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香港
在 2020 年 9 月举行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正式提出将争取在 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双碳”目标,以及与此正在进行中的全球碳中和进程,将深刻影响中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区域增长和经济发展格局。当前各国的脱碳进程,不仅是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举措,也会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能源格局调整,不同国家和地区、行业、企业的应对状况,会直接影响其在未来碳中和进程中的相对地位,其间还融合了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的进程。
对于产业而言,碳中和是一个现有产业格局重构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应当还没有经历过这么短时间内如此重大的能源格局的剧烈调整,因此,不同的产业都需要自觉根据碳中和目标调整创新。2018 年,第 50 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威廉·诺德豪斯教授,表彰他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改进了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哪些产业有增长的潜力,实际上在不同阶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目前看来,在新的发展阶段,新能源、绿色材料、二手经济、光伏、建筑、芯片、信息和数据行业等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碳中和进程伴随着挑战和机遇。挑战在于,碳中和势必会形成对许多产业的冲击,考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防范能力;机遇在于,碳中和目标的达成需要大量投资,虽然其过程非常多元和复杂,但是目的还是为了实现绿色发展。金融机构作为实体企业的助推者,需要以更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服务模式、激励制度来引导、帮助、激励企业和个体实现绿色发展,从而为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例如,我们希望会有更多的银行积极参与绿色融资,有更多的监管机构和交易所积极鼓励和要求上市公司在ESG信息披露等方面发挥带动作用,有更多的投资机构通过更大规模的ESG、绿色主题母基金的设立,借助母基金的放大效应,在股权市场加速推进碳中和理念……这些都是值得期待的。
此外,“双碳”目标的实现还有赖于金融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政策体系的支持。例如,碳交易市场将成为实现碳减排的重要市场机制。交易不活跃、法律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是当前我国碳市场流动性差的几个主要原因。未来,可以考虑引入市场稳定储备机制,使碳金融产品多样化,并将配额分配转为拍卖。全国碳排放交易所的落地,可以使原本较为碎片化的碳排放交易体系逐步健全,相关细规逐步明晰,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和手段,使得各个行业的主动性也会提高。
“双碳”目标的提出,既是中国下一步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对全球格局发展趋势的主动把握与积极推动。把碳中和转型视为 21 世纪主要经济体的竞争主战场之一,是有其内在逻辑的。可以说,在全球贸易摩擦、局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脱碳金融已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