、动作、韵律、情感等图景类的要素为主,从而记住信息。这类记忆方法,右脑发挥的作用偏多。幼儿园、小学阶段,当逻辑抽象能力还不强的时候,图景类的记忆方式会更有效果,哪怕是数学,也尽量使用一些道具使之变得形象化,这也是蒙台梭利的重要教学思想和实践。同时,有些学习材料中,天然就含有大量的图景化的内容,比如唐诗、记叙文、《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地理、生物等,这些材料就适合用图景类的记忆方法。

那些看起来既没有逻辑又抽象的没有图景的信息,比如随机无序的数字或字母、二维码、指纹、眼睛的虹膜等,通常会采用编码转换的方式,将这些信息加工成有逻辑的或有图景的,变成符合大脑易于识别和处理的信息,就像电脑把声音、图像、文字、应用程序等,最终都变成0与1的不同组合。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逻辑与图景,没有绝对的分界线!逻辑类的方法中,通常或多或少地含有图景要素;图景类的记忆方法中,通常也含有逻辑要素。就像光的特性,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所以光是波粒二象性的统一,只是看它在某个特定的时候,体现的主要特性是什么。很多经典的记忆案例,通常都是逻辑性与图景性的完美统一。

对于单词这种陈述性知识(安德森(Anderson,1983)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如单词书对单词的解释,或中国直辖市有哪几个;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比如怎么游泳,怎么高效学习。),记忆也可概括为这两大类型:逻辑类记忆和图景类记忆。逻辑类的记忆方式,主要根据所要记忆的知识的特点、规律、含义等,找到或创造出有逻辑联结的记忆线索,比如单词中有前后缀,un-通常表示“否定”,unhappy,看到前两个字母un,知道是否定的含义,再与后面的部分happy联系起来,就是:不—快乐的。

图景类的记忆方式,通常记忆那些形象的信息,或者将抽象的信息创造出形象的图景,并建立记忆的联结。图景类的记忆方式,在脑力(记忆力)锦标赛中被记忆高手运用得淋漓尽致,创造出很多惊人纪录。

具体到单词的记忆,示例如下:

shabby['ʃæbi]adj.破旧的;卑鄙的;吝啬的;低劣的

如果你不认识这个单词,看到shabby这6个字母的时候,也没有明显的词根词缀,找不到记忆的逻辑线索。但是它的读音,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一个骂人的词语。这时,可以创建一个生活的图景:你在一个破旧的场所看到一个卑鄙的人,很可能就不由自主地把这个单词读了一遍['ʃæbi]。从而将单词的音“['ʃæbi]”与单词的含义,通过想象出来的图景建立联结。

另外,韵律、情感等对记忆也有帮助,但目前没有系统的、可广泛应用的记忆方式。本书重点运用逻辑类与图景类的记忆方式,记忆考研单词。

第五节 中青年遗忘症的药方

关于日积月累的骗局:我们曾经受到过语重心长的鼓励——如果一天背10个单词,一年就能背3650个,3年就可以背10000多个。问题是,他/她自己做到过吗?遗忘的现象有考虑到吗?一天可以背十个,一天也可以忘八九个。而且,在这个充满了娱乐、游戏、美食、购物、游玩等花样百出的诱惑的世界里,坚持下来的人又能有多少?一个负责任的指导者,应该提供“现实可行的建议”,而不是片面空洞的、很难实施的想法。

1.遗忘规律:准确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1-3)

图1-3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850—1909年),根据实验研究结果绘制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两个规律:①我们曾经记住的内容,如果不复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在脑海里的内容会变得越来越少;②遗忘的速度在初期是比较快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没有被准确地理解,更没有被有效地应用。这是因为:

(1)不同的记忆素材和记忆容量,会产生巨大的差别。艾宾浩斯做实验,是选用毫无规律的字母组合,如cfhhj、ijikmb,并且记忆的容量相对偏少,通常在12~36个字母。如果把记忆素材换成单词、诗歌、课文、人文知识点等,记忆的保持率随时间的变化与上图曲线会存在显著不同,遗忘曲线一定会被改写。

(2)不同的记忆能力或方法,也会产生巨大的差别。2010年冬天,在第19届世界脑力锦标赛结束后的第三天,我突然发现,赛场上记忆的绝大部分信息,仍然还能清晰地回忆起来。赛场上有些项目只记忆了一遍,比赛结束后再也没有复习过,但是3天之后,记忆依然保持完好。这也说明,如果运用了高效的记忆方法,遗忘曲线也会被改写。

影响这条曲线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是它揭示的规律是科学的:无论记忆任何信息(特别是大量的知识或信息),如果不复习的话,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遗忘,记忆的保持率越来越低。在少数极端情况下,诸如人生中极其幸福或特殊的时刻(高考的分数、第一次牵手或更亲密的情节)、意外或新奇的事件、幽默或刺激的场景等,的确会让人终生难忘;世界上或许也有人拥有绝对准确的过目不忘的能力,而他们很可能是医学上需要研究的对象。在绝大多数的正常情况下,我们记忆的大量信息,都无法摆脱遗忘规律,世界记忆大师也不例外。

2.最佳时间:顺应复习规律

几乎所有学习者都体会过遗忘的烦恼。在准确认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要竭力避免生搬硬套的做法。我看到很多老师给学生设计了看似非常完美的复习计划,但能做到的人,大约不超过5%,而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很好地做到。用严格一点的标准说,这属于“教学事故”。

我曾经把《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背了30遍,把《新概念英语》第三册背了20遍。即使几个月的时间里不再复习这两本书,随便提哪一篇课文,大部分的内容我仍然可以背出来。这些内容经过了科学的复习,已经形成了长时记忆,遗忘发生的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了。

刚记完的信息,是一种不稳定的短时记忆,需要经过7~25次(这个数据来自实践的经验。不同的人,不同的专注度,不同的学习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都会对复习的次数产生影响。比如,我在背诵新概念英语课文时,在复习了25次以后,感觉形成了稳固的长时记忆;在记忆长难单词的时候,通常要复习7~12次。)左右的分散复习(关于分散复习:假如一共需要复习10次,一天之内复习10次,与5天里每天复习2次相比,显然后一种效果更好。所以,复习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而要做些规划,分散复习。),最终转变成比较稳固的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也不是永久不再遗忘,而是遗忘很慢,并且再次复习也非常容易。另外,花费同样长的时间,但在不同的时间段复习,在效果上也有差异。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讲,在这三个时间段复习,效果会更好一些:立即、睡前、醒来。

关于立即复习:因为遗忘曲线显示,在早期阶段保持率下降速度很快,所以立即复习可高效阻止遗忘。我熟悉一位考入清华的学霸,他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重要知识点,他会立即复习,课堂上一有空闲时间(比如老师擦黑板的时候,或请其他同学回答一个他已经明白的问题时),哪怕5秒、10秒,他就不断地复习本节课的重要内容。一节课结束时,他能把当堂课内容复习七八次。晚自习做作业的时候,脑海里清晰地存着白天的知识点,所以做题速度很快,效率极高。每次课间休息、体育课或放学后,他总是玩得很嗨,但成绩一直很好。最大的秘诀就是,课堂上总是在“立即复习”!英语是他最薄弱的科目,但高考成绩是142分。

关于睡前或醒来:有些同学晚上清醒,有些同学早上清醒。在清醒或干扰少的时间里,复习的效率会更好。记忆心理学也阐释了早晚睡眠前后复习的优势:晚上睡觉前复习,然后入睡,后面没有学习新的内容,所以就不存在倒摄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ion)(倒摄抑制,是指之后所学的信息,对当下所记忆的信息产生干扰。前摄抑制是指之前所学的信息,对当下所记忆的信息产生干扰。);早上起床时,由于醒来之前没有学习新的内容,不存在前摄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这时复习或记忆的内容,很容易准确高效地“装进”脑子里。

由于单词要比艾宾浩斯实验所采用的记忆材料更有意义,至少很多单词有前后缀,辅音与元音字母也有一定的组合规律;单词也不像课文信息那么长;特别是考研单词,很多时候只要求在阅读时“再认”即可,只需知道含义,不需要完全准确的拼写、拼读。所以,单词的复习,可以有更简便的复习规划。假设第1天记忆200个单词,在当天及之后的3天里,每天复习1~2次。也就是说,无论你记忆任何信息,在此后的三天里,都要紧紧抓着复习一下、复习一下;这几天过去了,记忆就初步稳固了,后续的复习会变得非常简单。时间规划可参考下面的简表(表1-1),R代表复习(review)。

表1-1 时间规划表

广义的记忆,包含记住和复习两个环节。记的重要性占20%~40%,复习的重要性占60%~80%。没有科学且认真的复习,你所记过的单词,终将会飘散在模糊的脑海里。

3.测试效应:提高复习质量

前面的部分,阐述了遗忘的规律、复习的时间规划和复习的参考次数。但仍然缺少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如何让每一次的复习,变得更有质量?现实中,有太多的复习,要么像蜻蜓点水,没有复习到点子上;要么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效率低下。

与单纯的重复学习相比,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加入测试,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巩固已学知识,并提高长时记忆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测试效应(Tulving,196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关于测试效应的研究非常多,对记忆或学习效果的促进也都很明确。)。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测试效应对记忆效果的促进作用,都威力巨大!

测试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复习手段。我在背《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和第三册时,所有的课文都进行了默写检测。默写一遍会让记忆变得更加深刻,抵得上口头复习5次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测试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哪些地方掌握得不够好,后续可以精准地复习那些没掌握好的部分,而不是盲目地复习所有内容。当测试的经验多了,在以后学习相同类型的新内容时,你甚至会提前判断哪里容易出错,在理解和记忆的时候,会更专注、更仔细。这是测试的前置效果。

因此,测试对记忆的保持,具有极好的促进效应:测试之前,会更专注、更认真;测试过程中,本身就是深度的复习,比眼看式或口头式复习效果更佳;测试之后,通过红笔批改,清晰地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进而精准地解决,同时节省了时间。

为了让各位读者更方便地复习,本书特别配备了《考研单词高效复习手册》。复习测试的电子版,可以扫码关注公众号下载,自行打印即可。

4.记忆重载:歼灭顽固分子

在复习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种令人烦恼的情况:总有那么几个单词,老是想不起来,屡记屡忘。我们之所以会遗忘,是因为信息记忆得不够稳固。这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记忆技术,从逻辑思维或图景思维出发,多角度、多方法重新记忆,构建多个记忆的联结线索。后文有很多单词记忆方法的具体运用,供大家参考练习。 v+TYHe48UmsVSc5ky60K0UOWmboB/A/JGWsjupNeOMc7z0XZE+esGHRAV7q2aw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