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那地方看起来和恐怖电影里的场景没什么区别:斑驳的墙,蒙灰的窗,月光下瘆人的影子。我走过一道大门,沿着吱嘎作响的楼梯拾级而上,来到一间屋子前,抬手敲门。

门开了。应门的是位长着浓眉毛、大白牙的女子,三十多岁的样子。她请我脱鞋后,随即把我带到空荡荡的客厅。客厅的天花板是天蓝色的,还有一些云朵的图案。我挑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边吹着窗户透进来的风,边借着昏黄的街灯观察着陆陆续续到来的人。有一个眼神看上去让人想起劳改犯;有一个面孔严肃的男人,留着锅盖头;还有一位金发女子眉心有颗点歪的吉祥痣。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混杂着悄声细语的问候,一辆货车从街上隆隆驶过,车上正大声放着当时街头巷尾流行的歌曲《纸飞机》( Paper Planes )。我取下皮带,解开牛仔裤的第一颗扣子,进入正题。

之所以会到这个地方来,是因为我的医生告诉我“呼吸课程对你会有帮助”,可以帮我强健自己孱弱的双肺,舒缓我疲惫而烦躁的情绪,甚至还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这几个月来,我的生活特别不顺意。一面要应付巨大的工作压力,一面又要忙于修缮我那有130年历史的老屋。连续三年,我每年都会患一场肺炎,今年这场方才初愈。大部分时间我都足不出户,边喘边工作,一日三餐就着同一只碗,埋首坐在沙发上研究一堆过期报纸。我的身体、情绪和其他方面都处在十分低落的状态。如此几个月下来,我听从了医生的建议,报名参加了一个呼吸入门课程,学习一种名为“净化呼吸法”(Sudarshan Kriya)的瑜伽呼吸技巧。

晚上7点整,浓眉女子关上门,坐到大家中间。她往一个大喇叭音箱里插进一盒磁带,按下播放键,请大家闭上眼睛。在磁带嘶嘶的杂音中,出现了一个带印度口音的男声,声音短促轻快,过于悦耳,显得不太自然,像是卡通片里播放的那种。那个声音指示大家用鼻子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气,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我们反复呼吸了几分钟。透过窗户吹进来的风让我没穿鞋的双脚有些冷,我看见手边有一叠毛毯,就伸手抽出一条来盖在腿上。我一呼一吸继续着,可奇迹并没有发生:平和宁静没有降临在我身上,我僵硬的肌肉也没有一丝松弛。什么都没发生。

就这样过去了大约十分钟,或许二十分钟。我的烦躁在升腾——浪费了一整晚坐在这老房子的地板上吸灰尘,让人很是恼火。我睁开眼睛环顾四周,大家都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劳改犯”好像睡过去了,“锅盖头”看上去很放松,“吉祥痣”则笑容诡异、纹丝不动。我特别想起身走人,但又不想显得太失礼。课程是免费的,老师是义务的,我得放尊重点儿。我重新闭上眼睛,裹紧了毯子,继续呼吸。

这时,感觉来了。虽然并没有脱胎换骨的变化发生,紧张的身体依然紧张着,纷乱的思绪依然纷乱着,但我分明感觉自己仿佛刹那间从一处抽离,在另一处生根。一切都在一瞬间发生了。

录音带播完了,我睁开眼睛,觉得额头上湿湿的,抬手去擦,才发现自己满头大汗。我用手抹了一把脸,汗水刺痛了眼睛,味道咸咸的。我低头再看看身上,上衣和裤子都有汗迹。屋里温度在20℃上下,窗口因为有风温度更低,大家都怕冷,穿着外套和帽衫,可我热得就跟刚跑完马拉松一样,汗水湿透了衣衫。

老师走到我跟前,问我是不是不舒服,有没有发烧。我告诉她完全没事,感觉很好。随后,她为我们讲解了一下身体发热的情况,解释每一次吸气是怎样为我们的身体带来新的能量,每一次呼气又是怎样把浊气带离我们的身体。我想认真地听,但就是没办法集中精力,脑子里只有一件事:一会儿要骑5000米的车回家,一身湿衣如何是好。

第二天,我感觉更好了。久违的平和宁静果然如期而至。睡得踏实了,琐事不放在心上了,肩颈也不再僵直。这种舒服的感觉持续了好几天。

我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盘腿坐在一股霉味儿的老房子里,呼吸了一小时,竟能激发我如此深刻的变化?

第二个星期,我又去上了呼吸课,体验一如先前,只是没出那么多汗了。这事儿我跟家人朋友都没提,但之后,我用了好几年的时间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理解这其中的原理。

★★★

那段时间,我把老屋修葺一新,走出了人生低潮,同时也找到了一条线索来回答我关于呼吸的一些问题。为了写一个关于自由潜水的故事,我去了趟希腊。自由潜水就是只靠一口气潜到水下几十米,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能。在这段时间里,我走访了几十位这方面的高人,希望了解他们使用的技巧和技巧背后的原理。我想知道,这些看着不起眼的普通人——软件工程师、广告总监、生物学家、医生——是如何驯服自己的身体,使之能忍受一次闭气长达12分钟,下潜到突破科学极限的深度。

大多数人即使是在泳池,到了水下3米,坚持不了几秒就会游出来,而后出现耳鸣。而这些自由潜水爱好者告诉我,他们在接受系统训练之前,和“大多数人”一样。通过训练,他们的肺部得以更高效地工作,从而尽可能激发出呼吸的潜能。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天赋异禀,只是大部分人对这些潜能视而不见。只要身体健康,愿意花时间训练,潜入30米、60米甚至90米的水下并非难事。他们说,年龄、体重和先天条件都不重要,只要学会正确的呼吸,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潜水。

对他们而言,呼吸并不是一个下意识的动作,并非不经意而为之。呼吸能助力,呼吸能疗愈,通过呼吸,他们获得了逼近人类极限的能力。

一位能闭气8分钟以上、潜入水底90多米的女教员说:“世界上有多少种食物,呼吸就有多少种方法,每一种呼吸方法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身体。”另一位潜水员告诉我,有些呼吸方法能为大脑提供能量,而有些却伤害我们的神经元;有些能让我们保持健康,有些却会加速我们的衰亡。

他们的话有时听起来特别离谱,比如呼吸得当能使他们的肺活量增加30%以上;又比如一位印度医生仅仅通过改变吸气方式就减肥好几斤;再比如一名被注射了大肠杆菌毒素的男子,通过控制呼吸节奏来刺激免疫系统,几分钟之内就将毒素清除。他们还说单单靠呼吸,有些女子的癌症症状奇迹般缓解;一些僧人几小时内能使自己裸露的身体四周的积雪消融等。听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做潜水研究的空闲时间(通常是深夜),我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总该有人在“旱鸭子”身上试验过这种有意识呼吸的功效吧?总该有人印证过那些减肥塑身、延年益寿的神话吧?

这方面的资料汗牛充栋。但问题是,这些资料的年代都太久远了,有些甚至来自好几百年前,有些则有上千年的历史。

公元前4世纪,中国的道家有七部完全专注于研究呼吸吐纳的著作,讲解了不同的呼吸方式对人体的功效或危害。这些手稿详细记述了呼吸的调节方法,如何放慢呼吸,如何闭气,如何咽式呼吸。更早的时候,印度教徒将呼吸上升到精神层面,以极其细致的技巧平衡呼吸,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还有佛教徒,不仅通过调整呼吸延年益寿,还会借此探索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都把调整呼吸视作灵丹妙药。

道家有云:“是以摄生之士,莫不炼形养气,以保其生……岂不皎然!” 为了印证这些观点,我试图在肺病学(研究肺及呼吸道的医学分支)中找寻近现代资料,可几乎什么都没有找到。在有限的发现中,呼吸的技巧也并没有得到重视。我采访过的许多医生、研究人员和科学家对此都不以为然。1分钟呼吸20次也好,10次也罢,不论是用嘴呼吸,还是用鼻子呼吸,甚至借助插管,都没什么区别。只要让空气进入身体,余下的工作就交给身体处理。

想要了解现代医学工作者如何看待呼吸,回想一下你上一次体检就可以了。如果我没猜错,体检医生量了血压、脉搏、体温,把听诊器放在你胸口,听了下你的心脏和双肺,也许还和你聊了聊日常饮食,聊了聊维生素补充剂、工作压力。还有消化好不好?睡得怎么样?季节性过敏是否加重了?哮喘呢?头痛呢?

但他可能没有检查过你的呼吸频率,也没有检查你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你的呼吸怎么样,以及每次呼吸的质量如何,并不在常规体检范围内。

可是,照自由潜水者和古代文献的说法,我们的呼吸又事关重大。它怎么可能一边如此重要,一边又显得如此不重要?

★★★

在我继续探寻答案的过程中,故事慢慢展开了。我发现不止我一个人有这些疑问。在查阅文献、采访潜水员和呼吸高手的同时,一些我曾经觉得很扯的故事,得到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其他知名机构的科学家验证。可是在肺科医学实验室,专家们却得出了不一样的结果。我后来了解到,肺病专家的工作对象主要是肺部疾病,比如肺萎陷、肺癌、肺气肿,等等。“急症才是我们的工作对象,”一位资深的肺科专家告诉我,“这个系统就是这样运作的。”

其实不然,呼吸研究在其他地方默默进行着:在古代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在牙科诊所的诊疗椅上,在精神病院的软垫病房里。这些地方都和人们想象中的高精尖生物学实验室大相径庭。

在这些科学工作者当中,很少有人一开始就是研究呼吸的,但不知为什么,呼吸问题总是找上门来。他们发现,在人类进化的漫长过程中,呼吸的潜力也在发生变化,进入工业时代后,人类的呼吸方式每况愈下。研究发现,有九成的人,包括你、我和周围大多数人在内,都在以错误的方式呼吸,进而导致了一系列慢性疾病的产生或加剧。

更振奋人心的是,还有研究人员发现,许多现代疾病,如哮喘、焦虑、多动症、牛皮癣等,都能直接通过改变吸气、呼气习惯而缓解甚至痊愈。

这样的发现动摇了西方医学长久以来的信念。没错,不同的呼吸模式的确能影响我们的体重和健康状况;改变呼吸方法的确能改变我们的肺活量和肺功能;呼吸也确实能让我们“黑入”自身的神经系统,控制自己的免疫反应,重启我们的身心健康。是的,改善呼吸能延年益寿。

无论我们有怎样的饮食习惯,无论我们保持怎样的运动量,无论我们的基因如何强大,无论肥瘦、长幼、贤愚,如若不会正确地呼吸,这些都没有意义。这就是研究者发现的真相。呼吸是人类健康中被忽视的一环,是一切的起点。

★★★

呼吸是一门科学,呼吸也是一门失传的技艺。本书将以科学的视角,探索平均每3.3秒一次的呼吸如何在我们体内实现转变,诠释呼吸如何将上百亿的分子塑造成你的骨骼、肌鞘、血液、大脑和其他器官,以及这微观世界如何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日复一日、经年累月地影响着你的健康和幸福。

我把呼吸称作“失传的技艺”是因为这些所谓的新发现实际上一点儿都不新。我在书中讨论的许多技巧已经问世成百上千年了。它们被发现,被记载,被遗忘,又在另一时空被重新发现,又被再度遗忘,历经了一个又一个世纪。

这个领域的先驱大都不是科学家。他们最多算是野路子“民科”——我把他们称之为“肺脏探险者”——在无计可施的关口偶然发现了呼吸的力量。他们包括外科医生、理发师、歌剧演员、游泳教练、心血管学家、奥运选手,还有合唱指导。

他们在世时大都默默无闻,没人把他们当回事儿,离世后,他们的研究成果也随之被埋没。但特别神奇的是,近几年他们的呼吸技巧重新浮出水面,并得到了科学测试和验证。这门曾经被遗弃的边缘学科的成果,如今正重新定义着人体的潜能。

★★★

“可我为什么需要学习怎样呼吸呢?我都呼吸一辈子了。”

此时此刻你可能有这样的疑问,一开始我也有同样的疑问。我们想当然地觉得呼吸是一个被动的行为:呼吸则生,不呼吸则亡。然而呼吸与不呼吸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随着对这个课题的探索逐渐深入,我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将其中的道理同大家分享。

和绝大多数成年人一样,我的生活也受到许多呼吸问题的困扰,正是这些困扰才使我走进了那个呼吸课程的课堂。和大部分人一样,我也觉得抗过敏药、吸入剂、营养补充剂或饮食控制都没什么效果。最后还是新一代的“呼吸学家”给了我康复的良方,甚至远远不只是良方。

一位普通读者读完这本书大约需要进行10000次呼吸。如果我没算错,从现在开始,你每呼吸一次,就将对呼吸本身以及如何最有效地呼吸有更深入的了解。每分钟20次或是10次,用嘴还是用鼻子,通过气管切开套管还是气管直插管导管,都不尽相同。呼吸的方式才是关键。

呼吸大约1000次之后,你会明白为什么有的其他生物没有像现代人类一样牙齿参差不齐,以及为什么这与呼吸有关。你会了解我们的呼吸能力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弱,而生活在洞穴中的远古人类为什么从不打鼾。你将去斯坦福大学,跟随两个中年人参与一项为期20天的前无古人且非常遭罪的实验,来证明鼻呼吸和口呼吸是否真的像我们以为的那样不存在区别。有些知识会颠覆你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鼾症患者,但你很快就会找到解决方案。

呼吸了3000次后,你将了解康复性呼吸训练的基本法则。这些慢呼吸、长呼吸的技巧适用于所有人,无论年长年幼,无论健康疾病,无论贫穷富有。这些技巧已存在了上千年,而近年我们才知道它们还有助于降低血压、提高运动成绩、平衡神经系统。

呼吸到第6000次时,你将上升到严肃呼吸、自觉呼吸的境界。在口腔和鼻腔之后,呼吸进入更深层次的肺部,你将见识一位20世纪中叶的“呼吸学家”。他单靠控制呼气的力量,不仅治好了一个老兵的肺气肿,还训练出了奥运短跑冠军。

呼吸到第8000次时,你将更上一层楼,探寻到人体的神经系统。你会看到呼吸学家如何靠呼吸来医治脊柱侧弯,减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或是在零摄氏度以下的环境中让身体发热。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将在你眼前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希望理解十年前那堂老房子里的呼吸课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10000次呼吸后,也就是在本书的尾声,你我都将明白,每一口进入肺部的空气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让呼吸发挥出它全部的潜力,直到我们生命的最后一口气。

这本书探寻的事物很多,进化、医学史、生物化学、生理学、物理学、运动耐力等,但最核心的研究对象,是你自己。

你的一生平均要进行6.7亿次呼吸,也许对你来说这个数字已经过半了,也许你已经进行到第6.69亿次了,也许你还想再多呼吸几百万次。

注释参见此处 Yyt/YH7p3uJ7FaKsG4ohfYhus+UraRWBZyMrmrFXjTwAzRAyKhq1yriXjx4kH+9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