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讲

面对压力,我们有另外的选择吗?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有不少的人都出现了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很多时候这些负面情绪都来源于一个词——“压力”,可是我们真正了解自己身边的压力吗?压力就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品,适当的压力不仅可以使生活变得更加有趣,还可以促进人们取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成果;而过大的压力则会使生活变得一团糟,生活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人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测试与技巧学会运用合理的方法去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压力,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本期嘉宾丁闽江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的《杏苑心理访谈》我们邀请到了学校心理中心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丁闽江老师与我们交流“面对压力,我们有另外的选择吗?”这个话题。现在请丁老师和大家打个招呼。

丁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心理中心的丁闽江老师,今天又和大家见面了。近段时间,找我做心理咨询以及通过我们学校掌上心理系统的解忧信箱寻求帮助的同学比较多,很多同学都因为种种压力而感觉不适,希望我能帮助他们。所以,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关于压力的那些事,希望对大家会有所帮助。

主持人:丁老师,什么是压力啊?我能知道我有没有压力吗?还有些同学们也很想知道如何判断自己有压力,有专门的方法吗?

丁老师:嗯,那我们依照以下几个问题来测测看,请你根据过去一个月内是否出现以下情况来回答。从未发生就记0分,间或发生记1分,经常发生记2分。

1.觉得手上学习任务太重、工作太多,无法应付。

2.觉得时间不够,所以要分秒必争,生活节奏明显加快。

3.觉得没有时间消遣,终日记挂着学习和工作。

4.遇到挫败时很容易会发脾气。

5.担心别人对自己表现的评价。

6.觉得同学和家人都不欣赏自己。

7.担心自己的经济状况。

8.有头痛/胃痛/背痛的毛病,难以治愈。

9.要借烟酒、药物、零食等抑制不安的情绪。

10.需要借助安眠药去协助入睡。

11.与家人/朋友/同学的相处令你发脾气。

12.与人倾谈时,打断对方的话题。

13.上床后觉得思潮起伏,牵挂很多事情。

14.有太多事情,力求每件事做到尽善尽美。

15.当空闲时轻松一下也会觉得内疚。

16.做事急躁、任性,而事后感到内疚或自责。

17.觉得自己不应该享乐。

怎么样,你的分数大概是多少?能和我说说吗?

主持人:我大概14分吧,这算是压力很大吗?这个分数代表了什么呢?

丁老师:是这样的:0—10分代表精神压力程度低,但可能生活缺乏刺激,较沉闷,做事的动力不高;11—15分意味着精神压力程度中等,虽然有些时候感到压力较大,仍可应付;16分及以上则说明了精神压力偏高,应反省一下压力来源并寻求解决方法。

主持人:原来是这样啊,看来我的压力程度还算比较低,以后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啊。

丁老师:这样说也不完全正确,较低的压力状态可以帮助你放松一下,偶尔的歇歇脚也不是坏事啊。你能跟我说说你的压力有哪些吗?你在为什么事情而发愁呢?

主持人:其实我主要的压力来源有几个:现在的学习情况,就是会担心考试考不好;还有以后的就业情况,担心找不到好工作;与室友还有同学的相处情况,担心他们不够喜欢我;父母在家的情况,也不知道他们的身体最近怎么样。老师,我这些都算压力吗?到底什么是压力呢?

丁老师:你担心的问题不少,不过不必太着急,你的压力和很多同学的相似,那么到底什么是压力呢?压力就是环境要求人做出选择或改变时的个人感受(比如上文提到的处理新的宿舍关系时的感受);压力是对未知事件悲观解释的结果(对应上文中未来的就业);压力是持续不断的精力消耗——心力衰竭(例如如果一直从事某项工作,导致自己劳累过度);压力是面临威胁时的本能反应(突然得知父母生病);所以啊,你刚才说的那些也属于压力范畴。

主持人:那丁老师,难道有压力就不好吗?我感觉有一定的压力,才有动力啊?

丁老师:你说得很对,压力会给生活带来乐趣,如果人没有任何压力,那么生活大概就没有意思了,为维持正常的生活状态,人们需要一个适当的压力输入,人的成长和发展就是不断适应环境压力的过程。所以,压力是无处不在、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压力是好事,对我们的发展大有益处;当然,如果压力过大,或者不能处理好压力,也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如:身体会产生不良信号,神经紧张,肌张力增强,引起肌肉疼痛、四肢僵硬、头疼、消化系统异常、高血压、失眠等疾病,精神上会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

主持人:丁老师,那为什么会有人被压力击垮呢?

丁老师:是这样的,人被压力击垮,有两种原因,第一种是:他所面临的压力大大超出了个人所能承受的范围;第二种是:他对压力的不良认知。

主持人:第一种原因我很容易理解,第二种原因是什么意思?难道对压力的理解不正确也会增大压力吗?

丁老师:对于同样的压力刺激,有些人用积极的方式去面对,他会觉得自己可以处理,即使处理不了那也没什么,所以这是积极健康的,也会提升他更多的自信和面对压力的能力;相反,有些人面对压力时,就想退缩,觉得自己没能力处理,用消极的方式来看待,这样的话,其身心就会有消极的反应,甚至恶性循环,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另外呢,大家也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小烦恼,虽然不会立即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但是日积月累,也会增加心理负担。当烦恼的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即使只增加一个微小的刺激,也足以使人崩溃。

主持人:丁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如何用更加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呢?

丁老师:嗯,问得很好,建议大家可以做这么几件事来面对生活中的压力:第一,合理评估自己的压力源,把目前自己面对的压力写出来,然后去掉那些你无法改变的,对你能面对的压力写出应对方法;第二,导致你有压力的不是压力源,而是你对压力源的不合理认知,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压力,那么压力自然会成为你成长的动力;第三,建立自己合适的目标,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跳一跳能够得着最好;第四,停止抱怨,不再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再怨天尤人、怨恨自己不如人。也不要太过追求完美,不要做过分的完美主义者,适当就好。

主持人:丁老师,您说的建立合适的目标具体怎么做呀?感觉听上去很容易,可是做起来又不知道从何下手了。

丁老师:其实这个呀,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难。要想定一个好的目标呢,就先要对自己的实力做一个评估,了解自己的爱好与特长,遵从自己的意愿,这样做不仅可以使目标变得贴合实际,也可以更好地促进你去实现它;其次,就是把目标变小,举个例子:假如你想要在三甲医院工作,那么学历至少也要研究生毕业,那么在大学毕业后就要考研,如果毕业的时候想要考入一所优秀的学校,那你就要成绩优秀,想要期末考取好成绩,现在的你是不是每天要抽出几个小时来背书?那么这样一层一层将目标细化,最后的目标变成“今晚读书5页”,是不是感觉轻松多啦?这样细化使目标变得简单可行,而且减轻了心理上的负担,是非常好的方法。

主持人:丁老师,除此之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简单又实用的减压方法,可否给我们分享下。

丁老师:那肯定是有的,比如: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会豁然开朗,拿我自己来说,上有老、下有小,又有房贷,孩子上各种培训班,我父母什么压力都没有,我压力可大了!可是我可以这样想啊:我真庆幸我父母还健康,还能帮我带孩子,孩子健康快乐,一家人其乐融融,有一个安稳的自己喜欢的工作。另外,你可以给自己的生活安排安排,比如:规律的作息时间,适时适当的健身运动,找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旅游一下,合理的生活计划,今日事,今日毕,学会即时解决问题,一定时间的休闲娱乐,这些都可以很好地缓解你的压力。还有呢,结交一些可以交心的朋友,经常分享生活的经历,也是减压的一种好方法。再有就是要寻找更多的社会支持体系,如果遇到困难,也会有人帮助你,这样也可以减轻压力。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对于压力,其实我们还有另外的选择,即积极面对。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勇敢地面对压力,积极应对,我也相信大家可以做得更好。

主持人:感谢丁老师今天为我们分享了这么多,最后丁老师还有什么需要补充说明的吗?

丁老师:每个人面对压力的反应机制是不一样的,承受压力的能力也不一样,如果你自己无法解决压力,同时出现了一些躯体症状,建议同学们到心理中心预约老师面对面地聊聊。心理中心的公众号,掌上心理系统,也都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主持人:好的,感谢丁老师的分享,相信大家也学到了不少,今天我们的节目就到这里,下期再见!

/知识窗/

心理衰竭:有人称之为“亚健康”或“心理疲劳”等。其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表现为情绪衰竭,此时人会感到虚弱、紧张和麻木,许多人会感到精力将耗竭,对工作有一种抵触情绪。第二个方面表现为自我感丧失,此时开始与周围人疏远,对人冷淡,不愿关心他人。第三个方面表现为能力下降,个体会感到无助、绝望和愤怒,工作缺乏积极性,急于调换工作或改变职业。

压力源:指压力的来源。有很多,包括社会、工作、家庭、心理、生理等,都可以成为压力源。

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完美,而这种追求是建立在认为事事都不满意、不完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他们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要知道世上本就无十全十美的东西,完美主义者却将精力投入到那些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情上面,努力去改善它们,尽量使其完美,乐此不疲。

社会支持体系:社会支持体系,也称为“社会关系网”,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心理学专业词汇,即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 U9lZ4/sVgA+TV8TT1vDHAz1VdmZNKhdRoSpsVVpSnA2IXMzJBzpAb7J5pck9u33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