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钱、自律、高效、爱情、成为小透明、丧”等,这些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吗?如果会,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小学问》“众筹”帮我们解决了人生的七种焦虑!“小学问”是具有碎片化、实用性、延展性等特性的知识,这些像积木一样的知识构建出了我们的知识大厦。本文分享了关于自律的小学问。让我们每天学一点小学问,学会与焦虑和平共处!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又到了我们分享好书的时间了,今天想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是由马东出品的《小学问》,作者是奇葩说团队的优秀辩手们,有黄执中、周玄毅、邱晨、马薇薇和胡渐彪。本书致力于从“小”开始,以小学问帮助我们解决人生的七种焦虑。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被纷繁物质所扰,已经没办法静下心来细啃一本书了。或者又会听到这样的说法:网络里的碎片知识太多了,很多时候我们只有用碎片的时间学习一点碎片知识,过了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这些碎片对构建我们的知识体系并不能起到什么实际作用。这些看似充满真理的“名言警句”被多少人直接当作真理,于是他们下定决心拿起一本经典细细品读。
可事实是,现在这个时代,不是小时代,而是小学问的时代。而小学问也不是碎片知识,它更像是构成我们知识体系、思维方式甚至人格的基石。
在课堂上,老师留下了一篇小论文作业。越来越少人会去图书馆阅读大量书籍,再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筛选出我们需要的材料。更多的人倾向于打开电脑,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知识:论文、书籍、杂志等。只需要连上网络,那些我们需要的材料便会按照你想要的顺序罗列出来。显然,后者更省事省力,可以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在学校,更是开设了相关课程,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使用网络检索我们需要的材料。
这些小学问都有一些特性:第一,碎片化。小学问可以用三五句话就让我们了解晦涩难懂的道理。第二,实用性。这些小学问在生活中非常实用(纷繁的信息充斥在我们周围,当我们把部分时间花在实用的学问上,岂不是事半功倍?)第三,延伸性。除了在具体的某件事上可以用,也可以通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出师表中有一个小学问:“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这个小学问就兼顾了:碎片、实用、延伸的特性。
作者把小学问比作积木。积木不同于碎片,碎片越碎,越是难拼起我们的知识拼图。而积木越碎,就可以越灵活地拼出鳞次栉比的知识高楼。很多被称为“碎片知识”的,是因为这些知识本身没有经过实证,三人成虎,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其实禁不起细细推敲。很多人接收了这些碎片,没有经过思考转换,自然无法辨识真假。小学问是科学里某一部分的简化,光了解小学问,还不足以使我们把小学问灵活运用到生活上。重点是学习它的人,可以把它和原有的知识、记忆结合,从中整合出属于自己的小学问。就如作者所言:将几块积木加以组合,充分运用,最后拼成一套属于你自己的论述。
全书集众人之力,帮助我们解决人生的七种焦虑。我们可以不必从头开始读,只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来阅读即可。以下是我在自律方面的阅读分享:
很多事情我们需要积攒很大勇气才能去做,做的时候又得咬牙切齿坚持,因此我们常说要自律,好像这是个很难的事。而作者认为,只要有强大的驱动力、合理的参照对象,以及每天完成自己的目标,自律就可以变得像喝水一样简单。
在行动开始之前,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驱动力。
同学小染计划今年把考了3次还没过的六级给过了,一次性买了很多语法书、单词本、真题集、模拟套题,甚至还有很多英文小说,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可是在执行计划的时候总是有客观因素干扰,每一天的任务都无法完成,只过了几天,任务就堆积了很多。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久,依旧束手无策。转眼考试将近,好像这是个无法被打破的魔咒一般,六级依然没过。
这样看来,好像坚持确实挺难的。可是作者认为,说自律难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强大的驱动力,不是因为我们缺乏自律,才无法坚持背单词,而是我们根本不想背单词。
我们过六级是为了什么?提升英语能力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能够出国学习还是为了能阅读更多国际前沿的专业文献?假设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们背单词时就不会再那么痛苦。
同学小七特别渴望能够拿到去国外大学交换学习的名额,而只有雅思成绩达到要求,学费才能全免。面对那5000个单词和5000英镑的开销,小七在它们之间画了等号,背下一个单词,就等于赚了1英镑,这样想想就太划算了,这样坚持下来也容易得多。
在坚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及时的驱动。如果计划是坚持七天晚餐不吃主食,第八天给自己一点奖励,那么我们很可能坚持不到第八天,就放弃了。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及时给自己驱动。如果把奖励换成:今天晚饭坚持不吃主食,晚上就可以奖励自己看喜欢的电影,这样或许就会奏效得多。
而实验研究表明,正向驱动对坚持改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实验员请来了许多戒烟者来参加实验,实验员将戒烟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每天给他们正面的激励,比如类似这样的短信:今天是戒烟的第15天哦,加油,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再坚持坚持就能成功了!假如戒烟者发出求助,就会收到类似这样的短信:听说烟瘾只会持续5分钟哦,只要在这5分钟内转移注意力,做一些别的事情就好了!而另一组只会收到类似“谢谢参与”这样冷漠的话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的戒烟成功率要明显大于第二组。
无论是想要戒掉自己的坏习惯,还是想要学好某一门外语,都需要长期坚持,但只要有足够强大的驱动力和及时的正向驱动,自律就会简单许多。当我们坚持做某事的时候,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参照对象,也能够使我们事半功倍。
吉吉上学期的成绩不太理想,这学期下决心要改变以往的习惯,不再懒懒散散过日子了。可是吉吉心里明白,自己天生就有惰性,很多计划会因为清晨无法按时起床而作废。为此,她想了一个办法。吉吉的舍友阿宁是一个作息规律的人,每天准时7点起床,晚上11点入睡。吉吉决定以后就跟着阿宁,和阿宁商量好,并叫阿宁来监督她。于是以后的每一天晚上,阿宁去洗漱了,吉吉也就开始收拾书本,准备睡觉;每一天清晨,听到阿宁拉开床帘的声音,吉吉也就知道该起床换衣服了。吉吉克服了自己最大的困难,最终期末拿到了满意的成绩。
这些都归功于吉吉的参照物选得很合适,她没有选择马云先生、比尔·盖茨先生那样的大人物,而是选择舍友作为自己的榜样。因为舍友的作息是我们能看见的,大人物的传说也许很励志,但他们不能给我们细节性的信息,就像我们不知道马云先生最近都是几点起床处理工作,也不知道他的午休时间是真在午休还是在处理公务,但身边的人可以时时激励着我们。
每一次改变都要经历好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意识阶段。没有深刻认识问题,没有危机感。第二阶段,意识阶段。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也意识到是时候做出改变了。第三阶段,准备阶段。对这次改变进行各项准备,包括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在思想上有没有做好改变的准备?有没有和身边的人沟通过,他们是否愿意帮自己?在进行改变的时候会对生活造成什么影响?遇到挫折应该怎么办?第四阶段,行动阶段。这个阶段就开始执行计划了。第五阶段,保持阶段。坚持我们的计划,如有需要,再进行调整。
很多人改变进行得不彻底是因为他们缺少了第三阶段。很多人意识到要改变往往是受到了一个打击,比如称体重的时候,数字着实不太理想;商场试穿衣服的时候,好看的衣服都没有自己的号码。这时候他们处于第二阶段,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这时候人们往往是热度最高的,他们马上制定了许多减肥计划,立马就行动了起来,而往往这样也是最容易失败的,因为他们没有对计划进行完整思考,在计划执行时碰到挫折后大多手足无措,这样必定导致失败。
想要自律,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只要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选择合适的参照目标,我们也可以使自律变成我们的本能。
书中除了自律,还讲述了如何处理“效率、挣钱、丧”等焦虑情景。我们知道,在这个高压时代,也许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彻底摆脱焦虑,因此,学会如何与焦虑做伴,才是本书的终极目标。
很多时候几顿饱餐并不能使我们变得肥胖,真正使我们体重增加的往往是饭后的小零食。小学问也像这些零食一样,对我们的知识积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这些属于经济学、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小学问被我们理解,变成我们自己的知识,从而融会贯通地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吧!
推荐文章作者及音频录制:林泽琴 张国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