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初版序言

好比青年时期是人生朝气蓬勃的年代一样,在中华民族进化史上,汉朝也是这样一个富有活力、成长迅速的重要时期。中国中古时代的政治设置、典章制度、思想观念、学术文化的基本格局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我国今日的辽阔版图,是在汉朝奠定的。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也是在汉朝形成,并且以这一强盛朝代命名的;当今世界各国也都称我们的语言、文字、学术,为汉语、汉文、汉学。汉朝先后产生了为数不少的有作为的君主、贤能的大臣、骁勇的将领、出色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在平民大众终日劳作的基础上,促使汉朝保持上升和强盛的局面达一个半世纪以上。汉朝人富有智慧,善于议论国家的政治得失、历史教训、军事经济文化的重大设施,“引大义慷慨”,思想顾忌少,敢于针对重大问题慷慨陈言,这也同当时社会旺盛的创造活力相合拍。汉朝人的非凡业绩和精彩议论,历二千年之后,仍然令今日的读者赞叹共鸣,并从中获得宝贵的启迪。

这一切都被东汉初大史学家班固写进《汉书》这部巨著之中,他以宏伟的气魄,雄健的笔力,绘制成西汉一代兴亡的巨型历史画卷。班固有“良史之才”,又具有极其严肃认真的著史态度,记载的内容全面系统,历来被誉为“信史”。《汉书》的十志,将有史以来的典章制度囊括其中,成为后人探究古代学术文化的宝库。班固善于把进步的史识、丰富的内容,用严密合理的体例组织起来,他所创立的“断代为史”的体例被后代史家奉为楷模;《汉书》的文学成就也很出色,文字优美典雅,状写人物、事件栩栩如生,使人读之忘倦。《汉书》著成之后即为世宝重,风行数百年,研读和注释的人很多,形成一门发达的“汉书学”。——遗憾的是,这样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优秀典籍,在近几十年来却很少被研究,《汉书》的地位久被《史记》的成就所掩盖,长时间被冷落了。

1987年,我即着手撰写这样一本全面研究、评价《汉书》的专书。可是由于遇到学术著作出版困难的局面,工作进行到半途,即告中缀。去年,当北京三联书店和台湾锦绣文化企业共同发起编辑《中华文库》这套介绍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大型丛书,并把这项课题列入首批选题时,我的欣喜之情可以想见。事实是,没有海峡两岸出版界这一盛举,这本书就不可能在今天奉献给读者。

今天我们阐释古代典籍,目标在于创造未来。一部世界近代史证明:要实现民族振兴,必须自觉发挥本民族的优良品格,使之融进现代创造之中;大力学习外国必须以尊重自己的历史为前提,才能使外来进步文化在本国土地上生根。这是一个真理。我们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典籍,蕴涵着我们民族具有巨大凝聚力、勇于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优秀精神,需要今天的炎黄子孙认识和珍视,将它发扬光大。专业工作者要以现代意识为指导,做一番整理、发掘工作,把其中的精华介绍给广大群众,实属责无旁贷。《中华文库》发起者确立的“学术大众化”“在传统与未来之间修建一座宽阔通畅的桥梁”的宗旨,我深为赞同。在以往长时期内,形成专业工作者的著作只能在本专业队伍中传布的状况,结果不仅使本专业工作的发展受到严重局限,而且无法使专门家的研究成果被大众所掌握,广泛地变成社会财富。这种局面亟待改变。为广大读者而写作,丝毫也不降低著作的价值,相反,能将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避免用深奥难懂的形式表达,而用流畅生动、引人入胜的文字写出来,更需要一层本领。我们的希望是让学术走出书斋的小天地,同广大群众相结合,发挥社会功能;这就需要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在并不感到费力之中增进知识,并获得哲理上的启示。事实上,也只有确实作了深入的研究,才可能深入浅出、提纲挈领地介绍给读者。

这些道理说起来还容易,真正做出来就艰巨了。实践证明:作者有了研究的心得,形成了一套看法并全面掌握了论证的材料,至此,工作仅止做了一半。再用通俗易懂、富有情趣的方式表达出来,还需要加倍下功夫。这里不仅需要苦心琢磨主次轻重的安排,提出问题的角度,材料的剪裁如何做到合理,又如何形成能吸引读者随作者一起思考的思路,这些都且不谈;单说要做到将古代典籍的原文、古人的对话,正确、恰当而且传神地转述出来,就殊非易事。相比之下,那种直接引用材料原文的做法倒省力很多。在全书结构上,我有意避免直接就典籍论典籍的做法,而先从广阔的背景,即让读者了解《汉书》取得卓越成就密切相关的几个大问题入手:因为汉代学术最重“家学”,《汉书》的著成有深刻的家学渊源;在史学发展背景上,《汉书》创立了新的构史体系,成为我国历史记载长期连续的关键的一环;而在更宽广的文化背景上,《汉书》跟当时盛行的妖妄观念相对立,发扬了朴素理性精神,堪称为民族文化的坚强脊梁。然后,才引导读者逐层了解《汉书》的内容、体裁及体例运用、史识,以及它囊括有史以来的典章文化等项巨大成就。在最后一节中,我对本书的研究方法作了归纳,着重讲了学术研究必须特别注重“视角转换”的感受。为使正文流畅,书中凡属专门性的内容都移入注释中。——说明这些问题,既是为了提挈全书的主线,也是为了得到读者的评正。

白寿彝师对我研究《汉书》给予了关心和支持,本书第八章讨论《汉书》十志的贡献,就引用和发挥了老师的论点。三联书店潘振平副编审、台湾锦绣文化企业黄台香小姐、本校房德邻副教授,都给予作者热诚的帮助。谨此向诸位老师、朋友、辛勤劳动的编辑衷心致谢!书稿的大部分,是我正在北京师大就读的女儿乐佳,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赶抄的,她也为本书的完成出了力。

最后,再次恳切地盼望读者朋友和专家们对本书提出严格的批评意见。

陈其泰
1991年5月 Cp0e7gdD0mzxZYDjwF/p0vA9yw/xm0gl7gtBId1FhOxi0lhMPhTLnle9BiuwVII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