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强盛的国力是创造的源泉

《汉书》在创立构史体系上所表现出的非凡创造力,如果仅仅归结于班固个人的才识,那只是属于表面的认识。实则这种非凡的创造力还深深地植根于时代土壤之中。

在汉代,《史记》和《汉书》这两部具有非凡创造力的巨著,都产生在国家兴盛的时期:《史记》产生于西汉处在鼎盛阶段的武帝时代;《汉书》则产生于东汉国力强盛的明帝、章帝时代。东汉初年强盛的国力,是班固创造力的源泉。

班固生活和撰述的年代,正处于东汉社会生气勃勃的时期。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重建了统一的国家,为东汉初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以后明帝、章帝继续了这一趋势,使当时的国力达到强盛。

(一)帝王的性格

在古代社会,帝王的性格是一个时期政策好坏的决定因素。有几个典型事例,很可以说明光武帝和汉明帝在位之时关注何事。

光武帝是以征战得天下,有卓越的军事才华,指挥过昆阳大捷等著名战役,太子刘庄(即后来的汉明帝)深知这一点,曾经请他讲战场上攻战要领。光武帝一听就皱起眉头,回答说:“古书上说,春秋时卫灵公曾向孔子问战场上如何布阵,孔子不予回答。打仗的事情不用你操心。”光武帝厌谈兵事,他所关心的是与民休息,提倡节俭。史书上还记载:域外曾向光武帝赠送日行千里的名马;又赠送价值几百金的宝剑,光武帝收下之后,立即下诏表明他对这类奇珍异物毫无兴趣,并把这匹千里马送到普通马厩中,同别的马匹一样拉车,又把宝剑赐给骑士佩用。他取消了皇宫中管园林名池的官员,废除皇帝带领大批随从外出射猎的旧规例。他亲手批复地方官员的文书,一块窄木版上,一律书写十行小字,以此向官员们提倡勤俭节约。又经常召集公卿大臣到他宫中处理政事的地方,让大家无拘束地谈论各人所了解的各地的民众的生活和习俗;或是一起诵习儒家典籍中讲爱惜民力、当官尽职的旧训,一起讨论到深夜才散。

汉明帝在位期间,严格不准外戚干预国政。甚至他的亲姐姐馆陶公主向他求情,让封儿子为郎官,明帝也不予照准,只答应赐给馆陶公主大量钱财。为此事,明帝还特别向群臣说明为何不准的原因,他说:郎官的职位决不是小事,郎官在京城担负皇宫门卫的要职,在地方则是一县之长,如果滥用不胜任的人,老百姓就要遭殃了。

(二)开国之初

东汉光武、明帝、章帝时期,确有开国兴盛的气象。

光武帝是一位出身民间、艰难创业的开国皇帝。他属于西汉皇室的后代,因此在反抗王莽、群雄并起的局势中,有一定的号召力。然而他之所以能最后击败所有对手,主要是靠指挥的谋略和施行的政策。他的父亲刘钦只做了汝南郡南顿县令,本人九岁而孤,寄养在叔父刘良家中。《后汉书·光武帝》说他“性勤于稼穑”,说明他年轻时参加了一部分生产活动,对于民间生活、社会实情有相当的了解。尤其是以后他经历了艰苦的征战,对于造成自西汉末年至王莽“新政”时民众无法生存的严重社会问题,有着切身的体验。他在统一全国前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措施,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西汉末期以后,收孥相坐律被恢复,一人犯罪,全家以至本族人统统被牵连没为奴婢,在战乱中又有许多被军人或豪强掳掠变卖为奴,使大批农民丧失庶民身份,沦于悲惨的境地,这是当时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局部倒退。光武帝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5年,刘秀即帝位时,正是戎马倥偬之际,他便立即颁布命令,准许被掠卖的奴婢恢复自由民身份。此后,从建武六年至十四年,他连续六次颁发诏令释放奴婢,规定:凡属王莽以来吏民没为奴婢而不符合西汉法律的,青、徐、陇、蜀等封建割据势力区域吏民被掠卖为奴的,吏民遭饥乱嫁妻卖子为奴而要求离去的,一律免为庶人;奴婢主人如果拘执不放,按西汉的“卖人法”和“略人法”治罪。仅建武十一年(35)一年之中,就连续三次下诏令:杀奴婢的不得减罪;炙灼奴婢的按法律治罪,免被炙灼者为庶民;废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次年三月针对西北、西南地区吏民被掠卖为奴的严重现象,颁令更加彻底:“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光武帝接连颁发诏令,不仅在东汉政权建立时期争得了民心,同时打击了旧生产关系残余的复活,保护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成长,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措施。

光武帝接受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教训,又经过长年战乱,知道当务之急是恢复民力,奖励生产,提倡节约。还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就下令恢复文帝时“三十税一”的旧制度,减轻剥削。此后,又宣布恢复百姓过去习惯使用的五铢钱,治理因王莽改制而造成的货币混乱局面。他在朝廷上常与大臣讨论民众疾苦,减轻负担,使百姓宽息。据司马彪《续汉志》中《百官志》和《郡国志》记载,光武帝合并官僚衙门机构,减少冗员,每年节省费用数以亿计。对于地方行政层次多余的机构也实行裁撤,计撤销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而对边郡由于战乱、人口几乎死绝的地区,则于建武二十一年(45)派遣官员,先虚设郡守、县令职位,负责招集流亡人口,恢复生产。光武帝以诙谐的口气对这些官员说:“《春秋》有‘素王’的说法,现在边郡无人口而先设郡守、县令,倒真成只有空名的‘素王’了!”同时又在边境实行屯田,并将内地刑徒送去从事生产 。东汉刚刚建立时社会破败的情形是惊人的:“海内人民,可得而数,裁十二三。边垂萧条,靡有孑遗。”由于战乱,内地户口只剩下十分之二三,田地荒芜,只生野谷,边郡几乎人烟断绝!经过采取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有力措施,荒凉破败的局面才逐步得到恢复。

光武帝还开启了东汉初年整饬吏治的风气。当时朝廷及地方官员大多由皇帝亲自选任,且督察严厉,官吏都不得渎职逸乐。对于大官,光武帝督责尤严。建武十五年(39),下诏责令各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对于高级官员不法行为重点加以查处。次年,诸郡太守坐度田不实,光武大怒,杀十余人。 对于征战的功臣加以制御,不许放纵,只给封号,不任实职。他还采取高级官员减俸、低级官员增俸的措施。建武二十六年(50),诏有司增百官俸,千石以上官员的俸禄,比西汉时期减少了,六百石以下官员的俸禄,则比西汉时期增加了。正如史学家吕思勉在所著《秦汉史》一书中所说:“(光武)帝之于小臣,亦颇能体恤。与前世宽纵大臣、近臣,不恤小臣、远臣,怠于察吏,听其虐民者迥异。此其所以能下启永平,同称东京治世。”

(三)大有作为的年代

班固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就正当光武帝为重建统一的国家而大有作为的时期。对于处在思想和学识成长关键时期的班固来说,影响是巨大的,班固在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创造力,就在这个大有作为的时代蕴育形成。光武卒后,明帝(58—75年在位)、章帝(76—88年在位)继承帝业,继续实行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使东汉国力达到了强盛,也为班固在文化史的非凡创造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时代条件。

明帝和章帝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明帝尤重法令严明,每对朝臣严加责罚,过于苛察,章帝则被后人称为“长者”,执法不严,因而在其统治时期形成外戚势力。但就总的政治倾向而言,明帝和章帝统治的三十年间,继续奉行了光武帝促进生产发展,加强国力的治国方针。

一是奖励生产。明帝即位不久,便接连下诏,责令各级官员督课农桑,不能贻误农时,更不能滋扰百姓。他还规定把各郡国荒置的公田划分给贫人耕种,促进农民与土地的结合。至永平九年(66)以后,便连年获得丰收,谷价低至每斛才值三十钱,东汉立国初年野无田禾、凋敝破败的景象,至此变成粮食丰足、牛羊遍野,实在是天地之别!

章帝继位当年发生大旱灾,他连续下了四次诏令,规定:免收灾区田租,开仓赈济灾民;当春耕时,对贫苦无生产能力者予以借贷,而且按所贷款额一次给足,不要分作多次少量付给,以免在农忙时节妨碍耕作;帮助流民返回本乡,官府发给路费,沿途官亭负责供给食宿;这些事项都应由长吏亲自负责办理,刺史明加督察,避免贫户遗脱、小吏豪右弄奸侵吞。几次诏令中对救灾和恢复生产规定这样详细,由此可见章帝对于下情相当了解。章帝在元和年间又一再下诏,令各郡国无田农民移徙他乡耕田,并且提供粮食、种子、农具等,规定五年免收田租,又规定各地将无主耕地给予贫民耕种。明帝、章帝施行的这些恢复生产的措施,使这一时期出现了“远近肃服,户口增殖”、“平徭简赋,而人赖其庆”的景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经济发展的又一次高峰。

二是提倡节约、谨慎从政。明帝即位初年,曾一再下诏列举政事存在诸多弊端而责备自己,又说:“因政事存在弊端太多,百姓很有怨气,可是,官吏的章奏却一味歌功颂德,今后若再有故意过分称誉的,就由尚书把章奏压下来不予上报,别让那些专会谄媚的人自以为得计。”一个封建帝王,却能做到明令切责和禁止臣下讨好奉承,实属难得!他还命令下属去掉“竞为奢靡”的陋习。章帝到外地出巡,就下诏沿途官员省约从简,不要滋扰百姓。

三是整饬吏治。汉明帝很注重考核官吏政绩,分别给予奖惩,所以永平年间吏治称良。他曾下诏命令各地刺史推举政绩优异的官员,并责令对政绩最劣者也要上报,这一措施果然有效。所以史书上褒扬说,由于明帝执法甚严,当时靠打通关节、侥幸升迁的人比以前大大减少。明帝本人又深明刑法,负责刑狱的官吏便不敢枉法胡为,因此“断狱得情,号居前代十二”,说明案件审查认真确切,所以冤狱较少,被判有罪的人只是前代的十分之二。因此史家用八个字来赞扬明帝时的吏治风气:“吏称其官,民安其业。”章帝建初元年诏令荐举官员必须认真考核其政绩、防止滥用不称职人员。此后,又曾多次颁诏责令下属纠正滥施刑罚和吏民互相告发的恶劣风气,并严词责备官吏贪赃枉法、治狱上下其手的恶劣行为。但是,章帝在位期间,近亲贵戚因得宠而势力膨胀,奢纵无度,已经形成难以遏止之势,章帝一再下诏责备也未能触动。至章帝后期,外戚窦氏和马氏都已成为炙手可热的势力。东汉皇朝在上升和强盛的道路上运行了五六十年,而中国封建皇朝固有的社会矛盾又逐步激化了。

(四)治理黄河

东汉初年国力强盛的一个象征性事件是投入巨大人力治理黄河。从西汉平帝年间,黄河发生决口,河水大量流入汴渠,泛滥数十县,造成长期的灾害。至汉明帝时,国家才有力量修治黄河。永平十二年(69),善于治水的王景和王吴,率吏卒几十万修治黄河、汴渠,疏决壅积,控制水流,并使河、汴分流。河工告成后,明帝还把滨沿河渠的田地划给贫民耕种,制止豪强凭势力侵占, 这次对黄河的修治,是促进东汉前期北方农业发展的一件大事。这一时期,关东地区以至长江以南,还陆续兴修了一批陂池灌溉工程,也都有利于农业生产。

(五)平定匈奴出使西域

建武年间,东汉皇朝为了避免与边境冲突,将定襄、雁门、代郡、上谷等边郡吏民徙入内郡,这样,匈奴左部就得以转居塞内,便成为东汉皇朝的严重威胁。此后,匈奴因天灾、乌桓进击和发生内乱,分裂为南北二部。建武二十四年(48),南匈奴向东汉皇朝请求内附,东汉朝廷每年赠给大量财物、牛羊、粮食。北匈奴常常侵扰河西和北方郡县,掳掠南匈奴和汉人,并控制西域。不久,北匈奴因受到丁零、鲜卑、南匈奴的夹攻,加上西域国家的反击,势力薄弱,部众离散。东汉朝廷为了保障河西四郡的安全,并恢复同西域的交通,于是发动向北匈奴的进攻。明帝永平十六年(73),派将军窦固等由高阙、酒泉、居延、平城四路出击,追击北匈奴至天山和蒲类海,在那里置宜禾都尉,留吏士屯田。和帝永元元年(89),派将军窦宪等出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班固当年五十八岁,他随军出征,在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两年以后,北匈奴再次被东汉军队击败,向西远徙,离开了蒙古高原。

东汉初年,西域诸国重新归汉,天山南北路交通重新畅通,则是班超建立的赫赫功勋。他凭借东汉的国力为后盾,在西域历尽艰险,苦心经营。王莽时期,西域分割为五十五个小国,其中北道诸国,受制于匈奴。建武年间,西域国家曾数次请求东汉皇朝派都护,光武帝因国家当务之急在休息民力,没有答应。车师等国便先后投降匈奴。明帝时,随着东汉皇朝进击匈奴战争取得胜利,于永平十七年(74),恢复了西域都护,又派假司马班超出使西域南道各国。

班超在极其复杂的形势下,以超人的勇气和智谋,在东汉派出援军的支持下,迫使匈奴在南道的属国莎车投降,使西域南道重新畅通。至和帝初年匈奴主力西徙,西域的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东汉的变化,最后西域北道龟兹等国也归附东汉,北道也完全打通了,西域五十余国遂全部内属。长期成为中国北方威胁的匈奴被击败和众多西域国家的归附,就成为东汉初期国力强盛的明显标志,史书上称“天下清静,庶事咸宁”,赞美的就是这个强盛的时代。

两汉时代的中国社会处于明显的上升成长时期,西汉的文、景、武帝时代和东汉光武、明、章帝时代,是这一时期的两次上升高峰。没有东汉初经济的发展和安定的环境,就不可能产生出《汉书》这样气魄宏大的巨著。 XIm9eZj8WVEoZ4H1QoYIbjHWsPx2vvSl+2ql95CW5ySvdpgFOdB8xhc5Pj8IYy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